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2023-01-20刘燕济南市长清区文昌街道办事处

消费导刊 2022年23期
关键词:城乡农民农业

刘燕 济南市长清区文昌街道办事处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是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的乡村振兴的总体规划。是在我国脱贫攻坚收尾阶段,提出的适应现阶段农村工作重心转移的规划,是对全面消除贫困、全面奔向小康社会的指导性规划。乡村全面振兴,是发展农村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城市和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共享社会发展的果实的一条实现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我国农村发展战略,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是我国当前农村农业工作的重心。

我国脱贫攻坚战略取得决定性胜利,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为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大贡献,提前完成联合国脱贫任务。

但是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学有所教、劳有多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全面发展,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是“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涵盖的领域是全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全面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人口是全面的,是覆盖全部人口的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区域是全面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共同迈进小康社会。

所以,做好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消除全面贫困,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消除城乡差距,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现状。高素质人才短缺制约农业农村发展,农民素质有待提高;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加,增收渠道还优待拓宽,就业不充分;老龄化日趋严重,民生短板突出;城乡差距有待进一步缩小。

但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稳定不动摇,继续对脱贫的地区和人口进行动态监测,确保收入不下降,确保“两不愁三保障”不变,定期监测,动态清零。

发展壮大扶贫产业的扶持力度,从生态环境建设扶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销售渠道和流通方式等方面扶持脱贫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组织脱贫人员加入农民合作社组织、龙头企业等新兴农场等组织,充分发挥新兴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和特色文化旅游。

做好脱贫人口的稳岗就业,加大对脱贫人口和地区人员职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加强东西部劳动协作,强化易地搬迁地区和人员的后续项目的支持,加强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民生保障的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做好搬迁地区发展工作。

兜住民生底线,依托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方面促进没有劳动能力和弱势群体最低的社会帮扶,保障其基本生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

二、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

建立一个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实现农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建设一个经济现代化、环境美丽、治理有效、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农村。以20字方针为指导,从五个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实现的首要途径,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能力日益提高,粮食安全从数量上得到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日益充足,但是农业产品的需求发生改变,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消费需求升级,对农产品需求多样化,农业在发展层次和发展内容上有了新要求,从单纯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和效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从发展内容上,由单一的农业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更加强调产业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

2.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乡村的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但是乡村生产污染和生活垃圾地污染,生态环境的保护仍然相对滞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乡村优美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提升农村生活环境,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向生态要效益,乡村的发展由单一环境治理向生态建设转变,将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在问生态宜居发展乡村的关键点。

人肝微粒体的制备采用差速离心法[6],所有操作均在4℃进行。微粒体蛋白浓度以Bradford法并用小牛血清白蛋白作标准对照测定。制备好的肝微粒体分装后于-80℃的冰箱中保存备用。

3.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乡村是重要的发源地和传播者,乡村文明和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然而一些地方的乡村文化被城镇化和城市文明替代,乡村生活文明日益淡泊凋零,已经不能满足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乡风文明的内涵,在新时代注入了新特点,是治理乡村、建设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保障,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文明乡风,和谐家风和淳朴民风共同发展,实现文化的振兴不断提高乡村文明程度,让广大农民共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果实。

4.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农村治理格局,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全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有管理者管理向社会各阶层共同治理转变,更加注重的是基层农民群众得主动参与,由管理民主向提高治理效率转变,注重治理体制和结构的改革和完善,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化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5.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丰富,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城乡差距还没彻底解决,城乡发展呈现二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明确“三农”工作的奋斗目标和最终归属是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生活富裕的美好生活,让农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是一切三农工作的最终目标。

三、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2018年到2022年,既要在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又要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第二个阶段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相对贫穷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卖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第三个阶段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乡村振兴的实现,必须坚持的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管农村工作;二是坚持农业农村工作优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三是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保障农民权益;四是坚城乡融合发展,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基础上,逐步消除城乡二元发展模式;五是坚持人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六是坚持循序渐进发展,尊重农业的特性。

