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

2023-01-15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35期
关键词:试剂设施实验室

宋 洋

(宁德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福建宁德 352100)

1 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微生物污染容易造成食品、药品变质,食用被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容易造成食源性疾病[1-2],注射或服用被微生物污染的药品也容易引发患者身体不适,甚至死亡[3]。因此,近年来微生物污染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开展微生物检验项目,特别是食品、药品等生产企业也将微生物检验作为一项常规的出厂检验项目,以保障产品质量安全[4]。

加强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①安全的实验室工作环境可以保障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使人心情愉悦,提升工作人员对工作的认可度,进一步提高检验工作效率。②微生物实验室安全和检验数据结果的可靠性密不可分,安全性高的实验室可以减少其他因素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干扰。例如,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中常见的压力蒸汽灭菌锅和生物安全柜等设备不仅能够用于生物安全防护,还能保障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③安全性高的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可以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概率,降低实验室运行风险和成本。④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其能否取得相关资质认证,是否可以开展微生物项目的检验。

设立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的企业、机构、单位、组织或实验室本身应有符合微生物检验所需的明确的法律地位和从事相关活动的资格。生物安全实验室根据所处理对象的生物危害程度以及采取的防护措施,可按表1划分为四级[5]。本文探讨二级生物安全及以下的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以及管理策略。

2 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2.1 实验室功能区域划分不合理

实验室功能区域分布不合理,有的实验室是由其他实验室或办公区域经过改造而来。实验室结构改造受原建筑结构影响,导致改造后的实验室功能区域、排水排气、电路分布不够合理。

2.2 实验室的试剂和菌株管理不规范

①实验室试剂存放或存储不合理、不规范。例如,试剂杂乱摆放,拿取容易打翻,易挥发试剂放置在实验室台面,部分要避光试剂未进行避光处理;有毒有害试剂标识不清晰且未放置在试剂柜由专人保管。②未及时清除处理过期试剂,使用过期试剂或已经吸潮、结块试剂进行实验。③废弃化学试剂贮存和排放不规范。例如,实验后有机试剂被直接排入下水管道。④菌株保存、使用、销毁不规范。例如,菌株保存未进行双人双锁管理,菌株使用情况未进行登记,实验剩余菌悬液未经灭菌处理而直接排放。

表1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

2.3 实验室样品管理不规范

实验室样品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样品信息未详细登记、未及时录入电脑;样品未被存放在适宜贮存条件下,而是随意放置,甚至堆叠在地面;未定期检查样品情况,对腐败变质的样品未及时处理;实验结束后剩余部分样品回收或处理不规范。

2.4 实验室仪器管理不规范

实验室仪器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实验室人员上岗前未进行有效的岗前培训。②实验人员未按操作规范使用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仪器。例如,提前打开灭菌未结束的压力灭菌锅和未定期处理压力灭菌锅内的水垢;仪器所安装环境的温湿度不符合仪器工作外部条件要求;贵重或精密仪器未配置不间断电源;未对仪器设施、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养,特别是和实验室安全相关的设备设施损坏未能引起重视。例如,实验室的通风系统和空调系统损坏,无法维持或保证空气质量或温度;实验室排水排气系统损坏,废弃废弃非正常排放;实验室的电路容易短路跳闸,造成设备设施的损坏。

2.5 实验室安全培训不规范

①实验室未定期开展安全培训,未对实验人员进行消防和突发状况应急处置专项能力培训,实验人员无法正确选择和使用消防和急救器材。②实验室未配置消防和急救器材,或配置的消防和急救器材老化过期未及时更新。③实验室未对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设备设施设置警示标识。④实验室缺少安全用电、安全用气等安全提醒标识。

2.6 其他问题

(1)实验室及人员问题。进出权限管理设置不合理,实验室人员杂乱,非实验人员随意进出实验室。实验室人员在实验区域进行日常办公,在实验室非实验区域进行实验。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内打闹、追赶、喧哗。实验人员操作不规范,未按实验规范流程进行操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对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隐患视而不见,未及时上报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和突发情况。

