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媒介视域下中国艺术的美学精神阐释
——从《千里江山图》卷谈起

2023-01-18王泺清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收藏与投资 2022年12期
关键词:青绿艺术史江山

王泺清,关 红(湖南工商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艺术史与艺术考古的研究不再限于过去单一的史论研究或媒介研究,而是将“跨媒介性”作为一种“叙事”与“重构”的艺术跨界模式,被纳入多种类的艺术史研究话题场域中,并在不同的话题、媒介之间产生了广泛的联系,重新构建史学的传播者身份并拓宽了艺术阐释空间。《千里江山图》卷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学界已有深厚的理论研究,但现今众多外围史料中,大多数是基于《千里江山图》卷本身的史学研究或画理、画论研究。其实其中的美学精神如何在媒介融合时代传承与传播也值得探究。

一、匠心:《千里江山图》卷中浓墨重彩的创作

《千里江山图》是宋代山水画作的顶峰,全长约12米,乃宋代绘画中最长卷,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大宋的千里江山。此画卷的魅力除了丰富的景观描绘外,其中人文意趣内涵的反映,也使中国艺术精神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景观视域

从画中的整体置景构图来看,《千里江山图》卷中的山体、瀑布与湿地、湖水的结合仿佛一曲波澜壮阔的旋律。全卷大体可分为六个乐章:第一乐章恰似交响乐中的序章,描绘了河堤岸旁的平缓山峰,并以俯视的视角使村舍、密林映入眼帘,渐入佳境。第二乐章展现的山景在整幅画卷中显得尤为出彩,正如乐曲中的柔板,坐落在群山旁的院落又显得平静悠远(图1)。第三乐章与第四乐章将整首乐曲带向高潮,既绘出了隔江岸边连绵不绝的山冈,层峦叠嶂,又以国画中常用的平远画法由近及远地描绘出江面的广阔无垠,给人无尽的遐想,仙气缥缈,似有仙人一般(图2)。第五乐章整首乐曲走向高潮,丘陵组成的小岛仿佛世外桃源,岛上一片风俗景象,小桥流水人家,岂不快哉。进入终章,群峰渐缓,由低到高的山川丘陵、由近到远的宽广湖面再次映入眼帘,最后几抹青绿仿佛打击乐最后的清脆声响,回声悠扬,恰似北宋犹存的文人风骨。

图1 《千里江山图》局部1

图2 《千里江山图》局部2

(二)人文意趣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可见宋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巅峰。宋代绘画不同于前代传统的水墨绘画,北宋画作受到当时以士农工商为主体的小农经济的影响,呈现出浓厚的人文精神[1]。从人文景象来看,画中的人物活动也在整幅画卷中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人物活动大多围绕出行、农耕、捕鱼等活动展开,人物的点缀使人物、河湖、山川间产生了联系与互动,也为整幅画面带来了生气。综合来看,结合《千里江山图》卷所展现的地域特点,画面中的人物活动与人文景观展现了宋代南北方的活动差异,江南地域引水积肥,河网密布,种类繁多的船舶与各式人物活动,此卷所呈现的不仅是一幅江山美景,也反映了北宋的生活意趣。

(三)色彩意象

宋代绘画颜料品种日益增多,矿物颜料得到了推广,颜料的制作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一点从《千里江山图》卷中就可以得到验证[2]。画家采用特殊材料,保证了画面色彩千年不褪色。“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曾借青山抒情,而整幅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色彩也莫过于层层叠叠山峰中的“青绿”一色。从技法上看,“青绿”处于画面设色的最后一层,石绿与石青点缀于山峰之上,前后各异且交相辉映,为起伏的山峰增添了一丝灵动,矿物质颜色的特性使其历经千年却又焕然如新。从意象上看,“青绿”这一柔与刚的结合向世人传递了一种宋代特有的大美而不言的意象。宋代仕途通达,具有文人气节,而“青绿”就仿佛是《千里江山图》卷中的气节,即使流传千年,人们依然能感受到那时千里江山的磅礴之感,不仅串联起了具象的千里江山,更是牵动和引发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与民族认同感。

