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四个维度”构建高品质历史课堂
2023-01-20刘冬芹
刘冬芹
(江苏省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开明中学,江苏 淮安 223001)
历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揭示隐藏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告诉学生以史为鉴的道理,引导学生透过剖析历史发生缘由,洞察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高阶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是历史课程教学的指针,也是教师设计问题的依据。结合学生对历史认知的差异,从帮助学生揭开探究真相的角度出发,引领学生根据课程重点和学生认知难点,设计具有多元开放、层层递进的问题,能使得学生在聚焦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产生独特感思,唤醒学生探知激情,增强独立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带着推陈出新的勇气破解问题。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教师应以围绕教材衍生问题的本位思想,鼓励学生从相关史料中学会抽丝剥茧,从专家学者的观点中敢于提出异议,从文献资料中生成豁然开朗的灵感。所有这些特征,无不需要学生跳出历史学历史,以敢于质疑和勇于探索的勇气解读历史,让自己在明辨中不断捕捉有深度、有见解的观点。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应在凸显其中要义的前提下,给学生带来无尽的遐想,让他们愿意在阅读历史史料中能静心深思,品味其中深层的内涵意义。
一、开放化导引:鼓励预学
以问题为导向的预学,需要学生带着质疑和思考开阔视野,打开探知求解的通道,形成独有认知的感触。这些感触也是历史课堂设计问题应关注的要点,它能给学生带来开阔视野和思维的灵感。教师可利用历史教材,揣摩学生在探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多设计前置性话题。此外,教师可有意留下一些空白,引导学生结合理解主动补充相应的认知,使得问题趋向完备。通过开放化问题设置,能培养学生自主解读历史教材文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能使学生产生明确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在真正参与思考中捕捉灵感,从问题中找出新知探究的切入点。
例如,在学习《新文化运动》的时候,根据新文化的特点及当时社会发展思潮,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该运动的时间、事件、代表人物外,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特探究精神。围绕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以及发起的缘由,可从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的角度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必然性以及社会意义。这种以开放化导引的方式设置相关思考话题,能为学生搜集足够素材资料提供线索。有的学生结合《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从兴起的背景出发,围绕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阶级矛盾等方面予以深入思考,从运动带给人们的深远影响中找到与之相应的内容。有的学生从内外两方面的内容出发,围绕帝国主义侵略与军阀统治的黑暗主动探寻其中的有价值联系,特别是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找出其中渊源。有的学生则是结合上述名家大师的作品,从思潮解放的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想要表达的关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探寻与之相应的思想,也就能使得他们理解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真正内涵意义了。此外,还有结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刊载文章,研究文章中“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的内涵意义,探讨其对运动的启蒙影响。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建议学生针对各自的认知从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寻找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从“打倒孔家店”的潮流中主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相关的素材,让学生在主动深入探知的过程中形成多元独特认知。除此而外,有的学生以解读《狂人日记》的方式,对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以及“吃人”的封建主义毒瘤进行了深入解剖,能主动从中找出相应例子。通过这些话题引导学生主动收集相关史料,能为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本质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这样开放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度融入课堂,能使得他们带着好奇心主动研读文本,有助于促进学生在不断聚焦教材内容的前提下获得深层次认知。教师以多样化问题打开学生认知视野和思维,从探本溯源中查阅资料,建立完善的认知体系。同样,这些资料也有效辅证自己的观点,使得学生产生具有一定独特性的见解和主张,升华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二、协作化探知:畅言己见
“言之有物,论之有理”是问题探究的核心。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多创设可相互交流探讨的问题,无疑会活跃学习氛围,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拓宽学生的学习认知视野和思维的角度出发,设计具有可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敢于表达,让他们能针对话题搜集足够的素材。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任务协作深入探讨,找出话题中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学生能根据相互探讨和自己的发现,形成多维度感知,从而触发他们产生深刻的内在认知。这些协作化问题能使得学生结合自己认知,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碰撞思维灵感,在议论和引述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形成有独特见解的观点。
例如,在《五四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运动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引导学生从运动的定义出发,结合“五四运动”发生的时间和背景,引导学生根据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引导学生从剖析原因的角度找出参与的阶层、对抗政府的形式以及对运动的定论。从爱国主义运动特征出发,让学生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爱国运动?”引导学生通过反抗政府,推动变革实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对此,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做如下的探知:运用同桌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收集“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资料,从发生原因的角度剖析其产生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建议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针对“五四运动”的特点深入探知,引导他们从学生带头、工人支持的角度深入探讨,让他们分析阶级特点,找出与众不同,从爱国角度理解深刻内涵。很多学生结合“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为建立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开了好头,也为中国革命发展奠定前进旗帜方向深入互动交流。教师在设计上述问题的时候应着眼于如下方面:切合“五四运动”的特征,要求学生了解运动的缘由;重视运动的社会意义,让学生对“五四运动”有正确的评判标准;关注运动给中国革命的启蒙作用,引导学生透过运动探寻更多爱国的方法和方式,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方法。
