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串行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辅音脱落现象研究

2023-01-16郭中子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音系辅音制约

郭中子

和谐串行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辅音脱落现象研究

郭中子

(天津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

和谐串行理论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带推导的优选论理论。研究首先介绍和阐释了和谐串行理论的基本原则和理论框架,其次基于形态-音系框架以英语舌冠塞音[t, d]的词中脱落和词尾脱落为例,探讨英语辅音音段脱落现象,提出英语舌冠塞音脱落的音系理据,发现英语辅音音段在发生脱落之前会经历多个中间步骤。研究指出了基于规则推导模式的经典生成音系学理论和并行优选论,以及在辅音音段脱落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和谐串行理论严格遵循渐变性原则对生成器产出的候选项集合加以限制,允许从底层到表层的多步骤循环的串行推导,充分体现了候选项的和谐性提升过程,可以更好地描写和解释英语舌冠塞音[t, d]脱落的音系过程。最后,总结并简要说明和谐串行理论在分析英语辅音音段脱落现象时的特点和主要发‍现。

音系学;优选论;和谐串行理论;脱落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音系学家Alan Prince和认知科学家Paul Smolensky(2004)创立了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OT)。作为生成语言学的继承和发展,OT理论已是学界公认的一种语言类型学理论。OT理论是以表层制约条件为主的并行评估模式,放弃了规则推导,制约条件居于语法的核心。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音系学家纷纷探索OT理论的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Archangeli & Langendoen,1997;Kager,1999;de Lacy,2007;McCarthy,2002,2004,2007,2008a,2008b,2010,2016,2019;Krämer,2018)。和谐串行理论(Harmonic Serialism,HS)是近年来兴起的OT理论。HS理论带有音系推导步骤,这与基于规则推导的生成音系学理论不谋而合,二者都主张“音系映射是间接性的,音系推导是分步实施的,每一步音系推导所产生的音变数量是受到严格限制的”(马秋武,2016:401)。

HS理论已应用到形态-音系结构研究领域(Müller,2020)。本文基于前人研究,运用HS理论系统描述和分析了英语舌冠塞音的音段脱落(deletion)现象。首先,总结了HS理论的基本假设;其次,基于形态-音系视角以英语舌冠塞音[t, d]的词中脱落和词尾脱落为例,探讨了英语辅音音段的脱落现象,提出英语舌冠塞音脱落的音系理据,认为舌冠塞音[t, d]在发生脱落之前会经历多个中间步骤,并指出了基于规则推导模式的经典生成音系学理论(rule-based phonology,RBP)和并行优选论(Parallelist OT,P-OT)在分析该音变现象时存在的问题;再次,研究阐述了HS理论严格遵循渐变性原则,对生成器产出的候选项集合加以限制,允许从底层到表层的多步骤循环的串行推导,充分体现候选项的和谐性提升过程,因此,HS理论可以更好地描写和解释英语舌冠塞音[t, d]脱落的音系过程;最后,研究简要说明了HS理论在分析舌冠塞音音段脱落现象时的特点和主要发现。

二、理论框架

HS理论是OT理论的最新发展,是一种带推导的OT理论(McCarthy,2008a,2008b,2010,2016,2019;Müller,2020)。HS语法操作严格限制生成器对候选项集合的生成过程,只允许生成器所生成的候选项形式有一处与它的输入项有别。同时,HS语法分析过程采用多步骤循环的串行音系推导模式。HS语法操作流程(McCarthy,2016:50;马秋武,2016:404)如图1所示。

图1 HS语法操作流程

由图1可知,HS语法操作流程的第一步是输入项进入生成器(GEN),生成器会生成OT理论候选项集合。下一步候选项集合进入评估器(EVAL),后者对前者的特征进行评估,选出一个最优选项。然后HS语法机制会再次为生成器提供一个输入项,该输入项即上一步骤评估所选出的最优选项,以便继续新一轮的语法分析。从生成器到评估器的一次循环过程,就被称为一个步骤。每个步骤中候选项集合的特点是候选项中既包含该步骤中未发生任何音变的输入项,也包含在形式和内容上仅发生一次音变的所有输入项。当音系推导过程的所有步骤始于同一形式,终于同一形式时,即所有推导步骤聚合于同一形式时,HS语法分析便认为音系推导全过程结束。在最后一个步骤聚合而得的语言形式,既是HS语法分析过程的最终产物,也是该语言语法分析过程的最优表层输出项。

总之,HS理论主张音系映射是间接性的,存在多步骤音系推导,严格限制每一步音系推导所产生的音变数量。因此,生成器生成的候选项集合必须严格遵循渐变性原则,在从底层到表层的映射过程中体现了候选项和谐性的提升过程。

三、英语辅音脱落现象

音段的脱落现象一般有三种:首音脱落、词中脱落(syncope)和尾音脱落(apocope)。词中脱落指词内失去一个音段,如辅音。尾音脱落是指省略或丢失词尾一个音段或者多个音段,如早期英语中的singan到现在的sing(赵忠德,2006:180-182)。本文研究英语舌冠塞音[t, d]的词中脱落和尾音脱落。

在英语中,特别是在口语中或说话者语速很快时,会出现舌冠塞音[t, d]的词尾脱落现象。本节首先列举一些可能会出现[t, d]脱落的示例,然后概述触发该音变的音系环境(Wolfram & Johnson,1982:95-96;Avery & Ehrlich,1992:86;Harris,1994:227;Cruttenden,2001:237;Yavaş,2011:145)。

