财经类大学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3-01-20匡远凤
□匡远凤
1989年原国家教委统一规定西方经济学是各高等院校财经、管理类专业开设的11门核心课程之一,与政治经济学地位并重,属于学科专业基础课;2000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定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再次将西方经济学列入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大大提升了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1]。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在我国大学生特别是在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中是一门特别重要而基础的课程,是我们当前教学与现实需求中都必须要相当重视的一门课程。
一、当前财经类大学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财经类大学中,西方经济学课程通常是作为在全校学生中开设,为全校各专业学生基本理论学习奠定基础的核心基础课程,其在各专业教学中位居重要地位[2]。正因为在财经类大学中其通常是面向全校性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同时在这类大学中,尽管从细分的角度来看,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很多不同的专业(如经济类、金融类、财政类、工商管理类等),也设置了很多不同的教学单位(如很多不同的学院或系)。但为了集中教学资源,发挥各专业类教师的比较优势和独特技能,一般由某一个教学单位(如经济学院)的教师来专门开设西方经济学这一门课程,全校所有经管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堂。在这种情况下,全校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很可能混杂在一个课堂和教室进行上课,学生专业背景不一,而且授课课堂的学生群体规模因此一般都较大[2]。另外,经管类的专业一般是文理学生兼招,不同来源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特别是许多文科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数理分析能力不强。基于财经类大学中所具有的以上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形,以及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所具有的一些共性,并根据笔者的多年教学实践及与学生所进行的较多交流,发现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了学生畏难情绪较强、学习兴趣不高、理解模糊不深、教法单一互动不力等多重问题,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一)学生对课程有较强畏难情绪,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西方经济学由于理论体系比较庞杂,教学内容很多,学生对理论体系的全貌认识往往严重不足,对课程特点也难以准确把握,由此对该课程的学习往往产生了较强的畏难情绪,进而大大影响到了课堂效果。西方经济学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了独特和经典的理论体系,西方学者把现实复杂的社会和人进行高度的抽象化,形成了很多的经典理论[3~4]。正是因为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庞杂,再加之西方经济学通常作为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因而一般在大一新生和大二第一学期就开设微观和宏观经济学课程,学生在以前也很少接触到经济学知识。所以对这些初学经济学的学生来说,西方经济学对他们来说就形如一张白纸。加之财经类大学的学生通常是文理兼招,学生的数理功底不一,一些文科学生往往被西方经济学中的计算题的考题类型、书中的一些数理模型的符号所唬住。对于以上情况,对许多的财经类大学生来说,他们都觉得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难度较大,因此产生了较强的畏难情绪,而畏难情绪的产生,势必会影响到该课程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经济学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提升。
(二)知识理论与现实用处不易产生联系,显著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经济理论往往显得比较抽象与空洞,且缺乏用现实的事例与可用之处理对理论进行联系和阐释,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了西方经济学之后在现实中不适用或用处不大的想法,这显著影响了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和爱好。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它运用抽象分析法,从现实经济现象中抽象理论,为了分析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它总是假设一些条件,排除一些因素,创造一种纯粹的理论分析环境,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推演出结论,西方经济学是由一系列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理论性强且极具抽象性是其显著的特点[5]。在以上情况下,往往使得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纯理论性的学科,并且抽象晦涩,与现实没有太多的联系,甚至认为与现实隔得很远,从而难免会产生学了这门学科后没有太多用途的想法[6]。在实用性至上的当今社会,一旦较多学生真是产生了学了西方经济学之后在现实中不适用或用处不大的想法,自然会大大减弱他们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没有了学好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强烈愿望和热情,学习动力会明显不足甚至会产生厌弃行为。显然这会大大弱化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对于培养高素质财经类专业人才是很大的障碍和阻力。
(三)学生对课本知识理解模糊不深,影响了课堂上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在西方经济学中,前述的理论性强和抽象,并且深度不浅是其显著的学科性质。但在当前的西方经济学本科教材中,对理论成立的条件及其背后存在的理由或原理讲得并不周到透彻,这对于财经类大学中来自不同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由于不同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对经济学理论的思考角度和理解能力可能就存在很大的不同,由此造成了很多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困难或不得不对之进行模糊处理,在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上明显不够。举例来说,如对于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的理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教材中一般只是通过具体的数值说明随着一个消费者对某一商品(如冰激凌)消费数量的增加,越到后面消费的一单位商品(冰激凌)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增量一般越低,即发生效用递减。但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科书中一般不会涉及,但显然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难以理解的或至少是理解得不太全面,或者是处于一种模糊懵懂认识的状态,显然这对学生认知深度和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而一般的授课教师在面对以上的教材内容特点时,也不太注意在课堂上进行补充说明,使学生遇到的问题往往不能在课堂上得到很好解决,模糊懵懂认识不深的状态一直保留下去,显然这是课堂教学效果不太好的重要表现。
