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期小学生情绪行为问题探究
——以北京市6所小学为例

2023-01-16冯丽娜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36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品行独生子女均值

冯丽娜(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36)

一、引言

研究数据表明,目前国内外约10%到20%的儿童青少年面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干扰[1]。原因主要是儿童青少年较为敏感,面对学业压力和成长中的诸多烦恼,更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长此以往,会引发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刘洋、张伟波和蔡军[2]对上海市1597 例初中生开展焦虑、抑郁调查发现,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分别为16.4%和17.2%。王永保[3]聚焦单亲家庭特殊群体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孩子表现出更显著的社交焦虑状态,且社交焦虑对其攻击性行为有直接预测作用。另外,徐滨[4]研究表明,儿童在童年时期遭受了较大的创伤,如果这些创伤和自身适应机能间无法平衡,就容易产生一系列负面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基于文献梳理发现,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儿童个人的健康成长,对家庭、学校和社会也会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表1 学生情绪行为问题分值

表2 学生情绪行为问题等级划分

表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情绪行为问题差异检验

当下,新冠疫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易出现波动性反弹,中小学生更易出现焦虑、抑郁、极度愤怒乃至争吵、肢体冲突等情绪和行为问题。而研究发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累积性,如对以上情绪、行为问题没有及时干预,会进一步恶化,造成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会出现危机事件。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调控情绪的能力。《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修订)》进一步明确,要引导中小学生学会自我调控情绪,提升受挫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为了保障和促进孩子们健康快乐地生活,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本研究以北京市某区6 所小学为例,开展问卷调查,以评价、筛查学生的情绪行为问题并探究影响因素,力争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同时,为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找到有效途径和策略,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对象

以北京市某区6 所小学的四年级为样本开展调查,其中城区2 所、近郊区2 所、远郊区2 所,共计920 名小学生。

(二)测评内容及工具

采用家长版长处和困难问卷(SDQ)为测评工具评价学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SDQ 问卷由25道题目组成,适用于4~16 岁儿童的父母,内容包括长处和困难两部分内容,即情绪和行为不适的方面,称为困难部分;情绪和行为适应的方面,称为长处部分。问卷共包括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五个维度。其中困难部分包括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等前四个维度,困难总分反映的是情绪和行为问题中消极的一面;长处部分仅包括亲社会行为这一维度,反映的是情绪行为中积极的一面。

表4 不同家庭类型的学生情绪行为问题差异检验

表5 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学生情绪行为差异检验

SDQ 问卷每个维度得分为该维度下所属题目分值之和,与常模比较,分为“正常”“边缘水平”“异常”三个阶段。对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和同伴交往问题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分值越高,说明该维度问题越突出,即出现负面情绪或行为问题的频率越高。对亲社会行为,分值越高说明亲社会行为越好,乐于助人、主动分享等行为频率越高。

三、研究结果

(一)整体情况

从整体来看,学生在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及困难部分均值低于全国常模,说明这几个维度情绪行为问题出现频率较低,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亲社会行为维度分值高于全国常模,说明学生亲社会行为情况良好。具体情况如表1、表2 所示。

从各维度来看,情绪症状方面均值为1.1 分,在正常范围(0~3 分)内,同全国八省22108 名7~13 岁年龄段的小学生(全国常模)相比,低于其均值范围,说明在情绪稳定方面较好,受焦虑、自卑、抑郁等负面情绪困扰相对较少。

品行问题均值为1.5 分,在正常范围(0~2 分)内,且同全国常模相比,低于其均值范围,说明品行问题不突出,激烈反抗、肢体冲突、撒谎等不良行为出现频率较低。

多动均值为3.3 分,在正常范围(0~5 分)内,同全国常模相比,为其均值范围内的最低值,说明多动方面问题不突出,注意力、专注力等较好。

同伴交往问题均值为1.7 分,在正常范围(0~2分)内,同全国常模相比,低于其均值范围,说明同伴交往问题不突出,被孤立、欺凌现象较少,同龄交往较为融洽和谐。

亲社会行为均值为7.8 分,在正常范围(10~6分)内,同全国常模相比,高于其均值范围,说明亲社会行为方面相对较好。

困难部分是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的总和,均值为7.5 分,在正常范围(0~13 分)内,同全国常模相比,低于其均值范围,说明情绪和行为问题不突出,整体情况良好。

通过家长参与SDQ 作答测评学生的情绪行为问题发现,在情绪症状方面,有862 名学生在正常范围内,占比93.7%;27 名(2.9%)学生在边缘水平,说明抱怨、忧虑、消沉、紧张、恐惧等情绪出现频率不低,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应保持观察,了解孩子产生不良情绪的具体原因;31 名(3.4%)学生处于异常水平,说明这些学生情绪症状表现异常,经常出现抱怨、忧虑、消沉、紧张、恐惧等情绪,家长或老师需要重视孩子表现出的一些负性情绪,而且情绪症状异常通常反映出孩子的心理异常,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帮助。