(1)词尾[t, d]脱落

a. we/st/ /s/ide ....→ we[s][s]ide 西侧

b. bli/nd/ /m/an ..→ bli[n][m]an 盲人

c. wi/ld/ /g/oose .→ wi[l][g]oose 大雁

d. ha/nd/ /m/ade .→ ha[n][m]ade 手工制作的

e. ju/st/ /n/ow .→ ju[s][n]ow 刚刚

f. le/ft/ /s/treet → le[f][s]treet 左边的街道

g. ne/kst/ /k/lass .→ ne[ks][k]lass 下节课

h. ba/nd/ /ʃ/ell .→ ba[n][ʃ]ell 壳形演奏台

i. le/ft/ /f/ield .→ le[f][f]ield 左外场,古怪的看法

j. pa/st/ /p/resident .→ pa[s][p]resident 上一任主席

k. be/st/ /p/art .→ be[s][p]art 最好的部分

l. mu/st/ /g/o .→ mu[s][g]o 必须走

m. se/nd/ /m/e .. → se[n][m]e 发给我

n. to/ld/ /r/ory .→ to[l][r]ory 告诉罗里

(2)语素尾[t, d]脱落

a. la/ndl/ord .→ la[n.l]ord 房东

b. te/kstl/ess .→ te[ks.l]ess 无原文的

c. so/ftn/ess .→ so[f.n]ess 柔软

d. ki/ndn/ess .→ ki[n.n]ess 善良

e. po/stm/an .→ po[s.m]an 邮递员

f. te/kstb/ook .→ te[ks.b]ook 课本

g. exa/ktl/y .→ exa[k.l]y 精确的

h. wi/ndm/ill .→ wi[n.m]ill 风车

i. ha/ndb/ag .→ ha[n.b]ag 手提包

j. frie/ndʃ/ip .→ frie[n.ʃ]ip 友谊

k. wri/stw/atch .→ wri[s.w]atch 腕表

l. re/stl/ess .→ re[s.l]ess 不耐烦的

如(1)和(2)所示,英语舌冠塞音[t, d]脱落现象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词尾脱落,会出现在两个词汇词(lexical word)构成的语法结构中,第一个词的词尾[t, d]脱落,如定中结构(bli/nd/ /m/an→bli[n][m]an)、动宾结构(se/nd/ /m/e→se[n][m]e)。第二类是词中脱落,出现在复合词和附后缀的派生词中,词中语素尾[t, d]脱落,即复合词的第一个自由语素尾[t, d]脱落和派生词缀粘附的语素尾(即词根尾)[t, d]脱落,如复合词(la/ndl/ord→la[n.l]ord)、派生词(frie/ndʃ/ip→frie[n.ʃ]ip)。

在第一类现象中,第一个词汇词的词尾[t, d]脱落。在第二类现象中,如果将复合词的自由语素和派生词的词根均视为一个词汇词,那么综合(1)和(2)可知,英语舌冠塞音[t, d]脱落的音系目标是第一个词的主重音音节尾的辅音音段。也就是说,当[t, d]处于第一个词的主重音音节尾,其前后都出现[+辅音性]音段,即[t, d]被其他辅音包围而形成复杂辅音群(如CtC,CCtC,CdC,CCdC)时,复杂辅音群的音系环境会触发[t, d]发生脱落。关于(1)和(2)呈现的英语舌冠塞音[t, d]脱落的音系现象,有以下四点说明:

第一,当[t, d]出现在辅音群且其前后与其他辅音音段相连时,在其脱落前首先会变为无听感除阻塞音[t¬]和[d¬](unreleased stop)。也就是说,[t, d]首先弱化为无听感除阻塞音。

第二,关于舌冠塞音[t, d]脱落的左侧音系环境,分析发现[t, d]前的辅音音段是阻塞音或响音,如we/st/ /s/ide→we[s][s]ide,bli/nd/ /m/an→bli[n][m]an,exa/ktl/y→exa[k.l]y,to/ld/ /r/ory→ to[l][r]ory。在[t, d]脱落后,简化后的辅音群中的最后一个辅音音段将会成为第二个音节的音节首。

第三,以上这些音系条件构成了触发(1)和(2)中[t, d]发生脱落的音系环境。如果给定的两个单词无法满足音系规则的应用环境,那么第一个词的词尾不会发生[t, d]脱落。例如,两个单词中如果第一个词的音节尾是单辅音,即使第二个词的音节首是辅音,也不会发生[t, d]脱落,如sweet girl。如果两个词中第一个词的音节尾是双辅音,第二个词的音节首是元音,那么也不会发生[t, d]脱落,如last apple。但第一个词的最后一个辅音音段会发生音节重构(resyllabification),成为第二个词的音节首。

第四,从(1)和(2)可知,无论是在词中脱落还是在词尾脱落,舌冠塞音[t, d]的脱落位置都在主重音音节尾且其两侧相连辅音(Harris,1994:227)。对于(1)和(2)所描述的舌冠塞音[t, d]的脱落现象,主要出现在英语口语或说话者语速很快时,而在一些正式语体中一般不会出现舌冠塞音[t, d]脱落现象。

总之,对于英语舌冠塞音[t, d]的脱落现象,本文假设舌冠塞音[t, d]脱落的目的是通过[t, d]的脱落简化音节尾的复杂辅音群,将其变为标记性较少的辅音群。下一节将简要回顾RBP和P-OT对英语舌冠塞音脱落现象的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

四、RBP和P-OT对英语舌冠塞音脱落现象的分析

1 RBP的音系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英语口语中,舌冠塞音[t, d]在词尾可能会发生脱落,但RBP理论和P-OT理论对此现象蕴含的音系过程并未进行过系统的解释。如(1)和(2)所示,舌冠塞音[t, d]脱落的位置通常是在一个单词的主重音音节尾(如派生词exa/ktl/y→exa[k.l]y,复合词ha/ndb/ag→ha[n.b]ag,或词组中第一个单词的主重音音节尾se/nd/ /m/e→se[n][m]e)。RBP理论提出了以下规则来解释[t, d]在词尾辅音群中的脱落现象,如(3)所示。

(3)英语舌冠塞音[t, d]脱落规则

但是RBP规则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强制要求出现在词尾辅音群中的[t, d]脱落,但在一些正式语体或说话者放慢语速时并不会发生脱落,因此该规则并未解释词尾[t, d]脱落的可选择性;第二,可以解释语料(1)和(2)发生的音变现象,但未提供[t, d]脱落的音系动因;第三,未体现位于主重音音节尾的[t, d]在表层脱落之前经历的音变过程。