协作话题要能凸显差异性,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给学生建言献策的机会。这些差异性能帮助学生根据教材教学要点形成多元观点。教师可融入学生互动,多在他们疑惑时倾听,给予及时地点拨,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查找相关资料。此外,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带着创新,收集与问题相应的资料,辅助证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全身心融入新知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历史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分析研判的能力。
三、多样化展示:取长补短
历史课堂上的问题设计要让学生在“跳起来摘果”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在点点滴滴中滋养学生的学习自信。从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角度出发,通过问题解答发现学生的与众不同,引导学生在学习参考和比较优劣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无疑会使得历史课堂充满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无尽的活力。教师围绕多样化展示设置导向性问题,让学生在对标查找和发现亮点中尽情展示才华,获得深层次认知体验。通过多样化展示的方式活化教学,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意识,能使得学生从问题探知中获得快乐学习的感触,形成有针对性的目标意识。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是中国人民生活中一件大事和喜事。对此,在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的时候,可以多让学生针对各自的认知体验,多建议他们从党的成立发展壮大过程中深入体味其中的历史意义。为此,在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可以“在建党百年上,我们有怎样的话对党倾诉?”“你会运用怎样的方式庆祝建党100 周年?”很显然,这样发散的问题,需要学生紧扣“欢庆”角度体味党的丰功伟绩,感受党由弱到强和成为领导中国人民的执政党的必然性。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引导学生多运用不同的方式回答,让他们能对中国共产党有更深刻认知和了解。有的学生以史料收集的方式展示了党由成立之初的几个人到现在几千万,从队伍的不断壮大中发现党在成长和发展中蕴藏的规律;有的学生则是以时间为段,根据国共合作的次数以及每次合作的经验,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于现今中国的深远影响。有的学生则是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从执政党地位形成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必然性,清晰展示党在领导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地位。有的学生从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出发,从人民立场的角度中研究其代表的先进思想,感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意义,阐述了其重要的内核,特别是从共产党围绕人民的生活发展需要而不断带领人民从抗日战争、成立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等,引领人民在不断奋进的过程中逐步走向繁荣昌盛。有的学生则是以主题演讲的方式针对各自的理解体验,主动从各自发现的话题出发,结合自己的不一样认知主动收集和摘录相应的信息,为形成有建树的观点奠定基础。通过发散性问题导引,能让学生跳出“以本为本”的学习泥淖,从问题的细枝末节中找到破解问题的切入点,抓住问题解决的“牛鼻子”。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针对学生学习差异,指引学生从不同的层面收集相关信息,引领他们从相关的问题信息中捕捉多元信息;教师多给学生相应的策略指点,找出更多创新的观点;教师多给学生提供多元展示的舞台,多鼓励他们尝试运用不一样的方式进行交流,引导他们针对自己的理解提出异议;教师多运用形成激励评价的方式认可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让他们在始终备受关注中保持探究活力;搭建学习舞台,鼓励学生不拘一格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无疑会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迸发创新的火苗。
四、深度化挖掘:发展延伸
历史探知永无止境,需要学生带着激情和热爱进行探究。面对同一个历史现象,往往会因学生的学识能力也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观点。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以有广度和有深度为根本,引导学生以深度化挖掘方式开展探究,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深化认知,给他们更多自由探知的时空。以深度化挖掘为切入点设置问题,能使得学生在相应的探知过程中找到与之相应的思维发散点,唤醒学生大胆探知的强烈意识和潜能。通过深度化挖掘历史素材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知,不仅能使得课堂更有生机活力,还利于学生在自寻对策中找到更多可表达运用的切入点,给他们更多鼓励和支持。
例如,在学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时候,教师可从井冈山作为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和为开辟中国革命新天地切入,要求学生思考“井冈山的精神是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结合发生在井冈山以及中国革命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史料筛选有效信息点。这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能让学生有足够的自我探究和拓展学习空间。有的学生根据井冈山创立的条件,从选择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明白了井冈山的重要地位和为后来中国革命提供了经验的价值。此外,教师还可建议学生针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引导他们从相关的历史事件中主动找出与之相应的内容,从井冈山发展中找出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引导学生根据当时的背景解读其深远影响的意义。有的学生在研究中,结合当时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疑问,解读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从文献资料中探寻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以此探寻“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意义。有的学生则是结合当时的打破了江西国民党军的多次“进剿”,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发展武装,在依靠人民中不断发展壮大,最终通过“农村包围城市”这条道路夺取革命的胜利。上述的方法,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解读的史料,还能够使得学生在研究历史中发现更多深层的本质。
教师通过深入挖掘,鼓励学生走进历史史实,引导他们带着探索的激情提出自己独特观点,学生针对其中的观点展开分析辩论,这样的课堂才会更具趣味。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知的过程中不放松每一处细节,从史料的只言片语中发现亮点,能在主动拓展延伸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理解感知机会,产生研究历史的创造力。
综上所述,聚焦问题活化历史教学,能让学生在不断学思结合中找到破解对策和方法。回归问题的导思本质特征,从问题的切入中活化设计的方式,注重四个维度,以多元引领,突出有意义、有层次、有深度,无疑会激活学生的探知好奇。此外,历史问题设计也可请学生参与,让他们多在暴露问题和不足中深入研究,在不断变化探讨方式中让学生始终怀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实践表明,凡是能给学生留下足够思考空间的话题,学生必然会心怀期待,兴味盎然。这样的课堂也才会时时闪现耀眼的火花,让学生产生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