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洲声景研究与实践进程

2023-01-17邱坚珍吴硕贤

中国园林 2022年12期
关键词:声景声学噪声

邱坚珍 康 健 吴硕贤

在声景、香景和光景3类特殊景观中,声景学科目前发展的势态蓬勃,尤以近20年在欧洲的进展最为巨大。虽然声景学研究的开端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作曲家默里·谢弗(R.Murray Schafer)等发起的“世界声景计划”,但2002年欧盟“环境噪声评估与管理指令”的出台[1],带动了一系列政策及重大课题,被视为对声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本文基于对大量学术文献的研究梳理并访问相关政府和机构网站,综述推动欧洲声景发展的重大及关键性事件(以近20年的时间段为主),并尝试从中提炼出若干经验,以期对当下中国的声景乃至“三景”学科的发展提供启示。

1 政策性事件成为声景发展的强大引擎

1.1 《欧盟环境噪声评估与管理指令》(END,2002/49/EC)

2002年6月,欧洲议会与欧洲理事会(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正式出版《欧盟环境噪声评估与管理指令》(The EU Directive Relating to th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Noise),要求所有欧盟成员国发布噪声地图并每5年进行更新,各城市将噪声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综合治理;要考虑整体声环境并对特定类型的声景进行保留;每个城市需确定并保护安静区域(quiet areas)[2]。法案首次将对声环境的策略从传统上的噪声“控制”转变为噪声“治理”,将环境声视为“资源”而不仅是“废物”,意味着对城市声音包括噪声的态度从以往降低声级的“分贝型”物理手段,革命性地转变为通过学科交叉来感知及优化声环境、从注重解决噪声污染问题拓展至可持续的研究方法和发展领域。

此立法令声景在欧洲得到空前重视,并驱动了声景学科的高速发展[3-4]。目前,在相关领域重要会议中设立声景专题已成常态①,在声学与振动学会大会(ICSV)、国际噪声控制工程大会(Internoise)、国际声学大会(ICA)、国际噪声与公共卫生大会(ICBEN)、欧洲规划学院协会年会(AES-OP)、欧洲噪声控制会议(Euronoise)等交流平台上,声景问题得以从声学、社会、心理、生理、语言、历史和建筑等多学科角度进行广泛探讨。具影响力的声学及环境领域出版物,包括《声学学报》(Acta Acustica)、《欧洲声学学报》(EAA)、《美国声学学报》(JASA)、《噪声控制工程杂志》(NCEJ)、《国际环境研究和公共卫生杂志》(IJERPH)、《应用声学》(AA)、《新建筑》等②均推出了声景特刊。SILENCE、QCity、CALM、RANCH、MINET、ENNAH等一系列欧盟重大研究项目均不同程度地涉及声景研究[3]。跨学科、跨地域的声景联盟纷纷建立,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城市大规模推动声景项目。声景研究的方法也逐步被拓展应用于社会和文化地理实践、艺术创作、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恢复等工作中。

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声景专门机构的建立、跨国重大课题均直接推动着学科的发展;其中的议题和模式也体现了声景领域中的“跨学科内容”正迫切需要系统的国际协调和多学科合作。

1.2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动声景标准化

声景标准委员会ISO/TC43/SC1/WG54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于2008年创建,专门探索声景的标准化问题,涵盖研究方法、问卷设计、环境声中的个体声识别、人对声景的整体偏好与感知维度、声景研究和实践中需记录的环境与人类行为信息等。已出版:ISO12913-1:2014第1部分:定义声景的概念框架(Definition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ISO/DIS12913-2:2017、2018第2部分:数据资料收集和报告要求(Data Collection and Reporting Requirements);ISO/WD TS12913-3:2019第3部分:数据资料分析(Data Analysis)。

