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在治疗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应用
2023-01-17李喜喜
张 涛 张 健 刘 超 谭 斌 李喜喜
1. 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输血科, 山东 泰安 271000;2.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 山东 泰安 271000
白血病患者在病程及临床治疗过程中,常有血小板减少,甚至有出血情况发生,严重者可以出现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1]。对于白血病患儿,临床常通过输注血小板来预防出血。但血小板输注也伴随着一些并发症,比如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同种免疫反应、过敏反应和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 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TRALI)等[2]。其中,同种免疫反应可刺激机体产生血小板抗体,特别是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后,产生抗体的可能性增加,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 PTR)[3-4]。
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指患者在连续2次接受足够剂量的血小板输注后,仍处于无反应状态,如临床出血表现未见改善、血小板计数未见明显增高、24 h血小板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 CCI)与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ercentage platelet recovery,PPR)未能达标等[5]。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因素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6-7]。其中,免疫性因素包括HLAI类抗体、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抗体)、ABO抗体、血小板膜糖蛋白GPIV(CD36)抗体等[8],其中HLAI类抗体较为多见[9-11]。
目前在临床治疗中,血小板常规输注原则是ABO同型输注[8],输注无效的患者再进行交叉配合性输注[3-4]。本研究选取因免疫因素导致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8],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在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选取2022年1月20日—2022年6月20日于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就诊的20例血小板抗体阳性的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1次血小板随机输注和1次交叉配型输注。
1.2 仪器与试剂
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试剂盒(批号8000454103,荷兰Sanquin)、血小板抗体检测用指示红细胞(批号8000455029,荷兰Sanquin) 、台式低速离心机(L4-8F,湖南可成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1.3 输注方法
血小板随机输注采用ABO同型进行输注;血小板配型输注则选取ABO同型血小板,采用固相凝集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MASPAT试剂盒)进行操作。每个实验设置阳性和阴性对照。如果存在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红细胞会平铺在孔底,结果为阳性;反之,结果为阴性。选择结果为阴性的血小板进行输注[12]。
1.4 输注后的疗效评估
分别记录输注前及输注24 h后血小板计数值,用于计算CCI值和PPR值[10]。计算公式如下:CCI=(输血后血小板计数-输血前血小板计数) × 体表面积(m2)/输入血小板总数(1011),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r,BSA)(m2) = 0.0061 × 身 高(cm) +0.0124 × 体质量(kg)-0.0099,输注24 h后CCI ≥10判定为输注有效;血小板有效率PPR(%)=(输血后血小板计数-输血前血小板计数) × 血容量(L) ×100%/(输入血小板总数 × 2/3),若输注24 h后PPR ≥ 20%,判定为输注有效[13]。
1.5 出血
血小板计数减低引起的出血包括:(1)轻微伤引起的黑色或蓝色痕迹或瘀伤;(2)皮肤上出现针头大小的红色斑点,称为“瘀点”;(3)轻微伤出血时间延长;(4)牙龈或鼻出血;(5)尿液或粪便中有血;(6)异常增多的月经量[14]。较严重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肺出血、脑出血。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随机输注和交叉配型输注的疗效比较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随机输注和交叉配型输注输注血小板前后的血小板计数、输注后CCI值和PPR值,结果发现,随机输注的有效率明显低于交叉配型输注;随机输注24 h后的平均CCI值及PPR值显著低于交叉配型输注,详见表1。
表1 PLT抗体阳性的白血病患者采用PLT随机输注与交叉配型输注的疗效比较(n = 20, )
表1 PLT抗体阳性的白血病患者采用PLT随机输注与交叉配型输注的疗效比较(n = 20, )
注:PLT为血小板;CCI为血小板增高指数;PPR为血小板恢复百分率
输注方法随机输注交叉配型输注PPR 6.28 ± 9.57 68.14 ± 42.61 5.987< 0.001 t P输注前PLT计数(× 109L-1)15.05 ± 9.28 13.45 ± 9.46-0.832 0.415输注后PLT计数(× 109L-1)19.10 ± 10.78 60.75 ± 29.66 5.703< 0.001 CCI 2.15 ± 2.29 18.22 ± 11.38 5.781< 0.001
2.2 临床出血情况比较
观察随机输注和交叉配型输注输注血小板后的出血情况,随机输注后有明显的出血倾向75%(15/20),而配型输注后出血倾向获得改善30%(6/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 论
血小板抗原主要包括血小板非特异性抗原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其中,非特异性抗原包含ABO血型抗原和HLA-I抗原、Le抗原和P抗原等;特异性抗原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umanplateletantigen,HPA)[15]。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多由抗HLA-I抗体和抗-HPA抗体引发。白血病患者在多次输注血小板后可刺激机体产生血小板抗体[3-4],当患者输血次数 ≥ 6次,抗HLA抗体产生的概率会明显增加[12],产生免疫性PTR的概率随之增高。
本研究选取的白血病患者曾多次输注血小板等血制品,血小板抗体均为阳性,且伴有出血点和出血倾向。所有患者均进行1次血小板随机输注和1次交叉配型输注,结果发现随机输注血小板均出现了输注无效现象,而交叉配型相合的血小板输注之后可明显改善这种现象。交叉配型输注后,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小板计数、24 h后CCI值、PPR值及出血情况均得到改善,与已有报道一致[8-9,12]。因此,我们推断,白血病患者血小板严重低下时,输注无效可导致严重的出血倾向,而交叉配型输注可有效改善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情况[16-17],提升患者血小板计数。此外,交叉配型技术还可以避免浪费血液资源,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患者的压力。
血小板交叉配型输注相对于随机输注来说,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平均CCI值和有效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机体产生新的血小板抗体[16-19]。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可以有效改善由免疫因素导致的输注无效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目前我们是以血清学交叉配合试验作为免疫性PTR初筛[8],为我们下一步利用血小板供者HLA基因分型库,针对此类患者建立供受者HLA:A、B分型位点基因配合型输注策略提供了基础,为输注无效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临床参考依据。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