2 P-OT的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音系学家(Kang & Oh,2004;Chung,2008)基于P-OT操作模式分析了英语舌冠塞音[t, d]脱落现象。本文以Chung(2008)的分析为例,探讨P-OT操作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Chung认为,当[t, d]处于音节尾且其前后均与辅音音段相连时,[t, d]出现脱落的音系过程,他的P-OT分析基于从底层到表层的一次性映射并行处理模式,不允许从底层到表层过程中出现中间推导步骤。P-OT提出了以下七条制约条件,如(4)所示。

(4)a. MAX-Seg:输入项中的音段在输出项中不可以被删除

b. Relative Linguistic Distance (RLD):韵核后的第一个音段必须出现在输出项中

c. NoCODA:音节不可以有韵尾

d. *Non-Prom:塞音不可以出现在两个辅音音段中间

e. MAX-Onset:输入项中的音节首在输出项中不可以被删除

f. MAX-Fricative:输入项中的擦音在输出项中不可以被删除

g. MAX-Stop:输入项中的塞音在输出项中不可以被删除

在这七条制约条件中,MAX-Seg是一个忠实性制约条件,要求输入项中的每一个音段都必须在输出项中出现。基于MAX-Seg的制约条件,P-OT又提出MAX-Fricative和MAX-Stop两个制约条件,且它们必须排在MAX-Seg之前。MAX-Fricative必须排在MAX-Stop之前,以此确保在音变过程中只有塞音脱落,同时保留擦音。NoCODA是一个标记性制约条件,要求音节不可以有韵尾。RLD要求保留韵核后与其相连的辅音音段。*Non-Prom规定不可以出现包含舌冠塞音[t, d]的复杂辅音群。MAX-Onset要求必须保留音节首。关于RLD,*Non-Prom和MAX-Onset三个制约条件之间的排序,并无特定要求,它们在制约条件等级排序中同等重要。

以下两个OT竞选表解释了英语舌冠塞音[t, d]脱落的音变现象,如mu/st/ /g/o→mu[s][g]o和te/kst/ /b/ook→te[ks][b]ook。mu/st/ /g/o→mu[s][g]o的P-OT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体系如(5)所示。

(5)*Non-Prom, MAX-Onset, RLD>> MAX-Seg>> NoCODA

表1 mu/st/ /g/o→mu[s][g]o must go

根据OT竞选表1可知,最优选项是mu[s.g]o,它只违反了排序在最后的制约条件MAX-Seg和NoCODA;候选项mu[st.g]o由于/t/出现在两个辅音音段/s/和/g/的中间,所以违反了排序最靠前的制约条件*Non-Prom;候选项mu[t.g]o删除韵核后的第一个辅音音段/s/,违反了制约条件RLD;候选项mu[s.t]o删除输入项中的音节首/g/,违反了制约条件MAX-Onset。

te/kst/ /b/ook→te[ks][b]ook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如(6)所示:

(6)*Non-Prom, MAX-Fri, MAX-Onset, RLD>> MAX-Stop

表2 te/kst/ /b/ook→te[ks][b]ook textbook

在表2中,MAX-Fri和MAX-Stop的设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复合词textbook中,主重音节text以三辅音群/kst/结尾,book是以辅音/b/开始的音节。候选项te[ks.b]ook是最优选项,只违反了排序最靠后的制约条件MAX-Stop;候选项te[kst.b]ook中的/t/前后都与辅音音段相连,违反了制约条件*Non-Prom;候选项te[st.b]ook由于删除了第二个音节的音节首/b/,违反了制约条件MAX-Onset。在候选项te[st.b]ook和te[kt.b]ook中,/t/前后均与辅音音段相连,违反了排序最靠前的制约条件*Non-Prom。

P-OT的分析似乎解释了舌冠塞音[t, d]脱落现象,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第一,P-OT和RBP规则都强制要求出现在词尾或语素尾的[t, d]脱落,但在一些正式语体或说话者放慢语速时,[t, d]不会发生脱落。P-OT和RBP规则均未解释过该现象,不具备解释充分性;第二,P-OT分析没有体现[t, d]脱落之前经历的弱化过程。P-OT通过可违反的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一次性为特定的输入形式选择一个“最优的”或“最和谐的”输出形式,因此不能描述位于词中主重音音节尾的[t, d]在表层脱落之前所发生的弱化;第三,P-OT提出的制约条件过多且未能完整描述脱落音段的左侧音系环境;第四,P-OT和RBP规则都未说明[t, d]脱落的音系动因。

事实上,音节尾舌冠塞音[t, d]脱落是有音系理据的,只有当形态-音系结构符合规则应用的音系环境时,才会触发[t, d]脱落。换言之,当[t, d]处于音系非凸显位置时(phonologically non-prominent position)会发生弱化(lenited),然后弱化音段在复杂辅音群中受其相连的辅音音段影响,从而出现脱落(Beckman,1997,2004;Hayes & Steriade,2004;Smith,2004)。

五、HS理论对英语舌冠塞音脱落现象的分析

RBP和P-OT解释了英语舌冠塞音[t, d]在音节尾脱落的现象,但是二者在理论解释的充分性上存在不足,即未提供[t, d]脱落的音系动因,未体现位于主重音音节尾的[t, d]在表层脱落之前经历的音变过程。因为P-OT是通过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一次性为特定的输入形式选择了一个“最优的”或“最和谐的”输出形式。也就是说,P-OT认为输入项的[t, d]作为音节尾在脱落之前不会经历任何中间步骤,P-OT也就不能描述主重音音节尾[t, d]在表层脱落之前所发生的弱化。下一节将探讨英语舌冠塞音[t, d]发生音段脱落的理据。

