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罗马字在音译中的运用
2023-01-20徐晗琦王进祥
徐晗琦 王进祥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000)
一、引言
音译是一种通过发音近似的方式将源语言进行翻译的一种翻译方式,这种只保留其发音和书写的翻译方式不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早已屡见不鲜,甚至在翻译一些意义非同寻常的词汇时比其他翻译方式更为恰当。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的英文名同样也是音译,然而区别与传统汉英音译时将其拼音去掉声调直接翻译的方式,冰墩墩的英文名却并非Bing Dun Dun而是Bing Dwen Dwen。对于这种非同寻常的翻译方式,笔者在查阅资料时却发现这其中有对国语罗马字的借鉴,为了探究这种现象以及对其他部分汉英音译词中是否有国语罗马字的影响和借鉴,笔者决定对这些音译词和国语罗马字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此对音译的方式和发音规律进行更多的了解。
二、国语罗马字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一)国语罗马字的定义
国语罗马字,并非罗马文字,也不是中国文字,而是一种汉字译音符号,由民国时期的赵元任和林语堂等学者编成。这实际上是一个将汉字拉丁化的方案。是在1928年由国民政府大学院所颁布的一个罗马字母,以有别于注音符号(ㄅㄆㄇㄈ等)[1]。国语罗马字的拼写规则和汉语拼音有着较大的差别,它沿用了拉丁体系的罗马字母,但却由不同规则的拼写方式标同拼音的声调韵母,如you的四个声调yōu,yóu,yǒu,yòu分别对标国语罗马字中的iou,you,yeou,yow。
(二)国语罗马字的发展历史
国语罗马字最早出现在百年前文字改革时期的《新青年》等杂志的讨论中。1923年,钱玄同和蔡元培等学者在杂志《国语月刊》上相继讨论该问题,而同年赵元任还发表了《国语罗马字的研究》,在文章中赵元任提出了制定国罗的一些规则和其相应方案的草稿[2]。又经历了一个时期,才最后议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经钱玄同、林语堂、周辨清等专家学者的研讨与完善,中国语罗马字母的规范于一九二八年由国民政府大学校公开发表,并成为“国音字母第二式”。像现今使用的教材《汉语拼音方案》,其声母和韵母有一半都是继承了国语罗马字。[3]
三、国语罗马字的符号制定规则
国语罗马字的符号制定也经历了许多曲折的过程,在形成这个体系以后,还经历了许多过程,包括了去掉一些繁复、不合音理的符号、征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的实验指点、正式拟定期间的反复切磋后,才正式发布。总结以后分为以下的几个部分。
(一)声调规则
1.阴平调。在阴平调中只在浊音声母l、r、m、n后加h。
2.阳平调。在阳平调中只在浊音声母l、r、m、n后保持原状。此外,尚有一些特殊情形,如在以单韵母i、u、iu注音时改用yi、wu、yu,如鼻byi、局jyu,作介音时则改用y、w、yu,如琴chyn、国gwo、群chyun。
3.上声调。在上声调中有用主要元音双写的形式表示。
4.去声调。在去声调中有两种类型,其一在韵尾为i、u、n、ng、l等音时,应改为y、w、nn、nq、ll;其二则将h加在单韵母y、a、o、e、é、i、u、iu等后作为调号。
5.轻声。该声调则不加任何符号直接采用基本形式。
(二)一般规则
1.有多个读法。如h,便可表示为浊音声母l、r、m、n的阴平调号,h也可作为单韵母a、o、e的去声调号。
2.有多种形式。如I,单独的阴平调为i,阳平、上声、去声调为yi;作介音时,阴平、上声、去声则为i,阳平调变为y。
3.以符号代替重叠的音节。
(三)其他规则
除去了上面的拼写形式之外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方式是儿化音的拼法,在儿化发音时通常将最后韵尾的i、n给省去。
四、国语罗马字在汉英音译中的运用
随着翻译在这一领域的蓬勃发展,翻译的技巧与方法也在逐步趋近和完善,在英汉互译中大致有直译、意译和音译三类翻译形式,但各种译文形式均有其各自的特色与优点。中西方文化发源已久,对于一些人名、地名、专有名词或者特定词汇,用传统的直译、意译法难以做到语义对等或者翻译精确无误,若是强行翻译,甚至有可能因为认知文化差异而造成一些误会,因此,音译的存在便有其独特的必要性。音译,顾名思义就是用一种以音代义的方式{3},而音译也就是译音,是指一个偏向于源语言的翻译方法{4},其让非汉语母语者更好地理解接受汉语文化。
在近年来的汉英音译翻译实践中,译者不止用拼音直白地翻译一些文化词,而是更多地使用了一些其他音译词。例如冰墩墩和雪容融,其英文名分别为Bing Dwen Dwen和Shuey Rhon Rhon,这种翻译的另类拼写方式对于汉语母语者来说略微拗口,但汉语中X、Q、C、Z这些声母在英语中的读法和拼音有很大区别,若雪容融翻译成Xue Rong Rong则许多英语母语者读起来都非常困难。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官方对此的说法是“Both mascots have names spelled in ways that make it easier for non-Chinese speakers to pronounce .”