(2)实验室相关制度建立不完善。例如,未及时建立实验室相关安全管理制度或者制度不健全;建立的安全管理制度宽泛不具体,不适用实际工作,不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安全问题;未定期进行风险评估,未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3 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

实验室安全主要包括建筑安全、人员安全、环境安全、样品安全、财产安全、生物安全以及过程安全等几个方面,要保证实验室安全应该从这几个方面规范管理。

3.1 建筑安全

实验室规划应该从绿色、安全、智能化、人性化以及可持续性的角度出发,并且以满足实验室特殊要求和主要功能为目标,设计出合理规划、科学布局的实验室,达到提升使用效率、增加工作便利性,降低实验室运行风险、减少能耗,满足检验检测的工作需求[6]。实验室应严格按照设计施工,使用对人体无害、安全的建筑材料,有应急逃生通道等相关设施,且符合消防等有关规定。二级及以下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筑、装修、结构、空调、通风、净化、给水排水、气体供应、电气、消防、施工、检测和验收等方面还应该满足《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 50346—2011),包括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宜设置一级和二级屏障;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有可控制进出的门,可与其他实验室共用建筑物,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与建筑物其他部分可相通,可共用建筑物,与其他建筑物相通部分需安装带锁的可自动关闭的门[5]。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更衣室、更衣柜、鞋柜应置于入口处,同时有防止啮齿动物和节肢动物进入和外逃出实验室的设施。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有高压灭菌器或其他消毒灭菌设备设施,可放置在实验室或实验室所在的建筑物内。生物安全实验室应留有足够放置空间、搬运路径、孔洞和相应隔离、防振、排热、排湿设施以满足生物安全柜、动物隔离设备、无菌隔离舱、高压灭菌器或其他消毒设施、纯水制备设备、动物尸体处理设备以及污水处理设备等实验设备安装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中的辅助工作区内应该安置给水管道防止回流污染设施,在最低处安装活毒废水处理设备,单独设置排水系统上的通气管口。实验室的结构设计、地震基础设计、抗震设计应分别符合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1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此外,生物安全实验室用电安全应得到保障,应设符合需求的专用配电箱,贵重设施设备设置单独回路配电并有漏电保护,安装足够的电源插座,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用电负荷不宜低于二级。实验室设施应尽可能使用耐火材料,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耐火等级不宜低于二级。

3.2 人员安全

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实验室或所在企业、单位、机构应制定实验室人员行为规范,做好人员岗前培训,特别是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常见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各种存在潜在危险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实验产生的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实验室安全用电、安全用气培训,消防器材和急救设施的使用。实验人员应以尽量不要暴露身体为原则,进入实验室需着实验服,穿长裤以及不暴露脚面的鞋,操作实验可根据需要佩带防护手套、防护口罩、防护眼镜;禁止在实验室进食饮水,禁止在实验室打闹、追逐。实验人员应有区分意识,严格区分实验区和非实验区、清洁区和污染区。禁止穿实验服或携带实验相关物品进入办公区或生活区;实验服和日常服装不应放在同一位置,及时清洗实验服;实验室物品未经批准不能携带出实验室;未经允许不能让非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室;实验室人员应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如果实验过程经常接触或者容易吸入有毒有害物质可每半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

3.3 环境安全

(1)实验室内要求。门口应有显目的相应标识;实验室通风系统和空调系统应能够使室内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实验室有安全相关提醒标识,对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设备设施设置警示标识;实验室的地板应具备一定防滑耐酸碱腐蚀特性,实验室内也应无特别尖锐的棱角;实验室内具有挥发性的试剂应放置在专门试剂柜,易制毒、制爆、有毒有害试剂应放置带锁试剂柜,由专人管理、做好使用登记,定期清点,严格按照实验室需求采购,不宜贮存过多。

(2)实验废物处理。实验产生的废气废水以及有毒有害、具有危险性的废物处理应符合国家或地方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并征询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实验室中执行废弃化学品处理的工作人员应经过学习培训,并已经熟悉废弃化学品的物理、化学、毒害等特性,处理全过程符合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实验室废弃化学品收集技术规范》(GB/T 31190—2014)规定要求。实验产生的废弃化学品应及时收集处理,填写收集处理记录表,且贮存条件应符合有关规定。产生废弃化学品的实验室如无妥善处理废弃化学品的技术设施,应交由具有相应处理资质的废弃化学品经营者或者相关机构,将其产生收集的实验室废弃化学品进行转运、处理处置,严禁擅自倾倒、排放或交予未取得相应资质的经营者、机构进行处理处置[7]。实验室产生的其他无毒无害垃圾,可放置在带盖的垃圾回收装置中,及时清理。

