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关于南海的科学研究与科普宣传(1949—1988)

2023-01-20刘永连赵利雯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南海诸岛南沙群岛西沙群岛

刘永连,赵利雯

(暨南大学 中外关系研究所,广州 510632)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南海问题研究获得新的发展。以科学研究及宣传教育为主题,推动南海问题的研究向宽领域、跨学科的方向推进。1988年,海南建省以来,学界和社会也对南海问题愈加关注,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活动突飞猛进。在此之前,即从新中国成立至海南建省这一阶段,该领域亦有值得称述的发展。本文梳理此阶段南海研究及宣传的成果,揭示专家学者在维护与巩固南海主权中的积极作用。

一、 关于南海的自然科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南海海防形势紧张,科学探查和研究不多,自然科学成果亦较少见。20世纪50年代,研究成果主要有张凤瀛《我国西沙群岛的食用海参》[1]等;60年代,有成庆泰、王存信《中国西沙群岛鱼类区系的初步研究》[2]等。改革开放以后,相关研究成果开始丰富起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研究论文有戴爱云等《我国西沙群岛的蟹类》[3]、张崇洲等《我国西沙群岛的猛水蚤》[4]、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组《我国古籍有关南海诸岛动物的记载》[5]、海南水产研究所《1975年西沙群岛礁盘水产资源调查报告》[6]、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生物室《西沙群岛的棘皮动物》[7]、沈寿彭等《中沙群岛浮游多毛类的初步调查》[8]、李建生《西沙群岛的现代沉积成岩作用》[9]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曾母暗沙——中国南疆综合调查研究报告》[10]等;比较重要的专著有广东省植物研究所西沙群岛植物调查队《我国西沙群岛的植物和植被》[11]、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西沙群岛考察组《我国西沙群岛的土壤和鸟粪磷矿》[12]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我国西沙、中沙群岛海域海洋生物调查研究报告集》[13]等。

在改革开放早期,成果比较突出者是华南师范大学曾昭璇教授对南海地质的研究。曾昭璇(1921—2007),广州人,中山大学硕士毕业后先后在岭南大学、国立海疆学校、湖北师范学院、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任教,1949年起历任广东文理学院地理系、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系主任。他长期从事地貌学、地理学、人类学研究,曾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会名誉委员、国际第四纪研究会名誉委员、全国高校地貌教研会名誉理事长、加拿大皇家地理学会名誉会员等。先后获“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和“功勋科学家”称号。1957年,他在《地理学报》上发表《我国南海沿岸最近升降的问题》[14]; 1958年,发表《南海沿岸升降问题》[15];1964年,与黄少敏合作发表《试论南海沿岸“老红砂层”问题》[16];1977年,在《海洋科技通讯》上发表《南海珊瑚礁诸问题》[17];1982年,发表《石岛地貌学上诸问题》[18]、《试论中国珊瑚礁地貌类型》[19]、《中国环礁的类型划分》[20]等文。此外还发表了《论珊瑚砂岛上巨砾堤地貌的形成——以琛航岛砾垒堤为例》[21]、《西沙群岛石岛地貌学上诸问题》[22]、《西沙群岛环礁沙岛发育规律初探——以晋卿岛、琛航岛为例》[23]、《南海大陆架上的珊瑚礁丘地貌类型——以曾母暗沙为例》[24]等论文,可谓成就颇著。

这一时期刊登相关成果比较突出的学术刊物是《热带地貌》。除了曾昭璇等人的论文外,还曾刊登其他许多学者的成果。仅在1982年第1期,就曾刊登黄少敏《略论琛航、广金珊瑚岛的地貌》[25]、丘世钧《永乐环礁东南缘广金岛、琛航岛、晋卿岛地貌研究》[26]、龙志强《西沙群岛永乐环礁琛航、广金、晋卿三岛松散沉积物特点的初步分析》[27]等多篇论文。此外,《海洋科学辑刊》曾经以6集专刊形式辑录了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报告,呈现的成果完整而系统,学术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非常突出。

