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规模、创新要素集聚与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
2023-01-16欧阳峣
陈 琦,欧阳峣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如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已被各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它关乎一国未来的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后发大国也一直致力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市场需求与创新要素供给是促进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动力。目前制约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是人才、技术、知识等,但后发大国国内市场规模庞大。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后发大国已经透支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第一波经济全球化的红利,要抓住第二波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机遇,利用本国的市场用足国外人才、技术等关键创新要素,提升本国创新能力[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基于此,从国内市场需求出发,充分利用后发大国市场规模庞大的虹吸效应,从全球视角来集聚人才、技术、知识等关键创新要素,是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
一、文献综述
关于市场规模与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Krugman提出的本土市场效应理论,即在规模报酬递增和贸易成本的基础上,当两个国家进行不同产品贸易时,国内市场需求相对较大的国家会产生大规模生产和高效率,故市场规模能够促进创新效率的增加[2-3]。后期Krugman提出的本土市场效应理论也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同与证实,如Davis和Weinstein[4]、Hanlon[5]分别以日本和美国为例实证检验了市场规模效应的存在;Desmet等针对市场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提出了“市场规模越大越好”的观点[6];欧阳峣等认为庞大市场需求规模可以形成大国创新优势[7-8];刘志彪研究了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原创性知识产权和品牌的成长道路,认为它们最初都是依靠国内市场不断获得成长[9];徐康宁等研究发现,国内企业通过利用宏大的本土市场规模优势来吸引跨国企业,而跨国企业的到来必然会带来新的技术与产品,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中国的区域创新提升[10];易先忠等研究发现不以内需为基础融入全球价值链会对生产率的提升产生抑制作用[11]。上述研究表明国内市场需求增长能对技术创新产生积极影响。
近年来,要素集聚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学术界也很关注,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要素集聚对创新能力提升具有积极影响。Porter指出创新要素集聚可以促进企业持续创新从而增强其竞争力[12]。韩言虎等认为创新要素集聚能够产生知识溢出、技术转移、创新集群等效应[13]。姜照君、吴志斌认为文化产业集群具有空间集聚优势和知识溢出效应[14]。田喜洲等实证得出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集聚对区域或产业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15]。吴卫红等[16]、张斌[17]研究发现资本、劳动、政策扶持等单一要素集聚对创新效率提升并不特别显著,但多种要素聚集会产生相互作用,并显著促进创新能力提升。第二种观点认为要素集聚和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邹文杰[18]、周璇等[19]认为当集聚规模超过门槛值时,要素集聚将会抑制研发效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Fritsch和Slavtchev发现产业集聚可以通过知识溢出来促进区域创新绩效,但集聚程度过高时,其促进作用会减弱[20]。张向荣以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要素集聚与创新效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21]。
关于市场规模、要素集聚与创新能力三者相互关系的文献相对较少。刘和东以中国大陆30个省级区域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发现本土市场规模与创新要素聚集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共同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22]。刘志彪认为中国作为后发大国,内需市场规模庞大,能虹吸人力、金融、资本要素和资金要素来提升国内区域创新能力[1]。张亚斌等提出利用国内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和规模效应的支持,构建跨国企业业务发展逆向外包,利用好宏大的本土市场内需规模和引进吸收外国高级要素可以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增强[23]。
以上成果或侧重市场规模或侧重要素集聚来研究其对创新能力的影响,鲜有学者将市场规模、要素集聚和创新能力提升统一到一个分析框架来进行系统研究。现实中,后发大国创新能力不强,其所需的人才、技术、资本等关键创新要素短缺,但后发大国的优势是市场规模庞大,如何利用内需市场规模庞大的“虹吸效应”来集聚这些要素是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市场规模与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
市场规模为国家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内源性的直接动力,具有规模效应与市场竞争效应。
市场规模效应。根据内生技术变迁理论,新技术的产生主要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市场需求规模制约着技术创新的发生及规模。一国不断成长的市场规模,是企业相互竞争的基点。面对不断扩大的市场规模,技术创新是企业占有市场并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的重要途径。因此,只要市场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企业就会有足够动力增加人才、资金等要素投入,进行技术创新。当市场规模足够大时,能有效降低创新产品的单位成本与开拓成本,而且还可以分摊企业创新失败带来的损失。后发大国有着宏大的市场规模,无论是创新成本还是风险系数都会显著降低,这将大大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意愿进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国家创新能力由此也进一步加强。
