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应用型本科(3+4)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衔接培养模式研究
2023-01-16胡志强牟伊朱禹顾彩云李廷友泰州学院医药与化学化工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胡志强,牟伊,朱禹,顾彩云,李廷友(泰州学院 医药与化学化工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主动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不断增强,社会对应用性技术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需求越发旺盛。同时,为了深入改革高等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长远发展,急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教育(简称“中职”)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简称“本科”)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生,即中职-本科“3+4”衔接培养模式,就是顺应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应用型人才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职业教育模式。中职与本科实行“3+4”衔接培养是指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三年,经考核测试合格后转段进入对接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再学习四年[1]。中职-本科“3+4”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创建是对我国职业/高等教育模式的重大改革,促进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相互联动和促进,形成“资源共享、共同提升”的发展模式,对实现职业教育贯通发展、补足产业转型升级人才短板具有重要意义。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中职—应用型本科(3+4)教育模式总体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中职和本科两阶段之间的培养模式能否实现有效衔接。文章以泰州学院“应用化学”专业为例,探讨如何做好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衔接。
1 统一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体化教学体系
培养目标决定了教育活动的方向。参与中职-本科 “3+4”应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衔接培养项目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如果不一致,容易导致教学活动盲目,教育体系混乱,阻碍两段教育有序衔接。中职—本科“3+4”分段教育中的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应既要有相同点,也存在差别[1]。这里的“中职”不能和普通的中等职业学校一样。在此阶段,除了学习本专业基本技术技能外,还应该加强文化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接下来的本科阶段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样,这里的“本科”也不能等同于普通本科,其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兼具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动手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泰州学院牵头组织泰兴中等专业学校和省内知名化学化工企业共同研究制定适合中职-本科七年分段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使之具有阶段性、连续性和一致性。中职和本科衔接的全部过程前后联系,最初生源质量的高低将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较低的生源质量一定会降低人才培养的合格率。因此,在中职学校招生阶段,本科院校就应该全程参与,严控生源质量(原则上不低于当地四星普通高中的入学标准)。此外,无论是中职期间的学习,还是本科期间的学习,都应该突显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点,重视职业能力培养的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和课程标准。只有为学生树立了目标,才会有努力的方向。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注重强化提升学历的重要性以及自我奋斗的可贵性,多与学生憧憬未来的大学生活,树立目标,增强自信,激发学生为三年后的转段升学考试而努力奋斗。
2 畅通分段课程衔接,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衔接是否通畅是影响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两个学习阶段能否有效衔接的关键和核心。我国当前大部分中职与本科人才衔接培养模式只是一种学制上的衔接(即外延式衔接),由课程衔接为核心的内涵式衔接并未彻底形成[2]。两个阶段的学校大多沿用原有课程体系,缺乏连贯性。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理论知识以够用为授课原则,“重技能、轻文化”是其典型写照[3]。所以,其毕业生难以达到本科阶段学习的要求。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安排基本都是根据高中毕业生为起点设置的,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与中职阶段教学课程重复开设的情况,尤其是学科专业课程[4]。具体知识点相互重叠,学生因为“学过”,上课如同“嚼蜡”;老师因为不知情而“炒冷饭”,浪费学生学习时间,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失去学习提升的机会,造成教学资源极大的浪费[3]。正是因为中职阶段和本科阶段的中职本科课程体系各自为政、相互隔离、自成系统,缺少有效的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中存在很多的重复和脱钩等现象,无疑造成了严重的学习浪费和不必要的消耗,降低了学习效率[2]。针对“3+4”分段培养过程中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的特点,中职教育阶段的教育应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基础性文化课和综合素质课程等)的开设和考核。在完成中职阶段必备的文化课程基础上,应该加大职业道德、理想信念、职业规划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等教育和熏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增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机结合的培养教育。本科学习阶段,应根据岗位特点和岗位要求,适当增加选修类课程,讲授内容包括沟通礼仪、企业文化、心理健康及就业指导等内容[5]。课程体系的有效建设离不开相互配套的教材。当前此类教材的匮乏已成为阻碍中职-本科(3+4)人才衔接培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尽快实施对当前中职学校和本科学校的教材内容改革。根据发展需求,调整教材内容,更加重视中职教学与本科教学内容之间的交叉和联系,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的相结合。充分考虑中职—本科(“3+4”)教育培养模式学生的特点,强化基础教育的前提下,重视此类学生相对较弱课程(特别是数学和英语等)的教育,增加学时数量,有意识地挑选有经验和责任心的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采用更为有效和实用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增加习题课程比重,加大对学生的辅导力度,力争帮助学习上进的学生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CET),并为立志参加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筑牢基础。