(3)实验室菌株的保存和使用管理。菌株的保存及使用管理应符合国家生物安全相关法律规定,由2名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实验室应有菌株适宜的保存区域和设备,菌株入库应做好详细登记,选择适宜的保存和传代方式,双锁双人管理,领取和使用菌株应做好记录;菌株在使用后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如对使用剩余菌株或菌悬液进行高温灭菌处理,并做好销毁记录,定期对实验室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和环境消毒工作。

3.4 样品安全

实验室样品应贮存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环境下,且带锁房间或柜子内。样品的放置架应离地和离墙有一定距离。房间或柜子通风口处应避免啮齿动物和节肢动物进入。样品入库前应对样品完整度进行检查,了解样品贮存条件。做好样品品类、名称、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以及进出库时间等相关信息的登记,放入划分好的区域。定期对样品进行检查核对,对超出保质期、包装破损、漏液的样品进行及时清理。实验结束后,剩余样品应按实验操作规范进行处理,需要进行样品回收或再次实验的样品,应注意保存,并做好记录。做好样品在不同实验人员之间流转检验的相应记录。样品相关信息应注意保密。

3.5 财产安全

①实验室应注意避免无关人员进出。②贵重试剂、仪器应放置在带锁的柜子或者房间,存放条件应符合相应要求,避免存放不当导致损坏。贵重试剂的领用应做好详细登记;使用仪器设备前应做好人员的培训工作,经过考核合格后方可操作,贵重或操作复杂仪器可在有经验人员的陪同下使用。③所有仪器使用均应做好使用登记及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有损坏的仪器应及时维修。④实验室可根据实际需要购买财产险,对实验室设施和贵重设备进行投保。实验人员个人的贵重物品不应放在实验室内。实验室所在的企业、单位、机构应有相应的安全保卫制度,配备安保人员,并可根据需要安装监控设备设施。

3.6 生物安全

①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应符合《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8)规定[8],实验室所在的企业、单位、机构应设立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生物安全有关事宜,实验室负责人应至少是该生物安全委员会有职权的成员。②实验室开展病原微生物检验,要符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 233—2017)规定[9],建立并维持生物安全方面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制度,实验室的感染性样本和菌种的管理要按照准则规定,做好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和生物安全隔离设备的现场检查以及压力蒸汽灭菌器的效果监测,定期开展消毒杀菌剂或设备的效果检验。

3.7 过程安全

实验前应充分考虑实验可能存在的危险并做好预防措施。实验过程应以安全、可靠为前提,严格按照仪器操作程序规范或实验操作规范流程进行,实验时应集中注意力,中途不得擅自离开。实验过程产生的毒害物质应按要求排放。实验过程使用的计算机应能保证数据安全。实验室进行安全动态监管,做好实验室建筑设施、仪器设备的定期安全性检查。实验室消防器材和急救设备设施应配齐配足、及时更换。此外,实验室还应有健全的安全应急预案和意外事故的处置机制。

4 结语

为了减少因微生物污染带来的危害,发挥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在保障食品、药品质量方面的作用,应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本文分析了实验室安全管理重要性和现状,并从建筑安全等7个方面探讨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实验室安全涉及实验室的方方面面,不可忽视细节。相关企业、机构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建立和修订各方面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实验室安全管理应依托详细可靠的安全管理相关的制度和文件,严格按照制度和文件管人管事管物,扎紧制度笼子,强化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实验室所在的企业、单位、机构负责人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落实主体责任,严格履行自身责任,协同合作,共同保障实验室安全。

猜你喜欢

试剂设施实验室
民生设施非“摆设”
国产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注册数据分析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环境监测实验中有害试剂的使用与处理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非配套脂蛋白试剂的使用性能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