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诊眼科的Takayasu动脉炎1例

2023-01-17刘轩雷剑琴陈丽高宁谢安明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扫描线视盘右眼

刘轩 雷剑琴 陈丽 高宁 谢安明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西安 710061)

资料 患者女性,26岁,以“双眼视力下降4 d”为主诉首诊眼科。4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物模糊,右眼视力下降更显著,伴眶周疼痛,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显示右眼动脉充盈明显延迟。考虑右眼视网膜动脉阻塞,给予右眼球周注射(药物不详),视力无明显改善遂来我院就诊。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药物史(-);系统查体:体型偏瘦,未触及双侧桡动脉搏动,上肢血压测不出。

眼科检查如下。矫正视力:右眼手动,左眼0.3;眼压:右眼7.2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9.6 mmHg。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清亮,右眼瞳孔中等大,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relative afferent pupillary defect,RAPD)(+),左眼瞳孔直径约3 mm。双眼晶状体、玻璃体透明,右眼视乳头水肿,色淡,边界模糊,颞上方视网膜呈灰白色水肿,左眼视乳头色橘黄,血管走行正常(图1)。FFA显示:右眼视盘充盈缺损、边界不清,动脉充盈不全,以颞上最为明显,毛细血管前小动脉呈节段状,静脉尚未见充盈。视盘鼻侧可见小片呈三角形分布的脉络膜无灌注区。右眼FFA造影晚期可见静脉呈串珠样改变,周边视网膜见粟粒样微血管瘤,呈“满天星”样改变,可见2处视网膜新生血管。左眼可见静脉串珠及微血管瘤,程度较右眼轻,视盘及黄斑区可见小血管渗漏。左眼周围视网膜新生血管较右眼显著(图2)。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显示:扫描线位于右眼视乳头附近,可见右眼视乳头水肿伴神经上皮下浆液性渗出;黄斑区视网膜呈现急性缺血性改变(图3A);扫描线在视乳头下,可见视乳头下方神经上皮局限性增厚(图3B);扫描线位于左眼黄斑区及视乳头,显示左眼黄斑部结构基本正常(图3C)。

图1 广角眼底照 A.右眼视乳头水肿,色淡,边界模糊,颞上方视网膜呈灰白色水肿;B. 左眼视乳头色橘黄,血管走行正常。

图2 FFA A. 0′27″显示右眼视盘充盈缺损、边界不清,动脉充盈不全,以颞上最为明显,毛细血管前小动脉呈节段状,静脉尚未见充盈。视盘鼻侧可见小片呈三角形分布的脉络膜无灌注区。B. 2′07″显示右眼造影晚期可见静脉呈串珠样改变,周边视网膜见粟粒样微血管瘤,呈“满天星”样改变,可见2处视网膜新生血管。C. 0′49″显示左眼可见静脉串珠及微血管瘤,程度较右眼轻,视盘及黄斑区可见小血管渗漏。D.3′28″显示左眼周围视网膜新生血管较右眼显著。

图3 OCT A.扫描线位于右眼视乳头附近,可见右眼视乳头水肿伴神经上皮下浆液性渗出;黄斑区视网膜呈现急性缺血性改变。B.扫描线在视乳头下,可见视乳头下方神经上皮局限性增厚。C.扫描线位于左眼黄斑区及视乳头,显示左眼黄斑部结构基本正常。

入院后初步诊断:疑似Takayasu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 TA)?右侧眼动脉阻塞?入院后24 h内请风湿科会诊,转入风湿科。

转入风湿科后行颈部血管超声:双侧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颈膨大、颈内动脉起始端管壁弥漫性均匀性增厚,符合大动脉炎;四肢动脉彩超:右侧股总动脉关闭,节段性增厚,右侧胫前动脉显示不清,双上肢动脉未见明显异常。TCD:未探及右侧眼动脉、滑车下动脉及锁骨下动脉明显血流信号,符合动脉炎血流频谱表现。建议转入血管外科治疗。

转入血管外科后积极完善相关检查:于转入第2天行全脑血管造影备成形术,术中见头臂干、左锁骨下动脉、左椎动脉起始部、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均闭塞。术中用4- 150 mm,4-30 mm,4-150 mm球囊依次扩张左锁骨下动脉,左椎动脉,右颈总动脉闭塞段,再次造影显示闭塞解除,血流通畅。

术后再次转入风湿科,查体:双侧桡动脉搏动消失,双侧足背动脉未触及,双上肢及右下肢血压测不出,左下肢血压为97/53 mmHg,左侧颈部血管可闻及持续性吹风样杂音,右侧未闻及血管杂音。实验室检查如下。肝功能:白蛋白38.0g/L(参考值40~55 g/L);电解质:钙2.08 mmol/L(参考值2.11~2.52 mmol/L);红细胞沉降率测定:29 mm/h(参考值0~20 mm/h);白介素6:27.53 pg/mL (参考值0~7 pg/mL)。自身抗体谱:抗核抗体(1:80)为弱阳性,余阴性。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阴性。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报告术后脑血流较前明显改善。

现根据术中血管内造影,影像学再一次明确TA诊断。与患者沟通治疗方案,选择IL-6拮抗剂 8 mg/kg iv;并长期服用泼尼松15 mg/d、阿司匹林0.10 g/d、氢氯吡格雷75 mg/d、瑞舒伐他汀钙10 mg/d。