基于海疆时务的需要,这一时期南海海域自然科学研究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愈加紧扣海洋资源开发,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针对南海动植物资源的研究尤其突出。除了关于鱼类及上述蟹类、水蚤和棘皮动物等方面的研究外,还涉及其他许多水生资源,如夏恩湛《中国麒麟菜属植物地理学的初步研究》[28]、张玺等《中国海软体动物区系区划的初步研究》[29]、刘景先等《我国西沙群岛的红脚鲣鸟》[30]、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生物室资源组《西沙群岛海龟生殖习性的初步观察》[31]、马绣同《我国西沙群岛一些常见的海产贝类》[32]等。二是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注重以开发石油为目的的地质勘探,而至60年代末南海油气资源为国际社会所关注,周边某些国家开始觊觎西沙、南沙等海域,为此我国学界也大大加快了针对南海地质方面的研究和调查。关于石油地质勘探,20世纪50年代已在莺歌海浅海区域起步,60年代雷琼坳陷区域也相继开展钻井试验,至70年代针对南海北部的地质勘探和石油开发已经成熟。而在地质研究方面,在五六十年代曾昭璇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七八十年代发展成为令人瞩目的领域。比较突出的成果有陈俊仁《我国南部西沙群岛地区第四纪地质初步探讨》[33]、黄金森等《西沙群岛现代海滩岩岩石学初见》[34]、卢演俦等《我国西沙群岛第四纪生物沉积物及成岛时期的探讨》[35]、陈森强等《中国南海中部和北部的重磁异常特征及其地质解释》[36]、王国忠等《西沙群岛石岛上沉积背斜等组构的指相意义》[37]、唐鑫《从板块构造观点论南海的成因》[38]、李建生《西沙群岛的现代沉积成岩作用》[39]、费鼎《南海北部区域构造和陆壳向洋壳的转化》[40]、沙庆安《西沙群岛永兴岛第三系生物礁岩岩石学》[41]、陈清潮《南沙群岛海域第二次海洋综合考察》[42]、张明书《西沙礁相第四纪地质研究》[43]、吕炳全等《西沙群岛灰砂岛的沉积特征和发育规律》[44]、李唐根等《南沙群岛及其海域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取得重大成果》[45]等。

二、 关于南海的社会科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针对南海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涉及领域更为广泛,研究更为细致深入。不过同样因为政治形势等方面的影响,20世纪50至70年代成果不多,主要可见李长傅《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南海诸岛简史》[46]、王斤役《唐代以来西沙群岛已经是中国的领土》[47]、国际问题研究所《关于南海诸岛是我国领土的根据》[48]、徐俊鸣《西沙、南沙等群岛历史地理纪要》[49](1)本文部分报刊资料取自他人著作(如韩振华《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李国强等《海南及南海诸岛史地论著资料索引》等)中所涉文献。这些资料索引未能著录具体的期刊页码或报纸版面,故而本文的少部分参考文献,今已无法补全页码或版次信息,特此说明。、何纪生《谈西沙群岛古庙遗址》[50]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厦门大学,较早形成以南洋研究所(院)为核心的科研团队,以韩振华先生为首,林金枝、吴凤斌等均有突出成果。

韩振华(1921—1993),海南省文昌市人,厦门大学历史系、南洋研究所教授。20世纪40年代已关注并研究南海问题。如1945年,他在《福建文化》上发表了《唐代南海贸易志》[51]。新中国成立后,他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有《古“帕拉赛尔”考(其一):17世纪至19世纪中叶外国记载上的帕拉赛尔不是我国的西沙群岛》[52]、《关于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和地名问题》[53]、《西方史籍上的帕拉塞尔不是我国西沙群岛——揭穿越南当局张冠李戴鱼目混珠的手法》[54]、《七洲洋考》[55]、《宋端宗与七洲洋》[56]、《我国历史上的南海海域及其界限》[57]、《驳越南当局所谓黄沙、长沙即我国西沙、南沙群岛的谬论》[58]等。此外,他个人出版了论文集《南海诸岛史地考证论集》[59];1985年,主持编纂出版了《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60],是近几十年在研究南海问题时使用率最高的一部文献。他利用相关史籍文献,结合实地调查,发表了大量卓有见地的论文,有力论证了我国对南海诸岛享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外交部给予其很高评价,认为其“为我国对外斗争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并采纳了其很多研究成果。

林金枝主要学术论文有《外国侵犯我国南海诸岛主权的历史和当前的斗争动向》[61]、《近年来外国人在南海海域进行石油勘探活动》[62]、《西沙群岛主权属我的国外历史证据》[63]、《中国人民对西南沙群岛物产开发的悠久历史》[64]、《石塘长沙资料辑录考释》[65]、《得道多助——外国方面对中国拥有西沙和南沙群岛主权的论证》[66]、《1912—1949年中国政府行使和维护南海诸岛主权的斗争》[67]等。

