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勉尽责做一名积极的企业外部董事
2023-01-17陈国庆
陈国庆
企业外部董事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董事会建设的成效。作为专职外部董事,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要聚焦企业改革发展关键环节科学高效履职,要把准外部董事职责定位,积极主动有所作为
2022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指明了根本原则和工作方向。作为中央企业外部董事,要认真学习领会,把握核心要义,在工作中自觉做到勤勉尽责,结合企业实际积极主动发挥作用,推动建设中國特色现代企业制度高质量落实落地。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独特优势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核心内容,而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国资委高度重视中央企业董事会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予以指导。作为中央企业的一名专职外部董事,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
准确把握“现代企业”这个时代特征
源自西方的企业制度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历经“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多种组织形式并不断完善,促进了西方国家的经济繁荣。我们要充分学习借鉴。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企业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我国的企业制度基本照搬苏联模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客观上也促进了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但同时存在活力不强、速度较慢、质量不高等问题。第二个时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后至今,我国用40多年时间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8%大幅提升至18%。这一过程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西方现代企业制度比计划经济体系更利于中国企业发展,更能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把发端于西方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科学内核移植到我国国有企业,同时克服其固有缺陷,并对不适应中国国情的制度内容进行中国化改造,从而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这个独特优势
公司治理原本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世界经合组织认为,“好的或有效的公司治理制度是具有国家特性的,它必须与本国的市场特征、制度环境以及社会传统相协调”。因此,无论“英美模式”还是“德日模式”,都只是公司治理一般性原则在不同制度背景下的反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两个一以贯之”的重要论断,是当前中国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的核心思想。国有企业具有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重属性,其政治属性必须与国家政体高度统一,经济属性要与市场规则、国际通行标准充分接轨。“两个一以贯之”要求充分体现了企业的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的高度辩证统一。
准确把握“制度建设”这个长久之计
制度建设管长远、管根本。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等重要工作都是首先从制度建设着手,以制度建设推进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特别是《关于中央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意见》和《中央企业董事会工作规则(试行)》,这两份重要文件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一以贯之”重要指示要求的制度规范,对于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家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公司治理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悟文件的实质内涵、精神要义,在履职工作实践中贯彻落实。
聚焦企业改革发展关键环节科学高效履职
企业外部董事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董事会建设的成效。时任国务院国资委郝鹏主任在2021年中央企业董事会建设研讨班上明确指出:外部董事要始终牢记对组织的责任、对出资人的义务,既要保持“外部人”的独立性,又要增强“内部人”的责任心,做到坚持原则、担当作为。
作为不在企业坐班的外部董事,要牢记责任使命,主动关注履职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切实发挥积极作用,努力做到五个聚焦。
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外部董事是出资人代表,看问题、作决策首先要站在出资人立场,要把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履职尽责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要高度关注二十大精神和新发展理念在企业的落实落地,特别是要体现到企业的发展规划、产业转型计划、年度目标任务安排等具体工作中。二要关心履职企业的内部改革,敦促《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部署的各项目标任务结合企业实际、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见到成效。三要督促企业经理层精益求精抓经营,落实国资委关于“去杠杆”“压降两金”“两利四率”业绩考核指标要求,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经营管理业绩质量。四要关注企业建设国际一流,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总体要求,敦促企业积极谋划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实施方案,立足高标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努力追求“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管理现代”的建设目标。
聚焦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定战略是企业董事会的首要职责,外部董事要切实发挥积极作用,建言献策、出谋划策。重点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是企业战略要保持定力,坚守主责主业。术业有专攻,主责主业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企业只有守住了“基本盘”,才有可能逐步“开疆拓土”。偏离主业本身就意味着风险。外部董事要时刻敦促企业在发展中坚守主责主业,克服偏离主业的发展冲动。
二是企业战略要体现国家责任感。企业是国家宏观经济体系的微观组织。微观组织的战略一定要适应宏观大局的变化,体现时代要求,自觉服务国家战略。企业在定战略时要主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要求,科学研究制定合适的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要关注数字化发展,结合企业实际找准产业转型的方向和着力点;要关注绿色低碳发展,主动围绕“双碳”目标促进企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三是企业战略要把握五个“一致性”。企业战略要切实做到与国家战略的一致性,与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一致性,与行业发展趋势的一致性,与做强做优实业主业要求的一致性,与出资人利益关切的一致性。
