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考核评价三类指标的综合运用探析
2023-01-20王朴
王 朴
(新华社,北京 100803)
建立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检验高质量发展成果,同样需要选取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2022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将价值实现因素纳入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公司价值。因此,为了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对上市公司进行考核评价,应重视三类指标的综合运用。
一、三类指标的概述
上市公司考核评价三类指标具体包括规模类、均值类和工效类。
1.规模类指标
规模类指标通常用来衡量企业规模效益。例如经营收入、经营利润等,体现了企业的年度规模产出。规模类指标在企业经营目标管理和考核中比较常见,应用也十分广泛。规模类指标一般为数量型正向指标,即数值越大,表现越好。
在划分企业大小类型的标准里,也常常会依据规模类指标,例如,使用“销售额”“资产总额”等。使用规模类指标较为直观,进行对比当下立判、一目了然,但在精细化评价和衡量时存在不足,如不能够真实反映单体效率、人均情况等。
2.均值类指标
均值类指标主要指人均或者单位产值指标。常见人均类指标有人均劳产率、人均利润等,用来衡量人均创造效益的能力。在加强发展质量、提升投入产出效率考评时,可以加大均值类指标权重。例如,财政部2021年印发《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引入人均净利润、人均上缴利税等发展质量评价指标,引导银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投入产出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
均值类指标反映现实状况,但也会掩盖一些问题,特别是不平衡问题。所以,也要科学研判和分析,如“人均”背后的细分结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占比情况,“不要被平均数掩盖了问题”。
3.工效类指标
工效类指标主要指评价工资和效益比对情况的指标。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普遍实行工效联动政策情况下,能够直观反映工资支出和效益产出情况。运用这类指标衡量企业收益性经济效益,有利于改进企业组织管理,降低劳动消耗,提高按工效情况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
但是,工效类指标不是越高越好,需要在激励引导和管控调整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不能“只管马儿跑不让马儿吃草”,而要“马儿吃得好所以跑得快”。分析运用工效类指标也需和企业所处阶段结合起来,例如,创新性公司、业务在初始阶段,工效类指标数据表现往往不太理想,对其诊断评价应与成长性结合考量。
二、三类指标的细化解读
1.规模类指标
(1)收入利润类指标。这类指标在实际中最常见。
①收入方面,常见指标有经营收入、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等。
②利润方面,包括利润、EBIT(息税前利润)、净利润增长率、销售利润率等。
③经济增加值(EVA),指从税后净利润中扣除包括股权和债务的全部投入资本成本后的所得。
(2)市值类指标。主要包括总市值、流通市值、市值增长率。
①总市值,某特定时间内股票总价值,计算公式为总市值=总股本×股价。
②流通市值,为可以交易的流通股数量的总价值,计算公式为流通市值=流通股本(总股本-限售股)×股价。
③市值增长率,指考核期股票平均市值同基期平均市值的比率。计算公式:市值增长率=(考核期公司股票平均市值-基期平均市值)/基期平均市值×100%。
(3)资产类。包括总资产、净资产、现金流量等。总资产、净资产比较好理解。现金流量指某一期间内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数量。进一步细化指标有净现金流量,指流入减流出的余额,分析企业财务状况时较为常见。
(4)业务类指标。业务类指标比较多元,这里仅选择TMT行业为例。
①市场占有率,指某企业某一产品(或品类)的销售量(或销售额)在市场同类产品(或品类)中所占比重。反映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
②用户数据指标。例如,用户总数、新增用户数、活跃率、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等。
③行为数据指标。例如,与互联网资讯类企业关联度高的访问浏览人数(次数)、转发率等。
2.均值类指标
(1)人均类指标
常见有人均利润、人均劳产率等,衡量人均产值高低。计算公式分别为:人均利润=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职工平均数。人均劳产率=销售额(收入)/销售人数。
