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图书馆保存本的多元化特性

2023-01-18周登宇

甘肃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多元化图书文献

周登宇

(九江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

作为我国图书馆的重要文献类型,保存本由来已久,多年来,一直呈平稳发展的态势。直到20 世纪80 年代,保存本的发展开始大起大落,一度成为图书馆界关注的焦点。其间,有爆发式的扩张,有濒临废除的困境,有激烈的论争。虽然现在归于平静,但数十年间,学界以此为中心的持续的纷扰,以及相对应的图书馆实践工作中的调整,所造成的时间、资源的浪费,则是无法估量的。那么,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多年来,学者们从保存本的收藏范围、管理制度、服务方式等层面入手,进行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未能深入到保存本的内在层面,从其质的规定性上来揭示这一切发生的因由。实际上,保存本具有多元化特性。在保存本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得到正确的认识,与持之以恒的坚持,则会促进保存本自然地、健康地发展。反之,如果罔顾这一特性,逆向而行,走一元化的道路,则会导致陷入困境。这也就是20 世纪80年代以来,保存本遭遇困境的重要原因。现以我国图书馆保存本近代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为视角,进行探讨。

1 保存本的多元化发展时期

1.1 建国前我国保存本的多元化发展

我国图书馆思想源于西方,而西方保存本理念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历程。在当时西方自由化思想的影响下,毫无疑问,保存本的发展也呈一种开放的姿态。当保存本的种子撒向我国土地的时候,也体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近现代新型图书馆产生。鸦片战争后,西学传入我国,包括西方图书馆思想。西方传教士来华著文介绍西方图书馆,传播图书馆观念。如英国马礼逊的《外国史略》,美国袆理哲的《地球说略》。我国国人也出国考察西方图书馆,并著书立说予以介绍。王韬对西方图书馆考察最为详尽,对近代图书馆的性质与特点已有了比较深刻的感受。西方保存本理念,伴随着图书馆思想传入我国便是理所当然。

西方的保存本制度早在1537年,就有了呈缴本制度,相当于后世的版本书制度,版本书本质上就是每种保留一本的样本书,或者保存本。法国国王佛朗斯瓦一世颁布的呈缴本法令《蒙彼利埃法令》,规定“出版商必须向皇家图书馆呈缴其出版物每样一本,在国外出版并在国内出售的图书也要告知该馆,以便购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呈缴本法。而至十八世纪后期,则产生了“保存本”图书馆藏书建设理念,且付诸实践,并在西方流传开来。

我国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制定了自己的保存本制度。我国较早有明确记载的保存本制度,是1910 年清廷学部拟定的《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第七条规定:“图书馆收藏国籍,分为两类:一为保存之类;一为观赏之类。”第八条规定:“凡内府秘笈、海内孤本、宋元旧椠、精钞之本,皆在应保存之类。”该规定对内府秘笈、宋元旧椠、精钞之本等珍贵书籍予以保存,还对海内孤本等稀有书籍予以保存,这与源于西方学者约契夫·范·普拉特的保存本藏书建设理念是一致的,即在印刷品中选择最稀有、最珍贵的图书加以收藏,也即珍稀保存本模式。

民国时期,在重视保存图书文献的基础上,图书馆保存本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地方文献、参考文献等也进入保存本的范畴。

地方文献保存本。民国时期颁布政令,要求按规定保存地方文献,视其为地方文化的载体。1916年,民国前期教育部通知各省,要求各省县图书馆尤宜注意本地人士之著述,以保存乡土艺文。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公布的《图书馆条例》第六条规定,“公立图书馆除搜集中外各书籍外,应有收集保存本地已刊未刊各种文献之责。”1930 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图书馆规程》第六条规定,“公立图书馆除搜集中外各书籍外,应负责收集保存本地已刊未刊各种有价值之著作品。”

