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药物分析实验课程改革研究
2023-01-20□程寒
□程 寒
药物是一种可以用于预防、治疗疾病的特殊商品,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其质量控制至关重要。药物分析是一门从药物研发、生产、储存、销售到使用等环节进行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学科。通过将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药品质量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明确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对于药学领域各从业人员,亟需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强烈的职业使命感为其护航。开展控制药品质量的《药物分析实验》专业课时,教师若只传授专业知识,脱离思政内容,学生的责任意识、法律观念、使命感必将淡薄。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特别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政工作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有机融合,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持。为实现这一目标,多所高校开始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并积极应用到实践教学中[1~3]。例如,郑毅龙等人[4]对“互联网+思政课程”模式建构的理论进行了研究;韩飞等人[5]定位了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顺利过渡值得深入探究。与人文社科课程相比,理工科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以药物分析实验课程为例,其学科的特殊性导致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相对匮乏。因此,实现从单一思政课程课堂教学到全面课程思政的改革,使思政课程不再“孤岛化”,而是渗透于药物分析实验课程教学之中,将研究的理论模式应用于实际教育教学过程的探究是有价值的。
一、现状分析
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药物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及应用领域,还应在教学过程实时引入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科研素养及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并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全面提升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为学生将来从事药学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对以上培养目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药物分析实验课程现存的问题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分离。目前,我国高校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之间还存在诸多突出的矛盾。高校长期以来的“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学模式使专业课老师只关注科研指标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全面推进各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强调,必须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处理妥当,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与培养体系相贯通,才能建设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纲要》还指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是专业课程思政体系,要深入总结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达到教书育人的成效。
(二)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模式不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复合型人才是指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综合能力较强、创新能力强,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深厚知识背景、灵活的知识运用能力、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广泛文化素养的高素质人才[6]。目前,在大多数国内高校,药物分析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依附存在,普遍存在课时不足的现象。且教学内容主要以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无需独立思考只需循序渐进地按照实验讲义操作,受实验课教学内容的限制,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综合型与独立设计型实验较少,课程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的新技术、新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改革措施
基于课程思政的药物分析实验课程改革探索可以实现从单一思政课程到全面课程思政的改革,它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而且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要求的优质型人才。
(一)教学目标的修订。
1.激发个人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由于药品与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对药品的质量检测至关重要。药物分析专业教学目标要求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实验操作技能,培养能够解决药物生产、销售及使用环节出现的质量问题的人才。此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思政元素,通过在课堂中引入各种药品不良反应对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的案例,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激发学生作为守护人们安全用药“卫士”的自豪感,使同学们更加认同自己的专业,对产品质量的把关起至到关重要的作用。
2.培养正确的职业观。通过药物分析实验课程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药物的分离、鉴定及含量检测的原理及方法,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具备敏感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具备考查药品质量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要加强学生对未来职业方向的认识,基于人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结合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和优势,发掘学生的特长,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鼓励大家拓展职业发展方向。
(二)教学内容的革新。
1.价值引领贯穿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在药物分析实验课上从历史、学科发展的角度阐述药物分析的发展历程,向同学们阐明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对原有知识的传承、突破与大胆创新。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研制青蒿素时,有各种疑问困扰着她。上世纪60年代,人类饱受疟疾之苦,而原有的抗疟药物又因为疟原虫产生抗药性,效果不佳。1969年,在中药研究所工作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承担起了国家疟疾预防与治疗任务,开启了与疟疾斗争的艰难历程。经历数次的实验后,都没有获得满意的结果,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发现,黄花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水平很低,大概在12%~40%,抑制率不高的原因在于提取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低。可是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屠呦呦从中国医药古籍中寻找答案。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原来古人采用的是冷水浸泡药材的方法。后来她据此改变实验条件,提出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有效成分,成功研制出疗效显著的抗疟疾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通过案例讲解鼓励同学们厚积薄发,在传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理工专业的学生有理性认识强的情感思想特点,能高效学习各种实验知识及技能,但对所学实验内容中蕴含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传统文化优势、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等隐性思政元素的理解则需要教师积极引导。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主动引导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思政教育。例如,讲解“液相色谱法测定污染水样中的苯和甲苯”内容时,把教学目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目标,向学生讲解检测方法的原理、操作及注意事项;另一部分为思政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工业污染给环境带来的危害,既能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绿色科学、药物安全等公共安全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也能为学生以后全身心投入实验奠定情感基础。
2.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应用于药物分析实验课。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融于药物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中意义重大。药物分析实验在对药物进行鉴别、杂质检查及含量测定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及仪器。我们在课程中教授了容量分析法、光谱分析法(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色谱分析法(气相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辩证地分析各种分析方法及仪器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实验目的,综合考虑经济及效率,正确选择分析方法。
3.将科学发展观融入药物分析实验课。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发展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人类对药物的探索从远古时代的“神农尝百草”,到近年来,各种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在药物分析中层出不穷。主要的药物分析手段包括电分析法、光学分析法、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质谱法以及各种联用技术,例如,将质谱法与毛细管电泳、高效液相色谱及气相色谱联用,使得药物分析的种类更加广泛,实现了复杂生物样品的分析。通过展现我国现代药学事业与药品质量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增强其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推陈出新。为适应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趋势,为弥补药物分析实验课程中创新型和综合型实验不足的问题,拟将综合性设计型实验引入药物分析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的开设结合药物分析学科重点,并有机融合任课教师的科研成果。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完成实验内容,总结并分析实验结果,在传统验证性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改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科学素养,培养出社会更需要的高质量药学专业型人才。
(四)优化考核标准及体系。传统实验成绩的考核多以实验报告为单一评分标准,因此,为了建立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科学考核制度,本研究针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持续的观察和记录,包括实验预习(实验视频的观看及预习报告的撰写)、实验方案的拟定、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撰写及实验操作考试等步骤,进行发展性考核。该评价系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评价的主体。检测并监督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并将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为适应综合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和要求,针对药物分析实验课程设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脱节问题,提出将思政教育融入药物分析实验课教学全程,教育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形成实验教学“大思政”的新格局。对实验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修订,增加了创新型、设计型、综合型实验的开设。优化考核标准及体系,建立双线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立体考核。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理念贯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更加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