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背景下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探析

2023-01-20

传媒论坛 2022年23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公众期刊

王 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1]。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而新冠肺炎疫情给科技期刊业的发展带来各种影响。如何抓住新媒体的发展平台,使科技期刊在疫情的冲击下保持生机,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方式,是我们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疫情给科技期刊带来的影响

(一)疫情对期刊传统工作模式的影响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许多科技期刊的线下办公模式被迫暂停,“居家办公”成了疫情之下不得不采取的新型办公模式。这种工作模式对于没有线上办公平台的期刊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冲击,编辑无法启动线上远程办公模式,就不能使期刊进行正常的收稿、审稿、编校等活动。再加上印刷厂停工、物流受阻,期刊所有线下的印刷、出版、销售都受到严重的阻碍。

(二)疫情对期刊作者、读者的影响

由于疫情导致期刊的编辑、印刷、出版、销售、运输等受到阻碍,作者、读者不能按时收到纸质期刊。对于作者来说,无法按时收到期刊,将影响其所在单位科研成果业绩的报送、工作的考核、职称的评定等工作的进行。对于读者来说,无法按时收到期刊,将阻碍读者通过期刊了解最新的理论观点、掌握最新学术动态和学术政策,这会改变读者对该期刊的阅读习惯,使读者对期刊的关注度逐渐降低,造成读者逐渐流失。

(三)疫情对期刊开展学术交流的影响

学术交流会、编委会、策划会、读者见面会等是提升科技期刊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方式,而疫情的暴发使得各种现场会议大量取消或延期,期刊减少甚至没有了与专家、同行、作者、读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也给期刊的建设、发展、传播、经营带来重大阻碍。

(四)疫情使人们认识到科技期刊具有不可替代性

疫情带给科技期刊的不只有负面的影响,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社会认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全世界对这种新型病毒的特性都不了解,铺天盖地的各种相关信息鱼龙混杂,难免引起社会的紧张乃至恐慌。面对人们知之甚少的新型病毒,全社会都渴望得到严谨、科学和专业的信息和资讯。这时,科技学术期刊为大众提供了一条科学、权威、可靠的信息来源通道,期刊中的研究论文从学术层面及时地让大众了解到新冠病毒的真相,成了大众的“镇定剂”,给大众以抵御疫情的方法和战胜疫情的信心。这一过程也使人们认识到科技期刊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而科技期刊的新媒体渠道,便是传播这些权威信息的“宣传员”。

二、我国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对新媒体开始认识并利用,但发展相对缓慢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利用最多的新媒体平台是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平台。而在网站和公众号之外的其他新媒体领域,如期刊APP、云平台等,科技期刊则建树较少。

科技期刊对于自身网站的建设相对比较成熟,截至2010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已经建立网站的已超过半数[2]。通过对2021年中国科技核心(统计源)目录中的19种药学类科技期刊的调查中发现,19种期刊全部拥有自己的网站。

微信公众平台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在对2021年中国科技核心(统计源)目录中的已经全部拥有期刊网站的19种药学类科技期刊进行微信公众号的调查中发现,最早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是2013年《中国新药杂志》,而《中国药事》《药物分析杂志》等大多数期刊在2015年才开始开通微信公众号,且到目前为止,调查的19种药学期刊中仍有《药学服务与研究》《药学实践杂志》等7种没有开通微信公众号,占调查期刊的36.84%。

(二)新媒体内容形式单一,过度依赖纸媒,缺少创新

我国科技期刊无论在网站建设还是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上,都存在内容主题比较单一,以文字为主,大多局限于纸质期刊的内容,很少结合语音、视频等丰富的表达形式,不够鲜活、美观、生动、有些期刊的新媒体甚至不对原文进行解读等二次创作,只是局限于期刊的目录展示、原文的转载和推送,可见不少期刊将网站与微信公众号定位为纸质期刊的数字化延伸,忽视了新媒体更高的价值[3],没有凸显出网站平台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优越性,也不利于读者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没有达到纸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最佳效果。

(三)新媒体缺少特色服务,与读者的互动不足

科技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建设和运营的目的是用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扩大期刊影响力,提高期刊的品牌效应,同时通过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拓宽经营方式,提高经济效益[4]。因此,科技期刊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在满足用户信息阅读的同时,还需要密切关注用户的反馈,积极回应用户的关注,与用户形成积极的互动。而调查的药学类科技期刊网站的功能设置和公众号的信息及服务功能大都为将内容以文字等形式向用户进行发布,没有反馈渠道,缺少互动性,不能在了解用户的使用体验后对网站和公众号进行调整和提升。