聚焦企业重大风险防范
风险无处不在,防范风险应该成为企业基本品质和工作文化。外部董事要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惕性和危机感。对任何决策事项,首先要分析判断风险,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决策意见。
一要防范战略层面的风险。企业出现战略风险是灾难性的,一定要确保企业发展战略方向选择的正確性、科学性和适宜性。
二要防范管理层面的风险。要关注企业风险防控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及其运转的有效性,检查企业是否定期有效研判与分析识别生产经营重大风险、是否针对风险制定了完备的控制措施、措施是否落实、实施是否有效等。
三要防范业务层面的风险。在投资环节,要重点判断投资项目方向的正确性,包括是否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是否符合国资监管要求和企业战略方向、是否具备发展前景等。在融资环节,要关注企业存续债务规模及结构,避免出现超过国资委行业管控线标准的情况;关注企业存续债务结构情况及新增债务的合规性、合理性;关注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避免出现高成本举债。在运营环节,要关注企业的定期财务考核和评价,包括“两利四率”“两金”等经营指标状况,预判风险,及时提示。在境外业务环节,要在地区选择上把握“危地不去、乱地不往”的原则;在项目选择上把握“不在境外从事非主业投资”原则;在运营管控上把握建好机制、用对干部,常态化审计原则。
聚焦企业创新发展,培育核心竞争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企业创新的核心是培育全员创新意识,让创新思维深入全体员工的思想和日常岗位工作中,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创新首先是思想的创新,思想禁锢了,创新就无从说起。企业负责人要注意营造开放、自由、民主的创新氛围,活跃团队思维、引导头脑风暴、广聚员工智慧、打造创新文化。
日本企业的创新管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其KAIZEN管理理念,倡导每一位员工都成为创新者,立足岗位经常思考、持续改进、不断革新,“润物细无声”地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品质的提升,成就了日本制造业强国的地位。
我履职的哈电集团70年历史也是一部典型的国企技术创新史。从1951年第一次自主制造800KW机组到白鹤滩电站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1000MW水力发电机组,实现了核心技术能力从跟跑、并跑到领跑,树立了中国水电设备制造技术世界行业引领者的形象!
作为企业的外部董事,要经常性关注、关心企业的创新工作,真正让创新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聚焦培育企业文化,不断增强发展软实力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引领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一名积极董事,应以主人翁姿态成为履职企业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主动为履职企业的文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企业文化要突出历史使命感。文化建设要注重提炼培育企业管理理念经过多年实践积累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形成企业经久不衰、打造百年老店的精神力量。
企业文化要突出事业责任感。要围绕企业的主责主业形成与事业、行业相符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观。宋志平先生的“三精”管理理念,引领中国建材、中国国药快速发展,双双跻身世界500强,体现了企业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三峡集团以“为我中华、志建三峡”为核心内涵的企业文化,贯穿三峡工程论证、设计、建设、运行全过程,几十年历程中始终保持科学精神、严谨作风和卓越品质,文化的力量铸就了三峡、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等一个又一个精品工程。
企业文化要突出变革危机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错综复杂,竞争非常残酷,企业发展的道路上危机四伏。企业负责人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危机意识,要主动拥抱变化、与时俱进,做到居危思变,创新求变。
把准外部董事职责定位,积极主动有所作为
《中央企业董事会工作规则(试行)》已经明确了企业各治理主体的职责关系。外部董事既要按要求勤勉尽责、切实做好岗位本职工作,更要找准角色职责定位,提升能力水平,改进工作方法,做到“积极但不越位、助力绝不添乱”。
加强学习,成为能力称职的董事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是一项探索性、开创性的工作,没有可以完全照搬的模式,需要我们全体同志共同努力,积极地、创造性地工作。要做到这一点,学习至关重要。企业董事要把学习当成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态度,善于利用非系统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向履职企业干部职工学习,全面掌握履职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各类知识和技能。
要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认真领会,学深悟透其时代背景、字里行间的深刻内涵,把中央精神要义理解后变成自己的思想,自觉付诸岗位工作实践。要系统学习经济管理知识。系统掌握经济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充分尊重客观实际,主动了解市场需求,系统思考科学谋划,合理配置企业资源,高质量抓好企业经营发展,成为“治企有方、兴企有为”的新时代企业管理的推动力量。
深入调研,成为创造价值的董事
服务企业的前提是了解企业。作为不在企业坐班的外部董事,深入企业调研是外部董事充分有效履职的必修课和基本功。通过深入调研抓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创实绩,为履职企业创造价值发挥建设性作用。
要增强调研工作的针对性。针对企业实际问题确定调研主题,提前阅读相关材料做足功课。调研过程中要深入基层,围绕主题全面了解情况、逐一澄清疑问。要增强调研工作的实效性。以推心置腹的态度、换位思考的角度、交朋友的方式与企业同志坦诚交流,尽可能掌握全面完整信息、了解真实准确情况,在此基础上突出问题导向,针对实际情况分析思考,充分运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企业管理经验,向企业提出建设性意见、给出可操作的管理措施,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注重沟通,成为凝聚力量的董事
沟通是一门工作艺术,是处理分歧、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要通过全方位沟通有效传递信息。保持与国资委专业司局、履职企业董事长和经营团队、与企业职能部门之间以及外部董事之间的沟通。
要通过有效沟通凝聚共识和力量。沟通中要坦荡真诚,多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多从助力企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要通过积极主动的沟通和协商,最大限度与企业管理团队形成思想共识和工作合力,共同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作为。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履行好外部董事的责任,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完善,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贡献智慧力量。
作者系中央企业专职外部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