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教授运用壮医针灸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经验
2023-01-18林采玥赵明阳骆裕欣妍邓肖彬
梁 弘,林采玥,赵明阳,骆裕欣妍,邓肖彬,刘 姣*
(1.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西 南宁 530200;2.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香港 999077)
甲状腺结节是指甲状腺内的肿块,可单发也可多发,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临床多见于女性,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结节增大可出现颈前区疼痛、吞咽不适甚至压迫症状[1]。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增高[2]。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基因、饮食、社会因素、环境等相关[3-4],目前临床治疗多采取TSH抑制剂、I131、手术治疗等,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有不足之处,例如易复发、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诸多问题。
林辰是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名中医,从事中医、民族医学的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三十余载,临床以药食相助、针药结合为长,创立“壮医多维联用外治疗法”[5]“壮医环针法”[6],擅治各种疑难杂病。现本文将林辰教授运用壮医针灸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病因病机
甲状腺结节归属于壮医的“瘿病”范畴,壮医病名为“苯埃”(壮文:Baenzai)。林辰教授基于壮医天、地、人三气同步及“三道两路”理论,将本病的病因病机归于三个方面[7]227,一是情志失调,忧郁或愤懑日久,气道阻滞,则津液不得正常输布,凝聚成痰,气滞痰凝于颈部而致;二是饮食不节,影响谷道功能,谷道阻滞,而不能运化水湿,聚痰于颈前而致;三是平素身体虚弱,脏腑、气血、三道两路功能减退,水毒、痰毒、瘀毒等滞留体内,结聚于颈前而致。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及素体虚弱是本病的主要病因,气滞、血瘀、痰凝及体虚是本病的病机,临床治以调气、祛瘀、化痰、补虚为法。
2 临证经验
林辰教授在临床上使用壮医针灸治疗甲状腺结节,贯穿其“壮医多维联用外治疗法”思想,整体调治采用壮医“S”环针法针刺,肿块局部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局部与整体同治,疗效显著。
2.1 壮医“S”环针法针刺治疗壮医“S”环针法,壮族民间也称为蛇形环针法,是指针灸时从上而下、从左到右施针像蛇之游动呈“S”状的一种施针方法[8]。壮医“S”环针法通过对穴位针刺顺序进行运动轨迹控制,使得施针穴位的龙路气血随着施针顺序轨迹而流动,调动人体左右之气,把身体所需壮气由“火路”快速传递给“巧坞”(大脑),“巧坞”接收到信息后迅速作出回应,引导壮气从天人地到地人天的运行,使气至病所,疏通局部龙路气血,使三道两路畅通,或通过濡养,补充不足,使“两路”能连接畅通,协调三气同步运行,以使机体气血重新分配均衡,脏腑功能得以恢复正常运行。人的气机运动规律为左升右降,如环无端,环针可以理解为环转运动气机、生生不息。
采用壮医“S”环针法治疗甲状腺结节选穴:(1)主穴:双侧肩中穴[7]60、右侧内三杆[7]121-123、左侧内上桩[7]135-136、左侧前三桩[7]138-141、双侧足背一环7、8穴[7]147-149、右侧斜三桩[7]144-145(穴位定位见图1)。(2)配穴:心烦失眠配内下桩[7]134-135、腕内中穴[7]76-77;心脾两虚配右侧前上桩[7]140;肝火扰心配足背二环7穴[7]149-150。按照“S”环针法针刺顺序操作如下:从左侧肩中穴起针,逆时针至右侧肩中穴,向下至右侧内三杆,再顺时针至左侧内上桩、左侧前三桩、左侧足背一环7、8穴,再逆时针至右侧足背一环7、8穴,最后至右侧斜三桩,施针结束,留针30 min。每周治疗2次。双侧肩中穴、右侧内三杆3穴和足背一环7、8穴疏肝行气,左侧内上桩健脾利湿、行气化瘀,前三桩清热祛湿消肿,斜三桩消瘿散结,配合“S”环针法,可调动人体气血,加强脏腑联络沟通及精血津液散布,进一步加强针刺的疗效。
图1 穴位定位图