市场竞争效应。市场规模的扩大将会吸引更多企业集聚到某一行业或某一区域,企业数量的增加,使企业间竞争更为激烈,企业为了生存或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不得不进行技术创新。同时,企业为了保持原有的技术优势,也必须不断进行创新,所有这些都会在无形中提升国家创新能力。这正如杨浩昌等所言,“本土市场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产生在竞争效应下的知识或技术的溢出,即产生 Porter 溢出,从而促进该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4]。Melitz和Ottaviano研究发现更大规模的市场导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由此带来更高的生产率[25]。对后发大国而言,市场需求规模巨大,完全可以凭借本土市场规模和容量不断吸引企业展开竞争,由此培育与发展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市场规模正向影响后发大国创新能力,市场规模越大,越能促进后发大国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创新要素集聚与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
创新要素作为技术创新活动的最根本投入资源,已成为各国和各区域发展争夺的焦点,并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形成集聚现象。创新要素集聚主要体现在资金要素集聚与人才要素集聚。
资金要素集聚是一国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物质保障。创新活动过程包括创意、研发、制造、商业化应用等环节,每一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创新资金集聚能保证创新活动各个环节的顺利开展。创新活动又是一项高风险投资,创新资金集聚度较高的区域,抗风险能力较强,其进行创新活动的动力更强、信心更足,创新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创新资金的集聚可以增强一国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创新效率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人才要素集聚是决定一国创新能力水平的关键因素,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推动。创新型人才的集聚有利于知识溢出效应的发挥和信息共享成本的降低。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的载体,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聚,可以克服知识传播的时空障碍,增强彼此间的学习交流、技能匹配等,有利于区域内和区际间创新型人才的知识传播与溢出;同时创新型人才之间的知识交流更便利更活跃,信息传播更及时更准确,信息共享成本更低。创新型人才集聚在一起,还会产生合作与竞争效应。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同一群体内的他们需要互助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增强群体凝聚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整体创新效率。而群体内优胜劣汰的机制也会给他们带来竞争。激烈竞争会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创新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知识与能力水平,促进个体成长,同时,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许多研究成果也表明创新要素集聚有助于创新能力提升。技术竞争理论认为创新要素的集聚数量是决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Storper等(2004)的实证研究显示创新要素集聚水平越高,该地区或企业的创新绩效越好[26]。但也有研究认为创新要素过度集聚会对创新绩效产生抑制作用,造成要素拥挤问题和效率损失现象[27-28]。后发大国创新要素严重短缺,目前还不存在创新要素集聚的拥挤问题。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创新要素集聚正向影响后发大国创新能力,创新要素集聚度越大,越能促进后发大国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市场规模、创新要素集聚与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
市场规模对创新要素集聚的虹吸效应,主要体现在市场规模越大的区域,越容易吸引个人与企业等在该区域的投资,从而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往该区域流动与集聚。区域创新要素集聚能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和共享经济等,也能降低运输成本,从而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产生积极影响。要素集聚效应出现后,往往还会出现“马太效应”。如,人才越集聚,区域竞争力就越强,区域人才吸引力也就越强,人才集聚度也就越高,也越能吸引高端人才与创新团队进驻,这样区域创新人才队伍总量得到进一步增加,人才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创新要素集聚对市场规模的迂回效应。当高科技人才在一定空间上形成集聚效应后,一方面,由于人才流入增加了当地劳动力的供给并形成一定的消费群体规模,会直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直接促进当地市场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企业为了更多地享受高科技人才集聚带来的丰富高端劳动力、便利的基础设施、知识溢出效应等要素共享的便利性,办公地址往往会选择人才集聚较为丰富的地区,企业的驻扎又会吸引更多的人才集聚在该区域求职。这样,创新要素集聚扩大市场规模,市场规模扩大进一步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就是创新要素集聚对市场规模产生的迂回效应。
市场规模与创新要素集聚对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的混合协同效应。正是因为市场规模对创新要素集聚产生虹吸效应,使创新要素进一步增强,创新要素集聚对市场规模产生迂回效应,使市场需求规模进一步扩大,它们相互作用产生混合协同效应,共同促进后发大国创新能力的提升。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3。
H3:市场规模、创新要素集聚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继而对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产生正向影响。