音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的正向对外传播,因此方便英语母语者理解和拼读是非常有必要的。上诉提到近年来的汉英音译活动并非单纯用拼音拼写,还采用一些其他音译词,这些音译词的由来和翻译一部分是历史上文化传播时慢慢演变的,还有一小部分是近年来为了方便借鉴了国语罗马字的拼写方法和规则。众所周知,英语中的声调只有第四声,因此许多汉语学习者认为在学习拼读汉语时最重要的便是区分汉语中的四个声调。在汉英音译时运用国语罗马字对四声的处理也可以更好地译写一些文化词。
以下是一些对具体例子的研究和探讨。
(一)声调规则
冰墩墩:Bing Dwen Dwen。冰墩墩是冬奥会的吉祥物。“墩墩”的拼音为“dūn dūn”,若跟通常情况下与拼音一致是译为Dun Dun,dun这个英文单词在英语中译为“棕灰色、暗褐色”,因此英语母语者往往会读成/dʌn dʌn/(音同“蛋蛋”),然而“墩墩”正确读法应为/dwεn dwεn/,与前者读音差别较大,因此用wen来表示ūn,注其为阴平调,而“D”则不变,最终“墩墩”细致地音译为“Dwen Dwen”,并且在英语中有个人名为Gwen格温,这也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台风:typhoon。台风是一个相当典型的音译词。“台风”的拼音为“tái fēng”,音标为/taiˈfu:n/,英文中鲜少有ai的组合,如果用tai直接音译“台”字,会使其发音不明朗,而y在英语里有/ai/的发音,且y可用于表示阳平调,因此将前半个词译为ty。后半个词中的声母f与英语里常用的前缀ph同音,而其韵母eng在英语中的读法通常为/ɪŋɡ/(参考英文单词English),因此用oon拼读,双写oo则表示其阴平调,整个单词译为“typhoon”。
扬子江:the Yangtze River。扬子江为中国长江下游河段的古称。地名的非常规音译也是运用这种音译法的典型。该译名中主要改动了“扬子”中“子”的音译。“扬子”的拼音为“yáng zǐ”,zǐ的音标为/dz/,英语母语者对于zi这个组合的读音往往是/z/(其音同英文字母Z),与注音读音差别很大,因此将zǐ改为tze,取tz并在tz后加e表示上声调,译为Yangtze,由于是地名,则在译完后的Yangtze River前+The表示特定地点,整个单词为“the Yangtze River”。
麻将:mahjong。麻将是我国的国粹。“麻将”的拼音为“má jiàng”,这个词语的难点在于“将”字音的韵母“iàng”,这个韵母是一个后鼻韵母,其韵头是i,韵腹是a,韵尾是ng,这个韵母对于学过拼音的拼读的人来说并不难,但是对于外语母语者来说非常复杂,ia的拼写并不容易,强行拼读还会加剧单词的复杂程度,故将其简化为“ong”,两者的读音都接近于/æŋ/(音同“盎”),而麻将的“麻”字读音结构并不难,并且a在英语中有相似的读音,因此音译时只在ma之后加上h表示声调。整个单词合在一起译为“mahjong”。
点心:Dim sum。点心是中华美食的一种风格。点心的拼音为“diǎn xīn”,点心的“点”字中的韵母ian在英语中通常作为形容词后缀使用,读音与拼音略有差异,ian的读音用音标标注为/iæn/,用读音相近的im代替,其没有精细拼读ia是对该音节的简化,d则不做改变。这个词最早传播出去的地方是广东地区,因此音译的音是根据粤语拼读,因此后半个词中的“心”字的x音变为了s音,符合粤语读法,而um的读音/ʌm/也同理。类似的方言音译的词语还有ginseng(人参)、kongfu(功夫)等。
(二)一般规则
荔枝:litchi。荔枝产于中国南方,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荔枝”的拼音为“lìzhī”,荔枝的“荔”字li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并不难并且读音与原音相似,因此不做变形。而荔枝的“枝”字中的声母为“zh”,英语中没有zh的读法,因此用tch替代,其音标为/tʃ/,与zh、ch都十分相近,而i则与“荔”字情况相同不做改变,因此译为“litchi”。
馄饨:wonton。馄饨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美食,别名为云吞。“馄饨”的拼音为“hún tun”,这个单词中的“馄”字为了简化发音,在拼写“馄”的hún时略去了h的发音,与前文“墩墩”类似,拼音ún的音标为/wεn/,而un这个组合在英语中通常读/ʌn/,差别较大,因此用won表示ún的音译。“馄饨”这个词语是一个叠韵词,叠韵是指一个词语中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因此该词语中的“饨”字的tun的翻译原理同“馄”字一样,而“饨”字为轻声,轻声声调译时往往不加任何形式。整个单词译为“wonton”。
