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文化国际传播的策略探析

2023-01-20明心武刘海锋

传媒论坛 2022年23期
关键词:客家人赣州赣南

明心武 肖 静 刘海锋

客家人有着特殊的迁徙历史,但一直坚守中华文化的传统。赣州拥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全市近千万客家人口,约占全球客家人的12%,20个县(市、区)全部为客家县,在整个客家民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更好地让赣南客家文化走出去,用他乡之调弹中国之曲,以看得见、听得懂、悟得深的方式,让海外受众了解客家文化,传扬客家精神,从而开展本课题项目研究,希望可以为赣州客家文化实现良性国际传播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赣州客家文化概述

(一)赣州客家文化内涵

赣州是客家人以及客家文化的发源地,2004年11月,第19届世界客家人恳亲大会奠定了赣州客家人的摇篮。赣州是客家人的首个南归之地。客家先民沿着赣江上游,首先在赣州安顿,并把河洛文化和土著的畲族文化结合起来,逐渐形成较为特殊的客家方言、风俗习惯和文化心态,由此产生了客家特有的客家文化和客家民系。从那以后,客家又往龙岩、梅州一带迁徙,甚至到了海外。

据2018年人口统计,全球客家人口超过八千万,其中赣州人口占全球客家人口的12%,占全国客家人口总数的15%。赣州既是客家文化和客家民系的发源地,又是“国内外最大的客家聚居地”,它的客家摇篮之称,实至名归。与闽西粤东地区的客家文化相比,赣南地区的客家文化因其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而备受关注。客家文化是由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山歌、客家饮食、客家历史等综合而成。客家文化在我国的分布范围也比较广,如广东、江西、福建、广西等。客家文化被誉为古汉文明的活化石,而“耕读”是其特色,其根本特征是“儒学”,“客家”始终坚持对先祖的膜拜,并有较强的“寻根”意识。作为汉族的一支重要族群,客家人为了寻求和平、安定的生活,曾数次南迁,目前主要分布于闽西、赣南、粤北及台湾。主要内容有:历史文化遗址、姓氏、方言、民居、饮食、服饰、民俗、民间文艺等。

(二)赣州客家文化表现

赣州客家文化是以汉族为主体,在充分吸纳地方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文化形式。赣州客家文化是客家民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赣州客家文化则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备受关注。

1.客家古建筑

赣州客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是独具客家文化特色的古村落,例如宁都东龙村、赣县白鹭村等古村落,都是赣州客家人世代居住后保留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赣南围屋作为赣州客家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多为明清时期保留的建筑,赣南围屋有鲜明的宗族聚居性,能充分呈现客家人的居住特点。赣州各县均有客家古建筑的分布,其中,龙南市的赣南围屋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的赣南围屋,包括关西新围、客家酒堡等。关西新围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赣州客家建筑文化的精华所在。赣州建设有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该博物馆作为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客家文化建筑群,以博览万物之势,综合呈现客家历史文化

2.客家山歌和采茶戏

客家山歌和采茶戏是赣州客家文化的艺术精髓。赣州作为客家山歌的起源地,传承了诗词歌赋中的赋比兴手法,经过长期的实践及发展。客家山歌的艺术表现形式愈加丰富。采茶戏也是赣州客家文化特色的艺术剧种,采茶戏取之于民间,多与劳动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采茶戏对闽粤等地有深远影响。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于都唢呐“公婆吹”、石城灯会等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赣州客家方言

赣州客家方言是赣州客家文化的重要构成。客家民系共用客家方言,而赣州客家方言又呈现赣州本地特色。赣州客家方言除有效保留原始音调外,还根据各地方特色形成差异,赣州客家方言的学术价值明显,它作为口头传承的客家文化元素,是客家文化流传至今的重要载体。

4.赣州民俗节庆活动

赣州民俗节庆活动多种多样,赣州民俗呈现出当地古朴而浓郁的本土气息。赣州民俗节庆活动包括但不仅局限于传统节庆,还包括当地特有的大型民俗表演。如石城灯彩和太平龙舟赛等,也都是赣州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赣州客家人还以火龙神为信仰,展开相关民俗活动。赣州客家文化还衍生出赣南客家民俗游。客家历经2000余年的文化沉淀,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且底蕴深厚。

赣南客家民俗游摆脱传统的商业气息过重的民俗旅游模式,是根据当地民俗特色来装扮民俗活动现场。例如龙南市会在端午时举行太平龙舟盛会,将赛龙舟活动定于大池塘中举行,该民间活动历经近500年仍很受欢迎。再例如宁都县的傩戏,号称古老民族文化活化石和戏曲活化石。

5.赣南红色文化

赣州客家红色文化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构成,涵盖了革命精神和包容品格。赣州客家文化为苏区文化及精神的建立及发展发挥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作用。在动员赣州客家人民参军支援时,当地利用独具特色的客家山歌来动员群众,客家山歌还衍生出多首经典革命红歌。赣南红色文化作为赣州客家文化的延伸,对后世形成深远影响。

