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偏见的“再现”:《字林西报》报道中的列宁形象建构

2023-01-20黄筱涵

传媒论坛 2022年23期
关键词:列宁

黄筱涵

《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是由英国商人奚安门于1850年8月3日在上海创办,其前身为《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是近代以来在中国出版的最有影响力的英文报纸之一,也是英国人在中国出版的历史最久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重视时政新闻和言论,对国际时政新闻有很强的敏感度,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在1910-1929年间,《字林西报》发表了大量关于俄国革命领导人列宁的报道,这些报道范围广泛,包括列宁的出身学历、政治思想、革命理念、身体状况、国际关系、战争进程等多个方面,塑造了一位在国际上具有极大影响力的革命家的媒介形象,对列宁形象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

最早一批新闻传播学者对列宁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其所提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思想,除了对列宁相关文章和论著的研究,列宁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也受到了部分学者的关注,陈力丹和孙曌闻(2020)对1917-1927年的中国报刊史料进行了挖掘,并将这段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考察,提出“列宁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从翻译到解释,再到探索性实践的过程”。[1]朱家梅和张乃什(2021)对1917-1920年间中国主要中文政论报刊上发表的有关列宁学说的文章进行了考察,认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列宁学说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送来”—“审视”—“研究”—“选择”的过程。”[2]但是,涉及列宁形象的研究较少,且大都是从国内革命人士创建的革命报刊中所刊登的文章出发进行研究,在华外商创办的英文报刊《字林西报》对列宁的报道呈现出怎样的形象特征?受到什么因素制约?这些问题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列宁思想早期传播的特点和传播效果,同样能够从外文报刊的视角观察西方世界对无产阶级领导人列宁的态度和形象塑造。

二、《字林西报》中关于列宁的报道

(一)报道的三个阶段

《字林西报》在1910-1929年间发表了210篇关于列宁的报道。本文对210篇报道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二十年间《字林西报》对列宁的报道可分为三个阶段:1917年十月革命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阶段;1918-1923年苏俄国内战争和共产主义建设阶段;1924年-1929年,列宁去世后的报道。

第一阶段的报道共有13篇,报道集中在列宁提出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声明。从1917年11月24日到1917年12月3日,《字林西报》中提及列宁的12篇报道,内容多为各国政府和政治人物对列宁签署的停战协定的不满态度。

1918年-1923年的报道有139篇,且报道数量分布均匀,其中1918年21篇、1919年23篇、1920年26篇、1921年22篇、1922年25篇、1923年22篇。这一阶段,矛盾主要集中于列宁所领导的无产阶级政权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问题。1918年3月6日,苏德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激怒了国内外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势力,随后的报道从协约国、被割让的Letts民族、宗教等各个角度表达对列宁政府与德国之间的和平协定的不满。1918年,俄国内战爆发,此后,关于列宁的报道多为战争方面的报道,在这段时期,关于列宁受伤、列宁去世的消息层出不穷,每隔一段时期就会出现新闻。

第三阶段为1924-1929年,共有58篇。1924年1月21日,列宁去世,《字林西报》从政治影响、个人记忆、哀悼活动和人物评论等多个角度对列宁进行了多方位的报道。

三、舆论的一元与多元:暴戾的极端主义者也是伟大的革命家

《字林西报》在“RED TERROR.LENIN'S RUTHLESSNESS”①一文中将列宁与恐怖主义联系起来,文中写道:“列宁称布尔什维克主义最糟糕的敌人是温和的社会主义者,最有效的武器是红色恐怖,这也是第一次列宁公开宣布支持恐怖主义。”[3]这篇报道将列宁的形象塑造成一个恐怖主义的支持者,从伦理道德层面对其进行了批判,使其在读者眼中的形象大大受挫。“布尔什维克主义最糟糕的敌人是温和的社会主义者”[4]则将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布尔什维克塑造成极端主义,损害了布尔什维克的形象,“红色恐怖”则更加深了国外读者对于并不熟悉的社会主义的偏见,在读者的心中产生了社会主义同恐怖主义相关联的印象,不断地加深对列宁的恐怖印象,最终达到对其暴戾的极端主义分子的形象的塑造。这样的报道体现出作为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相对立的阵营,也体现出报纸作为宣传手段在舆论方面强大的影响力。

除去负面报道,《字林西报》中偶尔也出现一些客观的报道。在《字林西报》1919年7月16日第13版中,刊登了题为“WORLD MOVING TOWARDS SOCIALISM:LENIN AND THE STATE OF THE FUTURE;DEATH OF THE OLD STATE”②的报道。在这篇采访中,我们可以从列宁对许多问题的回答中探寻到作为一个革命家和国家的领导者的沉着冷静和卓越见地。

“对于像俄罗斯这样年轻且不发达的民族来说,如果没有与邻国和更先进国家的众多联系,这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今天,当俄国的生产力被摧毁时,我们无法单独开发这个国家的巨大资源……我们的原则虽然适用于我们自己的边界,但必须超越我们的边界,让位于政治协议,这将使我们得以生存。”[5]列宁在谈到国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时,体现出了清醒的认知,国家百废待兴,他选择及时止损,通过舍弃一些现有的利益来换取退出一战的和平。列宁认为,暂时的妥协是苏俄目前处于过渡时期的必然选择,平稳地发展本国经济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

对于新的社会体制,列宁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资本家和自由贸易的旧国家,如英国,正在消亡……世界的演变不可避免地正在走向社会主义。”[6]他对社会主义表示了赞同,认为每个人类群体都在沿着自己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尽管会存在各种过渡形式和阶段,但最终目标是一样的。列宁体现出对世界政治的敏锐嗅觉以及远见卓识。

1919年12月5日发布的一篇标题为“LABOUR’S POINT OF VIEW:LENIN-THE GOOD AND GREAT”③的报道中引述了《每日先驱报》对列宁的颂扬:“他无疑是这次世界大动荡所造就的最伟大的人物,以拿破仑的标准来衡量,他比同时代的人高出一筹。”[7]在大部分的报道都尽力将列宁的形象与专制、暴力相联系的情况下,这篇报道以一个支持者的角度重新刻画了列宁的形象,并对众多媒体再现的带有“偏见”的形象提出了质疑。

四、被再现的他者:谎言与真实交织

为什么报道会呈现出这样的“样貌”?