叩头:kowtow。“叩头”的拼音为“kòu tóu”,这个词语也是个叠韵词,一般在叠韵词的音译中为了对仗都不做声调带来的单词变化,“叩头”两字的声母分别为k、t,在英语中的读法与汉语拼音没有差别,因此只拼写ou的发音。ou在拼音中的发音以o为主,然而ou在英语中的组合通常读/aʊ/(如out、foul、doubt、loud、noun等),差异较大。在拼音里uo和ou的区别仅仅是这个复合韵母中u和o的顺序不同导致的读音不同,u的拼音在音标中类似于/u/,与字母w的读音类似,因此ou的拼写由ow替代,叠韵词的对仗忽略声调的改动,这个词语最终译为“kowtow”。
乌龙茶:Oolongtea。茶文化最早也是由中国传向欧洲。其拼音为Wū lóng chá。茶的英文是tea,该音译词中的“乌”字拼音为Wū,用音标注音可为/u:/,若单用o首先作为单词词首不太符合英语使用习惯并且o单用的音标一般为/ɔ/,用双写oo来替代,且延长音表阴平调。而龙的音译则用long,Long是一个存在的英文词,读音十分相像因此直用,音译时,不仅要考虑音译的相像性,还有音译词在英语语法中的合理性,如果译出来的词语外国人仍读起来十分拗口,这样的音译也是不合理的。因此“乌龙”就用Oolong代替。整个单词译为“Oolongtea”。茶文化源远流长,类似的许多名茶的译法也是音译,如Pu-erh(普洱茶)、Bohea(武夷茶)、hyson(熙春茶)、pekoe(白毫茶)、souchong(小种茶)、Twankay(屯溪茶)等。
青岛:Tsingtao。青岛是中国的一个城市。青岛拼音为qīng dǎo。英文中的q发音为/k/,而汉语里则类似/tʃ/的音,/tʃ/是后鼻音,故没用ch等用法音译,而是用了ts,ts在英语里也常用到(多用在一些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符合英语拼写逻辑。“岛”的音译则用tao,音译词中d的发音用t替代的也常有,例如豆腐-tofu。中国许多省份的音译都不是直译,这也是为了没接触过拼音的非汉语母语者对这些词语更好的拼读,防止因地名读音问题产生的误解,类似地名的音译例子还有shantung(山东)、Kwangchow(广州)、Peking(北京)、Nanking(南京)等。
枸杞:goji。枸杞是一种常见的食材。枸杞的拼音为gǒu qǐ。“枸”字中的音节ou在英语中大多读/aʊ/,而中文拼音中的音标注音则是/əu/,这两个字都是上声调,但ii的组合不符合英语习惯,因此这里不用声调的制定规则,而是用相近的字母或者组合替代,因此去掉u直接译go,而“杞”的拼音qǐ中q往往会念成/k/,拼音声母q在英文中的代替音难以拼读,用读音相近的j(英文中读/dʒ/)替代。整个单词译为“goji”。
从上诉例子不难看出,许多运用这种方法音译的词语大多为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词语,这种类型的词在英语中没有对应单词,而且本身拼音翻译较为容易造成误读,为了防止中华文化的传播和翻译造成误会才借鉴这种方法对词语进行精确的音译。此外,音译词的运用最重要的原则是方便阅读。不论是借鉴国语罗马字对音调的处理还是音译时的转化,都需要符合英语的使用习惯,其拼写逻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汉英音译时最主要的便是在方便拼读的前提下克服英语中不存在读法的汉语声母X、Q、C、Z等和声调的变化,并且尽量避免将单词变得更加复杂化,这些特殊的音译方法其实每一个都体现了译者对词语拼读的理解和其人性化的灵活拼读。
结语
汉语“出口”,虽出口的是语言,但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正名”通道。当今世界发展变得越来越迅速,世界各地文化交流和融合也越来越频繁,音译实际上是一种保留源语言读音却不传达源语言意义的翻译方法,虽然他无法传达准确的意义但它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翻译歧义或者翻译不精确,通常使用于一些独特的文化词或者地名、人名。即使汉英这两个语言分属于不同的体系,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些特殊的中华文化词,会在中外语言与文化的交流互动中,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这些名词在音译后被学习者知晓发掘其背后丰富深刻的含义或故事时,才是其意义发挥的真正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