在品行问题方面,有796 名学生处于正常范围,占比86.5%;78 名(8.5%)学生在边缘水平,说明这些学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品行问题,但是处于边缘问题,应保持关注;46 名(5.0%)学生处于异常水平,说明这些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品行问题,得分越高情况越严重,应该予以重视,对孩子诚实、情绪管理、遵守规则等方面进行观察并给予正确引导。

在多动方面,有806 名学生处于正常范围,占比87.6%;54 名(5.9%)学生在边缘水平,说明这些学生在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方面处于边缘水平,要保持关注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行为引导;60 名(6.5%)学生处于异常水平,说明这些学生明显存在多动症状和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处于异常水平,有多动症的可能。

在同伴交往问题方面,有689 名学生处于正常水平,占比74.9%;130 名(14.1%)学生在边缘水平,说明这些学生在同伴交往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问题,但是处于边缘问题水平,要保持关注;101 名(11%)学生处于异常水平,说明这些学生在同伴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体验孤独、遭受欺凌、缺乏交往技巧等,得分越高问题越严重。建议密切关注,了解问题的原因,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亲社会行为方面,有789 名学生处于正常水平,占比85.8%;86 名(9.3%)学生在边缘水平,说明这些学生亲社会行为表现程度中等,可以通过教育或以身作则的方式帮助孩子体会到帮助他人的乐趣;45 名(4.9%)学生处于异常水平,说明这些学生很少表现出亲社会行为。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及人格的健全,建议对孩子进行教育并且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学会帮助他人,理解他人,与他人分享。

(二)不同群体的学生情绪行为差异分析

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群体的情绪行为差异分析

整体来看,无论是独生子女(525 个)还是非独生子女(395 个),情绪行为的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影响因子六个维度均值都处于正常范围内。

对是否为独生子女进行情绪行为的差异分析,发现品行问题、亲社会行为、影响因子存在显著差异。品行问题方面,非独生子女均值(1.5 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1.4 分);亲社会行为方面,非独生子女均值(7.6 分)显著低于独生子女(7.9 分);影响因子上,独生子女均值(0.7 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1.0 分)。(见表3)

困难部分是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的总和,虽然独生子女均值低于非独生子女,但统计上无显著差异。

2.不同家庭结构的学生情绪行为均值比较

由于完整家庭(784 个)、单亲家庭(86 个)、重组家庭(21 个)、父母之一长期不在家(29 个)四个类型家庭样本量相差悬殊,用方差分析误差较大,故不能进行差异比较。

但从均值来看,情绪症状方面,四个类型家庭均值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其中完整家庭均值为1.1分,好于单亲家庭(1.3 分)、重组家庭(1.3 分)及父母之一长期不在家的家庭类型(1.6)。

品行问题方面,四个类型家庭均值都在正常范围内,其中完整家庭均值为1.4 分,好于单亲家庭(1.6 分)、重组家庭(1.6 分)及父母之一长期不在家的家庭类型(2.0 分)。

多动方面,四个家庭类型均值都在正常范围内,其中父母之一长期不在家(3.0 分)与完整家庭(3.2 分)情况好于单亲家庭(3.7 分)和重组家庭(3.8 分)。

同伴交往问题方面,四个家庭类型均值都在正常范围内,其中完整家庭(1.7 分)和单亲家庭(1.7 分)好于重组家庭(1.8 分)、父母之一长期不在家(3.0 分)。

亲社会行为方面,四个家庭类型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其中完整家庭(7.8 分)好于父母之一长期不在家(7.7 分)、单亲家庭(7.3 分)及重组家庭(7.3分)。

影响因子方面,完整家庭和单亲家庭在正常范围内,均值小于1 分;但重组家庭和父母之一长期不在家处于边缘水平,说明情绪行为问题给这些家庭的孩子在生活、学习、同伴交往上带来困扰,造成负面影响。

困难部分方面,四个类型家庭均处在正常范围内,完整家庭总体要好于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及父母之一长期不在家三个类型。

3.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学生情绪行为差异分析

由于非常贫困(0 个)、比较贫困(18 个)、中等(635 个)、比较富裕(219 个)、非常富裕(48个)五类经济条件家庭样本量相差悬殊,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误差较大,故不能进行差异比较,其中非常贫困家庭样本量为0,予以排除。

但从均值来看,情绪症状方面,四类经济条件家庭均处于正常范围内,但非常富裕家庭(0.3 分)情绪症状问题最少,情况最好,其次是比较富裕(1.0 分)和中等家庭(1.2 分),比较贫困家庭(2.1分)相对问题最多,受到负面情绪困扰相对突出。

品行问题方面,四类经济条件家庭均在正常范围内,非常富裕家庭(0.7 分)情况最好,较少出现吵架、撒谎、偷盗等品行问题,其次分别为比较富裕家庭(1.4 分)、中等(1.5 分)、贫困家庭(1.6 分)。

