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集体教学的困境及破解之策
2023-01-20曹玉兰
曹玉兰
集体教学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通过明确的教育目标、有效的教育过程来提升教学的效益,使得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和掌握[1]81。但是集体教学的学习时空相对封闭,比较关注知识技能目标,且以传授为主要学习方式,缺少幼儿的积极探索、自然习得。尤其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以来,随着幼儿主体地位的不断凸显,大家更加关注幼儿的自由游戏、自主习得。集体教学活动陷入不被舍弃,又不被认同的两难困境。
一、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的两难困境
随着对幼儿及其学习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幼儿园教育开始更多地从面向集体走向关注幼儿个体,从教师的教学走向幼儿的自主学习[1]81。为了保证幼儿自主学习、游戏的时间,近年来,笔者所在区域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从每天两个减少到每天一个,各年龄段的教学时间分别大约为15、25、30 分钟,除了三餐和午睡,其余均为大段的自主活动时间。在研讨展示活动中,幼儿园一般都会展示区域或户外等自由游戏,鲜有对集体教学活动的深入探讨。
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在进行集体教学时,仍然按照“确定教学主题—编制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教学时间及流程—执行教学计划”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方式鲜有突破。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片面理解课程游戏化理念,逢教学必游戏,弱化了集体教学应有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淡化了教师及时的引导和介入,致使原本集体教学学习效益高的优势荡然无存。
二、厘清当下集体教学的原则
在学前教育发展的现阶段,受师幼比、资源配置等局限,集体教学仍然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既发挥集体教学的高效益,又能尊重幼儿学习的主体性,与当下学前教育发展潮流相顺应?重新认识并厘清集体教学的价值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整体设计教学方案
幼儿园集体教学因为没有统一的教材,管理者和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一些典型的课程参考丛书,择取相关内容形成自己的教学计划,从而导致集体教学内容缺乏逻辑性、系统性。而教师在备课时,也往往只是设计单个的教学活动,而不是进行符合内在逻辑的整体教学方案的设计。
幼儿园集体教学的科学性、精准性、系统性需要幼儿园和教师高度重视,要对其目标、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常态化的审议和研讨。当然,这样的审议和研讨绝不局限于一个个独立的活动本身,而是以集体教学为圆心,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与《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行实时比照,聚焦幼儿当下和未来的核心经验、发展方向,形成幼儿园不同年龄段的教学方案系统设计,具体包括集体教学、区域活动、生活活动等。这样聚焦核心经验、兼顾各种形式的方案设计为幼儿的参与及教育留下弹性空间,便于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行为,支持幼儿知情意行的发展。
(二)真正从幼儿的需要出发
集体教学的目标明确、内容聚焦,但这些都要建立在“真正从幼儿需要出发”的基础上,这才体现了教育对人本身的关注。只有顺应了幼儿天性,才能让集体教学的目标、内容及其实践方式既贴合幼儿的学习,又符合幼儿园学段培养人的目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集体教学在目标设置上,不但要关注知识技能习得,更要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学习过程、学习情感等,在教学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品质;在内容选择上,要依据《指南》引领下的教学目标,更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水平、个体差异等,同时关注健康、科学、语言、艺术、社会五大领域学习的全面性和整合性;在组织方式上,除了直接传授,更需要运用游戏化、情景化的方法,甚至回到熟悉的生活场景,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热情和主动性。
(三)与每一个幼儿展开互动