(四)教师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互动环节较少,或者是有互动但结果欠佳阻力不小。在财经类大学中,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全校性的大课,所以上该门课程的教师通常都比较多,通过与在其他一些老师的课堂上过课的学生进行交流时发现,许多学生反映一些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老师课堂上全程讲解的“满堂灌”现象比较严重,缺少与学生之间进行必要的互动,课堂上教师提问的环节很少,该种情况学生一般不太欢迎。而在笔者自己上课的过程中,尽管西方经济学内容多但课时安排一般不多,课时通常是很紧张的,但为了尽可能地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总要穿插一些提问环节,以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发现,提问后很多情况下学生们难以回答出来,特别是为了鼓励学生能够积极并认真回答教师的提问,通常规定,如果学生回答对了就可以得到平时成绩的加分。通过这种激励的形式,学生在课堂上通常是回答问题的气氛很活跃,但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却是不甚理想,况且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通常是一些同样的学生。对此情况,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很多学生反映难以把前后相关的理论知识有机联系贯通起来,而一些管理类专业或文科类生源的学生很多认为经济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难度较大,所以一般不敢主动站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而经济类专业或理科类来源的学生在回答问题上通常更为积极主动。以上情况,一方面反映了在当前的财经类大学中,许多教师讲求只要完成教学任务,不想通过多种方法并用占用较多时间而影响教学进度,这种情况自然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尽管一些教师也讲求多种方法并用和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但由于财经类大学中学生专业背景、生源等比较复杂,在课堂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考验。
二、财经类大学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对策
鉴于以上财经类大学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作为一所财经类大学中多年从事《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西方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总结和积累了一些经验,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较好评价和认可。在这里想把这些经验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思路与大家做一个交流,以求能够与各位经济学老师共同探讨进一步提升我国大学生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经验与方法。
(一)引导学生认清西方经济学课程特征,树立起学好该课程的坚强信心。基于很多学生往往会对西方经济学学习产生较强畏难情绪的现实,授课教师需要注重首先把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征向学生作一个归纳说明,解除他们学习该学科的心理顾虑和负担,树立起对该课程学习的坚强信心。对此可以通过对西方经济学的框架结构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归类,简化其在全体本科学生心目中的高深繁杂印象。比如说,西方经济学该门学科由于与市场经济联系相当紧密,所以对之进行研究的学者长期以来确实很多,产生的知识理论体系确实庞大厚实,但对西方经济学还是可以进行归类划分的。总体来说,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从分析对象的大小来看,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从分析工具的复杂程度来看,又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类。但作为本科阶段大学生学的都是属于入门初级层次的西方经济学,主要以基本理论讲解为主,所用的数学分析都是一些最基础的,不用担心害怕。同时也可对该学科的发展脉络进行一个比较详细的回顾介绍,让学生能够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各阶段形成背景等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如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可以分为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到最近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等几个阶段,它们的产生都与当时的现实环境密切相关,对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的认识,总的来说也仅经历了“干预→放任→干预→放任”这种简单的交替性变化。通过以上归类、简化性的工作,应该可以大大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使他们树立起坚强的信心。而信心是成功的基石,学生对学好西方经济学具有坚强的信心,就可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牢固基础。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该学科现实密切和有用性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兴趣。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作为经济学知识理论传授者的老师,应注重强调西方经济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要通过实例把经济学理论与现实问题很好地联系起来,且这种密切联系要能够被学生直观真切地感受到,特别是要让他们感触到学好之后的现实有用性。而作为财经类大学的大学生,更应该在经济理论与现实经济问题之间建立起敏锐联系的桥梁,具有更强的经济思维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鉴于初学西方经济学的学生来说,通常大多数学生也更希望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以受到教师经济学思维的启蒙[7]。以上情况,自然要求授课教师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具有较高的技能。如在讲解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在讲了该理论的具体含义和相应表现之后,可以进一步从人们对商品的生理或心理上的感受来说明其在现实当中的普遍表现。如当自己很饿时在一个接一个吃馒头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由很舒服到舒服再到不舒服的生理反应变化(上述冰激凌消费也有类似的生理反应),以及家里电视机的台数增加过程中所带来的心理由喜欢到不喜欢的感应变化等现实中的诸多活生生的事例,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以上理论与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同时可以再进一步把以上商品在消费者消费过程中所普遍表现出的效用递减特征运用到市场营销策略中,如在营销中必须要注重强调产品给消费者所能够带来的重点效用和便利,特别是一些与众不同的功能和效用,以最大限度地增强消费者的获得感,并且要认识到通常开发新市场新消费者比依赖老顾客更有利于扩大产品的销量,增加企业的盈利。