2.2 局部施治药线点灸壮医药线点灸是采用经过多种壮药制备液浸泡过的直径为0.25~1 mm的苎麻线,将其一端在灯火上点燃,使之形成圆珠炭火后迅速将此炭火直接灸灼在体表穴位或部位,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独特医疗保健方法[9]。林辰教授认为龙路、火路遍布全身体表,是维持人体生机和反映疾病动态的极重要的两条通路,人体正气的盛衰、邪气的强弱均可反映于此。甲状腺结节颈前肿大正是此病的外在表现,使用药线点灸治疗后可直接作用于肿块局部,使药物刺激直达病所,改善循环,疏通龙路、火路,以达到消肿散结功效。操作选用Ⅱ号药线(直径0.7 mm)进行点灸治疗,根据壮医“寒手热背肿在梅”的经验,“以灶为穴”“以验为穴”的选穴原则,在结节肿块处选取梅花穴,如患者结节肿块面积较大,可取莲花穴或葵花穴。施灸时应遵循“以轻应轻,以重对重,通常以中”的原则,快速扣压,令珠火接触到穴位即灭为轻手法;缓慢扣压,令珠火较长时间地接触穴位为重手法;珠火接触穴位的时间介于轻重手法之间,为中手法。颈前部位皮肤薄嫩,使用中、重手法容易引起患者疼痛不适等不良反应,因此不论患者肿块大小,林辰教授通常使用轻手法点灸治疗。
3 验案举隅
患者,女,69岁,于2020年10月20日首诊。主诉:颈前肿大1年余。现病史:患者诉1年余前因思虑过度出现颈前肿大,当时未予重视,未行治疗,后肿物较前增大,无声音嘶哑、无眼突等症状,后行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遂来诊。现症见:颈前肿大,自觉有颈部压迫感、咽喉异物感,头面部汗多,入睡困难,睡后易醒,醒后难入睡,多梦,纳可,二便调。查体:颈部肤色正常,颈前左侧弥漫肿块约3 cm×4 cm,右侧弥漫肿块约3 cm×4 cm,随吞咽上下移动,边缘不清,表面光滑,质偏硬,无按压痛。舌暗淡,边有齿印,苔白腻,脉弦。甲状腺彩超提示:甲状腺左叶中部见极低回声结节,大小约0.6 cm×0.6 cm,边界欠清,形态欠规则,内回声欠均,结节内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TI-RADS-US 5级);右侧叶较大结节约0.7 cm×0.5 cm,左侧叶较大结节约1.8 cm×1.1 cm,边界尚清,内回声不均,结节内见少许点条状血流信号(TI-RADS-US 3~4级)。西医诊断:甲状腺结节;中医诊断:瘿病(肝郁气结证);壮医诊断:苯埃;治则:理气散结,活血化瘀。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壮医针刺:采用0.30 mm×25 mm、0.30 mm×40 mm、0.30 mm×50 mm一次性毫针,腧穴选取肩中穴、右侧内三杆、左侧内上桩、前三桩、斜三桩和足背一环7、8穴,使用“S”环针法针刺,留针30 min。每周治疗2次。(2)壮医药线点灸:颈前局部肿大部位选取“葵花穴”,先于局部肿大部位中央点灸3壮,再于其边缘点灸呈葵花状,每处3壮,均采用轻手法,每周治疗2次。针刺及药线点灸治疗每4周为1个疗程。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
2020年11月14日二诊:患者诉颈部压迫感、咽喉异物感稍减轻,头面部汗较前减少,入睡仍困难,近期烦躁,纳可,二便调,舌尖红,舌暗淡,边有齿印,苔白腻,脉弦滑。针刺穴位加用腕内中穴、内下桩、足背二环7穴,针刺及药线点灸方法同前。
2020年11月28日三诊,患者诉颈部压迫感、咽喉异物感较前明显减轻,入睡较前好转,夜梦较前减少,汗出正常,未见烦躁,纳可,二便调,舌淡,边有齿印,苔白腻,脉弦滑。针刺穴位去腕内中穴、内下桩、足背二环7穴。针刺及药线点灸方法同前。
此后继续治疗2个疗程,期间针刺处方根据患者症状、体征等进行调整,针刺及药线点灸方法同前。2021年2月2日复诊,患者颈前肿块较前明显减小,予复查甲状腺彩超提示:甲状腺两侧叶囊实性结节(TI-RADS-US 3级)。继续巩固治疗3个疗程,治疗频率调整为每周治疗1次。2021年5月7日查甲状腺彩超提示:甲状腺未见明显异常(TI-RADS-US 1~2级)。患者诉未见明显不适,嘱其定期复查,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劳累,适当运动。半年后电话随访,患者诉病情无复发。
按语:患者为中老年女性,因平素思虑过度,气机郁滞,久病气郁化火,炼液成痰,痰气交阻,则血液运行不畅,凝而为瘀,痰气瘀胶结于颈前而发为本病。结合患者舌脉象,辨证为肝郁气结证,故治宜理气散结、活血化瘀。肩中穴、右侧内三杆常用于治疗肝胆疾病,内三杆(内上杆、内中杆、内下杆)3穴合用,针刺可疏肝健脾、行气开郁;左侧内上桩常用于治疗水道、谷道疾病,针刺可健脾利湿、行气化瘀;前三桩清热祛湿消肿可治疗颈部、咽喉等病证,斜三桩主治体内各类肌瘤、肿瘤,针刺可消瘿散结;足背一环7、8穴疏肝解郁。在肿块局部施予药线点灸,借助药线之火力改善局部气血,疏通经络,使三道两路畅通,以达到消肿散结功效。二诊时患者诉睡眠仍差,情绪烦躁,针刺穴位予加用腕内中穴、内下桩宁心安神,足背二环7穴清泻肝火、疏肝理气。三诊时患者睡眠、情绪欠佳等症状较前改善,针刺选穴改与一诊相同继续治疗。后续继续巩固治疗5个疗程后,患者颈前肿块消退,颈部压迫感、咽喉异物感消失,入睡基本正常。
4 小结
综上所述,林辰教授认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及素体虚弱致三道两路阻塞,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运行而发为本病。临床上以壮医“调气、解毒、补虚”为治疗原则,除着眼于局部结节外,还结合患者症状、体征进行整体论治,局部结节选用壮医药线点灸法治疗,整体治疗采用壮医“S”环针法治疗,诸法合用,以恢复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状态,则疾病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