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融合出版人才培养的思考研究
2023-01-19李桂芝
李桂芝
老年教育杂志社 山东 济南 250001
引言
现阶段,在信息化背景之下,融合出版发展为出版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从机遇上来看,主要包括产业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增大、融合出版吸纳更多类型管理者、人才培养周期相对缩短;从挑战上来看,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成本增加、培养机构衔接性不足、培养方式有效性与评价体系科学性有待验证。特别是在当前的信息化背景当中,传统出版行业的发展将会面临更多的阻碍与问题,因此必定需要向着融合出版这一方向发展,以求进一步促进出版行业人才的成长与人才队伍的优化。所以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机遇与挑战,采取正确策略促进融合出版人才的培养。
1 信息化背景下融合出版发展为出版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1.1 机遇
1.1.1 产业发展对管理人才需求增大。据统计,截至2015年,在我国的数字化出版产业当中,用户累计人数已经达到了近18亿人次,如此大规模的用户必将催生更多的服务于产品需求,也将创造出更多的出版行业、就业机会与就业岗位。从当前的出版机构当中的人才组成结构上来看,管理岗位当中的人才大多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结合相关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出版行业当中的人才基本结构如下:编辑类岗位人才50.84%、营销类岗位人才23.11%、管理类岗位18.77%、其他类岗位7.28%。相较于往年来说,在编辑类、其他类以及营销类上有明显下滑,而管理类所占据的比重则会越来越高。以收入排序这一角度来看,管理类属于最高收入类别。由此可见,不论是管理、营销还是编辑等何种岗位,在当前的信息化背景下,基于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增大,都将面临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创业机会。
1.1.2 融合出版吸纳更多类型管理者。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之下,阅读需求的场景化、阅读网络的社交化、阅读过程的互动化以及阅读内容的长尾化,都必将成为越来越明显的阅读特征,这也为出版领域的发展创造出了越来越强的包容性特点,将会吸引更多学科背景、更多学历层次以及更多岗位职业中的人才参与到出版工作中去。比如在有声书场景化的管理人才中,在PC互联网时代中,更多关注的是流量,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则更多争夺的是场景,这种场景化阅读需求应当对纸书内容、朗读者队伍及网络平台等进行充分整合,甚至可以在其中融合社交网络运营人员以及平台的运营人员。相对真正高效整合这部分要素,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运作,同时也应当注重吸纳高度复合型,以及多渠道来源的多种管理人才。
1.1.3 人才培养周期相对缩短。受当前互联网环境的影响,融合出版当中内容资源整合优势越来越明显,比如在自出版当中,借助于自出版平台能够将普通大众书的出版周期,由原本的半年缩短至1个月[1]。这样快速流转的出版程序,能够让出版管理人员在短期内更加全面且详细地了解选题策划、编辑校对以及成书发行等重要环节。然而实际上这种较快节奏的全新出版方式,其中也往往蕴含着许多隐藏式问题,但是单一的从管理人员对工作岗位熟悉的角度来看,相较于以往的出版来说,依旧具有较大的加速作用。管理人才能够借助于数字化的数据资源库,及时且充分地了解自身岗位工作内容。除此之外,数字出版中的产品性质也决定了当前出版行业中的营销队伍以及编辑都应当更加注重数字出版行业的动态化发展。
1.2 挑战
1.2.1 人才培养成本增加。对融合出版人才的培养往往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在出版行业中,大多十分注重工匠精神的打磨,在出版机构中,内部的人才培养也注重对其进行充分的历练与打磨。比如在三联书店,设置了专业的人才发展专项基金,确保管理人才的考察调研、发表著作以及进修学习等多方面内容。但是出版行业当中有着较大的流动性,由于出版行业大体上类似于互联网企业以及文化创意类企业,具有相似的先天基因,近些年来出版行业当中的管理人员大多有着较为强烈的跳槽意愿,行业当中的人才流动压力越来越大。这种极大的流动性行业特征,导致管理人才无法确保有序且完整的成长,同时也必定会增加人才培养整体成本,不利于出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
1.2.2 培养机构衔接性不足。在以往的出版时期内,由于岗位与专业方向具有相对固定的特点,管理人才在本系统与单位当中按步就班地完成岗位转换,尽管有着较长的周期,但是却能够夯实不同的管理基础与管理岗位,能够积累更加丰富的管理经验。在进行融合出版期间,管理人才只要离开了原本的机构或岗位,选择了具有较大跨度的全新岗位,就无法确保实现对管理经验的高效化衔接。除此之外,高校、行业协会以及出版机构三者之间的体系衔接性依旧存在明显不足,基于管理人才的前提下,必须要将工作重心放到高校层面[3]。建立管理思维、提升管理技能,着重培养人才的全方位技能,注重人才转型的发展与实现。对于机构管理人才来说,需要及时转向领导人才,将培训工作重心放到行业协会当中。
1.2.3 培养方式有效性与评价体系科学性有待验证。现阶段,伴随着融合出版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发展,技能型、创新型、U盘式一类的管理人才,在市场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欢迎,而反观慢热型、理想型以及大树式一类的管理人才则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U盘式人才,即来则能战、战则能胜,借助于掌握熟练的数字技术以及能够快速构建高效的网络营销模式,可以有效推进产品与服务的加速变现,在出版社中的经济效益考核指标内,具有清晰可见的业绩。而反观大树式一类的管理人才,则更加注重长期在某一领域当中扎根成长,更加注重向着专家型管理人员发展,而在这一类管理人才中,则往往具有市场反馈较慢以及培养周期较长的特征,尽管可以在长时间的耕耘中获取更为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是却无法更好地对应考核评价体系[4]。
