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内涵与融合教学模式探讨
2023-01-16殷红卫
黄 睿,殷红卫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1]。截至2022年底,教育部已审定升格了32所职业本科大学,这些职业技术大学将成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对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中国制造和服务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国当前旅游业发展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职业教育旅游管理在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等方面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但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一定程度上仍存在重“教”轻“育”、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以及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手段相对落后等问题[2-3],而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程是学校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战略行动,又是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4]。
一、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5]。这表明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不仅要为满足旅游行业的服务需求而培养技能技术人才,而且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课程思政是指在思想政治课以外的其他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德行培养和价值塑造[6]。高德毅等提出,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发挥思政课的“群舞中领舞”作用,实现所有课程的“共舞中共振”效应[7];何玉海强调,“课程思政”是一种包含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倡导讲授、对话、交往、服务“四位一体”的思政教育模式。[8];刘鹤提出,课程思政应当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坚定的政治方向为核心,以明确的德育内容和道德元素为主题,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滋养[9];许小军认为,课程思政是集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社会主义文化、法律制度、文学艺术、美学等多元化的元素结构,并与知识、技能元素相互融合的课程思政元素体系[10]。这些研究成果为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提供了较为清晰的理论阐述和路径思考。
基于学者们对课程思政内涵的阐述分析可知,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与道德修养为主要目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内容。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具体要求,结合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教学规律与教学特点,笔者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归纳为“六爱六重点七教学”[4](图1),即以“六爱”为教学主线,以“六重点”为教学导向,以“七教育”为教学切入点,以端正和明确专业课程的育人方向,进一步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育人功能。
图1 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内涵
二、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多角度定位
课堂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需要深入理解并正确掌握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使课程思政教育和学科教学有机融合,从而深入研究和创新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思政课程有所不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要契合全新教学方法,促使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产生同向同行的教学效果。
旅游产业市场的变化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技术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根据市场响应和企业要求以及针对性培养方案,在培养强化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也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学生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心理等多个维度。高职学生处于成长和发展的黄金期,也是职业理想形成、职业素养发展的黄金期[11]。通过旅游公司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文化与职业精神融入专业课程,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避免学生在学习、就业过程中产生错误思想和行为偏差,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旅游管理部门持续推进行业供给侧改革,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加强基础理论建设和应用研究,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形成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在文旅融合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应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提高旅游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四融合”课程模式构建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将思政理念、内容和方法融入课程教学,针对旅游管理的专业特点与资源优势,通过深入发掘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抓住专业知识系统中所蕴涵的学科元素与精神内容,实施融合教学模式,创新性地将思政元素渗透到课堂教育全过程,起到“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的作用。
融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交叉或重组,彼此融合而形成的协调共生现象与过程[12]。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四方面构建“四位一体”的融合教学模式(图2)。
图2 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模式
(一)教育理念融合
旅游管理专业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突破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由课程教学理念向课程育人理念转变,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创新发展理念融为一体,通过教学理念的融合与创新推动专业变革,促进课程思政持续创新,全面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强化学生对旅游职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工作实践中秉承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立德树人的成效,更加全面有效地诠释“六爱”思想内涵以及“六重点”教学导向。
(二)教育内容融合
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着重将“六爱六重点七教育”思政内容纳入公共基础课(人文素养)、专业课(专业知识)与实践课(能力提升)的教学全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思维认同、情感认同[4],提升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旅游与爱国主义教育、“两山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文旅融合与新发展理念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生态文明意识和文化素养,促使学生深入了解旅游行业最新发展战略、行业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在旅游专业文化类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等内容,借其影响学生从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另外,要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增强依法治旅意识和依法参与行业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旅游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帮助学生掌握职业规范,培养热爱旅游职业、踏实肯干、诚实诚信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职业操守,更好地诠释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教学模式中“爱人民、爱集体、爱专业”的思想精神以及“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等深刻内涵。
(三)教育方法融合
精心组织、整合各种课堂形态,根据教学目的与内容,灵活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课程育人效果。在教法选择和使用方面,教师要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性教学、场景化模拟、场景课堂等方式方法,注重教育信息化发展手段在课堂思政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加强师生课堂交流互动,让学生在体验、反思和创新过程中实现对专业知识的主动获取和职业精神的自我塑造。
