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担保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探析
2023-01-20王娟
王 娟
(宿迁市同创信用融资担保有限公司)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中小型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较多企业在创业初期需要资金支持,但银行贷款通常门槛较高,使得部分企业无法获得贷款,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融资担保企业恰好可以解决此类问题,其属于金融中介机构,可将部分小微企业与银行金融机构联系起来,通过融资担保企业的加入,实现对银行贷款风险的分散,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1]。融资担保机构为不同企业提供担保,其在开展金融服务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此,融资担保企业需要积极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更好地在日常相关业务开展中防范风险。
二、融资担保企业相关风险分析
(一)风险特殊性
融资担保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存在较多风险,而风险本身也存在特殊性。例如,融资担保企业在实际工作中的客户存在不确定性、随机性,这种随机性使得业务开展过程中同样也存在随机性、不确定性。实际上融资担保企业存在的相关风险与一般的风险还存在着差异,不同企业与融资担保企业在合作中,其对应的项目不同,项目风险自然也不同,使得实际融资担保企业在管理中的风险本身没有规律可循。寻求融资担保服务的客户,其需要担保的金额、期限不同,反担保措施的具体实现类型也是各种各样,这就造成实际担保费率计算难度较大,进一步影响到定量风险评估。其他相关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可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与研究找出共性,进而实施风险评估,但是由于融资担保企业面对的是无规律的个体,所以其融资担保风险较特殊[2]。
(二)风险不对称
融资担保企业在相关风险预测与综合评估中具有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特点。一般情况下,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即风险越大则对应的收益也越高,收益较高的投资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但融资担保机构作为金融中介,其主要是对中小企业、个人等提供融资担保,通常客户能力有限,同时受扶持政策等影响,融资担保机构的收益不符合一般市场投资的特点,造成融资担保机构对应的收益与风险之间具有不对称性。
(三)风险可控性
针对存在的各类风险,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预测分析、风险防范等可使得部分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与其他企业相比,融资担保企业的风险也可通过全面分析并加强早期管理与风险防控,实现有效管控。但融资担保企业风险可控存在相对性,即需要掌握相应的风险特点,并结合风险特点采取措施,如果对相关风险特点识别不到位,此时采取的措施可能无法发挥作用,进而影响到风险防控效果[3]。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融资担保企业的风险可控是相对的,要求融资担保企业内部需要有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并依据行业特点,制定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融资担保企业可通过风险分担、风险转移等降低自身风险,但依然也会出现风险管控不到位现象,进而造成经济损失问题。
(四)风险追偿性
融资担保企业作为个人或者小微企业提供担保的中介之一,其存在的风险还具有追偿性特点,即如果个人或者小微企业在不具备偿还贷款等能力的情况下,相关贷款等均需要由担保机构代为偿还,担保债权从属于主债权,存在依附性。主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并在履行期间,可行使不可抗辩权等权利,能够结合不同债务人自身的经营状况、经济收入状况等决定合同是否需要提前解除,主债权人也具有选择权,包括是否选择代偿、代偿程度等。与其他相关企业相比,担保机构风险处置存在被动性、滞后性特点。金融担保机构在获得代偿后方可实施追偿,融资担保机构对企业可采取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例如抵押、股东个人反担保、质押等,这些措施的应用可帮助融资担保企业降低风险[4]。
三、融资担保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一)内部控制内容不充分
融资担保企业需要从多角度加强内部控制,但是结合不同融资担保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与实践情况,存在内部控制制度涉及的内容缺失的现象,如部分融资担保企业在内部控制的重点放在资金运用控制方面,以及计划控制或者政策控制方面,部分融资担保企业将内部控制重点放在担保费率控制方面。这种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充分影响到融资担保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可能给融资担保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风险评估体系建设不足
融资担保企业在风险评估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风险评估体系,风险评估体系建设是保证风险评估效果以及更好应对风险、加强内部控制与管理的重点。纵观部分融资担保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其较多指标的精细化不足,同时部分指标也缺乏具体的量化评价标准,仅仅是做出定性分析,给出风险高、低等描述。此外,风险评估体系主要在融资担保企业内部进行,很少有第三方评估机制的加入。现有的风险评估体系多为定性分析,数据支持较少,造成整体风险评估结果受主观性因素影响较大。部分风险评估中缺乏专业的风险评估人员,对实际风险评估效果造成不良影响。部分抵押等因为缺少第三方的评估,无法准确评估抵押物的价值,进而影响到融资担保工作的开展。
(三)信息沟通不畅