(2)资产类指标
①净资产收益率。属于常见的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的指标,计算公式为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平均净资产为期初期末净资产均值。
②每股净资产。体现每股普通股所代表的企业净资产额,计算公式为每股净资产=(股东权益总额-优先股股本)/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份。类似指标有每股现金流。
③总资产报酬率。以投资报酬为基础来分析企业获利能力,是企业投资报酬与投资总额之间的比率。计算公式为总资产报酬率=税后利润/总资产×100%。
(3)每股指标
①每股收益。每股收益是综合反映上市公司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指标数值越大反映盈利能力越好,股利分配来源越充足,资产增值能力越强。在各公司之间的业绩比较中被广泛地加以引用。计算公式为每股收益=(税后利润-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②每股股利。反映的是上市公司每一普通股获取股利的大小。计算公式为每股股利=股利总额/流通股数。股利总额为净利润+年初未分配利润-提取盈余公积法定公积职工奖金福利等以后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
③市盈率(PE,市价盈利比率)。计算公式为市盈率=股价/每股盈余。每股盈余为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比值。
对于市盈率解释还有其他公式,本文按这种方法进行了归类,但不作为唯一方法。
3.工效类指标
工效类指标有工资利润率、工资费用率、工资人效比等。
(1)工资利润率。指一定时期内实现的利润总额与工资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年工资利润率=全年利润总额/全年工资总额×100%。
(2)工资费用率。反映工资额占销售额的比例。计算公式为工资费用率=工资额/销售额×100%。
工资费用率虽然理论上越低越好,但有竞争力的企业都不追求绝对低值,将人才当做资本而不是成本,往往把工资费用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例如华为将工资费用率控制在15%以内。同类指标有薪酬费用比率。
(3)工资人效比。指平均工资的增幅除以人创绩效(人均收入或利润)的增幅。
三、综合运用三类指标的作用和意义
对上市公司进行考核评价,选择和设置的经营指标需要全面反映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营运能力、产出效率等方面情况,但无论哪一类指标,单一使用或多或少都有其局限性。只有综合运用和选取,评价体系才更加科学、严密,总体判断更加公正、合理。
1.体现“有里有面有底”的鲜明特点。三类指标中,规模类指标体现了总体发展的业绩面,可以说,指标越好,“面子”越足。均值类指标,指标表现越好,证明单位产值和人的工作效率越高,是硬了“里子”。而工效类指标,则考虑到工资待遇与业绩增长匹配关系,内部横向比较兼顾到公平公正,兜住了“底子”。
2.能够更加科学地评价科研创新成果。衡量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评价科研创新发展情况。对创新发展评价使用规模类、均值类和工效类指标都十分有必要。具体分析,除了营业收入或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这类常见规模类指标外,发明专利量、研发投入金额或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也都是常见的规模类指标,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属于规模指标范畴。人均科研经费、人均科研产出是均值类指标。工资费用率、工资人效比作为工效类指标。
3.可以辅助管理人员进行动态管控使用均值类指标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实施动态管理。例如,通过人均指标辅助决策,推动人均产值低的部门减员增效,允许人均产值高的部门增加人员,实现内部整体效率提升。对于一家有区域分支机构的企业来讲,有工资总额管控的前提下,客观存在区域薪资差异,可以通过分析工效指标数值,进行人员“闪转腾挪”,节省出薪资空间向工效类高的倾斜,以实现整体效益优化。
4.能够更加全面考评上市公司的价值实现国家鼓励中央企业探索将价值实现因素纳入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对价值实现因素确定考核指标,可以是规模类的利润(利润增长率)、总市值(总市值增长率),也可以是均值类指标,例如,人均利润、每股股利等。同时,也可以考虑其他辅助指标,例如,董秘履职和公司治理情况是否纳入资本市场相关指数体系,股票年度交易活跃度等,还可以引入托宾q值。这些辅助性指标可作为加分指标,也可以赋予一定分值和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