1 舌冠塞音[t, d]脱落的音系学理据

本文认为,寻求发音的省力、听觉的省力是分析某一音变现象的基础。因此,提出描述和解释舌冠塞音[t, d]脱落的OT理论制约条件也应基于言语感知或者言语产出。

音系学家认为,音变发生的位置通常与标记性有关(Jakobson,1968;Nespor & Vogel,1986,2007;Kenstowicz,1994;Spencer,1996;Kager,1999;de Lacy,2006,2007;Hayes & Steriade,2004;Rice,2007;Steriade,2008;Hayes,2009;Kiparsky,2015;Kennedy,2017;Samuels,2017;McMahon,2020;Katz,2021)。标记性(markedness)概念在音系过程中体现为无标记性的音段比有标记性的音段更可能发生中和、弱化、同化和脱落。就部位特征的标记性而言,与唇和舌背等部位相比,舌冠不具有标记性。本文基于标记性概念,认为[t, d]的发音部位在舌冠,因此无标记性的舌冠塞音音段[t, d]更容易发生音变,出现弱化、脱落。

此外,音段在音节中所处的位置也会促成该音段脱落,一些音系学家(Harris,1994;Beckman,1997,2004;Lombardi,1999;Coetzee,2004,2016;Honeybone,2008)对比了音系结构中的凸显位置和非凸显位置。位于凸显位置的音段不容易成为音变目标,如重音节的音节首;出现在非凸显位置的音段则容易成为音变目标,如重音节的音节尾。

本文主张在英语中处于音系结构的非凸显位置,即主重音音节尾的舌冠塞音[t, d]会发生弱化,弱化为无听感除阻塞音[t¬, d¬](unreleased stop)。与舌冠塞音相异,其他英语辅音,如擦音、塞擦音、鼻音等,即使在重音节韵尾也不会发生弱化,发音时会呼出气流,听感上仍为除阻辅音(released consonant)。

从感知的角度来解释,出现在一个辅音音段之前的无听感除阻塞音[t¬, d¬]很难被感知。与其他音段不同,弱化音段失去了区别特征(Hayes & Steriade,2004;Coetzee,2004;Honeybone,2008)。因此,在非凸显位置的主重音音节尾,除阻塞音[t, d]会弱化为无听感除阻塞音[t¬, d¬],且相连的辅音发音使[t¬, d¬]在听感上更加模糊,从而触发无听感除阻塞音出现脱落。[t¬, d¬]脱落后,音系语法简化了音节尾的复杂辅音群,将其变为标记性更少、发音更省力的辅音群。

简言之,除阻塞音[t, d]在主重音节尾发音时,气流不释放,发生弱化变为无听感除阻塞音[t¬, d¬],[t¬, d¬]受其相连的辅音影响,在口语中可能出现尾音脱落。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说话者在语速很快时会出现[t, d]脱落现象,但是在正式语体或放慢语速时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也就是说,在正式语体中,[t, d]弱化为无听感除阻塞音[t¬; d¬]后并未发生脱落。[t, d]脱落在不同语体中既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t, d]是否脱落取决于说话者使用的语体。但是,RBP和P-OT对此现象均未提供解释,本文将运用HS理论对[t, d]在不同语体中是否脱落进行分析。

2 HS理论对英语舌冠塞音[t, d]脱落的分析

HS理论不同于RBP理论,也有别于P-OT理论。HS理论秉承OT理论的基本原则,由可违反的普遍性制约条件等级体系构成,严格限制生成器,生成的候选项集合需要严格遵循渐变性原则,底层到表层的串行推导过程充分体现了候选项的和谐性提升。

正如上文的分析,舌冠塞音[t, d]从底层到表层脱落的映射过程中会存在中间层面,首先是[t, d]发生弱化变为无听感除阻塞音[t¬, d¬],然后弱化音段[t¬, d¬]在适当的音系环境中可能脱落。这两个步骤体现了辅音音段在脱落之前经历的音变过程:辅音音段弱化,继而脱落。这一音变过程类似英语元音的词中脱落(syncope)(Hooper,1978)。英语元音的词中脱落经历两个步骤:第一,前元音或后元音弱化为央元音;第二,弱化的央元音位于非重音音节,继而发生脱落。本文认为,英语词尾辅音音段脱落与元音词中脱落的音系过程类似。

2.1 阻塞音后的[t, d]脱落的HS理论分析

HS理论具有结构操作的完全适用性特点(full availability of structural operations)(McCarthy,2002:116)。生成器可以生成各种音系操作,对音变现象的解释取决于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序。因此,HS理论操作中音系结构的生成过程是线性串行推导模式。本节以英语舌冠塞音[t, d]脱落现象为例,论述HS理论在分析该现象时采用的方法,发现HS理论在推导过程中的每一步操作都具有完全适用性。

关于舌冠塞音[t, d]脱落的左侧音系环境,在(1)和(2)中可以发现[t, d]前的辅音音段是阻塞音或响音,如we/st/ /s/ide→we[s][s]ide,bli/nd/ /m/an→bli[n][m]an,to/ld/ /r/ory→to[l][r]ory,exa/ktl/y→exa[k.l]y。下文基于HS理论对[t, d]前的辅音音段类型逐一举例分析,首先探讨阻塞音后的舌冠塞音[t, d]脱落现象。(7)论述了HS理论在分析mu/st/ /g/o→mu[s][g]o的词尾/t/脱落的音系步骤。

(7)mu/st/ /g/o→mu[s][g]o的音系推导过程:

步骤1 mu[st¬.g]o

步骤2 mu[s.g]o

步骤3 mu[s.g]o—聚合

在步骤1中,在must词尾非凸显位置的/t/发生弱化,成为无听感除阻塞音[t¬]。在步骤2中,弱化后的[t¬]受其相连辅音的影响,在听感上更加模糊,促成[t¬]发生脱落,生成mu[s.g]o。步骤2的输出项与步骤3的输出项聚合于同一形式,至此推导结束。HS语法分析为体现(7)中的英语舌冠塞音脱落的音系过程,提出了以下五个制约条件,如(8)所示。

