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失去亲人的孩子面对悲伤
2023-01-20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西铁第二幼儿园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西铁第二幼儿园 王 燕
“生命诚可贵”是我们对生命最基本的共识,但是部分群体对生命的理解和认知却总是陷入误区,因此,生命教育已成为必修课。正处于生命认知启蒙阶段的幼儿需要感知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对生死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渗透生命教育的绝佳机会往往存在于生活中的微小事件与细节当中,因此家长与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抓住教育契机,掌握适宜的教育策略,为幼儿构建科学系统的生命教育体系,帮助幼儿感受生命的喜悦与悲伤,教会幼儿尊重和敬畏生命。
案例
今年开学初,天天妈妈把我叫到一边,含泪对我说,前段时间天天的父亲因病去世,由于家人正处于悲痛之中,家庭氛围比较沉闷,天天也因此极其缺乏安全感,会时而无缘由地发脾气哭闹。对于天天这种表现,家人也不知如何应对,每当天天问起爸爸去哪儿了时,家人都会说“爸爸去很远的地方了”。
因此,天天的妈妈很担心,她不知道如何将这个残酷的现实告知孩子,也不知道如何教育失去父亲的天天。如果告诉天天实情,一方面,可能会对天天的心灵造成严重伤害,担心天天在上学期间遭遇同龄孩子的欺负;另一方面,天天妈妈也担心家人会给予孩子过度的偏爱与照顾,尤其是长辈更会对孩子百依百顺,长此以往,她怕这种弥补式的宠爱惯坏了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根据我对天天的观察,发现他这段时间从不在别人面前主动提起爸爸,如果在活动中遇到有关爸爸的话题,他就会独自坐在一旁闷闷不乐,表现出消极的状态。有时候,他还会说“我爸爸身体不好,他去很远的地方看病了”——我能够感觉到他在逃避现实。
人们都害怕死亡,更不愿意提及死亡,但是每天都有很多人“离去”,亲人去世对成年人来讲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更别说心智尚未发育健全的幼儿。目前,幼儿的人格和性格尚未定型,有些孩子对于亲人的去世比较敏感,甚至会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创伤,如果这时候家长处理不当,便会给孩子留下心理创伤,甚至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我想,孩子在失去亲人后表现出痛苦或悲伤的情绪时,成人若能够理解孩子的悲伤,帮助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排解不良情绪,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那么因为亲人去世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就会降到最低,孩子也会很快恢复到平稳的情绪和正常的生活中来。
教育策略
一、面对亲人去世时孩子的阶段性表现
首先,我们要清楚孩子处于哪个阶段、有什么行为表现——针对具体问题,采用适宜的方法帮助他。一般面对死亡,孩子可能会有以下阶段性的表现:
不承认:孩子相信,死去的亲人只是去了远方,还会回来。当然成年人有时候也会有这样的幻想;
气愤:感觉自己被抛弃,对死去的亲人表示愤怒,会通过一些行为发泄自己的情绪,比如发脾气、摔东西、痛哭;
讨价:如果上天可以让爱的人回来,自己愿意做任何事;
悲伤:失去爱的人会很悲伤——流泪、沉默不语、发呆;
惧怕:初步感知死亡,害怕自己也会死;
因无锡市人民医院后勤风险管控,慕名而来的记者,感受到它的不同凡响之处,是通过一本厚厚的“风险管控汇总”手册。这是医院参考香港医院管理局的医疗风险登记册,形成的后勤风险管理文件。
接受:逐渐恢复正常态度,开始重新接受周围的环境和事物。
二、家长对于亲人去世时的教育疑问
1.不知如何开口: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告诉孩子亲人已经离世,不知道以什么方式或者怎样表述来降低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因为失去亲人这件事,对任何一个有情感付出的人来说都是一次重大伤害。
2.有些家长期望刚刚失去亲人的孩子尽快走出悲伤,继续生活——他们会要求孩子继续上幼儿园,不要掉队,或做出强迫孩子的行为,但他们忽略了孩子也需要时间来淡化悲伤。
3.有些家长害怕孩子的心理承受不了,可能会有意回避或美化亲人离世这事件,比如他们会对孩子说:“爸爸去天堂了,那是一个很美的地方”;也有的家长会采用隐瞒或转移话题的方法来面对孩子提出的亲人去向的问题。
三、教师提出的教育建议
