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学视域下应急产业协同创新的策略研究

2023-01-16胡佳斌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协同应急产品

胡佳斌

(华北科技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北京 东燕郊 065201)

0 引言

应急产业为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1]。近年来,我国应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内涵不断丰富,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应急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密切联系各学科领域[2],应急产业也需要密切联系各学科领域。设计学是融机电、计算机、管理、艺术于一体,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交叉学科,其口径宽、应用面广,理应在应急产业中发挥作用。然而,我国应急产业起步较晚,设计学又是新兴学科,设计学对应急产业的支撑少有体现,协同创新的途径、策略更是少有研究[3]。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以应急产业和高校设计学科为研究对象,对协同创新的必要性与策略内容开展研究。

1 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1.1 应急产业

目前,应急产业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应急产业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2007年,时任国务委员华建敏在全国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应急产业”[4]。随后,2012年、2014年国家相关部委分别印发了《关于促进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在应急管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了安全产业、消防产业、防灾减灾产业等多种与应急产业相关表述,新时代应急管理理论认为应急产业包括了安全产业、消防产业等。近几年“安全应急产业”的提法较为普遍,2021年工信部发布的《安全应急产业分类指导目录》,将我国安全应急产业划分为安全防护类、监测预警类、应急救援处置类、安全应急服务类4个大类、21个中类、数百个参考事例的应急产品或服务,这是国家层面对应急产业的最新阐述。有不少学者对应急产业进行了定义,表述为[5-6]:在突发事件中承担事前预防与准备、事发监测与预警、事中处置与救援的产品和服务,与之相关的产业即为应急产业。由此可见,应急产业贯穿于突发事件的全过程,涉及应急产品和应急服务两大重点内容,产品包括有形或无形的各类应急产品装备等,涉及研发、制造、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服务包括应急教育、培训及演练、咨询等。

1.2 设计学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印发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2011年)》,艺术学从文学中脱离开来成为第13大学科门类,进而设计学取代了之前的“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跃升成为一级学科,可授予工学或艺术学学位[7]。设计学下没有列出二级学科名单,但是各院校在教学科研实践中把产品设计、动画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看作是设计学下设的二级学科[8]。设计学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交叉的应用学科,主流研究方向应是基于设计实践的研究[9]。未来设计学仍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并建立更加广泛的联系,从而带动从用户到制造的产业系统发展[10]。由此可见,设计学交叉性强、实践性强,与产业联系紧密。

1.3 协同创新的策略

设计学与应急产业发展时间均较短,现有研究成果不够丰富,协同创新策略少有研究,然而,不少学者对高校与产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开展研究并提出对策。徐宏等[11]分析了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存在的问题,从政府角度提出了宏观对策;高运胜等[12]分析了我国集成电路行业产学研创新发展的困境,提出了加强企业创新力、平衡校企联盟布局等建议;李家祥[13]认为要通过建立协同长效发展机制、产学研基地等实现高校助力东北经济发展;武超群[14]运用SWOT方法对大学文化建设进行分析,并给出了加强财经类高校文化建设的建议;邱秀伟等[15]运用SWOT-AHP方法对校企合作策略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采取积极开拓的策略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由此可见,高校与产业之间开展协同创新已成为共识,然而协同创新策略内容多以宏观对策为主,对微观策略内容研究相对不足。SWOT分析法被广泛用于高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领域的研究,其最早是由韦里克提出,通过对机构的内部S(Strength)、W(Weakness),外部的O(Opportunity)、T(Threat)等因素进行梳理、分析、匹配、评估,进而制定发展战略[16]。研究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路线图

2 协同创新必要性分析

2.1 应急产业的SWOT分析

(1) 内部优势。应急产业园区多、企业数量多、产品种类丰富(Se1),不少企业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应急产品或服务的可实现性强(Se2)。《中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2019 年我国安全应急产业总产值为10188亿元,较2018年增长约14.5%,应急产业初具规模、增长潜力大。据不完全统计,仅国家级应急产业园就有31个,各地在建、在评的应急产业园数量更多。部分省市对域内应急企业进行了统计,例如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连续多年发布《应急企业与应急产品名录》,截至2021年底北京有重点安全应急企业156家,涉及435种产品或服务。

(2) 内部劣势。国内应急产业仍以应急产品的制造、生产、销售为主,诸如应急教育、培训及演练、咨询等应急服务较少(We1)。高端应急装备大部分仍依赖于进口,中低端应急产品同质化严重(We2)[17]。突发事件的低频性导致了市场对应急产品功能、数量等需求的不确定性,加之应急产品研发生产具有前置性,这使得企业研发生产行为具有了极大风险,应急企业在新产品研发投入上往往比较谨慎且有限(We3)[18]。传统应急企业注重技术研发与销售,对设计重视程度不够、品牌效应差(We4)。突发事件的处置是全过程活动,应急产业内部各产品之间联动性差、系统性弱(We5)。应急产业客户群体较为单一,以政府、企业用户为主(We6)。应急产品以救援处置类为主,预防监测及服务类产品不足,部分航空、深海等特种领域应急产品不足(We7)。