二、客家文化在海外传播的现状

客家人虽是迁徙海外,但他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既能迅速地与外来文化融合,又能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质,更难得的是,客家文化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好评,随着客家人的不断迁徙,他们在海外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客家人散居海外,虽然在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都很大,然而他们在异质文化中一方面很快融入其中,另一方面又较好地保存了本文化特色。为巩固客家之间的联系,侨乡的客家人发起成立了众多的会馆,这些客属会馆加强了客家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内聚力,同时在维系和推广客家文化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在这些社会组织的强化下,海外客家人在组织上有了归属,客家这一族群的特质也得以保持,客家方言以及客家人的许多习俗也在这种强化下较好地保存下来了。

直到今天,客家人这种自组织能力传统仍在延续,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以下称“世客会”)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加强了客家人的联系。世客会自1971年在香港成功举办之后,至今已经先后在亚、美、非三大洲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20余届,其中赣州是客家人南迁集散地、中转站,是孕育客家民系的摇篮,继2004年举办第19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后,2023年,第32届世客会又将在赣州龙南举办,由此可见赣州拥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

在全球化日愈明显的今天,客家文化的传播或传承面临着文化多元或文化趋同的威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迫切需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而客家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具备讲好中国故事的丰富资源。

三、客家文化良性国际传播的策略

(一)实现客家文化良性国际传播,要讲好真实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

故事带给人们的是图像化、形象化、情节化的记忆,好故事能够跨越语言障碍、穿越心灵隔阂。客家文化具有独特文化魅力。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可以在哪里聚族而居。的确,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艰苦创业,客家文化故事自然丰富。要用心用情用功讲好客家故事,充分发挥“客家摇篮”的影响力,构建起大客家联动交流平台,向四海传播客家乡音,连接乡情侨情。

(二)实现客家文化良性国际传播,要形成内容的整合效应

要提高海外客家文化的传播效果,就要打破“碎片化”传播模式,提炼“共性式”主题传播,并形成相对完整、持久的文化交流,要在多元的客家文化中寻找易于交流、融合的“共性”内容。

首先,要对其文化的核心价值进行提炼。客家文化包含了中华传统价值观,包括“和”“重义孝”“讲新”“惩恶扬善”“鞠躬尽瘁”等。所以,可以从中提炼出具有客家文化精华的价值核心,并以此作为客家文化对外传播的重点内容。

其次,要改变“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建立客家文化的“板块化”传播方式。如,根据文化内涵,可以把客家文化分为饮食、歌舞、民居、服饰、风俗等,可以从中挑选出一个方面,进行完整、系统化、版面化的展示。

再次,要树立品牌,建立一个统一的可视化标识,塑造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记忆,要达到客家文化的海外传播效果,可以在客家文化中树立品牌意识,比如赣南的客家民居、客家山歌、客家饮食等等,围绕权威性、亲和度等关键词,打造核心品牌,并设计辨识度较高的赣南客家视觉符号,从而实现传播内容的整合效果。

(三)实现客家文化良性国际传播,要打造国际传播媒体集群

要继续坚持以传统媒介为主导地位。传统传媒在海外传播资源、内容采编等方面有着广泛的优势,在对外宣传客家文化时,要利用其资源和团队的力量,加强与国外主流媒体的协作,以拓展其传播的影响。

要充分发挥新媒介技术的优势,构建新型媒介的传播矩阵。要创新理念,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传播方式,善于通过生动的形式、多样的手段表达内容,形成客家文化的海外传播的主流舆论矩阵,采用微视频、微电影、微动漫等各种微传播形式,推出直播态、大数据、VR/AR、H5等新形态产品,增强客家文化海外传播的吸引力。

要搭建好平台,海外社交平台是传播客家文化、讲好客家故事的重要力量,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协同并进,打造集“Facebook”“Twitter”“Instagram”为一体的海外社交平台,形成多层次、多形态、立体化的客家文化传播全媒体阵地集群。

(四)实现客家文化良性国际传播,要切实做到“融通中外”

文化的差异会使外国观众难以了解客家文化,因而降低人们的关注程度。同时,由于文化的多样性难以消除,要实现客家文化的海外传播,我们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切实做到“融通中外”。要尽量用易理解的角度来表现和解读客家文化的内涵,把客家文化讲得生动和精彩,做到“三个结合”: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使客家文化更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

其方法如下:首先,“所讲的”是国外听众“想听的”“听得懂的”;怎样让外国观众“想听”?“讲故事”是最好的办法。要以“人之共情”为媒介,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将我们的客家文化精华,融入节目中,让国外观众愿意听到、喜欢、一听到就能理解。其次,可以利用国外民众进行对外宣传,以国外观众的角度、易于接受的方式来传播客家文化。

四、结语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中华“软实力”的增强,必须要在海外进行客家文化的传播。目前,客家文化的国际传播还面临着传播声音弱、信息零散、传播渠道不广等现实问题,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传播效果,更未实现文化竞争的目的。要通过不同的传播主体,通力合作;将客家文化的传播内容统一起来;坚持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协同并进,建立全球化的传播渠道;为适应国外观众的思维模式,丰富客家文化的交流形式,通过多种措施,逐渐提高客家文化在国外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客家人赣州赣南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客家人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赣州好朋友科技有限公司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Creative revisions of Peking Opera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赣州就业扶贫“251”模式成榜样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