二、融合:《千里江山图》媒介转换

(一)文化、技艺融合

在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媒介研究中,文化技艺的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通常指阅读、写作、运算等基本技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看电视、用电脑等信息技术技能也被称为“文化技艺”,媒介里“文化技艺”概念被引入到“艺术与技艺”史论之中,从而促成艺术史的“跨媒介性”这一研究话题产生,这就使艺术史或艺术考古研究要站在文物的社会、文化、风俗、技术水平等多维度历史空间中,借助艺术学、考古学、纺织学、科学等“跨媒介性”手段还原“总体艺术作品”,因此“文化技艺”在艺术史中的应用也是“跨媒介”研究方法的应用手段。目前关于《千里江山图》卷(除蔡京提拔部分)的研究中,除对美术史及画面内容的研究外,其他领域也涉及甚广。如青绿色彩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画卷绢质与款印的检测,北宋建筑与人文环境研究以及延伸至《只此青绿》舞蹈的《千里江山图》卷动态研究。《千里江山图》卷中关于北宋建筑与人文环境的研究,从客观的角度展现了北宋期间江南的风貌,进而伴随着美术学与考古学逐渐产生新的研究视角——古代人居环境研究,这属于当今建筑学与环境艺术学的重要内容。古代人居环境研究又构成园林艺术史与建筑学特有的“跨媒介性”实证资源。当“跨媒介性”问题的探讨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时,艺术考古与媒介考古学又开始融入,这些都为“文化技艺”对跨媒介艺术史研究的“轨迹”铺垫形成了重要的支撑。

(二)平台、技术融合

技术是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的语境下,媒介往往成为技术的代名词。当然,科学技术在艺术考古中的应用也是“跨媒介”研究方法的应用手段,地位十分突出。2019年随着央视文博节目《国家宝藏》中《千里江山图》的展播后,故宫博物院与网易游戏携手推出了手游《绘真·妙笔千山》。从游戏画面来看,游戏中以《千里江山图》的景物与色彩为原型,借鉴大量名家绘画,反复试验,最终重现了以《千里江山图》为主题的游戏世界(图3)。从内容上看,《绘真·妙笔千山》小游戏以蔡京提拔王希孟入画院学画的描述为主线,以小和尚一修和少年墨言进入画境学习画技为主题展现了一段奇妙的画中游。随后故宫博物院也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形成了一系列“《千里江山图》文化”。除了常见的文创、游戏、图文外,《千里江山图》卷的传播过程中运用了VR技术,通过三维立体的全景展示,让寻常百姓也能“走进”北宋的千里江山,与尘封的文物来一场身临其境的对话。《千里江山图》与历史文化,两者的合作与碰撞是一种数字化、文创化的升级创新,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双赢合作,也是数字文创赋能传统文化的范型。因此,对于美术品的跨媒介研究需要突破传统艺术史学观念依赖的路径,从不同媒介视角拓展出不同的阐释空间,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推广,更是涉及多手段叙事。

三、回望:《千里江山图》的美学阐释

《千里江山图》全卷立足传统,用笔精细,以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叠嶂的群山构成一幅清丽秀润、气势恢宏的江南山水图,设色精妙,底蕴深厚,构图悠远,是在历史、哲学和审美中构建起来的艺术的当代性。那么如何激活沉睡已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以美术作品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唤醒它们的当代价值,则是当下深挖历史文化内涵,提升艺术创作水平的又一个题中之义。《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舞蹈作品《只此青绿》是传统艺术跨媒介文本再造的重要样本。“青绿女子群舞作为全剧的点睛之笔,以宋代绘画中内敛、内收的基调设计了‘静待’‘望月’‘落云’‘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一系列造型动作”,舞蹈借助山水画的“三远法”构图,将一呼一吸、张弛有致的身体动势呈现出山水自然的生命韵律,而整篇舞剧也以故宫“展卷人”的视角,古今融合,以文本形态表现舞蹈诗剧,将绢本绘画转化为艺术精神的结果。显然,前后文本的转化,体现了前后之间、历史文化之间的血脉关联以及在当下建构的价值与文本再造的张力[5]。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有述:在美的观照中,由主观的艺术精神以发现客观的艺术性,由客观的艺术性,而体现、充实、发扬了主管的艺术精神,不期然地得到了主客的合一[6]。以《千里江山图》为代表的一系列中国艺术史上的佳作都蕴含着时代的韵味与艺术性。在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下,人们往往只看到其客观的艺术性而忽略了其主观精神。因此,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以充满现实温情、理想高度、传统深度的艺术创造,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达到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当代性审美转化与美学精神阐释。

四、结语

综观,王希孟以其十八岁的少年风华,通过汲取北宋美学哲思与美好山河的精华,对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明的追溯,将《千里江山图》本身丰富的多样性视域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媒介融合时代日益发展的今天,《千里江山图》的深远立意与文化定位,为重构多样融合路径打开了多种呈现方式。在跨媒介的视域下以科技、文化为基础,使观者与《千里江山图》的美学意象产生共鸣。《只此青绿》舞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塑的典范,呈现出“文化价值融合”的美学导向,蕴含着大国工匠精神,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为中国艺术美学精神的重塑提供了借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中国民族精神的弘扬打开了新的视野。

猜你喜欢

青绿艺术史江山
如诗如画的江山
醉了江山醉了我
纸的艺术史
毛扎扎艺术史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上
凡设青绿 体要严重 气要轻清 青绿山水画法探源
仿古脱古 清代青绿山水画
墨色清趣 明代青绿山水画
绘一纸江山,醉一场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