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Henry入路缝合旋前方肌术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及预后分析
2023-01-16李腾飞张宇
李腾飞 张宇
桡骨远端骨折属于骨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往往是由高空坠落及交通意外等暴力导致,患者主要表现特征包括腕关节畸形及疼痛等,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其中累及关节的不稳定性骨折往往需要外科手术治疗[1-2]。掌侧Henry入路术式是近年来国内外用以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经典手术入路术式,为了保证骨折断端的良好暴露,往往需要顺着桡骨上方正中切开旋前方肌,以期暴露骨折断端,之后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及钢板的置入[3-5]。目前,有关改良Henry 入路实施完毕之后是否需要进行旋前方肌的缝合尚且存在一定的争议。鉴于此,本文通过研究桡骨远端骨折实施改良Henry 入路缝合旋前方肌术式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方案支持,现做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佳木斯市中医医院2019 年4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120 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入组标准:(1)所有受试者均经CT 扫描确诊;(2)均为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3)年龄>18 岁;(4)均无桡神经或/和正中神经受损。排除标准:(1)伴有其他骨折;(2)伴有重大血管神经受损;(3)合并糖尿病或/和高血压等疾病手术耐受性较差;(4)研究期间因故退出或失访。以随机双盲对照法分为缝合组60 例及不缝合组60 例。入组人员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研究。
1.2 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开展改良Henry 入路术式治疗,术前30 min 静脉输注1.5 g 头孢呋辛钠(生产厂家:浙江巨泰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6977,规格:0.75 g),开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处理之后,协助受试者取平卧位,适当外展患肢,常规消毒、铺巾、止血。选择桡骨远端改良掌侧Henry 入路,作8 cm 的切口,分别进行皮肤、皮下组织的分离,保证桡侧腕屈肌腱的暴露。之后随着桡动脉和桡侧腕屈肌腱间隙进入,切开桡侧腕屈肌腱掌侧腱鞘,适当牵拉桡侧腕屈肌腱,并对桡侧腕屈肌腱背侧腱鞘予以切开处理。借助甲状腺拉钩实现钝性分离,暴露旋前方肌,顺着桡骨上方正中切开上述组织,骨膜剥离子自上而下推开旋前方肌桡骨附着部位,以免反复推拉剥离,以旋前方肌肌腹撕裂为宜,尽量保留旋前方肌桡骨附着部分的完整。明确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满意之后,选择1.5 mm 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选用合适的钢板锁定桡骨远端掌侧,开展钻孔、测深处理。取螺钉拧入之后,C 形臂X 线机明确骨折复位良好之后,冲洗切口。缝合组术中选用2-0 可吸收线进行旋前方肌的间断缝合处理,之后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不缝合组则不开展旋前方肌缝合处理,将其平铺在桡骨掌侧钢板表面,直接进行皮下组织和皮肤的缝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术后肩臂手功能障碍评分量表(DAS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手术前后的腕关节活动范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DASH 评分内容涵盖生活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及上肢功能维度,总分0~100 分,得分与肩臂手功能成正比[6]。VAS 总分0~10 分,得分越高反映疼痛越剧烈[7]。腕关节活动范围主要是通过拍摄腕关节正侧位X 线片进行判定,涵盖旋前、旋后、掌倾及背伸情况。术后并发症涵盖创伤性关节、关节僵硬及屈曲腱激惹。血清IL-1β、IL-6 水平的检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实现,具体操作以试剂盒(选用上海生工生物有限公司产品)为准。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由SPSS 22.0 软件完成,计量资料用()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缝合组男/女为33/27;年龄23~83 岁,平均(49.59±6.2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7 例,跌倒伤18 例,其他15 例;AO 分型:B 型25 例,C 型35 例;发病至手术时间1~5 d,平均(2.78±0.21)d。不缝合组男/女为35/25;年龄23~80 岁,平均(49.64±6.31)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8 例,跌倒伤18 例,其他14 例;AO 分型:B型26 例,C 型34 例;发病至手术时间1~5 d,平均(2.81±0.23)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术后6 周、6 个月的DASH、VAS 评分对比 两组术后6 周及术后6 个月时的DASH 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术后6 周、6 个月的VAS 评分均低于不缝合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6周、6个月的DASH、VAS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术后6周、6个月的DASH、VAS评分对比[分,()]
2.3 两组术前、术后6 周及6 个月腕关节活动范围对比 两组术前及术后6 周、6 个月的腕关节旋前、旋后、掌倾、背伸角度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术后6周及6个月腕关节活动范围对比[°,()]
表2(续)
2.4 两组并发症对比 两组创伤性关节、关节僵硬及屈曲腱激惹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对比[例(%)]
2.5 两组术前、术后1 个月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术后1 个月缝合组血清IL-1β、IL-6 水平均低于不缝合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ng/L,()]
表4 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ng/L,()]
3 讨论
临床上针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手段及入路方式存在较大的争议,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术入路包括掌侧入路及背侧入路[8-9]。背侧入路的优势在于容易暴露关节面,有利于为背侧的移位骨块提供良好复位支撑,但存在伸肌腱鞘刺激激惹较为严重的缺陷,继而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早期康复锻炼,甚至引起肌腱断裂等重大并发症[10-11]。掌侧入路可获得良好的关节面解剖部位,继而获得良好临床效果,且相较于背侧入路具有并发症较少的优势。有研究发现,旋前方肌的修复有助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的前臂旋前功能的恢复,同时有利于下尺桡关节的稳定,通过减少摩擦刺激以保护指屈肌腱,为前臂旋前肌力的恢复起到积极促进作用[12-14]。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部分患者因切开后桡侧的残留肌肉组织不多,旋前方肌肌腹极易出现撕裂,或因骨折时断端对旋前方肌等造成损害。故此,分析对比改良Henry 入路缝合与不缝合旋前方肌术式的疗效和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文结果发现,缝合组术后6 周、6 个月的VAS 评分均低于不缝合组。这提示了桡骨远端骨折实施改良Henry 入路缝合旋前方肌术式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考虑原因,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过程中若未对旋前方肌进行完整的覆盖,掌侧肌腱和钢板直接接触引起的长期摩擦可能引起周围肌腱损伤,甚至引起断裂。而术中进行旋前方肌的缝合,不但可以实现对接骨板的彻底覆盖,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接骨板和螺钉对肌腱、神经激惹,进一步有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15-16]。此外,两组术前及术后6 周、6 个月的腕关节旋前、旋后、掌倾、背伸角度对比均不明显。这反映了缝合旋前方肌应用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对患者术后早期的腕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方面的效果并无明显优势。分析原因,术中未缝合组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将旋前方肌平铺在桡骨远端,继而引起术后组织的粘连,从而发挥保护肌腱及维持腕关节活动的作用,进一步使得两组术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并无显著差异。另外,术后1 个月缝合组血清IL-1β、IL-6 水平均低于不缝合组。这表明了缝合旋前方肌应用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究其原因,缝合旋前方肌的本质是认为修复肌肉损伤手段,可有效降低螺钉及接骨板等治疗工具对患者神经、肌腱的激惹、受损,从而有效减轻术后早期疼痛,进一步降低患者因疼痛而引起的炎症因子水平异常升高[17-19]。另有研究报道指出,旋前方肌的缝合相较于机体自发恢复粘连,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粘连修复期间的炎症产物及致痛因子合成、分泌,最终有利于血清IL-1β、IL-6 水平的下调[20]。
综上所述,桡骨远端骨折实施改良Henry 入路缝合旋前方肌术式治疗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有助于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