1.3 对声景发展的阶段性回顾

英国环境、食物及乡村事务部(Defra)联合索尔福德大学(University of Salford),基于对500多篇学术论文、27个声景评估案例和15个声景设计案例的分析,对5位知名声景专家的访谈,回顾声景的研究和实践,于2009年10月颁布《声景概念和技术在城市区域的实践和政策应用研究》(Research into the Practical and Policy Applications of Soundscape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in Urban Areas),对声景的识别、管理和研究提出优化建议[5]。报告书阐明了学科的许多关键问题,包括:声景的高度跨学科特征需对应其评估上更多元的工具和跨学科手法;需进一步强调个人或社会对声环境的感知、理解和互动关系;多感官体验对声景感知有显著影响;应拓展对声景优化和设计的实践研究。报告特别明确指出:科学的声景评估方法,应首先基于定性方法,再用定量方法补充定性技术。

欧洲环境署(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于2014年出版的《安静区域优良实践指南》(Good Practice Guide on Quiet Areas),强调在减少噪声的同时应保护优质的声环境;安静区域不仅应存在于乡村地区,也应存在于最繁忙的都市中,涵括所有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指南汇总了欧洲各地为识别和保护具有良好声环境的区域而采取的行动[6]。

1.4 威尔士政府将声景行动纳入国策

威尔士公国为大不列颠联合王国之一。其《2018—2023年噪声和声景行动计划》(Noise and Soundscape Action Plan,2018—2023)(图1)经公示及市民咨询程序后,于2018年12月正式通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声景主题的国家性政策。

图1 威尔士国家政策文件《2018—2023年噪声和声景行动计划》(引自https://gov.wales/)

文件明确了对噪声管理的具体细则,将声景管理作为城市开发及管理的核心内容;强调好的声音环境不能以数字来全部概括及表述;除控制噪声的分贝值,还需创建适当的声景,即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营造合适的声音环境。

作为世界上首个将良好声学设计和声景管理纳入国策的政府,威尔士公国获得了英国降噪协会(Noise Abatement Society)授予的2018年度约翰·康奈尔奖(John Connell Awards),以寄望该历史性行动可由世界各地政府遵循并发扬光大。

2 重大声景计划直接牵动声景进程

众所周知,重大课题对学科的发展可产生巨大而直接的牵动作用。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活跃于欧美的“世界声景计划”,就被视为点燃了声景的火种并令声景理念蔓延全球。

2.1 瑞典声景支持健康计划(Soundscape Support to Health Programme,IN SWEDISH)

瑞典战略环境研究基金会(Mistra)于2000—2007年间资助开展“声景支持健康”计划,由查尔姆斯理工大学(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执行。

项目致力推广城市环境中声音的新知识,包括人们如何看待它,以及它如何影响人们的健康,提出将“声景思维”和“声景概念”的新方法应用于新住宅区开发、改善现有住宅环境的声音状况,并制定促进健康的声景标准。研究成果已被瑞典国家住房、建筑和规划委员会使用,也得到瑞典国家健康与福利委员会、环境保护局的重视;其创建的知识门户网站定期向公众报告领域的研究结果等相关信息,在欧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该课题的一项卓著成果是揭示了“安静面”(silent side)对家庭和住区的重要性,定义了“安静区域”的概念并被《欧盟环境噪声评估与管理指令》2002/49/EC采纳,指令中关于“安静区域”的规定即高度基于该研究结果。

2.2 城市公共空间声景指南——声环境与声舒适(Sound Environment and Acoustic Comfort in Urban Space)

这是欧盟资助的多边研究课题“城市区域及开放空间的再发现”(Rediscovering the Urban Realm and Open Spaces,2001—2004)成果的组成部分。RUROS课题目的为创立基于生物气候原则(bioclimatic approach)的公共开放空间设计指南(Designing Open Spaces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为设计需考虑的要素(包括微气候、热舒适、视听舒适、城市形态等)提供一个由多种模型和工具构建而成的通用平台,供城市设计师和管理者运用;并针对欧洲城市户外空间进行有效评估、构建城市开放空间地域性舒适区地图,形成开放空间设计指南。