集体教学往往会优先满足大部分幼儿的发展需求,忽视对部分幼儿的指导、交流和对话。其实,教师在教学中有责任对每一个幼儿给予关注和支持,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的多样性,与每一个幼儿有语言、眼神、肢体等交流,尊重他们的内心情感,给予热情的回应以及有温度的理解和呵护;幼儿的表现得到教师和同伴的回应、肯定和支持后,学习欲望会更强烈,态度会更积极。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双向联动提升了情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它可以使幼儿以饱满的情绪状态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之中[2]。集体教学一旦创设出这样和谐的人际环境,就能实现师幼智慧的激发、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
三、优化集体教学的策略
对幼儿园集体教学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认知,厘清它的实施原则,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可以形成优化集体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丰富前期经验,提升认知情感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目标都要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实现,教师完全可以通过集体教学在幼儿获取直接经验之后,对知识、技能、情感的认知和发展做进一步的引导,支持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小散文《秋叶飘》是小班主题“在秋天里”的集体教学内容之一,在组织这个活动前,教师带领幼儿在园子里散步,观察树叶变黄并慢慢飘落的情景,秋叶飘到了大树下、草丛中、菜地里……幼儿捡拾、嬉戏。有了这样的直接感知、亲身体验之后,幼儿对《秋叶飘》中的语言有了感性认知,学习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在集体教学时,幼儿乐此不疲地一遍遍阅读,提升了对秋天的理解能力、丰富了自己的语言表达,更激发了对秋天的喜爱以及探寻秋天其他特征的好奇心。
(二)利用生活场景,形成行为能力
生活是教学最广阔的背景和最丰富的源泉,是一种关照儿童的现实和现实的儿童的课程态度和课程精神[3]。所以,幼儿园集体教学也应该拥有打开的姿态,把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寻常时刻”变成契合幼儿真实存在的动态、开放、自然、融合的教学。同时,集体教学应围绕幼儿身边的人、事、物,努力贴近生活“原型”,不断探寻解决的方案,把事件本身转化成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学习资源。
如教学社会活动“我的开心法宝”,教师预设让幼儿从《幼儿画册》中去寻找“开心法宝”的答案。但是,教师敏锐地发现当天早晨怡钧小朋友是哭着进教室的。教学时,教师以此为契机,和幼儿一起询问怡钧为什么要哭?并针对性地安慰她,想出各种办法让她开心起来。这样的教学,对于幼儿来说才是真正找到了“开心法宝”,更具有现实的行为意义。
(三)正视现实问题,激发自我肯定
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教学要从现实的问题出发,立足于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让儿童真正地接纳和内化,这样才能避免各类教学活动演化为成人世界对儿童生活的强制[4]。
教师通常会和大班幼儿开展“我是大班小朋友”的主题活动,集体教学时教师会引导幼儿讨论“上了大班应该懂事,可以怎么做”“上了大班,要学哪些本领”。幼儿的看法看似从自己口中说出,其实是在教师不断引导下的成人意志的附属。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通过审议集体教学活动“现在的我最棒”,从现成的绘本阅读引入,帮助幼儿形成“我已经长大”“我还很小”这样辩证的自我认知,再与幼儿一起规划日常生活中“我的努力”“我的进步”。这样的教学对幼儿的现状进行了精准定位,饱含教师对幼儿成长的理解和包容,幼儿在认知、情感的共鸣中形成对自我的肯定,更萌发了渴望长大并努力进步的良好愿望。
(四)经历探究过程,点燃求知欲望
知识有其自身内洽的严谨性。教师遵循这样的规律,和幼儿一起探究和揭示这样的密码,能体会到别样的发现的乐趣,而这恰恰能点燃幼儿求知的欲望,激发幼儿学习的源动力。
在幼小衔接研讨活动的现场,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围绕“找规律”对同一批幼儿开展集体教学活动。幼儿园教师用心创设了活动室现场,引导幼儿在真实场景中发现规律无处不在,并运用规律整理现场的物品、玩具、材料等,让环境变得更加有序美观。但小学教师则以“寻找真正的皇冠”为情节线索,在环环相扣的游戏及推理中,不断揭示数学学习中有关规律的知识点。活动结束后,幼儿评价说:“幼儿园和小学的活动很不一样,但是都很好玩。”深入剖析不难发现,幼儿园的教学更多是链接幼儿的生活经验,提升幼儿对规律的认知;小学的教学,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去发现、探究,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全历式的学习过程让幼儿体验到了深层次的学习快乐,这恰恰是幼儿园集体教学需要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