患者出院后1个月来我科复诊,眼科查体如下。视力:右眼指数;左眼0.5,矫正1.0。眼压:右眼12.1 mmHg,左眼15.6 mmHg。双眼前节未见异常,双眼瞳孔对光反射(+),双眼眼底如下图(图4~5)。建议双眼周边视网膜弥漫性激光治疗。

图4 用药1个月后复诊眼底照 A.右眼视乳头边界清晰,色苍白;B.左眼视乳头边界清晰,色橘黄。

图5 用药1个月后复查OCTA A和B.右眼;C和D.左眼。

讨论 TA又称大动脉炎,是一种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特异性炎症性疾病[1];TA好发于亚洲年轻女性,无典型症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性损伤,遗传和雌激素分泌相关。TA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炎症反应可致动脉狭窄和闭塞,造成远端组织低灌注伴全身缺血症状[2]。

TA的诊断仍沿用1990年美国风湿学会诊断标准[3]:①年 龄≤40岁;②患肢间歇性运动障碍;③单侧或双侧肱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④双侧上肢收缩压差≥10 mmHg;⑤单侧或双侧锁骨下动脉或主动脉杂音;⑥动脉造影异常。符合以上3项即可诊断TA。

TA临床表现包括全身症状,炎症标志物水平升高,无脉症;其眼部临床症状主要为慢性缺血性眼底改变及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4],伴典型的无脉症。全身炎症因子检测可协助诊断,局部血管活检检查为相对金标准,其对于TA的诊断可靠性优于全身血管造影[2]。

TA患者的眼底表现主要为慢性缺血性眼底改变及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缺血性眼底改变主要与头臂干动脉狭窄或者闭塞,造成眼动脉供血不足有关;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主要与腹主动脉或者肾动脉狭窄有关[4-5]。TA是一种少见病,在日本的发病率为百万分之40,在美国仅为百万分之0.9[6],且仅有13%的病例在眼科首诊[5]。TA在眼部主要表现为眼底慢性动脉缺血性改变,包括:视盘边界不清、动静脉比例异常、棉绒斑、微血管瘤等;在FFA上表现为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满天星”样微血管瘤、无灌注区、视网膜新生血管;OCT检查可以发现局灶性或弥漫性内层视网膜信号增强(缺血早期),也可以表现为内层视网膜变薄(缺血晚期)。

对于TA的治疗,推荐使用大剂量口服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以及手术治疗。2021年出版的美国巨细胞血管炎及Takayasu 血管炎指南[2]中推荐:无论是初发的活动性TA或是恢复期的TA,免疫抑制剂效果优于长期大剂量口服激素。对于有严重并发症的,可行手术解除阻塞,以期短期降低患者死亡率,但是在炎症活动期施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再狭窄率可达67%[7]。尚无证据表明对于慢性长期患病患者,手术效果优于免疫抑制剂。因此,免疫抑制剂仍为TA患者炎症活动期及恢复期的首选药物;对于活动性TA的治疗,有条件或者,除了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同时推荐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2]。

对于TA伴发眼病患者的治疗,早期仍以治疗原发病为主,是否需要血管内介入需要风湿科及血管外科医师共同决策[2]。TA晚期患者会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及视神经萎缩等严重影响视力的并发 症[4]。对于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及眼底大片无灌注区患者,推荐使用全视网膜光凝[8-9],对于严重的、无法控制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行青光眼滤过术并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以期缓解眼压水平。

对于TA患者的随访,推荐将血清学炎症因子作为随访指标,且推荐长期随访;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影像学检查也可作为长期随访的检查手段,但是不推荐血管内造影[2]。

本病例的主要特点为年轻、女性,以右眼视网膜动脉阻塞为主要临床表现首诊眼科。基于患者的年龄、无代谢性疾病史,应当怀疑伴有动脉受累的血管炎。作为鉴别诊断所考虑的病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如梅毒、急性视网膜坏死;以及非感染性因素,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ANCA相关血管炎、Susac综合征和TA。尤其是后2种疾病在眼部都可以伴发视网膜分支或中央动脉阻塞。此病例有典型的无脉症,所以在门诊上高度怀疑TA,并最终通过颈部血管超声、DSA而确诊。

本病例的右眼出现了眼动脉阻塞的症状和体征——视力损害严重并且FFA提示视盘、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血供均有异常,DSA检查也证实了右侧颈总动脉闭塞。患者在经过颈动脉球囊扩张术后,右眼视力并未明显提高,应该与缺血时间较长有关,不过该手术对于预防脑梗还是有意义的。如果出现因动脉闭塞而并发功能障碍时,是可以考虑介入手术的,我院曾有给TA患者行介入手术后视功能恢复的成功案例。但介入手术并不能替代抗炎治疗,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是该病的常规治疗方案。本病例在风湿科接受了小剂量激素联合IL-6受体拮抗剂(Tocilizumab)治疗方案,以规避免疫抑制剂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患者在治疗随访期病情稳定。眼科治疗仅针对视网膜新生血管行弥漫性激光光凝。

猜你喜欢

扫描线视盘右眼
一种基于线扫描的受损一维条形码识别方法
视盘水肿患者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结果分析
伴视盘出血的埋藏性视盘玻璃疣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眼底影像特征陈秀丽
掩其右眼
左眼右眼
左右眼
视盘内出血伴视盘旁视网膜下出血1例
基于扫描线模型的机载激光点云滤波算法
扫描线点云数据的曲面重构技术研究
一种新型鱼眼图像轮廓提取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