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学科和产教“双融合”的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2023-01-17李法云唐思嘉

中国园林 2022年12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应用型劳动

李法云 裘 江 贺 坤 唐思嘉

1 背景

面向新时代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国家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人居环境的美好追求,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是现阶段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对于建立在自然观、人文观和实践观“整体性”基础之上的我国本土风景园林学科,“知行合一”传统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之一[1]。生态学、园艺学、园林学、建筑学、地质学和人文艺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促进风景园林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2]。

根据刘滨谊提出的 “环境生态”“行为活动”和“空间形态”三元一体及耦合互动的认识论和实践论[3],结合美国风景园林师Norman K.Booth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定义[4],以及Eric Gallay从环境行为和心理角度对城市景观与社区“健康”关系影响的观点[5],当前风景园林学发展趋势愈来愈表现为基于自然资源可持续保护、利用与管理的原则,通过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与综合运用,因地制宜地实现自然因素、人工因素的合理配置和空间营造,创造人与美好环境和谐相处的“生命共同体”。

现阶段,国家、社会和市场对风景园林的需求较大地拓展了其实践范围,同时高等教育新工科、新农科等“新四科”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风景园林教育正面临服务国家与社会需求的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挑战[6]。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必须紧扣行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培养具有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多学科和产教“双融合”的应用技术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使学生既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创新性的风景园林认知思维及严实的解决工程问题实践能力,能够有力支撑我国未来绿色低碳、生态美丽、健康人居环境建设的需求。

在以上背景下,目前我国高校正在加快发展新工科的建设。为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美丽中国建设的需求,在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如何实现将我国数千年农业文明时期的风景园林实践智慧有机融入风景园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如何更好地实现风景园林学科核心知识与新农科和生态学等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如何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和专业人才需求,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协同育人动态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以上问题亟待在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得到回答。

2 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时代需求

在新发展阶段,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发展正面临着响应新需求及对接新业态的重大挑战[7]。在教育部新工科建设的新形势下,风景园林本科人才培养需要动态对接行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以提高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

针对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结合“应用导向,技术创新”的办学定位,立足于上海市唯一在同个学院内设有风景园林、园林、园艺和生态学4个本科专业的“工农理”多学科交叉特色,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侧重于面向上海“生态之城”和“美丽之城”建设的区域人才需求,在生态文明观和劳动价值观“协同”的价值引领、紧密对接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理工农”多学科交叉融合途径、“环境生态”“行为活动”和“空间形态”三元一体的创新认知思维课程群体系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一体化协同的工程实践能力等多个维度上,实现生态学和园艺学对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双支撑,构建了风景园林本科专业“一体、两观、三元、四个面向、五育并举”的教学改革路线图(图1)。

图1 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路线图

一体:风景园林的核心使命是构建人和“美好环境”和谐相处的“生命共同体”。

两观:针对当前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劳动价值观弱化问题,通过建设都市园林现代产业学院工程实践实训平台,强化“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引领,引导学生从农业文明中汲取风景园林智慧,强化“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生态文明思想教育。

三元:应用 “生态环境”“行为活动”和“空间形态”三元一体的风景园林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在知识、能力和素质3个维度构建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能力培养课程体系[3],在实践教学中“浸润”式培养学生对生态优先、园林之美、绿色科技、区域文化及人的行为心理等的认知学习能力,育成“心智健康”的风景园林人才。

四个面向: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强调新工科建设对新技术发展的应用,面向国家与社会需求、产业高质量发展、产教深度融合、实践创新能力提升4个方面,动态对接行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变化,切实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塑造创新思维,在创新中提高实践能力。

五育并举:在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应具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强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

3 多学科与产教“双融合”的风景园林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3.1 劳动价值观与生态文明观协同教育的价值引领