(8)DEP-IO:输出项中不可以出现输入项中没有的音段

*C‣]#:除阻塞音不可以出现在音节尾

*CC¬.C:无听感除阻塞音不可以出现在两个辅音之间

MAX-Seg (lenition):输入项中的弱化音段在输出项中不可以被删除

*COMPLEX-CODA:音节尾不可以出现复杂辅音群

在这五个制约条件中,忠实性制约条件DEP-IO不允许输出项中出现输入项中没有的音段,DEP-IO在制约条件体系中必须排在首位,因为它要求不能通过插入元音来简化复杂辅音群。忠实性制约条件MAX-Seg (lenition)要求弱化音段[t¬, d¬]在输出项中不可以被删除,说明音段弱化后才会出现脱落,不具备弱化特征的音段不会脱落。MAX-Seg (lenition)在HS理论中间步骤的第二个阶段至关重要。*C‣]#规定音节尾不可以出现除阻塞音,这是一个标记性制约条件(Wolfram & Johnson,1982:24;Harris,1994:201-202)。另一个标记性制约条件*CC¬.C要求在两个辅音之间不可以出现弱化音段[t¬, d¬],而且弱化音段的区别特征应该与其相连辅音音段的区别特征一致,都为[+辅音性]。关于这两个标记性制约条件的关系,*C‣]#必须排在*CC¬.C之前,因为辅音音段在脱落之前必须发生弱化。*CC¬.C必须排在MAX-Seg (lenition)之前,因为弱化音段脱落后,音节尾的复杂辅音群会简化。标记性制约条件*COMPLEX-CODA禁止音节尾出现复杂辅音群,该制约条件位于制约条件等级体系最后。

由(8)可知,HS理论采用的制约条件与P-OT提出的制约条件不完全相同且排序有异。以mu/st/ /g/o→mu[s][g]o的生成为例,其映射在生成器中先后涉及两种不同的操作:词尾/t/弱化,然后脱落。因此,从底层推导出表层需要有中间步骤(intermediate step)。在中间步骤的候选项集合中,/t/弱化后成为无听感除阻塞音的候选项mu[st¬.g]o,若要在推导的第一步中获胜,那么*C‣]#必须在制约条件等级体系中排在*CC¬.C之前。因此,HS理论分析英语[t, d]脱落的制约条件等级排序为(9)所示。

(9)DEP-IO>> *C‣]#>> *CC¬.C>> MAX-Seg (lenition)>> *COMPLEX-CODA

HS理论对mu/st/ /g/o→mu[s][g]o的音系分析步骤1如表3所示。

表3 HS理论对mu/st/ /g/o→mu[s][g]o的音系分析步骤1

在表3中,最优选项mu[st¬.g]o尽管违反制约条件*CC¬.C,但是*CC¬.C在制约条件等级排序中排位靠后。败选项mu[st.g]o因为在音节尾出现除阻塞音[t],违反制约条件*C‣]#。败选项mu[s.tə.g]o插入央元音[ə],违反制约条件DEP-IO。

HS理论与P-OT的制约条件等级体系存在明显差异。在英语中,*CC¬.C在表层形式中是不可违反的,即无听感除阻塞音不可以出现在两个辅音音段之间。而中间步骤1中的最优选项mu[st¬.g]o违反制约条件*CC¬.C,这说明HS理论制约条件等级体系中存在违反表层真实(violation of the surface-true)的现象。

在下一步骤的音系推导过程中,OT理论竞选表的输入项是步骤1的最优选项mu[st¬.g]o。HS理论对mu/st/ /g/o→mu[s][g]o的音系分析步骤2如表4所示。

表4 HS理论对mu/st/ /g/o→mu[s][g]o的音系分析步骤2

由表4可知,音系推导步骤1的输出项在步骤2中成为输入项。与输入项相比,候选项a和c各发生一次音变。候选项mu[s.g]o出现无听感除阻塞音[t¬]脱落。候选项mu[st¬.g]o未发生任何音变,但是违反排位在前的制约条件*CC¬.C。候选项mu[st¬ə.g]o为简化辅音群插入央元音,违反制约条件DEP-IO。将表3的制约条件排序应用于表4的候选项集合,候选项mu[s.g]o被HS理论选为该步骤的最优选项。

因为步骤1的输出项在步骤2中成为输入项,因此HS语法分析出现了中间步骤,改变了经典OT理论主张的从底层形式直接映射到表层形式的操作机制。步骤2的最优选项将成为步骤3的输入项。

虽然步骤2输出的最优选项在英语中是合法的舌冠塞音[t]脱落后生成的表层形式,但是HS语法并不确认,所以最优选项mu[s.g]o作为输入项形式需要继续被HS语法分析。HS理论对mu/st/ /g/o→mu[s][g]o的音系分析步骤3如表5所示。

表5 HS理论对mu/st/ /g/o→mu[s][g]o的音系分析步骤3

在表5中,基于同样的制约条件排序,HS语法分析对候选项集合进行评估,候选项中有未发生音变的候选项mu[s.g]o。和输入项相比,候选项mu[st.g]o的音节尾增加了除阻塞音[t],违反制约条件DEP-IO和*C‣]#,故a为最优选项。至此,根据渐变性原则,音系推导步骤聚合于最优选项mu[s.g]o。此为英语词尾舌冠塞音脱落后生成的最优表层输出形式,HS理论生成器到评估器的循环操作过程至此结束。

总之,基于HS理论操作模式,从表3至表5可知,词尾舌冠塞音因为发生弱化且受其相连的辅音影响可能会出现脱落。

2.2 鼻音后的[t, d]脱落的HS理论分析

本节探讨鼻音后的舌冠塞音[t, d]脱落现象。以复合词la/ndl/ord→la[n.l]ord的生成为例,其映射在生成器中先后涉及两种不同的操作:音节尾/d/弱化,然后脱落。(10)论述了HS理论在分析la/ndl/ord→la[n.l]ord的音系步骤。

(10)la/ndl/ord→la[n.l]ord的音系推导过程:

