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急安全文化体系建设与思考
2023-01-16郭玉成蔡璟珞倪雪松
郭玉成,蔡璟珞,倪雪松
(华北科技学院,北京 东燕郊 065201)
0 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应急安全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要求,高校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应具有“德、智、体、美、劳”的特征外,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应急安全管理能力,这也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素质教育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建设好高校的应急安全文化可以全面提升学校安全管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利于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校园”;同时高校还可以向周边社会公众传播普及应急安全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应急安全知识素养。下面结合作者多年来的工作实践经验,就高校应急安全文化体系建设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1 应急安全文化
广义的安全文化侧重于指总体安全,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诸多安全要素;应急文化则偏重于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等灾害事故的应急安全管理行为[1],其应归属于公共安全文化的一部分。应急文化与安全文化从本质上都是为了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安全行为,其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他们的内涵和外延又有所不同,安全文化外延更广,应急文化内涵更实。具体到各级政府或企事业单位来说,二者的区别并不太大,所有的应急文化都可以纳入大安全文化体系中,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类安全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本文所指的应急安全文化就是指人类为了安全生产生活,在应对各类安全风险、事故隐患及事故灾害时,在事前、事中、事后等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安全意识、应急安全心理、应急安全价值观,以及应急安全行为等的综合反映[2]。应急安全文化具有人民性、实践性、系统性、开放性等特点[3],其直接目标是提升全社会的应急安全素质,最终目标是增强人类抵御各类安全危机的应急能力和水平。
2 高校应急安全管理现状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安全形势复杂而严峻,这些都对高校的安全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变化,学生心理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等持续不断,导致了近些年高校各类安全事件频发。高校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学校受社会关注度高,所以其突发事件的危害性更大、敏感性更高,不仅仅影响高校的安全稳定,解决不好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4]。而现实情况却是在应急安全管理上,高校与属地政府相比仍存在较大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应急安全管理组织建设方面
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日常的应急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即便有也存在人员编制及设施配备不足等问题,尤其是缺少应急安全管理的专业人员,致使应急工作责任无法有效落实。
2.2 应急安全管理理念观念方面
一些高校在应急安全管理工作上口头上比较重视,现实中却经常忽视,应急安全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弱化,应急培训演练常流于形式。大学生群体表现为危机防范意识不强、自救互救知识匮乏,当发生安全事件时便惊慌失措,造成本不该有的意外伤害。
2.3 应急预案培训演练方面
尽管多数高校都制定了应急预案,但一些预案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与本校实际联系不紧密、可操作性不强,演练的过程也是形式大于实效,现场具体管理人员对于如何启动、实施预案并不真正清楚明白。
2.4 应急体制机制建设方面
部分高校缺乏配套的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应急安全管理工作职责分布在各职能处室,且各自为战。各二级学院、职能部门间、师生之间,以及学校与属地政府之间没有建立畅通的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学校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就会乱成一片,难以形成统一的危机化解力量。
积极构建系统化的应急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大力宣传应急安全文化,努力提升应急安全管理能力建设,避免学校突发事件的激化演变,已经成为当前各高校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3 高校应急安全文化体系建设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新时代合格的大学生本身就应该具备较高的应急安全知识和能力。高校师生人员素质高,具有知识和年龄优势,应该依托教学、科研、培训等软硬件条件,围绕校园应急安全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积极打造以组织、制度、设施、信息、演练、宣传为核心的校园应急安全文化,其架构图如图1所示。大力培育师生的应急安全“四会能力”——安全风险会识别、隐患事故会报警、突发情况会处置、自救互救会逃生,以切实提高学校应急安全管理水平。同时,高校还要高度重视与地方政府沟通联动,充分发挥全社会的综合力量,提高突发事件治理效率。
图1 应急安全文化体系架构
3.1 以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应急安全组织管理体系
高校不仅要做好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还要加强日常的危机排查、预警研判和风险管控等工作,以切实提高学校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能力。为此,高校必须组建以校党委、各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学生组织和后勤服务单位,以及属地有关组织为支撑的应急安全管理队伍。
这支队伍必须坚持“统一指挥、分工合作、综合协调、各司其职”,共同为校园应急安全管理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首先,学校要以日常安全风险排查研判为重点,成立校园应急安全管理团队,对学校安全风险及时会诊研判,并为校园应急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智力支持。其次,学校要坚持平战结合,建设集中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快速的实战化应急指挥体系,并按期实施演练,以确保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快速高效反应能力。最后,要建设具有一流实战水平的常备和兼职相结合的校园应急安全工作队伍,加强这支队伍应急安全知识培训和业务学习,使其成为校园应急工作“第一响应人”,当发生校园突发事件时,能争分夺秒调集各类应急资源,迅速有效控制事态发展[5]。
3.2 以建章立制为基础的应急安全制度保障体系
许多高校的应急安全管理得不到领导和师生重视,总觉得“校园安全事件是小概率,没有必要过度防范”,“应急安全管理没有发生突发事件前没法检验出成绩”,持这些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高校的应急安全工作全凭上级的检查督促、时紧时松,缺失必要的管理保障制度,即使有制度也执行得不够严格。