融资担保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需要不同部门的共同参与,同时也需要与其他企业之间保持沟通,但是较多融资企业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如融资担保企业在为客户提供服务过程中,主要通过对客户相关资料的调查去开展工作,由于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增加风险。如果融资担保企业在抵押过程中,不仅重视对客户相关资料的综合评审,同时积极与结合个人征信、房产局、银行等相关部门展开沟通,则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估相关抵押资产价值,更好地发挥信息以及信息沟通在融资担保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方面的价值。
(四)内控监督机制存在缺陷
融资担保企业要加强内控体系的监督检查工作,避免监督机制存在漏洞与缺陷。例如工作中存在对于不同小微企业或者个人融资担保后相关资金的使用情况缺乏监督,对于不同客户提供的相关担保物或者资产未有效核实等情况。此外,内控监督机制在实施中缺少对相关市场的分析,部分融资担保企业在监督过程中责任主体不明确,或对相关风险监督措施的实施不到位,使得内部控制阶段以及相关措施无法落实,对整体融资担保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产生影响。
四、融资担保企业内部控制对策
(一)融入更加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
融资担保企业在内部控制过程中需要融入更全面的内容,兼顾多方面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共同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对此,企业应从资金运用、计划控制、政策控制、担保费率控制等方面加强综合管理与内控工作,强化制度的精细化与综合管理。例如在资金运用控制方面,融资担保企业需要重视自身的资金使用与配置,客观评估自身的风险抵抗能力,利用相关指标完成风险抵抗力的评估,明确自身的经营机构,确定出不同项目的担保限额、不同担保金额对应的业务比例关系,多角度控制资金的使用。计划控制也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计划控制需要与相关的风险指标相对应,如果融资担保过程中相关业务的风险较高,并超过计划控制范围,此时需要及时做好调整,保证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融资担保企业在日常工作中还需要重视不同政策的学习与研究,了解相关政策对融资担保企业的规范作用,分析其对融资担保企业内控的影响。通过将更多指标融入融资担保企业内部控制中,便于多角度强化内控,提升管理,避免内部控制不到位对整个管理与内控效果产生影响。
(二)改进风险评估体系
不同融资担保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及时对风险评估体系进行改进,并组织管理部门、运营部门、内部控制部门等共同参与。风险评估体系在改进过程中,需要同时从宏观、中观、微观方面进行风险评估,提高风险评估的系统性。融资担保企业在业务开展中可先从政策、经济、行业景气、法律等方面评估,然后再从消费者需求、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经济环境因素等方面实施风险评估,之后进一步通过SWOT分析、企业相关报表、非财务信息等在微观方面进行风险评估。针对不同客户均应按照上述三部分进行风险评估,多角度评估融资担保风险、客户自身风险以及贷款后的资金使用风险等。考虑到融资担保企业自身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在风险评估体系中可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综合评估,进一步保证融资担保质量,降低融资担保风险。
(三)健全信息沟通体系
针对融资担保企业在业务开展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沟通体系不健全问题,应逐步健全信息沟通体系,促进融资担保企业与其他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融资担保企业需要同时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客户、相关咨询机构等建立沟通,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对各类信息的收集与核实,以增加信息数量以及可信程度。信息量的增加有利于金融担保企业综合更多信息开展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等。借助于信息技术,将客户的相关信息以文字、影像资料等形式加以保存,并授权内相关部门做好审核以及后续跟踪。信息沟通体系建立中需要及时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加快部分用户资源等数据共享,依靠信息沟通体系,对客户的有关信息从多方面做出评价与对比,保证客户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及安全性,避免提供虚假信息或者扩大自身资产等增加担保额度。
(四)内控监督机制的重构
部分融资担保企业还需针对自身情况要重构内控监督机制,强调内控监督的动态化管理。不同融资担保企业可建立风险预警体系,便于在为不同客户提供服务后持续加强跟踪与监督。通过持续监督及时发现并动态评估不同客户的相关风险,进而及时做好与客户沟通,降低企业融资与担保风险。另外,企业在重构内控监督机制后还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加强对用户相关资金使用的跟访与了解,尽早发现客户在融资担保后相关资金使用或整体偿还风险增大,及时止损,防止客户无偿还能力或者恶意侵占,拒不归还等风险。
五、结语
现阶段融资担保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融资担保企业需要认识到自身的不同风险特点,依靠内控机制增强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融资担保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期间,需要对自身的现状有足够认识,积极对相关部门、风险评估机制以及内部控制体系等加以优化与改善,并从多角度落实对客户信息、客户贷款使用等监督,督促客户按照约定的用途使用资金,动态做好风险评估与管理,全面降低自身风险,促进融资担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