步骤1 la[nd¬.l]ord

步骤2 la[n.l]ord

步骤3 la[n.l]ord—聚合

在步骤1中,landlord是复合词,land音节尾的音段/d/发生弱化,成为无听感除阻塞音[d¬]。在步骤2中,弱化后的[d¬]受其相连辅音的影响,在听感上更加模糊,促成[d¬]发生脱落,生成la[n.l]ord。步骤2的输出项与步骤3的输出项聚合于同一形式,因此推导结束。

在下文中HS理论设定的五个制约条件及其排列体系与(9)相同,即(11)。

(11)DEP-IO>> *C‣]#>> *CC¬.C>> MAX-Seg (lenition)>> *COMPLEX-CODA

HS理论对la/ndl/ord→la[n.l]ord的音系分析步骤1如表6所示。

表6 HS理论对la/ndl/ord→la[n.l]ord的音系分析步骤1

在表6中,最优选项la[nd¬.l]ord仅违反排位在后的制约条件*CC¬.C。败选项la[nd.l]ord因为在音节尾出现除阻塞音[d],违反制约条件*C‣]#;败选项la[n.də.l]ord插入央元音[ə],违反制约条件DEP-IO。

在下一步骤的音系推导中,OT理论竞选表的输入项是步骤1的最优选项la[nd¬.l]ord。HS理论对la/ndl/ord→la[n.l]ord的音系分析步骤1如表7所示。

表7 HS理论对la/ndl/ord→la[n.l]ord的音系分析步骤2

在表7中,音系推导步骤1的输出项在步骤2中成为输入项。候选项la[n.l]ord中无听感除阻塞音[d¬]发生脱落。候选项la[nd¬.l]ord未发生任何音变,但是违反*CC¬.C一次。候选项la[nd¬ə.l]ord插入央元音,违反了DEP-IO。因此,候选项la[n.l]ord被HS理论选为该步骤的最优选项。

虽然步骤2输出的最优选项是舌冠塞音[d]脱落后生成的合法表层形式,但是HS语法分析并不确认,所以最优选项la[n.l]ord作为输入项形式还要继续被HS语法分析。HS理论la/ndl/ord→la[n.l]ord的音系分析步骤3如表8所示。

表8 HS理论对la/ndl/ord→la[n.l]ord的音系分析步骤3

在表8中,基于同样的制约条件排序,HS理论对候选项集合进行评估。候选项la[n.l]ord未发生音变。和输入项相比,候选项la[nd.l]ord在音节尾增加了除阻塞音[d],违反排序在前的制约条件DEP-IO和*C‣]#,故a为最优选项。至此,根据渐变性原则,音系推导步骤聚合于最优选项la[n.l]ord。此为音节尾舌冠塞音脱落后生成的最优表层输出形式,HS理论生成器到评估器的循环操作过程至此结束。

总之,基于HS理论操作模式,从表6至表8可知,舌冠塞音[d]因为发生弱化且受其相连的辅音音段影响可能会出现脱落。

2.3 流音后的[t, d]脱落的HS理论分析

上文分析了[t, d]脱落时,其左侧是阻塞音或鼻音的音系环境。本节探讨在流音[ɫ]后的舌冠塞音[t, d]脱落现象。在英语中/l/有两种语音形式:[l]和[ɫ]。/l/在音节首、元音之前的发音是齿龈流音[l],在音节尾(或辅音前)要发成软颚化的(velarized)流音[ɫ]。流音的区别特征是[+辅音性](Hayes,2009:95)。以to/ld/ /r/ory→to[l][r]ory的生成为例,其映射在生成器中先后涉及两种不同的操作:词尾/d/发生弱化,然后脱落。(12)论述了HS理论在分析to/ld/ /r/ory→to[l][r]ory的音系步骤。

(12)to/ld/ /r/ory→to[l][r]ory的音系推导过程:

步骤1 to[ɫd¬.r]ory

步骤2 to[ɫ.r]ory

步骤3 to[ɫ.r]ory—聚合

在步骤1中,/d/位于told词尾发生弱化,成为无听感除阻塞音[d¬]。在步骤2中,弱化后的[d¬]受其相连辅音的影响而脱落,生成to[l][r]ory。步骤2的输出项与步骤3的输出项聚合于同一形式,至此推导结束。

HS理论设定的制约条件排序与(9)相同,即(13)。

(13)DEP-IO>> *C‣]#>> *CC¬.C>> MAX-Seg (lenition)>> *COMPLEX-CODA

HS理论对to/ld/ /r/ory→to[l][r]ory的音系分析步骤1如表9所示。

表9 HS理论对to/ld/ /r/ory→to[l][r]ory的音系分析步骤1

在表9中,最优选项to[ɫd¬.r] ory仅违反了排位在后的制约条件*CC¬.C。败选项to[ɫd.r] ory因为在音节尾出现除阻塞音[d],违反了*C‣]#;败选项to[ ɫ.də.r] ory中插入央元音[ə],违反了DEP-IO。

在下一步骤的音系推导中,OT理论竞选表的输入项是步骤1的最优选项to[ɫd¬.r]ory。HS理论对to/ld/ /r/ory→to[l][r]ory的音系分析步骤2如表10所示。

表10 HS理论对to/ld/ /r/ory→to[l][r]ory的音系分析步骤2

在表10中,音系推导步骤1的输出项在步骤2中成为输入项。候选项to[ɫ.r]ory出现无听感除阻塞音[d¬]脱落。候选项to[ɫd¬.r]ory未发生任何音变,但是违反制约条件*CC¬.C一次。候选项to[ɫ.də.r]ory中插入央元音,违反制约条件DEP-IO。因此,候选项to[ɫ.r] ory为该步骤的最优选项。

虽然步骤2输出的最优选项是合法的表层形式,但是HS语法并不确认,所以最优选项to[ɫ.r]ory作为输入项形式需要继续被HS语法分析。HS理论to/ld/ /r/ory→ to[l][r]ory的音系分析步骤3如表11所示。