2 信息化背景下融合出版人才培养主要策略分析
2.1 结合出版人才需求明确具体培养目标
融合出版工作中的人才培养需要结合一个科学的工作目标,从而更好地提高培养有效性,真正为我国出版行业提供更多高素质、高质量的综合性人才。为此,就必须要基于新时期出版企业的创新以及出版人才的培养需求,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从而确定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出版人才应当具备分层化、融合化以及多元化的特性,实际上这也是融合出版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征[5]。首先以多元化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的出版企业正处于关键的创新转型阶段,在各类人才招聘过程中,传统发行人员、责任编辑以及美术编辑等主要岗位中,明显占据着较少的岗位比重,同时还出现包括数字化开发、新媒体运营等在内的全新工作岗位。
2.2 构建并贯彻“出版+”人才观
为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效果,就必须要充分把握当前的出版业态,针对全部的产业活动开展全方位分析与剖析,充分理解当前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出版事业的全新变化与创新,从而构建起更加满足时代发展的全新人才观,这样将更有利于培养融合出版人才[6]。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出版行业中的经济化业态越来越明显,也就是内容欣赏人员和创造人员已经摆脱单一的对立身份,更加注重相互间的融合式发展。与此同时,“出版+”人才观的构建,能够一方面坚守出版工作本分,另一方面更好地满足当前网络时代发展特性。在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及时解决传统模式之下存在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扩展“出版+”编辑人才的综合素养,从而提升融合出版事业的发展水平。
2.3 精准把握产业发展方向
培养融合出版人才应当契合行业内的具体发展深度。为此,应当积极深化当前融合出版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正确的融合出版策略与方向,同时以此为基础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融合出版事业的发展与一个优质的政策环境密不可分,图书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以及出版集团的引领、出版特色的发展以及出版行业中的态势转换升级,要求相关人才培养人员必须要以此为关键参考依据,针对所有方面的具体工作内容进行全面探索。一方面,需要确保产业发展方向能够为现代化融合出版事业提供充足动力;另一方面需要确保融合出版事业能够自主探寻全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开阔全新的产业发展视野[7]。
2.4 明确融合出版人才综合素养要求
在当下的信息化背景下,融合出版工作同时具备文化与商品两种属性,并且二者之间并没有较为冲突的关系,而是具有明显的互利互惠、相互促进的特征。从本质上来看,出版工作的生产内容既需要生产符合大众需求的文化产品,也需要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市场产品,因此二者间并没有明显的矛盾性。长期以来。一些出版企业针对市场营销和内容生产等都具有明显误解,认为二者是较为明显的对立部分,想要从根本上追求经济效益,就必须要放弃其中的部分文化内容,想要更好地表达文化思想,就必须要放弃部分市场机遇,这也是我国出版市场长时间过分迎合大众刊物占据的本质原因[8]。
2.5 提供良好实践机会
融合出版人才培养工作具有明显的长期性特征。首先,融合出版工作本身就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特点,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其次,融合出版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更高的综合素养,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快速且显著提升人员素养的目标。所以融合出版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做好长期性的准备。基于当前的信息技术与素质培养需求,必须要着重培养出版行业内部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提升,同时也应当使出版人员具备一个良好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操作水平[9]。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融合出版工作当中,出版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是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关键发展手段之一,要求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融合出版人才培养面临的全新机遇与挑战,而后采取正确的培养措施,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