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序列化: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习作教学*

2023-01-20华志刚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31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同学

华志刚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习作要求不明等问题:要么被人为拔高,学生望而生畏;要么被无限降低,机械重复。不少专家学者和教师试图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年段特点,构建习作教学序列。笔者认为,对于“序列”一词的理解不应过于狭隘,可以从多维度去建构。

一、落实编者意图,遵循教材序列

统编教材中习作教材的编排均呈现鲜明的序列化特征。从横向看,每个“单元导语”明确提出语文要素,从“读”和“写”两个维度分别提出要求。“交流平台”进一步梳理总结,强化语文要素。部分课后习题中的“小练笔”和“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分散习作难点。“习作单元”则是对本单元听、说、读、写能力学习的综合检验,是对阅读中学到的方法的迁移运用。各部分内容紧密结合,环环相扣,形成习作的“助力系统”[1]。从纵向看,不同年段和册次的习作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习作训练目标与要求上体现层次性、发展性。习作起步阶段侧重于兴趣的调动、观察的指导、想象的激发,四五年级着力于指导写不同类型的习作,六年级总结梳理小学阶段的习作要点。对于写实作文,三四年级强调写清楚,五六年级强调写具体、写出情感,话题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对于想象作文,三四年级重在引导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想,五六年级则要求学生能根据要求展开丰富奇特的想象。教学中,教师需研究统编教材习作体系,把握习作训练要点,围绕序列开展习作教学。

一要横向聚焦,促进阅读、写作的融合。与传统文选型教材不同,统编教材特别重视表达,同步推进读写能力的发展。教学要顺应这一特点,用好习作的“助力系统”,树立单元整体意识,明晰本单元语文要素和课文的表达技巧,对单元中的相关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搭建写作支架,促进阅读和表达的融通。

二要厘清层次,找准每次习作的边界。同在写人序列,三上《猜猜他是谁》要求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一个同学,四上习作《小小“动物园”》指导学生写人时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四下习作《我的“自画像”》练习从多个方面写人物的特点,习作的要求在逐步提高。教师要知晓习作教材的编排序列,找准每一次教学的起点,落实语文要素,追求一课一得。要力避对习作要求低水平的重复和无限拔高。

三是精准施教,避免泛化无用的指导。习作课堂上,很多教师捕捉不到教学的重点,不能预设当次习作可能遇到的难点,总是泛泛地要求学生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教”未能真正作用于学生的“写”。有效的指导,往往伴随着精准习作知识的教授,要针对儿童语用环境,契合习作语境,“量身定制”写作知识,发挥习作的语用功能[2]。

四是转换任务,体现功能写作的特点。荣维东教授倡导“交际语境写作”,认为必须强调并明确写作的功能性、目的性、任务性、情境性,以改变过去那种普遍的无目的、无对象、无任务的“为写而写”的语篇制作,让学生获得应对生活需要的书面交流技能[3]。习作有特定的对象,对象不一样,写法自然不一样,应体现习作的交际功能。有些习作要求缺少语境,教师可以模拟生活场景,形成真实的写作任务情境,让学生“真实写作”。

二、聚焦多彩生活,丰富生活序列

生活是一座富矿,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这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教材习作是确定的,儿童的生活却是丰富的,在他们身上每天都有精彩的故事在发生,而这些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事情很容易被忽略。所以,应让学生从儿童的视角观察,用儿童的语言记录童年发生的事,给童年留下难忘的记忆。

一要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生活中的事也可以被写成作文,而是迎合成人,编造他们所谓高大上的故事。学生不喜欢作文,缺乏习作的动机。他们认为作文是只写给老师一个人看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在他们眼中,作文就是一项作业,甚至是一种负担。习作没有真实的写作对象,无法发挥交流作用,学生就难以享受写作带来的快乐。教师应当从转变观念入手,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写有用的作文,让他们感受到习作是有用的,好的语言文字是有力量的。教师要学会“忽悠”,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上作文。如:针对学校管理上的不足,给校长写信提建议;假设远方客人即将来访,为他制作家乡洪泽湖湿地游览攻略;为冬奥会加油,开展小组作文“接力赛”;开展“班级小作家”评选,选树优秀标兵;等等。

二要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有素材意识,是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要教会学生“找米下锅”,学会观察自然、体验生活,积累习作素材。如:看到秋天的第一片落叶急急地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试写回报母爱的故事;看到秋天层林尽染、色彩丰富,就有了《五彩的秋天》;看到秋天树上残留的树叶迟迟不肯落下,想象这片树叶的坎坷遭遇,歌颂叶的顽强。多篇习作形成“秋”序列。再如:学校的“跳蚤书市”结束了,有的同学点面结合写出书市场景;有的同学写下了砍价时精彩的对话;有的同学则以《书本漂流记》为题,从一本书的视角批评旧主人的邋遢、不爱护图书,顺带夸一夸新主人(自己)的勤奋好学。学生用心记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形成“活动作文”序列。教师还要会“造米下锅”,创造性地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读写相融互补,续写故事,写出自己对情节的期待;补写故事,创生新的内容。此外,口语交际、科学实验、数学知识学习、音乐美术作品欣赏等学习活动都可以巧妙地引入习作教学之中。