(3) 外部机会。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应急产业前景广阔(Oe1)。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应急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高,部分应急产品远销海外(Oe2)。科技的发展为应急产业提供了核心动力,不断提升了应急产业技术水平(Oe3)。随着公民应急意识的提高,普通居民对家用应急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大,消费级市场进一步扩大(Oe4)。

(4) 外部挑战。我国幅员辽阔,灾害类型多样,对应急产业提出了较高要求(Te1)。突发事件的高度不确定性给应急产业发展带了不确定性(Te2)。国外品牌对国内品牌形成了一定冲击(Te3)。

2.2 设计学的SWOT分析

(1) 内部优势。高校具有社会服务功能,设计学口径宽、实践性强、与产业联系紧密,能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Sd1)。高校学科众多,对涉及多学科交叉的技术问题可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Sd2)。相比专门化设计公司,高校设计学科细分领域多服务面广(Sd3)、创意更加丰富(Sd4)、成本优势明显(Sd5)。

(2) 内部劣势。高校设计学具有浓厚的“学院派”风格,设计的可落地性欠佳(Wd1),实践机会不够充足(Wd2),项目推进的时效性较差(Wd3)。方案成熟度过度依赖于项目负责人的设计经验,产出效率较低(Wd4)。模式上不如商业设计公司成熟、灵活(Wd5)。

(3) 外部机会。随着经济转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注重设计,特别是在技术较为成熟的领域,企业纷纷在设计上寻求差异化,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Od1)。传统中小企业没有足够能力独立完成设计工作,通常将设计工作进行服务外包(Od2)。

(4) 外部挑战。随着国家对设计产业的重视,设计服务机构数量指数型增长,开设设计学的高校更是占高校总数的80%以上(Td1)。相比科学技术,设计的感性化成分高,核心竞争力弱(Td2)。

2.3 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参照SWOT分析矩阵,对应急产业与设计学SWOT中各要素进行对照分析。协同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双方取长补短实现共赢,因此着重对互补性因素开展分析,构建如表1所示矩阵,对角线上方以设计学为主体、下方以应急产业为主体。针对应急产业所面临的诸多内部劣势,设计学能帮助应急企业降低研发成本、增强品牌创意、提升品质等,同时也能拓展新的应急产品或服务内容及形式、提升企业竞争力。应急产业为设计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机会,提高了设计的可落地性,帮助设计学科在设计同质化背景下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即应急设计,发挥了对应急产业的支撑服务作用。然而,对于应急产业中技术问题、销售问题等,设计学受其学科属性限制往往不能解决。高校设计学科中产出效率低、模式不灵活等问题具有普遍性,并非是与应急产业协同创新中所遇到的特异性问题,同时,高校是以人才培养为要务,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寻找恰当的合作点、优化流程予以规避或解决。

表1 应急产业与设计学SWOT要素对照分析表

设计的附加值高、单个项目设计周期远小于技术研发,加之传统应急企业多注重技术研发,普遍缺乏设计学团队,寻求外界设计合作成了必然的需求,中小型应急企业、竞争激烈领域的设计需求度更高。设计学与应急产业开展协同创新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应采取积极的合作策略,实现双方共赢。

3 协同创新的策略

对设计学与应急产业协同创新的具体实施策略开展研究。根据《安全应急产业分类指导目录》内容将大类、中类分别作为应急产业一级目录和二级目录。《安全应急产业分类指导目录》中的小类及范畴内容多、涉及面广,逐个分析不现实,因此,根据设计学内涵及一、二级目录内容,概括应急产业具体范畴作为三级目录。罗列设计学的重点方向,对标应急产业三级目录,得到设计学不同方向服务应急产业的策略,如图2所示。由图中可以看出,除了安全材料、评估咨询类服务等领域外,设计学多数方向均能与应急产业开展协同创新。