多动方面,四类经济条件家庭均处于正常范围内,但比较贫困家庭(5.0 分)均值位于正常范围内(0~5 分)的最高上限,临近边缘水平,存在专注较差、注意力不够集中等问题,有多动症的风险,值得注意。非常富裕家庭(1.4 分)情况最好,较少出现多动问题,其次是比较富裕(3.0 分)和中等家庭(3.3 分)。

同伴交往问题方面,非常富裕、比较富裕、中等三类经济条件家庭处于正常范围内,比较贫困家庭(2.4 分)在边缘问题水平,说明比较贫困家庭的孩子同伴交往上虽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问题,但相对缺乏交往技巧,会间歇感受到孤独。从均值来看,比较富裕家庭(1.5 分)同伴交往要好于非常富裕(1.7 分)和中等家庭(1.8 分)。

亲社会行为方面,四类经济条件家庭均处于正常范围内,其中非常富裕家庭(9.3 分)亲社会行为良好,更愿意帮助人,乐于分享等。其次是比较富裕家庭(8.0 分)、中等家庭(7.7 分),比较贫困家庭(6.5 分)相对较差。

影响因子上,非常富裕、比较富裕和中等家庭三类处于正常范围内,比较贫困家庭处于异常水平,说明情绪行为问题(困难)已经对比较贫困家庭的孩子在生活、学习、同伴交往方面造成困扰,应给予特别关注。

困难部分方面,四类经济条件家庭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中非常富裕家庭(4.1 分)情绪行为问题相对出现频率较少,情况最好,其次是比较富裕(6.9分)、中等(7.8 分),比较贫困家庭(11.1 分)情绪行为问题相对较为突出,均值处于正常范围(0~13分)的上限,临近边缘水平。

四、结论

(一)学生情绪行为方面整体良好,优于全国常模,但各维度上仍有不同比例的学生处于边缘或异常水平

从数据来看,学生的情绪和行为不适应方面(困难部分)均值低于全国常模,说明大部分学生在情绪和行为方面报告较少的问题行为;而适应方面(长处)均值高于全国常模,说明多数学生亲社会行为良好,能够体谅别人、关心帮助他人及乐于分享等。但从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仍有少数学生在情绪症状(3.4%)、品行问题(5.0%)、多动(6.5%)、同伴交往(11%)、亲社会行为(4.9%)这些维度上处于异常水平,需要引起重视。

(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情绪行为方面无显著差异

结果显示,无论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在情绪行为不适应方面(困难部分)和适应方面(长处)均处在正常范围之内,且无显著差异。

(三)不同家庭结构的学生情绪行为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完整家庭在困难和长处两方面都好于非完整家庭

综合来看,虽然四个类型家庭在情绪和行为各方面均处于正常范围,但从分值来看,完整家庭在困难部分和长处方面都好于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及父母之一长期不在家三个类型,表现为在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方面报告较少的问题,亲社会行为更强。

(四)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学生情绪行为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贫困家庭学生在情绪和行为上报告更多问题,亲社会行为较弱

虽然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群体的学生在情绪和行为各方面处于正常范围,但是贫困家庭在困难部分暴露出更多问题,如更易受到负性情绪困扰,多动和同伴交往问题上均处于边缘水平,专注力不足,间歇感受孤独更强烈;同时,亲社会行为远落后于其他三类群体。

五、建议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心理问题中发生率高、影响面广、最为常见的是情绪和行为问题。从结果来看,虽然超过八成的学生情绪行为较少报告问题,处于正常范围,但是仍有少部分群体在情绪症状、品行、多动、同伴交往等方面处于边缘水平或异常水平,亲社会行为不强,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家庭、学校予以重视,给予及时的必要的专业辅导、干预、治疗及人文关怀和疏导,避免进一步严重,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同时在调查中也发现,亲子关系是影响学生情绪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和刘文敬、尤美娜和张芳等[5]研究发现的“父母关系不和、母子冲突和父子冲突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结论一致。此外,本研究在前期质性访谈中发现,寄宿小学生这一类特殊群体更需要重点专注,因为寄宿,他们的亲子关系往往会出现疏离、沟通不畅、逃避等问题,显著影响其情绪行为。正如申奥文、高雯和顾娟等[6]研究表明,不同的亲子沟通方式对寄宿生的学业适应、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均有一定影响。因此要做好家庭教育的引导、沟通及培训工作,深入推进家校协同工作。

另外,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学生在情绪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所以需要引起重视,学校要进一步关注处在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及父母之一长期不在家的家庭类型中的学生及贫困家庭学生,做好心理健康的预防工作,对于已经处于异常水平的个体,及时建立心理档案,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必要时对接转介治疗。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祖国的未来,要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持续递进地深入下去,让祖国的花朵尽情沐浴在心灵阳光之下,幸福绽放。

猜你喜欢

品行独生子女均值
优良品行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图说
善念是一种高贵的品行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不耻下问
彭林军:诚实守信 砥砺品行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
关于均值有界变差函数的重要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