三要进行情趣化习作指导。教师应重视两方面的指导。一是作前指导。作前指导应要言不烦,找准最能作用于写的精准的知识来指导。如当学生的习作多停留在视觉水平时,教会学生调用多种感官来观察,“添油加醋”写。二是作后点评。作后点评应赏析精彩语句,指出常见问题。比如:师生约定过一个“读写”暑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暑假后,班级学生以《暑假去哪儿——让作文告诉你》为题,进行创作并交流、分享佳作。我是这样进行情趣化点评指导的:“写作就像拍照一样,要拍出全景,拍出细节,拍出虚实,拍出期待,还要常拍常新。”[4]

四要开展多维习作评价。教师在评价时应着重褒扬那些题材新、构思巧、语言活、感情深的习作,以鼓励学生发现生活,学会捕捉生活中的小事、平凡事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还要用放大镜来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呵护童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想说的话是安全的。我们对习作批改进行了优化,以“基础分+附加分”的形式来评价。基础分评价的是作文的立意、选材、语言、谋篇布局、书写等,分值从60~200 分不等。附加分从标题、遣词造句、修辞等方面来考量,刚学过的词语在文章中巧妙运用,可以加5 分;某一句话写得精彩,可以加10 分。这样,得分变成了学生很容易实现的“小目标”。这种方式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升了学生写作的动力。

五要鼓励学生发表习作。具有童真童趣的作文是童年生活的宝贵财富,值得珍藏,教师要为这些作品寻找合适的发表途径。当众朗读是发表,发在朋友圈、微博也是发表。我们创办了《作文月报》,刊登优秀习作,并向正规期刊推荐。作品发表为学生积极写作带来持久的动力。

三、统整项目安排,形成任务序列

学校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几乎所有的活动方案都是由教师制定、组织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活动。如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落实,一定会增加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活动组织能力,提高用语文“做事”的水平。如秋游活动之前教师带领学生看地图找地点、制定活动方案、发布通知、撰写保护环境倡议书,秋游之后组织学生写游记……活动成为项目化写作的载体。

六年级最后一个单元“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教材虽未提出明确的习作要求,但活动的每一步都指向语言运用、思维提升、审美创造和文化陶冶。教师可以整合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填写时间轴”“分享难忘回忆”“制作成长纪念册”“策划毕业联欢会”“给老师或同学写一封信”等活动。一系列任务组成任务群,有助于提升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应用文的最大价值在于“应用”,但受应试思维的束缚,教师一味地强调格式正确,重“文”轻“用”,教学被定位于考试不丢分等功利目标。应用文教学必须另辟蹊径。张幼琴老师将“文学性写作”和“非文学性写作”巧妙融合,开展“书信体写作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写作、倾诉交流。“来张自画像”,向笔友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家庭等基本情况;“班级故事多”,告诉笔友发生在班级里的趣事;“共读‘三国’”,和远方朋友同读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我的心事与谁说”,跟朋友说说心里话;“谁不夸俺家乡好”,夸一夸家乡的景,夸一夸家乡的人……[5]学生在真实的言语交际场景中投入地写作,融阅读、写作、分享于一体。这样的写作指向真实的语言运用,组成有前因后果的文字链条,形成任务序列。

四、关注个体差异,补偿发展序列

同一个班的学生,难免存在个体差异,学生的习作水平也良莠不齐。有的学生才思敏捷,妙笔生花;有的学生语言匮乏,思维混乱。教师要做到心中有“人”,立足于人的发展开展教学,既“教书”,又“育人”。

一要承认差异,查找原因。教师要明白学生习作水平存在差异是正常的。教学中应以表扬激励为主,努力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呵护学生言语环境,让学生乐于表达,敢于表达。教师要特别关注薄弱学生,找准他们习作方面的薄弱点,分析原因,开展补偿训练,巧妙设置训练点,量身打造个性化的“习作课程”。“百字作文”“小练笔”等短平快式的训练,能取得很好的效果[6]。

二要利用差异,互帮互学。差异是一种资源,如果利用得好,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在班内开展“小作家”“小才子”“大文豪”评选,并组建学习共同体,让习作水平高的同学带动习作水平低的同学。习作水平低的同学,多读同伴习作,在比较阅读中寻找差距,总结经验教训,增强习作体验;习作水平高的同学,指导习作水平低的同学订正错别字、批改习作,在指导他人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水平。班级学生在典型引领、同伴互助、具体指导中实现共同进步。

三要广泛读写,因材施教。阅读与写作关系非常密切,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习作水平较差的同学,往往阅读习惯不好,或者阅读方法欠佳。教师要加强阅读指导,提升阅读品质。应鼓励学生博览群书,与好书做伴,培养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反复阅读同一本书,从关注情节到关注人物形象、语言现象;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学习书中的表达,巧妙地运用到自己习作中。

四要寓教于乐,形式多样。作文教学要与时俱进,拓展资源渠道,可以把短视频、微电影、动画引入习作,设计富有趣味的写作任务,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动作分解”,学会写细节,学会表现“画面感”。这样,即使对写作不太感兴趣的同学,也容易被这些资源吸引,情动辞发,写出有一定质量的片段或作文。

多维视角形成多个作文教学序列,共同作用于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由此带来习作教学取向的转变,由为“文”而教转向为“人”而教。学生在习作中提升语言能力,发展思维,完善自我,增强运用习作来生活和做事的本领,语文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同学
帮助同学
奇怪的新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
习作展示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