又如在讲市场理论时,可以把现实中的市场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性和功能跟学生讲清楚,像市场交换在自愿进行的情况下一般是共赢的结果,其并不是一个你的所得就是我的所失的强盗逻辑结果,而是一个正和博弈的结果,市场交易通常是一个有利于彼此增进福利的行为过程,让学生感触到现实市场的奇妙和期待参与市场的冲动。应该说通过以上这般的联系和说明,学生就能够比较深刻地认识到经济理论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促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广泛现实有用性,在大部分人都认同适用性的当下,这显然会对提高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兴趣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自然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注重深入透彻式解析,以“知其所以然”之要求让学生吃透经济学理论原理。对于丰富的经济学知识理论,能够把它们较好地与现实经济问题联系起来,知晓它们的现实适用性,是建立在一种较强的经济学思维能力基础之上的,而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自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好坏最重要的根据之一。而经济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先建立在学生能够对经济理论充分透彻理解的基础之上,而如前面所看到的,在当前的财经类大学中,很多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难以深入,经常保持在一种模糊懵懂的状态,显然这对学生经济学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培养是相当不利的,而要学生自身联系现实并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就更难以做到。对于经济学理论知识,我们只有真正使学生能够达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程度,才可以说明学生对某一理论达到了比较透彻理解的程度,而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对该理论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并可以把它加以实际应用,而这才是我们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对此我们举例来说,如对上面讲到的自愿交易下的市场行为通常是共赢的结果,学生们可能还很难真正懂得其背后的原理或原因,对此,在讲出这么一个理论性的结果之后,还要求教师能够从每一个生产者的比较优势一般是不相同的以及生产一般存在规模经济的角度,从而导致不同的生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单位成本是有较大差异的层面,以之来进一步解释为什么可以产生共赢的结果。并且需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在买者如果自己生产想买的商品时,其生产成本会是较高的,而卖者在生产该商品时,基于前面讲到的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方面的原因,其生产成本一般会明显低于买者的生产成本,所以在这买者与卖者两个高低不同的生产成本之间取一个居于中间位置的价格来进行商品交易,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可以轻松直观地感知到市场交易中的共赢结果是实实在在可以发生的。像以上引导方式,其不但有利于学生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经济学理论背后的原因,而且特别是对培养他们的经济学思维和认知能力会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无疑是最重要的。
(四)丰富教学内容,多举并用,让课堂成为各类学生竞相提升的活力平台。作为财经类大学,通常的专业都是以社科类为主,学生所学的课程通常也是以社科类的课程为主,特别是理论课更是如此。而西方经济学应该说在社科类理论性课程中,教法得当,其是能够以一种别具一格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面前的,从而可以大大增强该门课程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大大增强学生学好该门课程的兴趣度和行动力。在当前的社科类主要理论性强的科目中,西方经济学可以说是一门兼具语义、图形和数理等多种模型于一体的科目,这在其它的社科类科目中是很难具有的[8]。因而,西方经济学课程其实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教学内容、多种方法并举使用的优良条件。在课堂上,理论讲解、图形演示、数理推导、案例分析等都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来灵活选择,显然这为该课程兴趣点的开发提供了很多的选择和可能。为此,教师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案例讲解融合知识应用、图形演示展现理论内涵、简明数学推导显现理论依据。同时结合课堂提问,鼓励各类自愿回答问题的同学,为兼顾各类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适度采取随机性点名回答方式,宽松奖励回答正确答案,谨慎惩罚回答错误答案,让课堂形式丰富多样,具有较强的生机与活力,督促并激发学生课上课下都尽力投入到学习当中。通过以上多举并用方式,就可以让西方经济学课堂成为财经类大学中生源和专业背景不一的学生竞相提升自己的活力平台,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三、结语
现代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蔡昉就曾说过:“穷一生也难以知其一二”。这对于一般刚接触西方经济学的财经类大学生来说,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能够采取较多方法树立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培养起良好的经济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对此,对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尽管也有待其它一些更为丰富多样方式的教学环节的实施,比如田野实地调查实践教学方面的环节,但就我国目前财经类大学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来说,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往往存在着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调查实践方面的条件还不是太宽松。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仍然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果[9]。由此,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财经类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课程教学的老师应在课堂上运用一定的技巧,激励和启发学生,较为透彻但又不乏简明直白地向学生传授经济学知识,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和教师的引导下去领略经济学的奥妙和真谛。同时注重课堂提问和师生互动环节,把握学生学习状态,督促和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通过以上方式,则财经类大学必将在我国的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