(四)缺乏专业的新媒体人才

目前,科技期刊的网站建设大都购置成熟的专业公司软件系统,并由专业公司设计、制作网站[5]。但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公众号的编辑运营工作多为纸刊文字编辑在编校稿件工作完成之余兼职完成,往往在内容策划、素材采集、制作精美推文等工作上缺乏创造力。同时,非专业媒体人员对公众号的运营和推广也缺乏专业性和前瞻性的眼光和见解,缺少利用大数据进行统计后对公众号的相应设置进行调整的过程。

三、疫情之下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途径探索

(一)增强品牌意识,品质至上、紧跟时代

期刊的学术价值、创新水平、特色、影响力等是科技期刊品牌的构成要素,而每一种科技期刊都有自身的特点,要根据期刊自身的发展阶段、类型等,思考和规划目标群体及其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对期刊的新媒体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同时坚持品质至上,紧跟时代步伐,将适宜的、优质的内容进行快速、大量推广。在疫情期间,在线下纸刊印刷、出版、发行、运输受阻的情况下,科技期刊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快速及时地推出本行业“抗疫”题材的专题报道和专题栏目,医药类科技期刊更可以利用自身的行业优势推出我国医药领域在抗疫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面向大众的防疫科普知识,通过多维度、立体化的传播渠道给用户展示丰富的信息,传达中国为抗击疫情、维护地区和全球公共卫生所做的努力和贡献。科技期刊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期刊关注度和竞争力,通过提升期刊信息传播的社会效应,来提升科技期刊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科技期刊的优质内容导向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的高度融合,将能极大地重塑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二)丰富新媒体的使用形式

1.线上生存能力越强,疫情的负面影响越小

疫情之下,科技期刊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增强期刊的黏性和影响力。在已有的网站与公众号建设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新的服务功能。例如,微信公众号可以设置互动交流平台,使审稿专家、作者和读者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交流平台探讨学术问题,从而得到有效的反馈信息,提高阅读量,推动公众号的发展[6],降低疫情带来的信息传播受阻的影响;还可以设置自定义菜单、文章投票和文章评论等功能,从受众思维视角打造极致的用户体验,提高传播效果[7],将用户牢牢“黏住”。

2.新媒体的多种方式的融合发展

疫情突发,传统的编辑出版工作模式受到重创,但疫情同时也为新的编辑出版工作模式—“云出版服务平台”打开了一扇发展的大门。2022年初上海市突然大规模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在如此不便的工作环境下,上海的《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上海护理》等科技期刊的编辑们利用云出版平台进行数字在线排版、校对、组版工作,使期刊出版流程不再受到工作地点、工作时间等的限制,保证了电子版正常出刊。

同时,科技期刊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微信公号平台推出符合期刊特色的“云论坛”“云课堂”“云访谈”等,不但可以弥补疫情之下无法召开学术交流会、编委会、策划会等的不足,还可以通过云端会议,扩大参会范围,增加期刊的宣传力和影响力。

(三)培养复合型人才、引进新媒体专业人才

科技期刊新媒体的建设不仅需要专业素养强、同时具备新媒体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还需要拥有开发应用能力、出版大数据的挖掘分析能力[8]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专业新媒体人才。但现实情况是科技期刊中从事新媒体工作的编辑多为期刊文字编辑兼任,相关能力都比较薄弱。因此,科技期刊一方面要给兼任新媒体任务的编辑创造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如通过参加新媒体技能培训班、技术座谈会、交流会等优化知识结构,还可以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新媒体专业技术公司和运营公司对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建设、运营工作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还需要设置专职的新媒体编辑岗位,可以从社会上聘请专业人员承担新媒体的数据分析、菜单功能建设等专业性强的工作,让专业的人才来干专业的事情,提升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的工作效率和运营质量。

(四)出台相关鼓励政策

科技期刊要发展新媒体,必须要将科技期刊新媒体的建设纳入期刊整体建设范畴,例如可以采取绩效激励机制,出台相应的业绩考核办法,对为期刊新媒体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编辑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为优秀的新媒体编辑人才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激发新媒体编辑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职称评审制度上,对兼任新媒体工作的编辑人员在参加职称评审时给予“加分”;还可以为新媒体编辑设立专门的职称晋升通道,鼓励新媒体人才的发展和进步。使从事科技期刊新媒体编辑工作的人员从经济上和社会价值认可上都得到鼓励和肯定。

四、思考与展望

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疫情只是加强了这种趋势的紧迫性。科技期刊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主力军”和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的“排头兵”,必须要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中增强使命感,在变化和挑战中谋发展、获新生。以导向正确、内容鲜明、特色突出的优质产品和服务,加快推进期刊新媒体的建设,创建“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9]的期刊发展方式,促进科技期刊发展的优化和变革,这不仅是当下科技期刊应对疫情的有效措施,更是科技期刊在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公众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