图2 协同创新策略图

应急产业分为产品和服务,产品以有形的产品居多。不同类别产品生命周期有所不同,但普遍经历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过程。产品的开发是最初、最基础的环节,研发通常是多学科联合开展,产品系统越复杂涉及的学科就越多,产品设计扮演着技术产品化的角色,所有产品的研发必然会涉及到产品设计。产品设计最初源于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及工艺美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机械学科下有工业设计、设计学科下有产品设计,两者内容高度重合。应急技术与装备和工业设计属于同一门类、相近专业,两者关系密切。应急产品研发中的需求研究、人机研究、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品牌构建等都是产品设计的范畴。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设计学团队,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项目的人机、造型设计研究,这为设计学参与研发国家重大应急装备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同时,消费级应急产品是新的增长点,家用应急产品接近日用品,家庭用户对应急产品的易用性、美观性要求高,产品设计在这类产品研发中发挥关键作用。

新时代应急管理理论强调注重对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做到“防救结合”。安全防护类、监测预警类产品能很好地发挥事前预防的作用,对普通居民而言储备一定的应急产品应对突发事件是必要的。然而,突发事件类型多、频率低、事发紧急、危害程度高,应急产品具有局限性,提升公众应急知识与意识有了更强的必要性。应急意识的增强一方面降低人为内在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提升外在风险的应对能力。应急教育培训产业助力公众应急意识的提高,科普作品是应急教育培训的重要载体,视觉传达、数字媒体与艺术、环境设计能从平面、动画、虚拟现实、展览展示等方面进行应急科普作品的创作,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增强宣传效果。

在应急产品、应急科普领域的合作是设计学与应急产业开展协同创新的主要策略内容。除此之外,在避难场所与空间设计、防护服饰设计、家用应急产品包装设计、应急系统或产品虚拟交互设计等领域双方也能够开展协同创新。高校设计学与应急产业都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开展协同创新。设计学需要发挥多方向优势,在应急产业中积极寻找合作点,过程中提升效率、注重时效性、优化合作流程。应急产业的相关企业应对合作持乐观的态度,主动开放相应实践平台并提供技术研发及供应链的支持。

4 实践与验证

4.1 协同创新策略实践

为验证协同创新策略的有效性,从高校设计学角度出发,根据上述策略内容,在应急产业中寻找应急产品、应急科普领域的合作点,与相关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实践。

根据北京市发布的《应急企业与应急产品名录》,优选某综合性应急企业与之建立合作。经前期沟通,综合考虑时效性、目标要求等因素,决定对“震后倾角监测仪”产品开展协同创新。震后倾角监测仪是一款监测预警产品,主要用于震后救援中余震的监测,对保护救援人员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已掌握该监测仪的核心技术,并提出了完整的技术方案,需要进行产品化。发挥设计学科优势,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团队,根据企业需求,从产品的使用方式、交互界面、外观造型等方面开展设计。设计终稿及实际产品如图3所示。通过本次协同创新,企业在研发经费有限的背景下实现了震后倾角监测技术的产品化,在产品品牌、造型、人机交互等方面有了极大提升。设计学团队服务了应急产业,成员实践能力明显加强,提高了设计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后续,还与该企业开展了危险气体监测仪等多款应急产品的合作。

图3 震后倾角监测仪设计

应急科普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设计学团队与中国科协、应急管理部宣教中心合作开展应急科普作品创作。基于宣教中心专家提供的文案,设计团队开展视频、图文、H5等多形式的科普作品创作,部分科普作品内容如图4所示。所设计科普作品作为“科普中国”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平台进行了推送,起到了良好的科普宣传作用,设计学团队成员设计实践能力明显提升。

图4 应急科普设计(部分)

4.2 有效性验证

应急产品、应急科普协同创新策略的实践,提升了高校设计学实践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应急企业、社会带来了良好的效益,实现了高校设计学与应急产业的共赢,这表明设计学视域下协同创新的策略是有效性。同时,设计学在服务应急产业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急产品技术功能、应急科普作品文案等内容不属于设计学范畴。

现有协同创新策略研究,多从产业管理角度对协同创新的必要性开展,给出积极推进协同创新的宏观策略,对具体策略内容研究不够充分。设计学与应急产业间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与实践不足,协同创新的策略研究有了深层次意义。相较于其他协同创新策略,设计学视域下应急产业协同创新策略优势在于研究协同创新必要性,给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内容具体、可行性高,为相关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方向与指导,同时,丰富了设计学与应急产业领域的研究成果。

5 结论

(1) 设计学能支撑服务应急产业发展,两者开展协同创新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合作前景广阔。

(2) 设计学与应急产业协同创新策略的主要内容是从应急产品、应急科普、避难场所与空间设计等领域开展合作。

(3) 通过协同创新实践,解决了应急产业面临的部分现实问题,提升了设计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双方共赢,由此验证了协同创新策略的有效性。

(4) 相较于其他学科领域的协同创新策略,该策略优势在于内容具体、可行性高,同时丰富了设计学与应急产业的内涵。

猜你喜欢

协同应急产品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