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在智能制造类专业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3-01-18申宾德陈旦花

甘肃科技 2022年9期
关键词:校企育人职业

申宾德,陈旦花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0)

2013年,德国政府宣布将工业4.0纳入国家战略。2015年,我国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要求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而制造业的智能化是我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重要途径,对于挖掘全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国家正在积极推动劳动力和产业的“双转移”发展战略,因此需要更多与产业结构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后续很长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将是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器,如何创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机制,在高校应用转型过程中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针对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校企合作困境,展开深入研究分析,以智能制造类专业为例,明确专业发展方向,通过现状分析指出专业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把握专业发展的思路,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工作要点,为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1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虽获得可喜的发展成就,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将育人工作更多局限在校内教学环节,选择单一主体运作模式,在整个专业建设方面缺乏多元性,使得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需求相脱离,办学资源不足与人才培养高成本相矛盾等问题普遍存在,整个专业建设陷入逆发展的困境[1]。为更快摆脱困境危机,大多数高职院校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模式层面的创新并没有真正触及到办学体制的核心,各项改革措施缺乏系统性,单一主体模式的培养并没有完全被根除,人才培养仍旧难以与当前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同时,校企合作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实效性、稳定性。鉴于此,构建校企双主体协同创新育人新机制,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显得尤为重要。

2 智能制造类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30年的发展,国内制造业凭借着低成本优势而迅速成为世界制造的中心,然而此种模式面临的最大弊端就是制造业整体处在低端领域,核心技术创新力量严重不足,尤其是2018年以后,我国制造业不再具有人力资源供应的绝对优势,用工短缺以及高成本等现状严重削弱了我国制造业在国际领域的竞争实力。在制造业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与突破的过程中,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机器换人”的局面具有强大的市场发展空间,部分地区相继推出与此相关的产业政策与行动计划,为更好地服务制造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做好人才培养势在必行[2]。然而,传统单一模式的职业教育很难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整体来看,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面临如下难题:

(1)缺乏完善的育人机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现阶段,虽然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获得了良好的开端,但是并未构建合理、长效的工作机制,探究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仍然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2)育人资源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伴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入推进,智能制造新技术应运而生,而学校受限于教育资源不足等因素,难以与时俱进,教学设备相对落后,学校师资队伍适应新技术的程度往往比企业人员慢很多。

(3)人才培养规格不能满足产业岗位的需求。在国内制造业朝着智能化方向寻求发展与转变的过程中,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难以与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3 建设思路

为深入实施校企双主体协同创新育人新机制,利用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解读国家对职业教育政策的前提下,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导向下,秉承“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核心,以满足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为导向,从根本上提高社会贡献度”的原则,全方位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3]。根据智能制造类行业的需求,凝练各专业的特色,优化师资结构,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力争能够实现智能制造类专业与国际接轨,提升协同育人平台的竞争力与影响力。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由企业、学校、行业组成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与改革过程中,积极构建行业、企业和学校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模式,培养更多具有良好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高技术人才,推动校内生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完美结合,开发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型人力资源。同时,新机制的构建,新模式的运行,对省内其他同类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给予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对推动本省经济持续发展、提高人员就业竞争力以及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等意义重大。

4 建设具体内容

4.1 协同育人平台整体设计

在专业发展背景下,推动政校行企协同作用的董事会工作模式,将协同育人与校企合作进行等级划分,推动多方创新要素的发展与融合。第一,初级合作。选任兼职教师,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在订单式培养、专业课程开发和学生顶岗实习等层面完成合作。第二,中级合作。构建双主体二级产业学院,推动办学主体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与实施。第三,高级合作。构建技术研发中心、协同创新机构等产学研创联合体,将行业和学校战略合作深入推进。

4.2 学科与课程体系建设

(1)基于区域产业发展以及核心岗位群,构建新型的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科教学体系[4]。由省内高端装备企业的调研资料表明,把握合理的培养目标,建设与岗位要求相适合的培养标准,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建设,很有现实必要。优先选择边学边做的教学方案,提升学生参与学习与实践的热情,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2)开发校企合作特色教材,协力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选定5~10门的“智能制造”核心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来安排教学任务与学习过程。实施一体化教学,关注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效。基于岗位要求合理安排课程建设,经兼、专职教师协力完成校内外专业教学任务。

(3)推进全新教学方法改革,实现“理实结合,学做合一”。将学习与职业联系起来,构建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知识要点以及职业技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下,实现个人能力、素养的发展与培养。同时,在实践教学环节,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养成优良职业发展素养的综合性人才。

4.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文化素养。以家庭、社会公德、法制教育为基础,以“乐业、勤业、敬业”教育为主线,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中心,富有成效地开展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为抓手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造就了良好的校风、校纪和校貌,赢得了师生与社会各界的赞誉,而且为学生上岗就业履行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改革。基于现代学徒制以及订单式培养等模式,发展“2+1”以及现代学徒制等培养工作模式,推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运行。充分利用“校中厂”“厂中校”,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实现途径,如:“教学与工程项目交叉融合”“岗位核心技能导入,职业能力递进,创新创业能力拓展”“实岗历练,校企合育”等教学活动的实施。

(3)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基于工学结合的理念,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利用翻转课堂革命,推动教学全面实施,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在日常教学期间领会要点、掌握技能,获得更好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同时,建设高水平、结构性教师团队,做好教学评价体系等工作。

(4)开发课岗融通的“模块化”课程,形成“基础共享、核心融通、拓展互选”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宗旨,对接专业教学、企业技术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或真实生产任务为载体,按照“基础共享、核心融通、拓展互选”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涵盖岗位群所需专业技能的模块化课程,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其后续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4.4 师资队伍建设

依托匠心培育、平台(讲座、工作站)建设、内培外引和“三级(国家级、省级和校级)”进修4个基本工程,提升教师教学服务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技术产品研发能力和教学改革创新4种能力,打造满足“三教”改革中模块化课程和“1+X”技能等级证书培训需求,以及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升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专业教学研究、工程实践开发和专业技术创新3种能力。

4.5 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打造博士、教授工作室,通过培养、引进和聘用相结合方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专兼职结合、掌握先进职教理论和技术前沿知识的 “双师型”高水平师资队伍,针对技术创新,与合作企业开展高质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业内具有良好应用价值的成果,进一步提升教学团队整体建设水平。

(2)对接产业发展,建立高水平校内技术技能培养基地,开展校企“双向”交流机制,不仅可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而且还能为在岗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多功能、开放共享的技术技能培训基地,实施“双元制”企业职工在岗成才计划,一方面在校内加大研发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另一方面建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3)建设专业的应用技术服务团队。在运用校内实验室的基础上,推动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建设,增强教师科研实力,引进、培养具有高技术背景的专业人才,打造智能制造相关领域服务的教学团队,促进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换。需要明确的是,应用技术服务团队由校外和校内两部分组成,要做好校内研发团队的培养和引人工作,还要做好高校、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等相关部门的人才柔性交流运行机制,在互利互惠、业绩激励等方面全面提升团队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5]。

5 结语

针对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实际应用价值角度提出了构建校企双主体协同创新育人新机制,可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同类院校,就如何创新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样本,为本区域内职业教育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范式;有利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督促检查各职业院校,是否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法规,提供整体评估,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监督的作用;为其他高职院校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提供参考标准,实现学校与产业的有效对接,形成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为校企合作升华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校企育人职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