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在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23-01-18李宏欣徐书福

大医生 2023年1期
关键词:胆囊炎胆囊切口

周 永,李宏欣,徐书福

(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苏 镇江 212000)

胆囊结石是在胆囊内产生的结石,一般情况下,结石类型主要为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要成分的结石,是肝胆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根据患者病情的发病缓急可以分急性和慢性[1]。其中急性胆囊结石具有发病急的特点,而且也是临床中常见的多发病。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胆囊穿孔、胆管炎等严重并发症,临床症状主要为上腹压痛、绞痛等,若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干预,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其中合并胆囊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胆结石的不断发展,移动到胆囊管处,造成胆囊管堵塞,损伤胆囊管黏膜所造成的[3]。临床中常见的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对于没有明显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而言,不需要采取手术治疗,可以采取随访或留院查看的方式来进行干预,而大多数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均需要采取胆囊切除术。随着我国微创理念在胆囊结石手术中的不断深入,在腹腔镜下开展切除术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已经成为现阶段应用范围较广的手术方式[4]。为此,本研究探究腹腔镜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在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中的应用效果,期望指导临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取小切口胆囊炎切除术)和实验组(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29~70岁,平均年龄(41.33±6.36)岁;病程0.5~7 d,平均病程(3.45±0.66)d。实验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41.76±6.41)岁;病程0.4~6 d,平均病程(3.24±0.78)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腹部外科实践》[5]中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的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且在超声检查下清晰可见胆囊肿大,伴有结石影;②具备腹腔镜或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治疗指征;③临床表现符合胆囊结石、胆囊炎特征,出现上腹部闷胀感。排除标准:①具有沟通障碍或合并严重的精神类疾病患者;②不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③具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④具有慢性胃炎、急性胃溃疡,原发性肾脏、心脏、肝脏等器官疾病者。

1.2手术方法对照组患者施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首先让患者取平卧位,由麻醉师对患者采取麻醉处理,待患者无明显异常并满足麻醉指标后,开展切除术治疗。由主治医师向右肋边缘下1 cm处作一个4~6 cm切斜口,通过电刀(上海沪通电子有限公司,型号:GD350-B4A)将其进行逐层分离后,暴露胆囊动脉,在直视下尽可能对胆囊动脉进行分离,然后结扎胆囊管。采用顺行、逆行或者两者联合的方式来处理胆囊管残端,将胆囊进行分离。采用电凝法对出血点进行止血,然后逐层缝合创口。实验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首先对手术室内环境进行消毒、清洁,确保手术室环境满足手术条件后,将患者移至手术室,然后指导或协助患者取平卧位。由麻醉师对患者进行麻醉,待麻醉药物发挥效果后开始进行手术操作,建立12~15 mm的气腹。根据患者胆囊结石、胆囊炎的具体发展情况,通过三孔法进行穿孔,必要时可以适当增加穿孔数量,最多为4孔。在肋缘与锁骨中位线延长线交汇处下方2 cm处,将套管放置其中,采用牵引钳将套管移至胆囊位置后再引入腹腔镜(德国STORz,型号:22202020-110)。通过腹腔镜观察胆囊炎的具体发展程度、有无病变、粘连等,并观察结石的大小、形状、位置。确定好位置后分离腹膜,将胆囊管腹膜打开,切断胆囊管。然后暴露胆囊三角区,进行探查,分离胆囊管后,结扎胆囊动脉,将胆囊切除,待完全分离后取出结石。最后检查腹内是否有异常情况,确保无异常且创口无出血后,采用电凝法进行止血,放置引流管,将气腹关闭。

1.3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和排气恢复时间、抗菌治疗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胆囊管堵塞、切口感染及高热。③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患者术后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并且炎症因子水平在标准范围内;有效:患者术后出现明显的不良症状,但严重程度较低,且疼痛感有明显缓解,在患者疼痛耐受度范围内,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无效:术后依然存在诸多不良症状,且疼痛感无减轻迹象或疼痛感加重[6]。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炎症因子正常范围: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为1~10 mg/L;白细胞介素-6(IL-6)为0.373~0.463 ng/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为740~1 540 pg/mL。④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7]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主要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手术患者术后的躯体、生活、心理、社会、情感,共计5个维度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评分较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实验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抗菌治疗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 肠鸣音恢复时间(h) 排气恢复时间(h) 住院时间(d) 抗菌治疗时间(d) 手术时间(min)实验组 30 11.12±3.99 21.46±4.28 2.34±0.56 1.82±0.58 31.19±6.16对照组 30 19.68±5.11 34.46±6.11 7.14±1.79 2.64±0.78 89.28±9.37 t值 7.232 9.545 14.018 4.621 28.37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实验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2.3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实验组患者手术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例(%)]

2.4两组患者术后SF-36评分比较实验组患者SF-36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SF-36评分比较 (分,)

表4 两组患者术后SF-36评分比较 (分,)

注:SF-36: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组别 例数 躯体功能 生活功能 心理健康 社会功能 情感功能实验组 30 69.35±6.32 79.25±5.42 78.35±5.89 77.14±4.52 81.76±6.45对照组 30 61.51±6.86 70.22±5.43 70.55±5.85 70.16±4.22 73.45±6.46 t值 4.604 6.446 5.146 6.182 4.98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胆结石作为一种消化系统疾病,胆囊或胆管内出现结石后会对其进行反复刺激,导致此处发生炎症,临床中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黄疸等症状,若病情较为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休克、死亡等危险情况。胆结石发病原因较为复杂,该疾病可能与饮食结构不合理、肥胖、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等存在密切关联。胆囊炎作为胆囊急性或慢性疾病,多数是由胆囊结石引发梗阻或感染造成的。若患者为急性发病,右侧上腹部会感到剧烈疼痛,应当第一时间送往医院进行治疗。临床中结合患者疾病的实际情况可选择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其中临床中更加倾向于手术治疗,而药物治疗通常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治疗,手术越及时,预后效果越好,并发症风险越小。随着国内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手术技术也在不断改变。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局限性较大,如治疗创口面积大、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且预后效果欠佳,已经逐渐被腹腔镜和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所代替。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以开腹手术为基础,并对其加以优化和完善,尽量以减小切口面积来减少创伤的影响[8]。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器械要求不高,通常在县级地区的医疗机构中采用,一般情况下,切口长度为4~6 cm,虽然切口较小、减少了手术创伤,但在实际操作中视野效果欠佳[9],进而导致整体的效果并不显著。而微创手术,即基于腹腔镜下的胆囊切除术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具体包括以下几点:通过腹腔镜会使操作更加灵活,从多个角度观察胆囊炎发展情况,也能观察腹部脏器及胆囊周围组织,手术视野清晰,利于手术操作[10];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够直接在腹腔内完成手术操作,封闭性较好,与开放式的小切口手术比较,能够减少术后感染概率;在切除手术的过程中能够减少对病灶周围血管组织的损伤,从而降低术中出血量;作为微创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口小的特点,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效果好[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胆囊管堵塞、切口感染、高热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不同于开放式的手术模式,基于微创手术会降低感染风险,在手术期间不会与外界环境产生过多接触,从而为患者提供更高的安全保障。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肠胃功能恢复时间更短。原因可能在于腹腔镜切除术后患者创口恢复时间短,可以加快术后恢复速度,使患者提早出院。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这提示微创技术下的腹腔镜切除术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更大的应用优势。

综上所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的效果优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值得在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胆囊炎胆囊切口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
胆囊底缝线牵引两孔免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操作体会
蒙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观察
蒙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65例疗效观察
小切口和标准后胸切口开胸治疗食道癌随机对照研究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