表11 HS理论对to/ld/ /r/ory→to[l][r]ory的音系分析步骤3

六、舌冠塞音[t, d]未脱落现象的HS理论分析

(1)和(2)描述的舌冠塞音[t, d]脱落现象主要出现在英语口语中,在一些正式语体或说话者放慢语速时一般不会出现这种辅音脱落现象。[t, d]是否脱落取决于说话者使用的语体。

本节基于HS理论和前文提出的HS理论制约条件等级体系,解释这种语音变体——[t, d]未脱落现象。OT理论作为一种类型学理论可以通过重新排列等级制约条件来解释不同的音变类型。例如,在语言习得领域,Tesar和Smolensky(1998)提出制约条件降级演算系统,认为母语习得经过了制约条件的降级。

HS理论可以通过重新排列等级制约条件来解释舌冠塞音[t, d]未脱落现象,以英语合成词la/ndl/ord→la[nd¬.l]ord的生成为例,其映射在生成器中仅涉及一种操作:音节尾/d/发生弱化。(14)论述了HS理论在分析la/ndl/ord→la[nd¬.l]ord的音系步‍骤。

(14)la/ndl/ord→la[nd¬.l]ord的音系推导过程:

步骤1 la[nd¬.l]ord

步骤2 la[nd¬.l]ord—聚合

在步骤1中,landlord是复合词,land音节尾的音段/d/发生弱化,成为无听感除阻塞音[d¬]。在步骤2中,无听感除阻塞音[d¬]成为输出项,因此步骤1的输出项与步骤2的输出项聚合于同一形式,至此推导结束。

HS理论将五个制约条件的等级重新排列,与(11)不同,HS理论将标记性制约条件CC¬.C与忠实性制约条件*MAX-Seg (lenition)更换序次,产生交互——把*MAX-Seg(lenition)排在CC¬.C之前,其余制约条件及排序不变,新生成的制约条件等级排序如(15)所示。

(15)DEP-IO>> *C‣]#>> *MAX-Seg (lenition)>> CC¬.C>> *COMPLEX-CODA

HS理论对la/ndl/ord→la[nd¬.l]ord的音系分析步骤1如表12所示。

表12 HS理论对la/ndl/ord→la[nd¬.l]ord的音系分析步骤1

基于等级重新排列后的制约条件体系(15),由表12可知,最优选项la[nd¬.l]ord仅违反了排位在后的制约条件*CC¬.C。败选项la[nd.l]ord因为在音节尾出现除阻塞音[d],违反了制约条件*C‣]#;败选项la[n.də.l]ord插入央元音[ə],违反制约条件DEP-IO。

在下一步骤的音系推导过程中,OT理论竞选表的输入项是步骤1的最优选项la[nd¬.l]ord。HS理论对la/ndl/ord→la[nd¬.l]ord的音系分析步骤2如表13所示。

表13 HS理论对la/ndl/ord→la[nd¬.l]ord的音系分析步骤2

在表13中,候选项la[n.l]ord出现了无听感除阻塞音[d¬]脱落,违反排位在前的制约条件MAX-Seg (lenition)。候选项la[nd¬.l]ord未发生任何音变,违反排位在后的制约条件*CC¬.C和*COMPLEX-CODA各一次。候选项la[nd¬ə.l]ord在音节尾增加央元音,违反排位最前的制约条件DEP-IO。因此,la[nd¬.l]ord为最优选项。至此,根据渐变性原则,音系推导步骤聚合于最优选项la[nd¬.l]ord,la[nd¬.l]ord成为最优表层输出形式,HS理论生成器到评估器的循环操作过程至此结束。HS理论通过重新排列等级制约条件,使标记性制约条件CC¬.C与忠实性制约条件*MAX-Seg (lenition)产生交互作用,解释了正式语体中可能出现的[t, d]未脱落的语音变体现象(如la/ndl/ord→la[nd¬.l]ord)。

七、结语

HS理论是OT理论的最新发展,是以表层制约为核心的生成音系学理论,这一理论通过忠实性制约条件和标记性制约条件的排序,说明和解释了语言之间和语音变体之间的类型变化。目前对英语舌冠塞音[t, d]脱落现象的研究更多的是如RBP所进行的描述性分析,而非解释性分析。本文对HS理论框架进行了系统梳理,用其解释英语舌冠塞音[t, d]的脱落现象。通过具体示例分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t, d]脱落的音系过程和语音类型变化。

HS理论对英语舌冠塞音[t, d]脱落的研究基于这一假设,即当[t, d]处于音系结构的非凸显位置时会发生弱化,弱化后的音段在复杂辅音群中很可能会脱落。RBP和P-OT在解释这一音系过程时都存在不足,而HS理论可以显示[t, d]在脱落之前经历的音变过程。HS理论在音系推导的中间步骤中使用相同的制约条件等级体系,能够解释(1)和(2)中的英语辅音脱落现象。

本研究有如下发现:第一,就脱落的音系过程而言,[t, d]出现在音系结构的非凸显位置(如音节尾);第二,音段脱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舌冠塞音[t, d]在音节尾发生弱化,变为无听感除阻塞音[t¬, d¬],[t¬, d¬]在复杂辅音群的音系环境中会发生脱落,如frie/nd.ʃ/ip→frie/nd¬.ʃ/ip→frie[n.ʃ]ip;第三,HS理论为解释[t, d]脱落而提出的制约条件是基于感知因素,显示了音系学的功能主义趋势(相关研究参见王嘉龄,2002;张吉生,2006;李兵,2008);第四,HS理论与P-OT在制约条件的可违反程度上存在差异,在mu/st//g/o→mu[st¬.g]o→mu[s][g]o中,标记性制约条件*CC¬.C在表层形式中不可违反,即无听感除阻塞音[t¬]不可以出现在两个辅音之间,而在表3中,中间步骤1中的最优选项mu[st¬.g]o违反了*CC¬.C,这说明HS理论制约条件体系中存在违反表层真实的现象;第五,HS理论本质上是一种类型学理论,英语舌冠塞音[t, d]在不同语体中是否脱落,可以通过以下两个制约条件等级体系排序来呈现语音变体。

(16)[t, d]脱落的制约条件排序:DEP-IO>> *C‣]#>> *CC¬.C>> MAX-Seg (lenition)>> *COMPLEX-CODA

.[t, d]未脱落的制约条件排序:DEP-IO>> *C‣]#>> *MAX-Seg (lenition)>> CC¬.C>> *COMPLEX-CODA

总之,本文基于HS理论,以分析英语中舌冠塞音[t, d]的脱落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了HS理论的基本原则和理论框架,并提出舌冠塞音脱落的音系理据,证明HS理论可以更好地描写和解释英语辅音音段脱落的音系过程。

[1] Archangeli, D. & D. Langendoen. 1997.:[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 Avery, P. & S. Ehrlich. 1992.[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Beckman, J. 1997. Positional Faithfulness, Positional Neutralization and Shona Vowel Harmony[J].,(1): 1-46.