不同于高中毕业生专业知识零基础的情况,中职毕业生在本科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设置应避免与中职阶段所学专业内容的重复和趋同,在原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提高,更加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新技术和技能的转化和普及,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造。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在中职和本科两个不同的教学阶段也需要做到较好的衔接,这就必须要依赖相关的教育专家统筹兼顾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设计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促进两个教学阶段有序衔接[6]。中职和本科应该设定专门的经费预算,主要用于中职与应用本科(3+4)分段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建设。
3 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考核评价机制
中职-本科“3+4”人才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应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参与“3+4”人才培养的大多数本科院校并未针对中职学校毕业生的特点采取不同于高中毕业生的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机制。有的院校甚至将两种渠道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学生采用同样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统一的教学和考核评价,不能体现出培养应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们普遍反映其学习模式是上课记笔记,课后看笔记,考前背笔记[7]。考核评价基本都是采用笔试形式为主,考题以客观题型居多,主观题型偏少,记忆性内容居多,理解性内容偏少。显然,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机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参与中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型本科要调整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减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不能一成不变,应紧跟生产实践的发展,不断更新。担任实践教学的授课教师要深入实践教学基地,常和校企合作单位的工作人员交流,熟悉先进的实训设备,积极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创新创业能力是当今社会对现代大学生新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有计划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企业的技术改革和攻关项目,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将其纳入学生考核评价标准,促进应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按照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倡导的“改革以终结性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模式,适当地引入过程性考核方式”精神要求,应突破传统的考核评价主要是以书面形式评价学生学习成果[1]。在对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中,除了关注其理论水平外,还应重视专业知识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道德素养水平等其他能力培养。通过完善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调整学生发展导向,使选拔出来的学生更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方位人才[8]。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双师型”教师比率
师资队伍的成功建设是实现中职与本科教育有效衔接的关键。这两段教育是否能够有效衔接关键在于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等方面能否满足各自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从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的师资队伍来看,其问题相对较多。从总体的教师组成结构来看,“双师型”教师数量占比不高;从个人的教学能力来看,大部分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相对偏弱[6]。此外,每个阶段的授课教师往往只关注于各自领域,通常都对本学段的授课内容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熟的教学方法,但缺乏对非本学段的授课内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课程熟悉程度普遍不高,而且两个阶段的教师之间相互缺少沟通和互动。最为明显的是,中职阶段的教师更侧重于实践和动手能力方面的教育,本科阶段教师更侧重于理论和知识探究验证方面的培养,平日的教学中缺少融合和沟通。参与中职-本科分段人才培养模式的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都应该以培养应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优化师资队伍,明确“双师”团队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双向沟通,相互兼职。一方面,高校主动邀请行业/企业内的技术骨干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实训课程和毕业论文的指导等,同时要求企业导师将新的技术理念、发展趋势和职业标准融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对没有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安排他们去企业生产、建设和管理等岗位一线锻炼和实习,丰富他们实际的专业知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通过企业锻炼,可以使专业课任课教师及时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招聘的要求,理解自己授课课程的专业知识在实践生产应用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等,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对教学的反哺。同时,专业课授课教师可以带着教学和科研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向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提高自身推广、应用和开发新技术的能力。此外,鼓励担任教学工作的老师积极组织和参加相关的研讨会,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5 结语
开展中职-本用型本科(3+4)衔接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是优化现代职业/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和企业都应该相互积极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作用,不断完善中职与应用本科两阶段教育的衔接机制,打造高标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促进该教育模式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