参考文献保存本。美国是现代图书馆学的发源地,也是图书馆事业最发达的国家。民国初年,沈祖荣、戴志骞、刘国钧等,开始介绍美国图书馆与图书馆学,使美国图书馆思想在中国传播开来。燕京大学是美国人司徒雷登在中国创办的声誉卓著的大学,其图书馆的保存本工作效法美国,颇具特色,其教师指定的参考书,本质上也即保存本。参考书的借阅以2 h 为限,只能在馆内阅览。闭馆前可出借1夜,第二天开馆后归还。

1.2 建国后我国保存本的多元化发展

建国后,我国图书馆的保存本,在初期处于自主自由的发展状态。即使是国家管理部门与业界,所提出的有关业务上的规范,往往也是宽松的,没有具体的细化的强制性规定。因此,我国图书馆保存本的发展,总体上呈百花齐放的状态,本质上是多元化的发展状态。1955 年,我国原文化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与改进公共图书馆工作》的指示,规定“要保存文化典籍”。虽然与保存本的建设有密切关系,但尚未明确提出要建设保存本书库,遑论对保存本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规定了。因此,我国图书馆保存本的发展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具有强大的张力。

有的图书馆以本馆为本位,根据本馆的需要,建设具有本馆特色的保存本。1962 年,湖北省图书馆在保存本参考标准(草案)中提出,“我馆的保存本既不同于版本图书馆宽广无边,也不能仅限于历代名著,选择过严,而是二者的结合,主要侧重在于科研。”[1]突出保存本建设过程中“我馆”的主体地位。

有的图书馆采取对馆藏每种保存1册的保存本制度。1976 年,常州图书馆建立保存本制度,由每种书抽出1 册,作为馆藏“保存本”。此模式可满足文献资源的系统性、完整性的需要。保存本一般不对外借阅,着重于保存文化典籍,只面向有特殊需要的读者开放。它的设立,对保存我国文化遗产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避免文化典籍因为时间的流逝及其他原因而失传。

有的图书馆采取选择部分图书予以保存的制度,如珍贵的图书。1980 年,湖南省地、市、县图书馆干部训练班教学问题研讨会编撰的《地、市、县图书馆干部训练班讲义》提出,“图书馆为了将某些较珍贵的有长期保存价值或资料性强、又难购的孤本图书,设专架或专柜保存,每种抽留1 本,即保存本。”

2 保存本的一元化发展时期

1982 年后,中国图书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被逆转,迅速进入一元化发展时期。1982 年,我国原文化部《关于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颁布,第二章第三条规定“应建立保存本书库”,该规定指向的对象是省馆,即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它们是国家举办的综合性的公共图书馆,要求“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有重点地补充馆藏,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当地读者需要的藏书”。但并没有对保存本的建设作出细化规定,如保存本的收藏范围、管理制度、服务方式等。因此,保存本的建设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管理部门自上而下的建设保存本书库的明确指示,使全国上下掀起了建设保存本库的热潮。但建设主体的范围远远超过了管理部门的规定,不仅是省馆,各个层级、各个领域的图书馆纷纷加入,全面铺开,各地市级图书馆也都纷纷建立了保存本库,同时各县级图书馆也仿效建立保存本库。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在教育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中,并没有规定保存文化典籍的任务,但是,在国内的建设保存本库大潮的推动下,高校图书馆也不约而同地纷纷建立保存本库。