[4] Beckman, J. 2004. Positional Faithfulness[A]. In J. McCarthy (ed.)[C]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5] Chung, C. W. 2008. Relative Positional Faithfulness and Co-operative Effects on Phonological Processes[J].,(4): 393-418.

[6] Coetzee, A. 2004. What It Means to be a Loser: Non-optimal Candidates in Optimality Theory[D].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7] Coetzee, A. 2016. 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Phonological Variation: Grammatical and Nongrammatical Factors in Variable Nasal Place Assimilation[J]., (2): 211-246.

[8] Cruttenden, A. 2001.[M].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9] de Lacy, P. 2006.[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 de Lacy, P. 2007.[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 Harris, J. 1994.[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12] Hayes, B. 2009.[M]. Malden: Wiley-Blackwell.

[13] Hayes, B. & D. Steriade. 2004. Introduction: The Phonetic Bases of Phonological Markedness[A]. In B. Hayes, R. Kirchner & D. Steriade (eds.)[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 Honeybone, P. 2008. Lenition, Weakening and Consonantal Strength: Tracing Concepts through the History of Phonology[A]. In J. de Carvalho, T. Scheer & P. Ségéral (eds.)[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5] Hooper, J. 1978. Constraints on Schwa-deletion in American English[A]. In J. Fisiak (ed.)[C]. Hague: Mouton.

[16] Jakobson, R. 1968.[M]. Hague: Mouton.

[17] Kager, R. 1999.[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 Kenstowicz, M. 1994.[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19] Kang, S. K. & M. Oh. 2004. A Constraint-based Analysis of Consonant Cluster Simplification in English[J].,(2): 377-395.

[20] Katz, J. 2021. Intervocalic Lenition is not Phonological: Evidence from Campidanese Sardinian[J].,(4): 651-692.

[21] Kennedy, R. 2017.[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2] Kiparsky, P. 2015. Phonologization[A]. In H. Patrick & J. Salmons (eds.)[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3] Krämer, M. 2018. Current Issues and Directions in Optimality Theory: Constraints and Their Interaction[A]. In S. Hannahs & A. Bosch(eds.)[C]. London: Routledge.

[24] Lombardi, L. 1999. Positional Faithfulness and Voicing Assimilation in Optimality Theory[J].,(2): 267-302.

[25] McCarthy, J. 2002.[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6] McCarthy, J. & A. Prince. 2004. Generalized Alignment: Prosody[A]. In J. McCarthy(ed.):[C].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7] McCarthy, J. 2007.:[M]. London: Equinox.

[28] McCarthy, J. 2008a.:[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9] McCarthy, J. 2008b. The Gradual Path to Cluster Simplification[J]., (2): 271-319.

[30] McCarthy, J. 2010. An Introduction to Harmonic Serialism[J]., (10): 1001-1018.

[31] McCarthy, J. 2016. Cross-level Interactions in Harmonic Serialism[A]. In J. McCarthy & J. Pater (eds.)[C]. London: Equinox.

[32] McCarthy, J. 2019. How to Delete[A]. In A. Khalfaoui & M. Tucke (eds.)[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33] McMahon, A. 2020.[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34] Müller, G. 2020.[M]. Sheffield: Equinox Publishing.

[35] Nespor, M. & I. Vogel. 1986.[M]. Dordrecht: Foris Publications.

[36] Nespor, M. & I. Vogel. 2007.[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37] Prince, A. & P. Smolensky. 2004.[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38] Rice, K. 2007. Markedness in Phonology[A]. In P. de Lacy (ed.)[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9] Samuels, D. 2017.[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40] Smith, J. 2004.[M]. London: Routledge.

[41] Spencer, A. 1996.[M].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42] Steriade, D. 2008. The Phonology of Prceptibility Effects: The P-map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Constraint Organization[A]. In H. Kristin & S. Inkelas (eds.)[C]Cambridge: The MIT Press.

[43] Tesar, B. & P. Smolensky. 1998. Learnability in Optimality Theory[J]., (2): 229-268.

[44] Wolfram, W. & R. Johnson. 1982.[M]Washington, D. C.: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45] Yavaş, M. 2011.[M]. Malden: Wiley-Blackwell.

[46] 李兵. 2008. 论优选论的功能主义倾向[J]. 当代语言学, (1): 1-19.

[47] 马秋武. 2016. 和谐串行理论:一种带推导的优选论[J]. 当代语言学, (3): 401-415.

[48] 王嘉龄. 2002. 优选论与功能主义[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 30-34.

[49] 张吉生. 2006. 再论汉语外来语音节可接受性的优选分析[J]. 外国语, (2): 25-32.

[50] 赵忠德. 2006. 音系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H311

A

1008-665X(2022)6-0063-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音系-句法的交互与英汉韵律结构对比研究”(20YJA740016)

郭中子,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音系学

(责任编辑:张新萌)

猜你喜欢

音系辅音制约
失去爆破和不完全爆破
BR Sounds
英语的辅音连缀
第二讲 元音和辅音(下)
朝阳建平县方言音系研究
陕北甘泉下寺湾镇话音系及其特征
英语元音/e/的语音特征及其音系功能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剪刀差”制约了农药制剂出口
健康卡推进受多方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