三、实证研究
(一)指标确定、模型设计与数据来源
1.指标确定
(1)被解释变量:国家创新能力。对于国家创新能力的测算,发明专利授权数是目前较为常用的衡量指标。本文采用三方专利数来衡量专利水平,三方专利数可以消除由不同国家对专利的不同界定而引起的偏差,可以在同一水平上比较各国的专利情况。
(2)解释变量:市场规模、创新要素集聚。国内市场规模与贸易开放程度、国家自由度、GDP等有关,因此本文采取GDP与国家进出口贸易差额之和来衡量国内市场规模。本文参考周学政[29]的研究成果,从人才要素集聚与资本要素集聚角度出发构建创新要素集聚指标体系,采取熵值法来测算创新要素集聚度。
(3)控制变量:市场制度、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外商直接投资。用经济自由指数(frd)来表征市场制度,以反映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用R&D经费支出中政府资金支出占比来表征政策支持,以反映政府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程度。用各国固定宽带互联网用户与人口之比来衡量基础设施,以反映技术创新的硬环境。用各国固定资产投资中外商投资值衡量外商直接投资,以反映国家技术引进状况。
2.模型构建
本文拟将静态面板回归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结合来检验市场规模和创新要素集聚对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设计如式(1)所示的静态面板回归模型。
patit=β0+β1marit+β2facit+β3maritfacit+β4frdit+β5govit+β6infit+β7fdiit+εit
(1)
式(1)中,i表示国家,t表示年度,patit表示i国第t年的国家创新能力,marit表示i国第t年的市场规模,facit表示i国第t年的创新要素集聚度,frdit、govit、infit和fdiit分别表示i国第t年的市场制度、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和外商直接投资。
尽管式(1)给出了市场规模、创新要素集聚与国家创新能力的基本关系,但是它难以全面刻画它们之间多向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因此,本文还通过建立PVAR模型探寻它们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然后通过脉冲效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方法,研究市场规模、创新要素集聚等因素扰动对国家创新能力所产生的动态效应。本文构建滞后j阶的PVAR模型。
(2)
式(2)中,Yit包括三个列向量,分别是国家创新能力、市场规模和创新要素集聚,λj表示滞后j阶的参数矩阵,n代表滞后阶数,αi、βt分别表示个体效应变量与时间效应变量,μit为随机扰动项。
3.数据来源
三方专利授权量、GDP、进出口贸易额、研发人员、研发资金、人口、经济自由指数、固定宽带互联网用户、FDI等相关数据均来源于OECD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数据库,其中GDP、研发资金、进出口贸易额、FDI均以2005年不变价格指数进行平减。根据欧阳峣、罗会华对大国的界定[30]以及联合国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依据,选择14个后发大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墨西哥、阿根廷、伊朗、哥伦比亚、埃及、印度尼西亚、刚果、苏丹、埃塞俄比亚)和10个发达大国(美国、日本、英国、西班牙、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共24个国家作为研究样本,时间跨度为2000—2020年。为了避免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对变量均作自然对数处理。
(二)实证分析
1.静态面板回归结果与分析
对于面板数据的回归,有混合面板回归(OLS)、随机效应模型(RE)、固定效应模型(FE)三种基本的估计方法。LM检验、F检验和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本文适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由于面板数据易产生异方差问题,本文接着利用Wald Test进行组间异方差的检验,结果表明不能接受组间异方差为零的假设,即存在着显著的组间异方差,本文运用FGLS的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可修正上述问题,具体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模型1中,市场制度、基础设施与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1.232 1、0.246 8,且分别通过10%、1%的显著性水平检测,说明市场制度、基础设施对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正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与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之间存在1%水平下的负向影响关系;政策支持对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有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模型2中,市场规模与后发大国创新能力相关系数为0.634 5,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假设1初步得到证实,即市场规模正向影响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模型3中,创新要素集聚度与后发大国创新能力相关系数为0.004 2,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创新要素集聚对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但还不显著。这与我们的假设2不完全符合,但这也正反映了后发大国创新要素短缺这一客观事实,还未真正形成大规模的创新要素集聚现象,因此创新要素对后发大国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集聚效应还不明显。模型4中,市场规模对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最大,相关系数达到0.931 4,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市场规模和创新要素集聚的交互项与后发大国创新能力的相关系数为0.098 2,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市场规模与创新要素集聚对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混合协同效应;创新要素集聚对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假设3初步得到证实,即市场规模、创新要素集聚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继而对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产生正向影响。
