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推拿联合康复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临床效果的影响

2023-01-17陈晓旭

关键词:腰椎间盘腰椎针灸

颜 婷,陈晓旭,江 泓,辛 欢,邹 璟

(武汉市第一医院针灸科,湖北 武汉 43002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目前临床上引起腰腿疼痛的常见病,是由于椎间盘变性、髓核突出而对相邻脊神经产生刺激或压迫的一类综合病症,该疾病多表现为腰部、腿部的麻木或疼痛,病情持续进展可导致患者丧失运动功能,甚至瘫痪。目前针对该病的首要治疗方式为非手术治疗,以腰椎牵引最为常见,可通过外力牵引对患者肌肉紧张挛缩的状态进行缓解,改善血液循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该治疗方式较易导致患者肌肉损伤,加重腰疼,预后欠佳。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学中属“痹症”范畴,病机以风寒入侵、湿热瘀阻为主,治疗应以疏经通络、镇痛解痉为原则。针灸、推拿为传统中医疗法,针灸治疗可发挥扶正祛邪、行气活血的作用,同时减轻疼痛对神经根的压迫刺激,缓解疼痛;推拿则可在解除肌肉痉挛的同时,缓解神经根压力[1]。同时在腰椎牵引、针灸、推拿治疗的同时联合康复护理措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辅助治疗,能够使其树立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进一步加快患者康复进程[2]。本研究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旨在分析针灸、推拿联合康复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的影响,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武汉市第一医院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1、19例;病程4~30周,平均(16.11±0.41)周;年龄30~60岁,平均(42.04±2.15)岁。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各20例;病程3~28周,平均(16.05±0.39)周;年龄32~61岁,平均(42.12±2.1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3]和中医《中医骨伤科学》[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既往无手术史者;腰椎间盘未发生脱出者;意识清晰,能够进行交流、合作者等。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骨关节炎疾病者;合并患有其他影响创面血供的缺血性疾病者;先天性椎管狭窄者等。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 意书。

1.2 治疗与护理方法

1.2.1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取仰卧位,应用多功能牵引床(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型号:YHZ-Ⅰ A)进行腰椎牵引治疗,将患者的胸部、臀部进行固定,然后分段对病变椎间隙进行牵引,以防引起不必要损伤,牵引期间若出现任何不适则应立即停止治疗,治疗频率为20 min/次,1次/d。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采用针灸、推拿治疗:首先选取主要针灸穴位:夹脊、秩边、委阳、环跳。常规穴位消毒后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马鞍山邦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平柄型)针刺以上穴位,针灸方法为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 min,1次/d。针灸结束后进行推拿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对腰骶部痛点,用按、推、揉、压及滚法缓慢进行按压,手法需先轻后重,由腰部向下肢进行治疗,下肢应对足三里、风市等穴位进行按摩,反复3次操作,直至患者自觉肌肉放松;然后改为侧卧位,采用腰部斜扳法推拿,20~30 min/次,1次/d。两组均治疗1个月。

1.2.2 护理方法治疗期间均实施康复护理:①环境方面: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就院内环境、医护人员等信息对患者进行介绍,使患者尽早习惯院内生活,消除对医院的陌生、恐慌感。②心理方面:护士应耐心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方法和感受,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消除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③功能康复方面: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被动康复训练,将患者腿以30~60°的标准抬高,保持10~15 s,双下肢交替进行训练,根据患者自身耐受程度调节训练强度,并指导患者进行腰部训练,包括仰卧、髋膝关节屈伸等。协助患者进行上述康复训练项目的实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患者出现不适或其他情况应立即告知医师处理。

1.3 观察指标①参考《腰椎间盘突出症(第3版)》[3]中的相关标准评估疗效,显效:患者直腿抬高角度>70°且所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可自由活动;有效:30° ≤患者直腿抬高角度≤ 70°且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活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效:患者直腿抬高角度<30°且临床症状均无好转,甚至加重,活动受限。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患者直立,向前弯腰,嘱患者做前屈运动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腰椎前屈活动度,患者腰椎前屈活动度越大则腰部功能越好;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5]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总分为10分,得分越高表示其疼痛症状越严重;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6]评估患者肢体功能,总分为50分,得分越高表示肢体功能越差。③于患者空腹状态下,采集其治疗前后静脉血液5 mL,离心(10 min,3 000 r/min)取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β-内啡肽 (β-EP)。④血液采集、血清制备及检测方法均同③,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腰椎前屈活动度及VAS、ODI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腰椎前屈活动度均增大,观察组大于对照组;VAS、ODI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腰椎前屈活动度及VAS、ODI评分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腰椎前屈活动度及VAS、ODI评分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0.05。VA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ODI: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组别 例数 腰椎前屈活动度(°) VAS( 分 ) ODI( 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41.52±0.68 45.03±0.75* 7.12±2.14 3.12±0.05* 30.69±1.32 16.35±0.21*观察组 40 41.61±0.63 49.02±0.94* 7.07±2.08 1.86±0.11* 30.51±1.21 10.28±0.33*t值 0.614 20.985 0.106 65.951 0.636 98.14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疼痛因子水平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P、PGE2水平均降低,β-EP水平升高,观察组血清SP、PGE2水平低于对照组,β-E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疼痛因子水平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疼痛因子水平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0.05。SP:P物质;PGE2:前列腺素E2;β-EP:β-内啡肽。