近年来,我国高校劳动教育边缘化的形势尚未得到改变,常规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单一,与学科紧密结合的劳动教育仍是一块短板[8]。许多院校对“劳动”的认识较为片面、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等问题在本科教育中尤为突出。为更好地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能牢固树立劳动价值观和生态文明观,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1)针对当前本科人才培养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劳动教育目标不清晰、劳动精神教育相对缺失、大学生劳动精神弱化及怕苦怕累怕脏等劳动价值观教育问题,亟须破解劳动价值观“内化于心”的教育难题,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针对当前本科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脱节、专业劳动教育形式单一、以实践课程代替劳动教育及创新性劳动教育不足的难题,可通过生态学和园艺学对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的双支撑,构建多学科融合的劳育实践课程群,填补传统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体系中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缺陷。

3)针对当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劳动价值观与生态文明观教育缺乏协同的问题,应探索以新时代风景园林行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环境优美和生态健康发展为导向,建设生态学、园艺学和风景园林等多学科融合的都市园林现代产业学院实践实训平台,构建“价值观-多学科融合劳育课程群-创新创意创业劳动实践系-师生学习成长共同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劳动价值观和生态文明观“两观”协同教育。

3.2 “工农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教学改革

风景园林学学科交叉和综合性特色明显,学生需要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知识内容繁多,以培养服务地方的风景园林设计、施工和管理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应立足其依托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的定位,强化知识传授的实践化教育过程与特色。

在新工科背景下,根据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变革新趋势,以及对接风景园林行业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需求,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迫切需要通过专业学习掌握多学科知识,了解风景园林全产业链的发展新趋势,通过思教、产教、科教、创教、通专和跨学科交叉等“六融合”的途径,培养具有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创新性人才[9]。

基于大都市圈人口密集区的美好人居环境建设及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风景园林工程问题的能力,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立足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定位,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突破单一的学科壁垒,按照“一体、两观、三元、四个面向、五育并举”的教学改革路线图,构建了以“工农理”多学科融合为基础,以风景园林为核心、园艺学和生态学为“双支撑”的“一体两翼”人居环境建设学科集群。

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改革中,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主要以“三元论”[3]为指导,突出认知思维创新和应用技术厚实的特色,注重“主动学习、创新提升、国际合作”,构建以“园林规划设计与实践”类课程为引领,“园林工程技术与实践”“园林植物应用与实践”和“基础生态学与环境生态工程”类课程为核心支撑的课程教学体系[3]。其中,“园林规划设计与实践”类课程着重于不同空间尺度的生态景观和园林规划设计实践能力培养;“园林工程技术与实践”类课程群着力于园林工程和管理实践能力培养;“园林植物应用实践”类课程群侧重于新农科知识传授和劳动教育,聚焦于园林植物配置应用与生产实践;“基础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工程”类课程群着眼于生态学理论、生态工程技术、城市人居环境健康和生态文明思想教育。课程集群设计注重于将新理念和新技术融入教学计划,培养学生以绿色低碳的方式解决复杂风景园林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服务于大都市人口密集区的人居环境和生态建设,为行业中工程建设、植物应用、城市可持续更新及生态修复等领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0]。

3.3 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改革

3.3.1 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学院开放式实践实训平台

实践需求是推动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为持续提升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能力,推进产业深度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建设风景园林开放式实践实训育人平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探索突出以“劳”为引领,寓教于“劳”(动手)和“美”(感知)的育人新模式十分必要。

传统的风景园林教育教学体系大多围绕培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的教育目标制定,通过大量的规划设计课程训练学生作为设计师的能力。然而,除了规划设计之外,风景园林整体实践还包括工程建造、植物培育、管理养护等多方面工作[10]。随着风景园林行业的转型升级发展,行业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更加多元,需要学生不但要系统掌握服务行业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而且要较全面地了解风景园林全行业链结构,及时把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

协调人工建造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是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学生需要通过参与实践来深刻理解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基本原则、人居环境的建造逻辑和技术、人的环境行为和心理需求、地域的历史和文化等基本知识,及时了解与行业新发展相关的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技术,激发设计和建造的创造力,育成良好的美学修养。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显然已无法满足当代风景园林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要求,专业实践教学应以“适应产业升级需求、聚焦实践能力提升”为路径,通过建设风景园林、园艺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都市园林现代产业学院实践实训平台,构建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体系,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协同育人(图2)。该平台主要有以下特征优势。