表1 市场规模、创新要素集聚对国家创新能力影响的回归分析(后发大国)
表2模型1中,市场制度、基础设施与发达大国创新能力提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关系;政策支持、外商直接投资对发达大国创新能力提升有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美国等发达大国是典型的以市场调节技术创新活动的国家,其市场制度和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善,但政府在R&D经费支出中的投资比例是比较低的,其职责主要是通过制定较完善的制度,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让市场去调节企业的创新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发达大国技术创新活动的自由顺利开展。模型2中,市场规模与发达大国创新能力相关系数为0.204 8,且在1%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市场规模正向影响发达大国创新能力。模型3中,创新要素集聚度与发达大国创新能力相关系数为0.089 3,且在10%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创新要素集聚正向影响发达大国创新能力。模型4中,创新要素集聚对发达大国创新能力提升的正向影响最大,影响系数达到2.665 3;市场规模与创新要素集聚的交互项相关系数为0.091 1,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市场规模与创新要素集聚存在相互作用,继而对国家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市场规模对发达大国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
表2 市场规模、创新要素集聚对国家创新能力影响的回归分析(发达大国)
因此,从静态面板回归数据来看,市场规模是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创新要素集聚对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具有不显著的促进作用,市场规模与创新要素集聚具有交互作用,并对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混合协同效应。创新要素集聚是发达大国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市场规模具有不显著的促进作用,市场规模与创新要素集聚对发达大国创新能力提升同样具有混合协同效应。
2.PVAR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1)模型检验
创新能力提升从长期来看是个动态过程,既受当前因素的影响,也与过去因素有关,本文采用PVAR方法对国家创新能力与市场规模、创新要素集聚之间的关系进行再次验证。为检验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本文运用LLC、IPS方法对变量数据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根据表3结果,后发大国与发达大国各变量都为一阶单整时间序列,因此,面板数据满足PVAR模型所需的平稳性条件。
表3 面板单位根检验
本文运用MAIC,MBIC和MQIC准则,确定 PVAR 模型的最优滞后期。根据表4,最终确定后发大国的最优滞后期是2期,发达大国的最优滞后期是1期。
表4 最优滞后阶数确定
(2)PVAR模型的向量自回归结果
为了更好地控制个体效应和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GMM 广义矩估计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根据表5,滞后1期的市场规模、创新要素集聚对后发大国当期创新能力的影响系数分别是-0.037 4、0.016 3,两者都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滞后2期的市场规模、创新要素集聚的影响系数分别是0.005 1、0.012 0,两者也都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市场规模与创新要素集聚对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但还不显著。滞后1期的市场规模、创新要素集聚对发达大国当期创新能力的影响系数分别是0.241 5、0.075 5,其中创新要素集聚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而市场规模未通过检验。这表明创新要素集聚对发达大国创新能力存在正向影响,市场规模的促进作用则不明显。
表5 PVAR模型的估计结果
(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本文使用Monte Carlo模拟500次得到正交化脉冲响应函数图,来探寻市场规模、创新要素集聚与国家创新能力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如图1、图2所示。
图1 脉冲响应(后发大国)
图2 脉冲响应(发达大国)
从图1可以看出,后发大国创新能力对市场规模的冲击响应,表现为一种较为平缓的力度不大的正向响应,原因可能在于尽管后发大国市场规模巨大,但还处于一种潜在状态,只有将市场潜力充分激发出来,其市场规模在创新能力提升中的规模效应和竞争效应才会充分发挥作用。后发大国创新能力对创新要素集聚的冲击响应,在当期未作出明显响应,随后产生负向响应,其幅度在第1期达到最低点,之后逐步回升,到第7期开始转化为较弱的正向响应,随后呈现不断扩大之势。可能的原因是后发大国前期的创新要素集聚度不足,但随着创新要素集聚度的不断提高和创新环境的不断改善,创新要素集聚对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逐步显现。从市场规模与创新要素集聚的相互冲击响应来看,它们都彼此表现为一种正向响应,不同的是市场规模对创新要素集聚的正向响应程度在不断增大,而创新要素集聚对市场规模的正向响应程度则在逐步缩小。这表明市场规模与创新要素集聚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同时也证明了创新要素集聚对市场规模具有迂回效应;市场规模对创新要素集聚具有虹吸效应。
从图2可以看出,发达大国创新能力对市场规模的冲击响应,一直表现为一种较为平缓的微弱正向响应;其对创新要素集聚的冲击响应,则表现为一种逐步扩大的非常显著的正向响应。这表明创新要素集聚一直是促进发达大国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从发达大国市场规模与创新要素集聚的相互冲击响应来看,与后发大国的情况一样,它们也都彼此表现为一种正向响应,但其响应程度要小。
(4)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性冲击对其他内生变量变化的影响程度来了解一个变量冲击对另一个变量变动的贡献大小。
根据表6,后发大国创新能力自身对创新能力变动的贡献率,无论在第10期、20期还是30期,一直都保持在0.910以上;市场规模与创新要素集聚对创新能力变动的贡献率在第10期分别为0.019、0.044,到第30期,这两者的贡献率尽管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也分别只有0.024、0.059。这表明,后发大国创新能力的变动,更多来自自身的积累,市场规模与创新要素集聚的贡献较小,但受创新要素集聚的影响略大,这再次说明市场规模与创新要素集聚对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还没充分发挥,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表6 方差分解
