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洞见科技发展与竞争态势服务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2023-01-17陈云伟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22年1期
关键词:强国高质量战略

陈云伟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成都 610299)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同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我国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并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1]。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四个面向”,塑造发展新优势,推进科技事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1 全球科技发展态势与竞争格局深刻变化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研范式深刻变革,学科交叉日益加深,科技与经济加速融合,新冠肺炎世纪疫情加速科技创新步伐,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科技竞争[2]。《全球创新指数2021》报告指出,全球科技创新效率在2020年显著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值[3],但国家间的竞争态势愈发明晰,合作规则不断被打破。

1)全球科技突破性快速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科技创新的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4]。信息、生物、物质、材料、空间等学科领域持续孕育重大发展[5],量子科技、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先进计算、未来通信、纳米科技与新材料技术等领域已成为科技快速突破的热点领域[6]。例如,量子计算研发加速突破,我国科学家在2021年成功研制出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以及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二号”[7];基因编辑技术新技术、新成果、新应用层出不穷,仅经过8年时间就被授予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8];我国科学家采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人工合成,效率约为传统农业生产淀粉的8.5倍[9],对化解粮食危机与气候变化问题意义重大。同时,新技术新突破呈现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特征,特别是作为创新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两大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日益广泛和深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促进了蛋白质设计、脑机接口等新突破。未来,随着生物、信息、材料等技术的一步步深度融合[10],技术交叉融合领域或将持续孕育诞生颠覆性技术突破,新技术突破也将迎来全新的创新范式。

2)国际科技创新环境与竞争格局加速调整

近年来,科技领域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之一,科技强国、大国纷纷出台或更新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核心关键技术领域科技战略等,力图抢占核心关键产业技术制高点,赢得未来新兴产业主导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使得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加速调整,科技创新步伐加速,科技强国间争夺核心技术与关键产业的竞争格局也愈发清晰,原有的科技合作规则和共识不断被打破,这些变化对全球科技合作网络和产业供应链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为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社会、安全、健康挑战,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科技强国纷纷尝试利用科技创新转“危”为“机”,积极布局前沿尖端技术,关注生物安全领域,推进数字经济发展,重视气候环境等,以加快经济复苏[2]。

共性做法主要包括四大方面[6]:首先,科技强国与创新型国家进一步提高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并加大支持力度。例如,美国参议院在2021年5月通过“无尽前沿法案”(Endless Frontier Act,EFA),提出将美国的基础研究与今后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关联起来[11];欧洲在“地平线2020”计划(2014—2020)中确定的战略优先领域之一是基础研究,在“地平线欧洲”(2021—2027)计划当中,基础研究依旧是三大重点领域之一[12]。其次,重点部署量子技术、新一代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网络空间与安全科技、未来信息通信、生命健康科技、现代农业与食品科技、纳米与新材料制造、空间科技、科技大数据等前沿领域。第三,持续关注可持续发展领域,包括地球生态环境与海洋科技、清洁可再生能源科技、生物技术与生物经济等。第四,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主要科技强国都把人才资源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通过加强基础教育、人才引进和员工培训等方式来提升人力资源储备厚度,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Math,STEM)教育,引进国外全球科技人才,培训未来产业人才[13]。

3)我国科技整体实力迈向系统性提升新阶段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已实现大幅提升,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生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国防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4]。例如,经统计,当前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时2021年我国PCT专利申请量蝉联全球第一[14],表现出了强有力的科研产出能力。

然而,我国科技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相比,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相比,在加强原始创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方面,仍然存在亟待补齐的短板。突出表现在: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仍然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评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4]。例如,我国获诺贝尔科学奖以及主要科技领域国际大奖都比较稀缺,截至2021年,三大科学领域诺贝尔科学奖共颁发340项[15],其中50%以上的诺贝尔科学奖都由美国获得,而中国仅获得2项,分别是屠呦呦(2015年)和高琨(2009年)。统计全球八大主要科技领域(及综合领域)的22项国际权威科技最高奖项数据发现,我国与美日等主要科技强国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16]。此外,我国三方专利申请量与美日等也存在很大差距,世界级大学和科技创新型企业较为稀缺,知识产权贸易逆差状况仍极为严重[17]。

2 科技创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支撑

我国正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科技创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支撑,在支撑高质量发展、改善民生福祉、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提升。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要满足以下五大战略需求。

1)科技强国目标需求

我国至2035年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至2050年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十四五期间将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关键阶段,当前至2035年这一中长期阶段将奠定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坚实基础。科技强国目标需要我国准确研判全球科技创新态势与趋势,直面问题和不足,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科学规划并有力推进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激发创新系统活力与效能,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扎实推进科技强国建设,有力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