其“公共空间声景指南”介绍了声景描述、感知和设计三方面的主要内容和技术工具[7-9]。声景的描述模型包括4个部分:声源特性、空间声学效果、社会因素和其他因素;由于声景在不同的体验区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故描述应基于典型的接纳者。声景感知包括3个部分:声级、声喜好和声学评估指标。声景设计中,当声压级大于65dB时,为降低声压级应考虑场所形态、边界、周边建构筑物和噪声屏障等;当声压级低于65dB时,可考虑引入更多令人喜爱的声音,即“声标”(soundmarks),来进一步提高声环境品质,其中“主动声标”(active soundmarks)与有趣的活动产生的声音有关,并可能为声景增添戏剧性元素,“被动声标”(passive soundmarks)为基于功能和美学目的所运用的各类设计手法,例如“水”这种常被用作城市开放公共空间的景观元素所产生的声音。

2.3 欧洲城市和景观声景行动(EU COST Action on Soundscape of European Cities and Landscapes)

该行动由欧洲科技合作组织(EU COST)支持(2009—2013),成员包括18个COST国家(奥地利、比利时、克罗地亚、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和欧洲以外的7个合作伙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中国和中国香港)共25个国家和地区,人员来自大学和国家研发机构的研究者、建筑和城市规划师、声学顾问、软件开发人员以及政策制定者,涵括96个学术、政策和工程组织机构中广泛的学科及领域(科学、工程、社会科学、人文与医学等)[4]。COST行动的经济规模约为2 000万欧元,工作包括开展广泛的实验室和现场研究、提出标准化的声景评估方法和指标等。项目丰富的学术成果及实践综合资料数据库,向设计师和政府决策人员提供了技术支持;期间在欧洲多国举办的一系列声景主题研讨会、工作坊、知识讲座及培训,从声景多样性的角度传扬了人类文化的独特及丰富性。

项目的又一个巨大贡献,在于示范了将以往在世界各国分散的大量研究活动予以整合并凝结为系统的国际协调及多学科合作研究,建立起富有成效的国际协同工作体系。

2.4 世界城市声景项目(The Urban Soundscapes of the World)

启动于2017年,由HEAD Genuit基金会支持并由比利时根特大学(Ghent University)及ASAsense执行,主要目标为创建城市声音环境示例数据库,包括符合ISO12913-2的高质量沉浸式视听记录(360°视频和空间音频)。已对各类室外空间进行了超过130场的高质量视频及音频记录,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录制的城市为:伦敦,巴黎,维尔纽斯,马德里,芝加哥、纽约和波士顿,柏林,天津和香港,蒙特利尔,圣保罗。这些数据资料将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声景的丰富性及其遗产价值,令城市声环境的再现或重新设计更具可行性。

3 专业联盟推动声景进程

3.1 重要机构持续关注和促进声景发展

声景近几十年在欧洲的长足进展,与政府和社会机构、学术联盟持久而强大的支持密不可分。这些机构中,有的发起和主持了对学科有着重大意义的声景课题和计划;有的主导或引领了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10];有的成为声景标准化以及推动声景实践的先驱[4];还有的致力于知识宣传和普及、提升公众声景意识,而声景实际上比噪声更加广泛存在于公众生活中[11]。它们所提供的跨学科和国际合作平台,更在声景研究所需的跨地域、跨文化以及多学科协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表1列举了源于欧洲,并在声景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的若干机构。而今,致力于声景领域的类似机构也已陆续出现在欧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美国及亚洲的日本和中国台湾等)。

表1 欧洲声景进程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机构

3.2 专题研讨会及工作坊带来广泛的学术及社会影响

近年来,声景专题研讨会和工作坊的举办在欧洲渐成常态。来自全球多学科领域的参与者包括声景的研究、实践和标准制定专家,规划师、音乐家、城市计算研究和数字健康的计算机科学家,跨学科国际项目的领导者。发言人的学术背景除涉及室内和建筑声学、环境声学和噪声控制等声学领域外,还有传播科学、社会学、(环境)心理学、(声音)生态学、听觉文化和音乐哲学等。除了探讨声景的理论和实验室研究,也聚焦声景在实践应用中的具体方法,优化及填补传统声学工程实践上的不足。例如在基于风景园林的声景系列工作坊[15]中,易于设计者和使用者理解的声景解决噪声的模型被构建,从参与者(包括景观设计师、声景研究人员、墓地环境专家、声学家、艺术家和风景园林硕士生等)提出的方案中,由识别模型归纳了3种类型共22个“声景行动”(soundscape actions):类型一,补偿/异化,避免不需要的声音及接纳不需要的声音;类型二,植被降噪,高尺度和低尺度噪声屏障,建筑物形成的屏障,地形变化,降低声源活跃度,废除不必要的功能,维护,材料的吸声性能;类型三,听觉和视觉掩蔽,物质性(水),物质性(植被),物质性(步行),大气设计(基于扬声器的运用),声音雕塑和城市家具,生物景观设计,具吸引力的活动,共振和反射。活动及其成果极大拓宽了声景实践的研究和探索思路。