(一)政治立场的相悖

列宁的执政理念本质上与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他的行动和主张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看来是触及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府的逐渐强大在西方国家眼中成为了一大威胁。新闻被称为国家的第四权力,因其强大的作用力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新闻媒体主要受到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的制约,《字林西报》作为英国商人创办的外文报刊,有着稳定的资金支持,在经济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字林西报》创刊于上海,但由于是外商投资,主要读者为在华洋人和部分官员,其创办者的身份也显示出报刊的政治立场,作为从一战中协约国一方退出的苏俄,本身就招致协约国一方的不满,再加上政体的对立,该报在对于列宁的报道中尽量避免与其本身政治立场相左引起纷争,所以在报道内容倾向性上受到政治层面的影响较为明显。

(二)消息源的单一

消息源同样是列宁形象被偏见式的再现的一大原因。《字林西报》报道的国际新闻大部分来自路透社、法国无线电社、巴黎通信社等国外通讯社,这些国外的新闻机构成为了国内读者的“眼睛”。可以说,它们掌握着新闻的内容和信息的取舍,掌控着舆论的走势。新闻机构并不是持中立态度的机构,大多数新闻通讯社都是所属国家的宣传机关和耳目喉舌,发出的新闻稿自然带有维护本国利益的倾向,其真实性有待商榷。

(三)意识形态的对立

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向社会成员提出的观念。列宁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走共产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政权,这一点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从根本上就是对立的。列宁将马克思的关于意识形态的观点同俄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对资产阶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表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完全对立的,资本主义是落后的、腐朽的、摇摇欲坠的,社会主义是日益成长的新生力量。作为世界上唯二两种意识形态其中一种的支持者和实践者,列宁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西方国家为了使自己的意识形态不动摇,维护自身思想权威,便将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的报纸作为舆论工具来对列宁形象进行偏见塑造,打压列宁在世界范围内的声誉,从而达到其目的。

(四)文化差异导致的恐惧与歧视

《字林西报》关于列宁的报道属于跨越国家和文化的传播,所以除去政治等因素外,文化和语言的背景与差异也是需要考虑到的。西方文明和俄罗斯文明在历史上一直处于相对立的状态,西方世界认为欧洲西方与欧洲东方的宗教和文化发展方向大相径庭,且俄罗斯有史以来一直都与西方所崇尚的代议制民主、个人主义、自由相背离。列宁所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在苏俄时期体现了专制和集权的特点,所以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有一种“文明歧视”和“恐俄症”。朱鹏(2009)在论述冷战背后的文化冲突中也提到“一战后的苏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公开敌视和排斥而未能获得真正平等国际政治地位”[8],这种恐惧与歧视也同样体现在了报道中,对列宁的“暴君”“暴政”的形容以及对布尔什维克党的“大肆屠杀”行为的描写都体现出这一点。

(五)新闻是选择性呈现的真实

《字林西报》对列宁一贯持攻击的态度,对列宁以及其所支持的共产主义始终抱有敌视的意味。20世纪10年代到20年代,受制于消息源的制约,国内中文报纸和外文报纸多为不加查证的盲从外国通讯社的论调,对列宁和俄国也是不加分析的批判和仇视,偏见的再现成为了国内读者相信的真实。但是随着20年代末国内一些报纸选派人员亲赴俄国,带来真实的情况报道,蒙在国内读者面前的纱罩才被掀开一角,不加偏见的真实才透出光亮来。社会对列宁的认知逐渐有所改变,理性的观点渐渐出现。

五、结论

列宁形象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形象建构由他者主导的基本特征和后果。《字林西报》对国外新闻的报道,对列宁形象的描述是一种“混杂着知识和想象、真实与虚构的认知体系”。[9]这种跨文化的报道不仅是作为主导者的西方视角所存在的想象、期待等需求满足,还将“国家利益、地缘政治上的较量、意识形态的分歧、文化差异导致的定势与偏见等因素杂糅在一起。”[10]这种偏见的“再现”是《字林西报》对列宁形象建构的最主要的方式,将真实加以修饰展现出来,虚虚实实,影响了读者的认知。

萨义德(Edward W.Said)在《东方学》一书的扉页上引述了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的一句话:“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11]作为被表述的他者,列宁的真实形象在《字林西报》上被偏见所掩盖。这也提醒我们,只有把握对外宣传渠道,抢占舆论高地,才能向外呈现真实的历史和形象。

注释:

①《红色恐怖,列宁的冷酷》,《字林西报》(上海)1919年9月2日,第7版。

②《社会主义的世界性进展,列宁和未来局势,旧国家的灭亡》,《字林西报》(上海)1919年7月16日,第13版。

③《工党的观点,伟人列宁》,《字林西报》(上海)1919年12月5日,第10版。

猜你喜欢

列宁
列宁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拉美有多少“列宁”?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请求列宁帮助
最后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