应急安全文化建设既要重视文化育人的柔性功能,又要重视法律制度的刚性约束,二者缺一不可。加强应急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提高全校应对突发事件的专业化能力,是应急安全管理规范化、法治化的必然要求,没有强有力的制度做保障,校园应急安全工作很难落到实处。各高校要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应急安全管理和实践研究,并促使这些科学有效的方法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高校特色的应急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3.3 以标识设备为重点的应急安全设施建设体系
完备的应急安全设施是做好校园应急安全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安全要求的特殊性,需要持续加大应急安全设施的投入。与日本等应急安全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我国在许多应急设施建设上还有较大差距,高校更是如此。以日本为例,其公共场所的应急标识配备非常完善,城市街道上每隔300 m左右就竖立着一个4 m 高的消火栓标志,室内公共场合随处可见AED(自动体外除颤仪)设备,基层的避难场所和备灾仓库的部署也很密集。为此,各高校在做好传统校园安全要素物防建设基础上,要统筹建设校内建筑场所应急安全设施与标识,在教室、操场等公共场所增加AED的配备,在食堂、礼堂、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增加消防逃生标识,在校园内多设一键报警和医疗应急救援包等专属设施,同时,大力推广应用智慧消防、智能安防、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以提升校园应急安全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3.4 以舆情管理为靶向的应急安全信息沟通体系
应急安全管理的最大挑战在于应对速度,应急安全信息反馈的关键是及时和准确,这也是应急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高校应充分利用广大师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强大信息收集能力的优势,构建反应快速和全覆盖的信息沟通传递网络。并利用好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多渠道整合有效信息,进行科学的安全风险研判和评估会商。当校园舆情危机发生时,高校的应急安全管理组织要及时发布官方引导信息,掌握舆情走向的话语权,努力做到在舆情发布上先人一步,以防止谣言的发酵和不断扩散,为化解危机创造有利条件。
“化危为机”是应急安全管理科学的最高追求,是各单位(或组织)高水平应急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的直接表现。据统计绝大多数校园安全危机处置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学校、家长和地方政府机构信息沟通不及时、不准确等原因造成的误解、误判。为此,学校要把应急安全管理的信息沟通工作做在日常、抓在经常,学校要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沟通机制,要与属地政府机构建立信息共享和无缝对接,以确保在发生校园突发事件时信息传递的及时有效,尽最大限度减少事件的负面损失。
3.5 以应急预案为抓手的应急安全实战演练体系
编制好校园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是高校应急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预案的编制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要参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并结合各学校专业设置、人员结构、地理位置等自身实际,综合分析可能引发的各类安全稳定事件,并详尽细致地编制应急处置程序;第二要建立应急预案的动态调节机制,根据高校机构和人员变化情况随时对预案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应急预案的协调有效;第三要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编制好的应急预案必须通过现场演练,对其进行实战化的考核检验,并根据演练结果不断的进行完善。
经常性开展应急演练,不但可以提高公众参与应急管理和自救、互救能力,同时通过演练检验预案是否完善、合理,有利于提高各方面专业应急力量的协同能力[6]。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桑枣中学全校两千多名师生按照平时的演习仅用1分36秒全部安全撤离,创造了无一伤亡的奇迹,正是校长叶志平长期坚持规范的师生疏散演练结果。应急预案演练是高校应急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当学校发生突发事件后,要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统一指挥、密切配合、协调高效,形成全校一盘棋的合力,推动事件的平稳顺利解决。
3.6 以安全培训为主体应急安全宣传教育体系
从俄、日、韩等国家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来看,这些国家日常非常重视对广大民众的应急安全文化宣传。他们充分利用各级学校、电影院、社区等开展各种突发事件的公益讲座,传授给民众应急安全知识。从2003年的非典到2008年汶川地震再到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的应急安全宣传工作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如灾难电影、应急科普读物等产业均得到了快速发展,应急安全科普也是应急安全文化的重要一环[7]。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要将广大师生的应急安全意识培养成一种生活习惯,使其时时关注安全、处处懂得应急。要将应急安全教育、宣传、培训、演练等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确保全体师生都树立起应急意识,以防范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8]。只有长期坚持这些应急安全宣传和培训,才能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增强大家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是校园应急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各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编印《校园应急安全手册》,将应急安全知识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全力培养学生的安全素养和应急救援能力,使他们成为维护校园安全的主力军,宣传应急安全文化的传播队,处置应急事件的参与者。通过高校应急安全文化的熏陶,使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熟练的应急安全救援能力,成为国家各行业应急安全管理工作的主力军。
4 结论
(1) 要建设好高校的应急安全文化离不开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必须坚决贯彻党委书记的“第一责任人”,严格落实各单位安全工作主体责任。持续增加校园应急安全文化景观设施建设,通过视觉标识直观体现出校园应急安全文化,提高师生的安全文化传承意识;创新方法加强大学生应急安全教育培训质量,可以通过组建学生应急大队等形式,支持大学生开展各类应急安全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大家的安全文化素质和应急反应能力;持续加大学校智能化、科学化的基础设施保障,全面改善校园应急安全技防水平;高校也可以发挥自身科研、专业的优势,积极开展应急安全管理技术研发,以促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建设。
(2) 校园安全管理是办学治校的基础工作,应急安全文化建设是系统工程,各高校要以组织、制度、设施、信息、演练、宣传“六大体系”建设为重点,并结合各校实际培育各具特色的校园应急安全文化,织密校园安全防护网,提升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能力。同时,要始终坚持校地协同,积极融入属地政府的社会应急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尽最大可能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全力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