近年的新冠大流行带来了新的声景及其特殊的社会意义。学术机构、博物馆等纷纷以在线形式举办各类声景研讨会和工作坊,探讨关于聆听、声音特性、噪声以及在声音环境质量方面所面临的复杂社会问题,即声音、自然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并分享由不断变化的声景启发而来的作品。

4 声景应用和实践

近年来,城市声景研究已成为欧洲最重要的课题之一,重大声景行动也已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伦敦城市管理局近10年来着力推动了一系列大规模声景示范项目,爱尔兰都柏林、瑞典斯德哥尔摩、比利时安特卫普、葡萄牙里斯本、西班牙毕尔巴鄂、德国柏林等大批城市也相继采取声景行动[16]。

4.1 声景营造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积极效用

英国谢菲尔德市中央火车站前希夫(Sheaf)广场,一个由喷泉和隔声屏障形成、长达81m的复合装置“锋刃”(Cutting Edge)(图2),成为阻隔交通噪声的声景元素。不锈钢雕的灵感源于谢菲尔德作为欧洲钢都的城市历史和文化;装置不但阻隔和降低了噪声,更重要的是让广场悦耳的水声有效掩盖了交通噪声,同时雕塑和水的视觉效果更进一步提升了声景的总体感受。建成后的一系列实地调查表明,虽然水声并非所有声音中最响的,但却是广场里最引人注意的声音。这一成功的声景实践案例揭示了使用更积极的手段对抗噪声的可能[17]。

图2 谢菲尔德希夫广场“锋刃”钢雕(引自https://www.atlasobscura.com/places/water-sculptures-of-sheaf-square)

在欧洲,还可见更多值得关注和借鉴的类似项目。柏林Nauener Platz广场曾饱受周边道路的噪声干扰,为此而设计的声景干预设施包括沿主道路安装石笼墙(减少直达广场的噪声)以及在广场上设置数个“音频岛”,岛上播放在前期研究中获取的、当地人认为喜爱及需要的自然声音(图3)。该综合设施除直接降低交通噪声的干扰,更重要的手段是在考虑公众心理需求的前提下重现了地域内“需要被听到的”声音。通过声景漫步和访谈法评估证实,重新创造的环境带来了较好的声景体验[18]。

图3 柏林Nauener Platz广场的声景优化设施[19](3-1 石笼墙;3-2 音频岛1;3-3 音频岛2)

瑞典马尔默市中央广场的“ St .KnutsTorg”声景干预项目,再次揭示了人们对声环境的要求并非只是“低分贝”。项目利用常春藤覆盖屏障中的扩音器来增加森林的声音,形成声景“凉亭”(图4)。研究表明,最安静的声环境并非最佳,精心策划的附加声音可以形成更优质的环境[20]。

图4 瑞典南部马尔默市中央广场的“St.Knuts Torg”声景干预项目[20]

西班牙毕尔巴鄂市政府从2012年开始推行“声岛”(Sound Islands),即具有声景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系列举措,在市内8个区创建声岛并联网成为“声音群岛”。在声岛的设计或改造中,欧洲的声景标准得到全面考虑,本底声源构成、人的行为习惯、地区社会背景及对声音的喜好及期望等也被兼顾[21]289。

4.2 声景与社会治理

良好声环境在社会管治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已得到证实。英国的布莱顿霍夫市推行“布莱顿之声”计划(Sounding Brighton Programme),在提高公众和政策参与者对声景认识的基础上,探索与健康、生活质量和环境恢复功能相关的声景问题,从新的角度为当地规划和环境改善作出贡献[21]260。

