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量化评价实践应用研究

2023-01-16邵宁平曲劲亮

公关世界 2022年23期
关键词:素质育人考核

文/邵宁平 曲劲亮

引言

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16年12月,国家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出要“形成与完善现代制造业体系相契合的人力资源发展格局,造就一支结构协调、规模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朝气的制造业人才队伍,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制造业这种划时代性政策调整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等提出了新的诉求。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分析

综合素质是指人们自身所具有各种生理的、心理的和外部形态方面以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1-2]。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仍显不足,具体表现在身体素质不强、心理素质不稳定、衣饰打扮、言谈举止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知识结构有缺陷、职业规划不明确等[3]。

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以授课任务的方式开展,如《思想道德修养》、《音乐欣赏》,以教师讲授和演示示范为主,学生学习完成后,通过考试即可取得相应成绩;其二单独进行德育考核。例如单独核算学生校内、校外参观实训成绩;根据学生听讲座、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爱心志愿者等活动的参与度和成果进行打分,单独核算其德育成绩,学期末作为德育考核成绩,纳入学期总成绩[4]。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方式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基于“互联网+”,借助信息技术,从“三全”育人的角度来看,依然存在不足。

1.全盘课程化和强制化,全方位育人不畅。

素养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单纯的把素质培养课程化,理论化,以强制的方式要求学生参加素质提升的相关活动,试图通过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素养,显失科学性,无法激发学生内心的参与热情。再加之有些活动重形式,轻内容,从内心深处无法引起参与者的共鸣,达不到应有的活动效果。

2.缺乏企业有效参与,全过程育人不畅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任务,作为“双主体育人”的另一方,企业只是将注意力放在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制定、课程的设置、课程及实训内容的选定等育人的前端,而针对中后端学生的在校素质提升以及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等方面参与度不足,参与的深度也不够。

3.专业教师的参与有限,全员育人不畅

大部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限于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处教师的工作,在课堂上专任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技能和知识层面的提升,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涉及不多。由于高校教育教学主体和学生管理主体异位,导致学生素质培养在特定时间段出现空档期,致使全员育人不畅。

二、“互联网+”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中的应用

以互联网为载体构建学校、企业、教师“三位一体”的职业素养提升体系,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内外兼修”提升模式。

1.基于“互联网+”,校企协作共同研发学生职业素养评测平台

(1)建立标准化任务库,将素质考核定量化、任务化。针对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特殊要求,研发学生职业素养评测平台。素养任务化,是互动平台搭建的重中之重。任务库的作用在于改变现阶段素质考核的课程化、零散化以及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将难以直观衡量的素养任务化、定量化。通过对教师、学生、企业的走访调研,并组织专家学者团队,将企业需求频率较高的素质任务进行汇总,并确定对应的分值,形成素质标准化任务库。任务库的任务发布由学校、企业两方负责,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实时发布企业任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堂知识和企业实际存在偏差的问题。学生通过“抢单”获取并完成素质任务后,经过任务发布方的认可,即获得与标准化任务库中相同或相近任务名称所相应的分值。由于每项任务难易程度不同,可以根据考察素养点的多少确定相应的分值(表1素质标准化任务库对照表示例)。

表1 素质任务库及分值对照表示例

(2)星级体系的构建,将素质任务推进由被动变为主动。针对德育教育考核强制化的问题,在平台素质分值体系引入星级勋章等级制度,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所获得的分值,累积可以获取相应等级的星级勋章。星级不同,对应的权益不同。通过星级等级的激励,满足学生精神上“炫耀”的需求;通过对应权益的逐级提高,满足学生对物质层面的需求。最终达到学生素质能力提升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2.基于 “互联网+”,加大校企合作深度,助力企业全过程育人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用人单位的经营效果。校企共同探索协同育人机制实践路径。在育人前端,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内容进行充分协商;在育人中端,监督人才培养方案的推进,协助教师完成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在育人末端,校企共同参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

3.基于 “互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突出专业课教师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作用

专业课教师应正确认识学生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投身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工作中,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线上+线下”两相结合,在教学评价中,将课程考核与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协作、沟通交流、信息处理等相结合,根据职业素养培养实际需求,开展教学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拓展学生资源获取的渠道,还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比如教学过程中,课前,通过“如何为宁夏九大重点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引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源。课后,利用校企交流平台,企业兼职教师以直播形式,介绍实际操作要求及职业素养要求,鼓励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小组,由教师带队,到宁夏葡萄制品相关产业展开调研,结合调研结果,确定“葡萄籽全产业链开发”项目,取得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校、企业、教师共同参与,最终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三、结论及建议

1.结论

目前,每年有800多万的学生从高校毕业,但符合企业需求、综合素质强、“适销对路”的学生依然不足,将学校育人目标和企业人才需求特点相结合,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构建学校、企业、教师“三位一体”的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体系。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使得学生职业素养量化测评成为可能。针对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特殊要求,将职业素养测评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研发学生职业素养评测平台,搭建素养任务库,企业从育人的前端到育人的末端全程参与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从而培养出企业急需、用得上、用的顺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教师依托课程教学,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2.建议

(1)重视学生素质形成的规律,突出职业素养过程化考核。科学认知学生素质的养成规律,重视素质积累,突出对素质考核过程化,而不是局限于用卷面考核的方式来决定学生在素质方面的成绩。(2)搭建职业素养测评平台,实现素质水平可视化考核。通过任务库及平台的搭建,采用定量化的方法,对学生素质进行全方位考核,将职业素养具体化,可视化。解决了素养难以量化、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同时平台的使用,突破以往将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分散到各门课程中的传统模式,创新性地将职业素养以任务的形式集中在平台统一管理并进行考核,实现学生职业素养考核的融合化和系统化。(3)以“互联网+”为依托,实现学校、企业、教师“三全育人”。“互联网+”正逐步消除存在于教育领域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人与人之间维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职业素养任务考核平台,打通了校企全过程育人的通道,企业可以更直接的、时时的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实现学校、企业、教师“三全育人”。

猜你喜欢

素质育人考核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