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路径的探索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严格执行现行扶贫标准,坚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落实“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完善防止返贫和新生贫困检测机制;保障教育也基本医疗,保障住上安全住房;提高扶贫精准性和扶贫质量,把扶贫和扶智相结合培养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能力,调动全社会扶贫积极性,扩大扶贫格局;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发展产业扶贫项目,加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配套体系建设;加强贫困人口技术培训,稳定就业岗位;兜住民生底线,保障最低生活。

(二)乡村振兴战略传承和创新,体现了农民的主体地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三农”工作的传承,是继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做出的三农工作的重要决定,是对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传承了以农民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和获得感幸福感为落脚点的核心目标;体现了农民永远是乡村建设与发展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智慧和干劲的工作理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对农村农民工作的创新。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地位,让乡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总体目标;党的领导和农业从业者素质的提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坚强保障。

(三)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路径

1.人才的振兴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基础。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农民,是关系到我过农业农村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人才的缺失,一直以来都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新的现代农业发展到现阶段,科技创新大量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对人才的要求更是提到日程上来,建设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迫在眉睫。

乡村振兴需要爱农业,懂技术,爱学习,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学习技能、应用科技水平、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因此,学习能力,实用能力,知识储备都是新兴职业农民必备的素质。

乡村振兴需要具有开拓精神和法制观念的新型职业农民。创新是新时代必备的素质,勇于开拓,敢干事,有热情,敢创业,能在改革创新的大潮中带领大家走出一条适合区域发展的道路。依法治国在农村深入贯彻,不断完善的法律服务体系,逐渐深入农村,培养一批懂法,遵法,用法的法制观念强的农民,带动周围农民走上法制发展道路,也是乡村振兴的道路。

乡村振兴需要培训新兴职业农民,新技术,新观念,新知识通过职业教育学院,农民夜校,微信交流等形式传导给农民;完善乡村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把人才留在农村。

2.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得保障。创新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多渠道引入社会资本,扶持新型农业经济主体,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侧需求方向,提高农产品质量,树立特色品牌,建立“质量兴农,品牌强农”观念。

3.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提升农业产业的品牌,扩大知名度,促进农村经济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为广大农民群众提升经济收益。

4.改革不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制度。持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保障我国基本农村土地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家庭承包、农民有自主权制度长期不变的基础上,实行“三权”分置,把土地经营权从承包权中分离,允许农民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流转,实现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规模化、标准化、土地适度规模集中、经营权抵押提供制度保障;改革金融制度,改革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和流转用地的抵押,打破金融供给不足,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获得性较差的情况,打破信贷瓶颈;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障粮食安全供给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侧需求为方向,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绿色、高质、低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5.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形成振兴。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扶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公共服务投入,完善和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和生产效率,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提高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土地经营权,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适度规模土地,推荐宅基地,建设性集体土地入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 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监测扶贫项目和资金的使用,建立长效机制,从文化、产业、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从脱贫到振兴到全面小康。

6.发展绿色可持续农业,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条件,乡村是承载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生态涵养的主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实施绿色生产,可持续生产,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向环境要效益,发展低碳环保农业,协调人与自认环境的和谐发展,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现百姓富裕,生态环境优美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

7.完善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发展农业离不开政策支持,各项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完善,有力支持农业发展。优先保障农业农村的财政支出,完善农业补贴方式,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完善创新农产品保险制度,探索改革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建立财政支持农业自己的预算和绩效管理制度,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考核追责制度,提高使用效率;支持发展农村金融,方便快捷调剂资金,提供便捷服务,助力农业发展现代化,稳定农村经济;稳健推进农业保险的发展,调整保险结构,尤其支持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促进农业保险的繁荣发展。

总之,在脱贫攻坚战略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时期,虽然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为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大贡献。但是相对贫困、区域性贫困依然存在,返贫的可能仍然不容忽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还需要继续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学有所教、劳有多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全面小康社会展,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差距,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农村,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化新农村。

所以,做好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消除全面贫困,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消除城乡差距,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城乡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