发达大国第10期的市场规模、创新要素集聚对其创新能力变动的贡献率分别为0.013、0.601;到第30期,创新要素集聚对发达大国创新能力变动的贡献率达到0.722,市场规模对国家创新能力变动的贡献率最小,仅为0.029。这表明,发达大国创新能力的变动主要来自创新要素集聚的贡献。
综上所述,根据PVAR模型结果,从长期来看,后发大国的市场规模对其创新能力提升一直有着较为平缓的促进作用;创新要素集聚对其创新能力提升也有着正向影响,并呈现不断增强趋势;市场规模、创新要素集聚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共同促进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本文提出的假设1、假设2和假设3全部得到证实。发达大国的创新要素集聚对其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市场规模的促进作用较为微弱;市场规模、创新要素集聚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共同促进发达大国创新能力提升。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对市场规模、创新要素集聚和国家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文献梳理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0—2020年14个后发大国、10个发达大国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静态面板回归模型和PVAR模型,实证研究市场规模、创新要素集聚对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并与发达大国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静态面板回归结果显示,市场规模是促进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创新要素集聚对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有着不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却是促进发达大国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市场规模与创新要素集聚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它们对后发大国和发达大国创新能力提升都具有混合协同效应。
(2)PVAR模型显示,市场规模对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一直有较为平缓的促进作用,创新要素集聚对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由负向转为正向,并呈不断增强的态势;市场规模对发达大国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比较微弱,但创新要素集聚对发达大国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无论是后发大国还是发达大国,市场规模与创新要素集聚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相互促进作用,但它们对后发大国的影响程度大于发达大国,这表明扩大后发大国市场规模、增强创新要素集聚大有潜力。
后发大国有着宏大的国内市场规模,但市场规模对其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还没有最大限度发挥;后发大国创新要素较为短缺,创新要素集聚对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还不特别明显。如何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集聚各种优质创新要素,尤其是集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并积极营造好的创新环境[31],是后发大国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
第一,充分发挥国内市场规模优势,致力于培育高端市场需求,形成完整市场链。在国内市场规模上,尽管后发大国人口众多,潜在市场需求规模庞大,但人均收入低,城乡间、地区间收入差距大,且存在国内市场分割,导致国内有效需求严重不足,需求结构低端化,从而削弱了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动力的引致作用,制约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和能力的提升。因此,促进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思路,应该着眼于提升居民购买能力,缩小城乡间、地区间收入差距,打破国内市场分割,从而刺激有效需求规模,将潜在市场需求最大程度转变为现实需求,同时要不断改善市场需求结构,致力于培育本土高端需求,形成完整的市场链,不断拉动后发大国技术进步。
第二,积极搭建高能级的平台载体,大力促进创新要素集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与创新资金的不足是后发大国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因素。后发大国应充分利用市场规模巨大的虹吸效应,积极搭建各种平台载体,吸引创新要素在后发大国形成集聚,确保要素集聚对技术创新的拉动效应得以充分发挥。同时打破区域壁垒,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合理、有序流动,从而优化区域间的创新要素配置,提高省际间各要素的交互作用,以达到“1+1>2”的协同效应。
第三,努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厚植创新能力提升的土壤。后发大国还存在市场制度不太完善、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不佳、政府支持错位、基础设施不够发达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后发大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后发大国要不断完善市场制度,减少政府对创新主体的直接干预,提高市场自由化程度,从而激发创新主体活力;要不断提升本国技术吸收能力,增强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同时要注重引进技术含量较高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政府支持上,应注重通过对创新人才的知识和健康投资,提高创新人才的质量,同时提升资金利用效率,使政府支持和市场所需有效衔接起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还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后发大国需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