2)国际科技竞争需求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世纪疫情叠加使全球科技竞争愈发加剧,主要科技发达国家间争夺关键核心技术与产业主导权的科技竞争更加激烈。恰逢我国科技实力全面向质的飞跃和系统提升的关键阶段,我国必须坚定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稳固科技创新体系基本盘,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系统韧性,强化自身科技原创能力,聚焦世界科技前沿,谋划科技未来方向,布局产业必争领域,从容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

3)创新驱动发展需求

我国在未来十五年乃至更长时间里都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全要素、全方位创新。而科技创新是各类创新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性影响[18];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最根本、最关键、最可持续的动力来源,已成为我国新时代发展的重大战略和时代强音;急需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高质量科技成果的支撑,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动力供给。

4)科技体系布局需求

我国已先后提出要着力打造北京、上海、合肥、粤港澳、成渝五个科技创新中心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新常态下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创新发展高地和增长极、带动全国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国正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分工明确、有机衔接、相互支撑的国家创新体系总体布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5)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发展,要从外延式扩张上升为内涵式发展,必须要创新来驱动[1]。要充分发挥科技的经济社会功能,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致力于通过科技发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以当前我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一国家战略为例,在节能环保,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能源技术、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无不高度依赖科技进步的引领性和支撑性贡献。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符合“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要求的、行之有效的科技路线图,广泛开展跨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的交叉合作研究,协同攻关各类技术难题。

3 坚持中国特色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路径

抓住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将成为国家赢得未来国际竞争的关键机会。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我国已把创新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我们要积极迎接挑战,一起向未来,重点需要抓好六大高质量发展路径。

第一,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所有科技、技术、产业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基础研究的水平决定着科技竞争的实力和能力[19]。基础研究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是成为科技强国的基本条件[6]。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同时我国将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着力加强基础研究,推动我国科技事业迈向自立自强发展的历史新阶段,有力支撑科技强国建设。因此,我国必须要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研究,稳步推进完善政策体系,加大稳定支持力度,营造潜心致研、淡泊名利的科研生态,重视学科体系建设等工作。

第二,着力攻关核心技术。一个关键核心技术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的主导地位,进而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积极带动作用。一方面,我国要解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着力攻关最紧迫、最紧急、满足实际需求的关键技术,协同基础研究布局,弄懂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形成有效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我们更要面向未来部署引领性关键技术研发,特别是能改写研发与生产范式的颠覆性技术,以实现高质量支撑我国未来科技自立自强道路的长足发展。要依托我国具有一定优势和发展基础的领域,大力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第三,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大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竞争实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是致力于从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解决事关国家安全、国家发展、国计民生等根本性问题。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体系,推进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激发科研机构、高校、研发型企业履行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需特别关注两个问题,其一是要引导并鼓励其研究真问题,开展最前沿的、能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原创的或全新的研究,向更多科学探索的“无人区”进军,攻坚克难,攀登一座座科技高峰。其二是要发挥其学术引领或技术攻关带头作用,能对全社会的科技力量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带动整个科技系统良性高效运转,以实干创造新业绩。

第四,壮大企业创新主体。要逐步调整优化科技系统结构,真正形成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创新体制,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作用,要在承担国家重大任务方面给予科技领军企业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科研机构同等的创新地位,甚至在当前一段时间内可以给予创新型企业适当政策倾斜支持。一方面要培育壮大科技领军型企业,在创新方面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的政策待遇;另一方面要推动产学研协同、产业链与创新链联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第五,夯实人才资源基础。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我国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科技强国建设持续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供给。要有计划地通过长期努力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集聚一大批来自各个领域的顶尖科学家、战略科技人才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吸引众多来自世界各国的各层次优秀人才。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我们要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合肥、成渝等地区统筹规划和布局若干集聚各类人才的人才高地,并打造特别是对青年人才极具吸引力的人才就业与创新创业“梦想地”。

第六,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我国要持续深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科技激励与评价制度,优化项目资助机制与遴选方式,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简化项目评审与管理办法,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鼓励知识产权转化,鼓励国际合作,提升科技服务业水平,加快形成有利于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潜能和主观能动性的创新环境。我国已修订了科技进步法,相继出台了科研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评价等改革举措,不断将可供科研人员成就伟业的创新环境推向成熟。

创新决定未来,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我们要准确把握全球科技发展与竞争态势,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促进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支撑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业,勠力同心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同时为全世界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共同福祉做出更多更大的中国贡献。

猜你喜欢

强国高质量战略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学习强国”礼赞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