图2 现代产业学院实践开放式实践实训平台

1)实践教学体系紧密对接风景园林行业对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实践教学模式要对接产业转型升级。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通过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构建由“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应用”“园林工程”和“生态工程”四大模块构成的全链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

在基于企业的真实案例的教学实践方面,将行业最新的总承包模式“EPC+O”(设计-采购-施工-运营全过程管理)创新性地引入教学实践中,按照风景园林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流程,组织贯通式的“风景园林综合Studio”课程教学,4个Studio分别是简单场地测绘与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与营建、城乡绿地规划调研、复杂场地规划设计,贯穿风景园林本科二、三年级的实习实践全过程,其中Studio 4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校外企业实践或国际联合设计,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在“课程+校内花园营建节”实践活动方面,坚持真实场景的工程实践教学任务驱动模式(图3)。每年春秋两季的Studio,三年级学生应用规划设计、植物和工程等综合专业知识,在校内植物园的园林工程营造工坊设计及营建创意花园或雨水花园,并进行营建项目的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估算。

图3 “课程+校内花园+社区”风景园林营建实践教学

在社会实践需求方面,通过“行走的课程”,组织学生深入走进城市社区和城郊乡村,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开展“课程+社区营建”和“课程+乡村景观设计”实践教学。学生根据城市社区居民和城郊村委会的要求,设计和建造改善人居环境的社区花园,开展城郊乡村生态景观设计和生态湿地小公园建设,培养学生在真实场地中实现各方需求及解决各类复杂问题的能力。

2)始终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风景园林实践教学,通过“课程+竞赛”引导学生将实践课程作业与各类设计、营建类学科竞赛及“互联网+”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相结合,已先后有多名本科学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并获得金牌,使劳动价值观与生态文明观协同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有机融入实践课程和竞赛活动中。

3)通过深化推进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整合校内外优质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历时十余年,学院已在校园内建成了占地4hm2的零距离、全物候开放的校内植物园综合实践基地,并配套建成了4 000m2的现代化温室、园林工程营造工坊、植物种质资源库等教学设施。

此外,通过积极引入企业专家资源,学院成立了“大师(工匠)工作室”,借助企业专家的力量整合行业和企业优质实践资源,在校外合作共建了七年一贯制的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培训基地、上海市都市园林开放实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随时随地在基地参与实践教学,真实地了解风景园林实践工作。

4)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依托虚拟仿真创新中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VR与AR),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师已开发园林植物应用、园林工程等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不但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在可视性、直观性、形象性、交互性等方面的不足,而且打破了地域限制,提高了学生对场所的认识程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园林植物配置和园林工程施工的要点、流程、方法和技术,有效巩固了学生对风景园林项目从设计、营造到管理全过程的认识理解和系统思维能力。

3.3.2 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教育培训基地

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新工科人才的重要基础。为解决当前高校教师较为普遍地缺乏企业工作经历的短板问题,迫切需要抓实抓好“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育工作。风景园林“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以建设都市园林现代产业学院为契机,一方面做好企业专家“引企入教”,另一方面积极在企业设立“双师双能型”教育基地,推进学院教师“引教入企”。在教师培养基地,学院教师向行业大师、上海工匠、劳动模范及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举行隆重的“拜师礼”,此举不但有效强化教师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意识,提高了教师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解决企业生产的技术难题的积极性,而且有力地弘扬了工匠和劳模精神,营造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文化环境,培育了师生共同“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责任担当。

4 结语

在我国高等教育正加快发展新工科、新农科等“新四科”建设的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正呈现出向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方向发展的新趋势。针对当前行业转型升级对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应动态优化更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注重生态文明观和劳动价值观协同教育,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现代产业学院开放式实践实训平台,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教育培训,推进多学科与产教“双融合”及校企协同育人,为我国未来绿色低碳、生态健康的人居环境建设培养更多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或拍摄。

致谢:感谢同济大学刘滨谊教授对本文的精心指导。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应用型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热爱劳动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