保存本的具体形态,在建设的过程中被具体化,由多元化趋于一元化,固化为一种模式。在馆藏范围上,即从馆藏的每一种文献中,抽取1 册或1套,作为保存本。它成了图书馆基本藏书的缩影。在管理制度与服务方式层面,单独保存,原则上不对外开放,不流通,仅供特殊需要者在馆内查阅参考。这种模式建设简单,易于操作,技术含量低,且能最大程度地保证馆藏文献资源的系统性、完整性。这种保存本模式为全国各大中小型图书馆,以及各种类型图书馆所采用,风靡全国,使得保存本建设成为当时的一大盛事。原先的保存本多样性局面消失了,铸就了保存本的一元化局面。同时,在认识层面,人们以此种模式作为保存本的唯一模式,认为,“所谓保存本,顾名思义,指的是图书馆从每种采购进馆藏书中抽出1本,作为样本,加以保存的图书。”[2]《图书馆学情报学词典》中也解释道:“库书,亦称‘保存本’。图书馆为了保证本馆藏书品种齐全,将每种入藏图书的一部单独保存。这种保存本一般不外借,仅供特殊需要者在馆内查阅。”[3]我国图书馆保存本概念的外延,在这一阶段同样呈一元化的局面。

3 关于保存本存与废的论争时期

保存本的一元化模式在扩张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现实问题,使得其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版的文献日益增多,价格还有所上涨。但图书馆购书的经费有限,为了尽量保证图书的品种,只得采用减少复本的方法。图书馆的复本减少,不能完全满足读者借阅的需要。而书库的保存本,又束之高阁,不面向普通读者开放,这就造成了极大的浪费,造成了读者的阅读需求与图书保障之间的矛盾。保存本只进不出,有些已失去保存价值,但仍长时期占据书架,挤占了新书的上架空间,也造成了库存紧张的局面。再者,现在图书馆间可开展文献资源共享工作,互通有无。一元化的保存模式,重复收藏,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有一些的文献资源则有可能互缺)。另外,保存本不对外借阅的服务方式,藏与用严重脱节,也违背了藏以致用的原则,违背了“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宗旨。

因此,对保存本的质疑声起,并迅速席卷全国。早在1984年,就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县、市图书馆应尽快撤销“保留本”书库。此后,质疑、反对的声浪越来越大。1987 年,学者于无声[4]提出了“保存本可以休矣”的呼告。1989 年,学者于安义[5]认为,“样本书现象是一种消极、落后和保守的管理行为,反映了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的心理状态”“废止样本书现象仅靠理论上的论证还很不够,必须借助宏观立法管理的力量才行”。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样本书现象现在还不能废止”[6]。关于保存本的争论日益激烈。

随着理论领域论争的日渐深入,与之相呼应,在图书馆工作的实践中,有部分图书馆开始采取行动,取消保存本书库,或者对其进行改革,如面向普通读者开放。

4 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的改革时期

保存本的存废之争,最终无果而终。学界既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管理部门也没有就此作出评判,但大家可以秉持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形成了多种见解共存的状况,也就形成了保存本的多元化局面。论争的声音渐渐平息下来,而关于保存本改革的探索,却甚嚣尘上,图书界同仁们对此倾注了相当的热情。

在收藏范围、服务制度、管理方式等方面,针对保存本的一元化模式,大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如在保存本的收藏范围方面,有学者认为应该克服“大而全”的收藏思想,从原来每种收藏1 册的思想,逐步向以“特精专”收藏的思想转变[7]。对具有本馆收藏传统的文献,则应该继续保持其系统性、连续性、无缺漏原则,形成有特色的保存本收藏。还有学者认为,应该与当地公共图书馆、科技图书馆加强纸质保存本利用的合作与共享。

5 结语

从我国图书馆保存本发生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多元化是保存本的固有特性。保存本在自由的发展环境中,则呈多元化的特点,百花齐放,充满活力。如果其发展受到约束,呈一元化的趋势,则会丧失活力,成为图书馆工作中的负面因子,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20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馆保存本的一元化运动,虽然是大规模的,但违反了保存本自身的规律。无论是从保存本发展的角度,还是从读者使用的角度等方面来讲,都带了惨重的损失。所幸在业界的共同努力下,一元化运动很快被制止,保存本的发展又恢复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我国图书馆学形成于20 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作为一门学科而言,时间是短暂的,因为存在诸多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多思考、多试验,谋定而后发,这样才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弯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猜你喜欢

多元化图书文献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图书推荐
多元化——写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原则」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