1.如果家长也处于亲人离世的悲痛期,可以请教师或者其他亲戚朋友对孩子做思想工作,帮助孩子淡化悲伤,并且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孩子的行为一旦恢复正常就会对处于悲痛期的家长产生积极影响,家庭氛围也会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2.与孩子沟通时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要脱离事实,而要实话实说。家长跟孩子沟通时要把他当作成人来沟通。因为孩子的心是纯真的、敏感的,有些事情其实是瞒不住孩子的,越是隐瞒反倒对孩子造成的影响越不好。在表述时,要对孩子说“亲人去世了”,而不是说“睡着了”,如果说“睡着了”,孩子就会存在期待离世亲人醒来的心理,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在等待中失望,觉得自己被欺骗了,进而对家长失去信任。家长如果能够正视现实,给孩子科学合理的解释,诚恳并简单地回答孩子的提问,让孩子正确地面对人生中的“风暴”,那么,孩子不仅会坚强地面对亲人的离去,而且对生命也会更加敬畏与珍惜。如果孩子问“人死了以后会怎么样?”,家长可以这样回答:“我们无法清楚地知道人去世以后的情况,但是活着的亲人们会记着的……
3.要给予孩子适时的心理与生理安慰
⑴孩子想念离世亲人的时候,一方面,家长要陪伴孩子,给予孩子安全感,让孩子感受到其他家人的关爱;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用其他事情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他平时最喜欢的物品,比如玩具、绘本等,帮助孩子缓解焦虑与悲伤。如果亲人离世是暴力原因所致,一定要跟孩子保证他现在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并说明家人会尽最大努力去保障他的安全。
⑵孩子在难过期间可能会发脾气,也可能会痛哭,这个时候,家长一定不能说“不要哭了,哭也回不来了”这样的话,也不要说“你要坚强一点”。孩子难过并不代表孩子不坚强,他们只是对失去亲人这件事很伤心。当孩子出现类似表现时,很有可能是在试探你是否爱他或在确认是否还有人关注他,这时候,我们要帮助孩子以不伤害他人的方式表达情感,还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发泄情绪的途径,如跑步、随意涂鸦、撕纸条、敲钉子等。
⑶家长和教师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来排解悲伤。不要说诸如“你一定会好的,会走出悲伤的。”此类安抚性不强的话语。孩子走出悲伤需要时间和过程,我们要给予孩子心理接受和排解悲伤的时间。
⑷在适当的时候对孩子进行科学的生命教育。如果孩子的亲人或者宠物因为疾病死亡,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理解一般的疾病不会导致死亡,以消除孩子的恐慌心理。
四、给予幼儿科学的生命教育
1.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与教师可以开展生命教育活动,与孩子共同讨论生命的意义。如给孩子讲一些关于死亡的故事,让孩子了解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还可以和孩子讨论如何面对心爱的宠物或亲人离世这类问题。
2.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如户外活动中孩子遇到小动物死亡时,引导孩子观察动物死亡的状态,了解生命终结时的真实样态,从而帮助孩子正确面对生命的消逝。
3.如果家里有长辈去世,要允许孩子参加葬礼,让孩子与家庭成员共同面对死亡。不要过度保护孩子,也不要对孩子隐瞒,因为孩子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都会对以后的生活有所帮助。
生与死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我们无法改变自然规律,也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只能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生老病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应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因此,家长与教师都要重视幼儿的生命教育——首先,要让孩子学会正确地疏解悲伤情绪;其次,面对死亡,家长和教师要懂得如何进行生命教育,这样当孩子失去亲人、陷入痛苦和悲伤时,才能帮助孩子正确面对生命的消逝;最后,帮助孩子排解不良情绪,悲伤过后,要让孩子尽快恢复到正常生活中来,继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