布市的“声景法则”(Sound scape Principles)包含一系列示范性项目[22],并将声景地图成果融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利用三维声景设施改善环境、引导人们的良性行为。“西街故事声景项目”(West Street Story Project)[23]位于环境复杂的俱乐部区,项目实施后区域内的人群行为得到改善,对警察的需求也因而减少。西街隧道(West Street Tunnel)本为从街区步行往海边而设,但由于其存在噪声和安全问题而被弃用,行人曾因冒险穿越交通繁忙的街道并发生事故;改造后,隧道空间有了精心设计的附加声音和参与性的功能空间,良好的通行感受使隧道受到行人的青睐,从而提升了区域的公共安全。

4.3 声景手段的广泛应用

声景的研究与实践手段,已在社会及文化地理实践、城市综合景观提升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中得到广泛应用[24]。

声景漫步作为一种调研和评估方法在学科的研究中被大量运用,同时它还成为社会和地理学家探索和展示特定时空中的文化地理和历史记忆的生动手段,并为城市设计师、景观设计师评估和改善环境质量方面提供技术支持[25]。

世界“声音遗产”的记录和保存工作已得到开展。部分国家已着手建立基础声音数据库,如英联邦大英图书馆的声音数据库、意大利都灵市的系统声景数据库等。声景的方法也被应用在文化遗产如意大利庞贝(Pompeii)古城等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中[24]。在许多著名的历史景区,包括苏格兰圣彼得神学院建筑群遗址(The Ruins of St.Peter's Seminary)[26]等,声景手法被运用在游览、体验、历史文化推广等诸多方面。

4.4 声景艺术的兴起

声景艺术作为当今音乐家和艺术家们的新宠,其形式丰富的作品与建筑和公共空间相融合,触发了新颖独特的景观表述。

由爱尔兰都柏林市议会项目、建筑和城市规划从业者、地方政府、公众和社区以及相关学术平台共同支持的“Dublin City Acoustic Planning and Urban Sound Design Programme”公共艺术计划,针对提升建筑和城市空间体验的声学研究和实践设计策略[21]271。其中的公共声音艺术装置“The Manual for Acoustic Planning and Urban Sound Design”展示了城市与艺术、声音环境的对话及互动。计划因其创新的形式和良好的社会效应而获得2014年欧洲环境署(European Environmental Agency)颁发的欧洲声景奖(European Soundscape Award)。

5 欧洲声景进程对我国相关学科发展的启示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声景研究在我国逐渐得到关注,如今已积累了针对中国古典园林、城市开放空间、历史街区、古村落等的大量成果。截至2022年5月16日,被“中国知网”收录的声景研究著作逾千份,其中大部分来自“建筑科学与工程”领域(共计648篇,包括期刊论文384篇、博士论文33篇、硕士论文231篇),其次来自“音乐、戏曲和美术等艺术”领域(共计108篇)和“历史、社会、新闻和文学”领域(共计89篇),还有来自“旅游、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教育学”“农业、文化和贸易经济”以及“生物、心理学”等领域。由WOS收录中国学者的声景成果也达数百篇,其中“生态环境学、行为科学和科学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s Ecology;Behavioral Sciences;Science Technology Other Topics)领域264篇,“声学、光学、建筑技术与工程学”(Acoustics;Optics;Construction Building Technology;Engineering)领域238篇,“心理、社会和人类学”(Psychology;Sociology;Anthropology)领域8 8 篇,还有若干来自“音乐、艺术、人文”(Music;Arts;Humanities)、“林业、生物科学、植物科学”(Forestry;Biology Sciences;Plant Sciences)、“神经科学、医疗保健”(Neurosciences Neurology;Health Care Sciences Services)以及“食品科学技术”(Food Science Technology)等领域。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声景研究至今已持续20年,其独特的声景营造思想与法则得到了较为系统的阐明,其声景研究框架得以初步建立[27-28];延续欧洲城市开放空间的声景研究,在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声景类型识别、综合评价和行为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也已有相当成果[29];声景感知与景观评价和游憩体验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得到关注[30],声景感知与景观评价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得以初建[31];在声景资源保护利用[32-33]、“声景地图”的声景设计思路和开发方法、“声景观图”可视化声景研究[34]等方面的探索也已展开;声景交互研究正得到极大重视,包括视听交互、嗅听交互等[35]。国内重要刊物包括《中国园林》《建筑学报》以及若干大学学报对于声景相关研究也给予了极大关注和鼓励。