旅游管理专业重在培养学生导游讲解、景观设计、线路规划等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教育素材融入其中,促进中华文化、历史知识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融合、优化,从而构建旅游管理专业“金课”,形成跨时空、跨学科、跨层次的复合型教学方式,建构产教融合、文旅融合的协同育人教学方法。
(四)教育过程融合
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应贯彻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巩固—课外实践”全过程,包括课程设计、教学计划与大纲、课程选材、教案与课程设计等方面,贯穿于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实践实训、作业论文等多个环节[4]。要在发挥校内线下第一课堂、实习实训第二课堂作用的同时,通过校内与校外、线下与线上、理论与实践等多元思政课堂的建构和教学环节的链接,积极拓展在线(虚拟仿真)教学第三课堂、社会(行业)实践与创业研修第四课堂[13],延伸思政教学活动,优化课程思想教育实施过程。
四、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融合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切实加强对教学思政教育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管理机制,制订专业思政教育培养方案,建立领导教学与听课机制、集中备课和讨论沟通机制,积极打造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网络学习平台,增强课程思政组织的管理水平和实施效果。同时,整合高校和社会旅游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协同育人课程生态共同体。构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与党团教辅人员密切协作、校内课程思政与校外课程思政互补联动、线上课程思政资源与线下课程思政资源融合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与课程思政格局。
(二)优化教学设计,健全课程思政体系
在建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推动课程思政的优化重组,构建内容丰富、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课程思政体系。一是优化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明确育人的价值目标,确保各类课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是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特点,将旅游专业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合理融合,建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统筹一体的课程体系,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协调融合;三是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方法体系,以学生为本改革和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运用课堂讲授、讨论交流、案例分析、实习实训、参观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课程吸引力与感染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四是优化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课堂教学、课程实习、专业大赛、创新创业、课程考核等全过程,不断丰富各类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通过思政教育提高旅游实践实习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水平,举办或参与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意策划、实践技能、创新创业、红色旅游策划等比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实践应用、行业服务、创业就业能力;五是积极推动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衔接、融合和贯通,实现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交叉渗透和协同共振[6]。
(三)重视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要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课堂氛围,引导和激励教师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强化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组建思政教师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研团队,探索教学、科研协作模式。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基础知识教育培训力度,通过开展课程思政专项辅导、教师红色旅游景区探访、现场课堂观察、教师课堂训练和课程思政基础知识集中教研等活动,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德育意识,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
(四)创新教学方法,打造课程思政金课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完善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要有开放性的教育手段[13]。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平台,借助媒体设备、微信教学群、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开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根据金课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大的特点,精心培育优秀教学团队和教育资源,努力建立思政特色突出、实用性强、教学质量高的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体系,跨学科、跨专业融合旅游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创建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等多类型金课,联合建设一批优质课程群,推动旅游金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14]。
(五)创新专业实习形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尤其重视实践实训的设计。学生初入工作岗位,可能会出现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责任意识不强、不熟悉岗位规范和思想不稳定等现实问题,教师应及时通过多种途径与学生们深入交流,提升学生思想认识,避免眼高手低,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将课程思政教育扩展到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环节,关心学生的思想变化以及实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开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教学模式“七教育”,促使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克服困难,从而建立起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更好地投入到旅游行业的工作之中,利用自己专业所学与实践所得,发挥知识与技能的融通作用。
(六)健全考评体系,完善教学激励机制
对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是验证课程思政实效性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规范课程思政工作与教学制度管理体系,严把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质量关,开展多维度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绩效评估与督导检查制度,通过分析学科“育人目标”的完成度、思政元素和学科内涵的融合度、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满意度等指数,检测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的有效性[9],并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状况与教学的硬性指标对其教学工作则起到正向激励作用[15],如教师考察考核、表彰评优、遴选晋升等。在课程建设以及各项研究成果的表彰评奖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工作,强化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教师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模式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五、结语
对职业教育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融合问题的考量,既要充分认识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必然性,又要充分认识到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针对课程改革难点重点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和策略。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模式,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复杂并且要经历“创新—实践—再创新—再实践”的反复递进的过程。即使在实施融合教学过程中遇到看似相同的问题,在不同类型职业院校中仍需要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学生特点进行更加深入和因人而异、因时而导的思考与探索,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科学合理的方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