吴凤斌论文主要有《驳南越阮伪政权<白皮书>所谓拥有我国西、南沙群岛主权的论据》[68]、《驳菲律宾侵犯我南沙群岛的一些所谓论据》[69]、《我国中沙群岛的历史沿革》[70]、《南沙群岛历来就是我国领土》[71]、《南海诸岛中的几个地名考证》[72]、《关于越南“黄沙”和“长沙”的问题——驳武海鸥<越南对黄沙和长沙两群岛的主权非常明确,不容争辩>一文的谬论》[73]、《宋元以来我国渔民对南沙群岛的开发和经营》[74]、《明清地图记载南海诸岛主权问题的研究》[75]等。

三、 对南海知识的科普宣传

民国时期,关于南海知识的科普性文献比较少见。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南海知识的科普宣传逐步丰富起来。

对南海地理知识介绍最多的科普刊物要数《地理知识》。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该刊所刊登相关文章至少有十几篇,其中在70年代所刊文章尤多,主要有康明《浅话岛屿》[76]、陈国孝《西沙群岛纪行》[77]、佚名《西沙群岛》[78]、史棣祖《南海诸岛自古就是我国领土》[79]、史棣祖《西沙行(一)》[80]、史棣祖《西沙行(二)》[81]、佚名《西沙又发掘出我国古碑》[82]、李建生《辽阔的南海》[83]等。

其他介绍海洋知识的刊物及所载文章主要有:《海洋战线》1977年刊载沈寿彭《西沙群岛的珍贵海洋动物:海龟》[84]、黎国珍《西沙群岛的食用海参》[85],1978年刊载易山砥《南海明珠——东沙、中沙群岛》[86]、黄金森等《西沙群岛唯一的火山岛——高尖石》[87]、陈邦余《西沙群岛的植物》[88]等;《海洋世界》1988年刊载刘文宗《南沙群岛的昨天与今天》[89]、孙明远《远眺南沙群岛》[90]、俞剑鸿《南沙群岛各方觊觎》[91]及佚名《台湾报纸重申南沙群岛为我国固有领土》[92]、张泽南《秋访南沙海洋观测站》[93]等;《船舰知识》1988年报道了《我接收南沙群岛》[94];《海洋科学》1977年刊载王存培《我国西沙群岛的鱼类》[95]等。

其他曾介绍南海知识和人文时事的刊物还有:《旅行家》1957年就刊载了贾化民《西沙群岛归来》[96]、蔡庆侠《永兴岛初航》[97],1959年刊载了佚名《我们的西沙群岛》[98]等;《瞭望》1985年连载了陆拂为《礁盘上的“长城”——西沙见闻之一》[99]、《礁盘上的“长城”——西沙见闻之二》[100]、《珊瑚沙上的生物群——西沙见闻之三》[101]等,1989年刊载了刘回年《壮美的西沙》[102]等;《百科知识》1980年刊载了郭永芳《西沙不是“黄沙”》[103],1984年刊载了刘南威《南海诸岛》[104],1988年刊载了曾昭璇《中国南海海盆上的海山》[105]等;《科学大众》1957年刊载了李思忠《西沙群岛见闻》[106]等;《科学》1989年刊载了曾昭璇《中国的造礁珊瑚》[107]等。

报纸对南海知识及主权问题也有颇多介绍。广东一带的地方报纸,对南海边疆关注尤多。例如:《南方日报》1956年刊载余皓《富饶的南海水产》[108]、麦蕴瑜《南沙群岛是我国的神圣领土,不容侵犯》[109],1957年刊载邓国庠《南海风光好,西沙鸟粪肥》[110],1961年刊载朱涵《西沙景色》[111],1975年报道《西沙群岛渔业传捷报》[112],1979年报道《为了建设祖国的西沙》[113],1980年报道《保护重要鸟类资源——白鹃鸟,省政府决定把西沙群岛东岛划为白鹃鸟保护区》[114],1982年刊载乔平等《乐为祖国守“天涯”——访海军西沙中建岛守备队》[115]等;《羊城晚报》1959年刊载报道《祖国海上的明珠——西沙群岛》[116]、黄良《随手都能捡到宝物的地方》[117]、梁萧《怀琛航岛》[118],1965年刊载崔泽民《越长越大的万顷沙》[119],1982年刊载了赵文际《奋战西沙导航忙——访西沙东岛上的民航国际导航台》[120];《海南日报》1976年报道《西沙群岛海域春夏渔汛生产获丰收》[121],1977年报道《西沙宝岛展新容》[122],1979年刊载江流晋《西沙爱民曲》[123],1980年刊载佚名《西沙建设见闻》[124]等。