环境景观通过“五感”综合作用于人的感官与心灵,声景、香景、光景均与人的感知密切相关[36-40],是“多元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自古便对“三景”及其相互融合的多元营造甚为重视[40,55],传统文化典籍中对此有着丰富的记载,其中宝贵的文化理念[42-44]理应得到积极的保护和传承。虽然声景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一定进展,但“三景”在现代人居环境研究和实践中所起的作用仍远为不足[25,45-46]。

对于三景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我国目前无论在政策扶持及鼓励、多学科协作平台的构建上,还是在增强社会意识和公众参与、探索实践应用等方面均相当匮乏。学科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欧洲声景发展历程中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政府及重大学术、社会机构应对学科发展予以推动,为多学科交流及协作提供支持。如前文所述,欧盟的END指令便成为欧洲声景发展的关键动力;国际性跨学科课题可给不同学科背景人员提供交叉协作的研究平台。

2)交叉学科研究中的多学科方法和研究手段的整合需得到高度重视。在威尔士公国的声景策略文件中就有明确表述:“……将威尔士的噪声和声音景观政策与跨部门框架保持一致……”也和应了跨学科交叉手段的运用不仅需要学术思维的突破,在课题立项以及具体研究工作上更需得到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切实支持。

3)社会和公众的了解、支持和参与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前述各机构和专业联盟均十分重视知识普及与传播。我国目前民众甚至许多专业人士对“三景”的认识都甚为薄弱,相关知识的普及、推广和“三景”学科专门人才的培养等均亟待加强。

注释:

① 国际声学与振动学会大会(ICSV)、欧洲噪声控制会议(Euronoise)、国际噪声控制工程大会(Internoise)、国际声学大会(ICA)、国际噪声与公共卫生大会(ICBEN)等均设立声景专题;2011年第38届欧洲规划学院协会年会(AES-OP)以“评估环境声音质量”(Sound Quality Evaluation)为主题;2011年欧洲声学协会(EAA)年会设立了“基于欧洲城市和景观的声景专题”(Special Session on Soundscape of European Cities and Landscapes)。

② 《欧洲声学学报》于2006年出版《声景专刊:声景的最新研究成果》(Special Issue on Soundscapes-Recent in Soundscape Research),与欧洲声学协会期刊(Acustica)联合制作声景特刊;《噪声控制工程杂志》于2010年出版声景专刊;《国际环境研究和公共卫生杂志》于2011年出版特刊《噪声与生活品质》(Noise & Quality of Life),2013年出版特刊《保护安静区域,实现可持续健康的公共卫生目标:方法、案例和实施》(The Protection of Quiet Areas as a Public Health Aim Towards Sustainable Health: Approaches,Case Studies and Implementation);《美国声学学报》于2013年发行特刊《声景及其应用》(Soundscape and its Applications);《应用声学》(Applied Acoustics)于2013年出版《专刊:应用声景》(Special Issue: Applied Soundscapes);中国的《新建筑》于2014年5月出版声景专刊《推进与建筑、规划、景观等领域相关的声景研究》。

猜你喜欢

声景声学噪声
社区公共空间声景设计原理初探*
当代城市声景研究进展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爱的就是这股Hi-Fi味 Davis Acoustics(戴维斯声学)Balthus 70
汽车制造企业噪声综合治理实践
Acoustical Treatment Primer:Diffusion谈谈声学处理中的“扩散”
Acoustical Treatment Primer:Absorption谈谈声学处理中的“吸声”(二)
Acoustical Treatment Primer:Absorption 谈谈声学处理中的“吸声”
当代“声景”中的“学者型作曲家”
——旅美作曲家梁雷音乐作品学术研讨会纪要
一种基于白噪声响应的随机载荷谱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