组别 例数 SP(μg/mL) PGE2(pg/mL) β-EP(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513.03±37.05 383.21±22.32* 203.12±12.09 150.28±10.31* 130.79±2.45 176.57±10.88*观察组 40 514.02±37.03 262.66±21.43* 203.07±12.05 126.67±10.11* 131.81±2.41 222.22±10.31*t值 0.120 24.640 0.019 10.341 1.877 19.26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致炎因子(IL-1β、IL-6、hs-CRP)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血清IL-10水平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 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s)

表4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0.05。IL-1β:白细胞介素-1β;IL-6:白细胞介素-6;hs-CRP:超敏-C反应蛋白;IL-10:白细胞介素-10。

组别 例数 IL-1β(μg/L) IL-6(pg/mL) hs-CRP(mg/L) IL-10(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0.51±0.05 0.30±0.04* 131.62±3.08 105.51±1.32* 32.59±1.21 16.14±1.41* 42.62±3.22 62.62±5.33*观察组 40 0.52±0.04 0.12±0.03* 131.61±4.14 89.44±1.44* 32.62±1.23 8.46±0.59* 42.58±3.25 81.74±4.62*t值 0.988 22.768 0.012 52.029 0.110 31.779 0.055 17.14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腰腿痛患者中占比很大,其发病与年龄、外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由于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故多以保守治疗为主,腰椎牵引是利用牵引力与反牵引力作用于腰椎,可放松患者腰背部肌肉,缓解疼痛,但多数患者由于康复后仍不注意工作学习时的姿势,或是受天气、劳累等因素影响,后续多复发,长期或反复牵引,可能会导致腰椎骨关节、韧带松弛等症状的发生。

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肾气虚损、痹阻经脉等所引起,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活络止痛为主。夹脊穴位为腰部主要穴位,针灸该穴具有化瘀止痛、补髓益经之功效;秩边穴位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穴位,针灸该穴有舒经活络、调节脏腑之功效;委阳穴中聚集了膀胱经的天部阳气,针灸该穴可强腰健膝、通络祛湿;环跳为足少阳、足太阳两条经络的重要穴位,针灸该穴可益气活血、温阳止痛,对上述穴位进行针灸,整体可达到调节阴阳、疏络理气的目的;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推拿刺激该穴位有着扶正培元之功效;风市穴属足少阳胆经的主要穴位,对该穴位进行推拿刺激可通痹止痛、活血行气,两者联合应用有化瘀止痛、强腰健背等功效[7]。另外,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康复护理,通过环境、心理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提高其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从而加快疾病康复进程[8]。本研究中,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腰椎前屈活动度增大,VAS、ODI评分降低,临床总有效率升高,提示针灸、推拿联合康复护理可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缓解疼痛,疗效显著。

血清SP、PGE2、β-EP水平均为反映患者疼痛状态的重要指标,SP可通过促进组胺、前列腺素等物质的释放,达到将外周痛觉传送至神经的目的 ;PGE2属于较为常见的疼痛因子,β-EP属于可抑制SP释放的一类抑制性递质。针灸坐骨神经节段的根部、干部的体表阳性反应点,可增强传入粗神经纤维的活动,减弱传入细神经纤维的活动,阻碍疼痛信息的传递,缓解患者疼痛;推拿可对各椎间盘的位置进行调节,将突出物对患者神经根的压迫减轻,进而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9]。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疼痛因子水平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表示针灸、推拿联合康复护理可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程度。

当患者椎间盘有磨损或受压等情况出现时,该部位则可出现缺氧、缺血及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而IL-10能够激活小胶质细胞从而抑制致炎因子的释放,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致炎因子水平较对照组降低,血清抗炎因子IL-10水平升高,提示针灸、推拿联合康复护理可抑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炎症反应。夹脊穴周围存在脊神经后支,对夹脊穴针灸,可延缓机体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速度,改善微循环;且针灸、推拿能够松弛腰部肌肉,减轻肌肉压力,从而对腰部肌肉粘连情况进行调整,同时刺激穴位能够疏通经络,改善组织水肿,减轻炎症状态[10]。此外,康复护理通过不同方式的训练对神经进行刺激,能够调节椎体间应力平衡,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消退[11]。

综上,针灸、推拿联合康复护理可更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缓解机体炎症状态及疼痛程度,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腰椎间盘腰椎针灸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针推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0例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