在国家级大报中,《人民日报》对南海问题的关注度最高。自1956至1988年间,该报针对南海问题的声明、报道至少有50余篇。其他如《光明日报》,亦发文10余篇报道介绍南海诸岛。比较重要的有:1956年载朱偰《南沙群岛和东、西、中沙群岛一向是中国的领土》[125],1974年载《西沙群岛之行》[126]《团结战斗、建设西沙、保卫西沙(南海诸岛之一——西沙群岛摄影展览作品选)》[127]《西沙儿女——奇志篇》[128]等,1974年载任乃鹏《南海的明珠,钢铁的长城》[129],1980年载纪恒等《谎言掩盖不了事实——驳越南方面对我国西沙群岛考古工作的污蔑和攻击》[130],1984年载郑笑枫《我们西沙人》[131]等。《中国青年报》1958年载丁生《西沙群岛风光》[132],1959年载陈朝《我们在西沙群岛》[133]等。

港澳台报纸及海外侨报等也不断发文力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大公报》仅20世纪50年代就发文10余篇。比较重要者有1951年所刊江山《西沙群岛》[134],1956年所刊《南沙群岛》[135]、《南沙群岛是我们的》[136]、《抗议南越当局侵犯我国领土》[137],1957年所刊麦蕴瑜《南沙群岛是中国最南的领土》[138],1959年所刊《中国南海岛群——西沙群岛》[139]、张珊《西沙群岛和李准》[140]、谷弗《古籍中的西沙群岛》[141]、黎慕勤《美丽富饶的永兴岛》[142]等。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对南海问题的宣传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趋于多样化,其中生动形象的画报宣传尤其引人注目。比较突出者有:《解放军画报》1974年刊登杨明辉《南海诸岛之一——西沙群岛摄影展览作品选登》[143],1980年刊登《西沙掠影》[144];1988年刊登肖调乾撰文,姜兵和摄影《中国的神圣领土——南沙群岛》[145]等;《广东画报》1959年刊登陈福北《西沙——我国的宝石》[146]; 《科学画报》1978年刊载施珊《七十年前的一次科学考察——李准巡视西沙的故事》[147]; 《山东画报》1980年刊登徐法礼撰文,郑曙光摄影《踏波蹈浪访西沙——著名生物学家曾呈奎南海考察散记》[148]等。

另外,还有介绍南海诸岛知识的书籍先后出版。1955年,新知识出版社出版鞠继武《祖国的南海诸岛》[149];1959年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印行自编《西沙群岛概况》《南沙群岛概括说明表》《南沙群岛主要岛屿名称位置面积表》等图册(内部资料,未公开刊发);1974年,广东省博物馆编纂《西沙文物》[150];1979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编印《祖国的南疆——南沙群岛》[151];198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陈栋康《我国的南海诸岛》[152];198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曾昭璇等《美丽富饶的南海诸岛》[153];1984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叶春生等《南海诸岛的传说》[154];198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林金枝、吴凤斌《祖国的南疆——南海诸岛》[155];1988年,海军出版社出版诗歌散文杂记文集《南沙,告诉我们》[156];等等。

结 语

总体来说,新中国成立后至海南建省前,受时代因素影响,围绕南海问题的科学研究虽没有取得飞跃性突破,但也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南海问题在国际社会开始再次凸显,使南海问题研究紧迫起来,学界同仁勇于担当,自然、人文学科所取得的成果始显丰富,这为下一阶段南海问题研究的繁荣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另一角度来看,加强围绕南海问题的研究与宣传对于今日迈向海洋强国、实现“一带一路”建设、增强国人主权意识与民族情感,都有积极作用。总之,该阶段承上启下之功不可忽视。

猜你喜欢

南海诸岛南沙群岛西沙群岛
《18.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18.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吉林一号光谱01星黄岩岛影像图
我国美济礁引种植物调查
论中国对南海诸岛享有主权的法理及南海九段线产生的由来
纪念中国收复南海诸岛70周年图片展在海口举行
海洋划界中远洋岛屿法律效力分析
一株西沙群岛野生诺尼种子内生细菌CICC 10707的分离与多相鉴定
黄岩岛和南沙的部分岛礁的主权归属
海峡两岸对南沙和西沙群岛主权的共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