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压豆辅助B超引导下肢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
2023-01-15琚勇
琚勇
在下肢中小型手术中,应用B超引导下肢神经阻滞麻醉已经越来越常见[1]。下肢神经阻滞的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麻醉费用低,但单纯B超引导下肢神经阻滞麻醉也有可能出现麻醉镇痛不完全,术后常辅以镇痛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镇静、镇痛的阿片类药物,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虑情绪和止痛,但副作用大[2]。耳穴压豆疗法作为一种纯物理的中医特色技术,其疗效显著、操作简便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优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0年1月至12月本院行下肢中小型手术的患者84例。需行胫骨、腓骨或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术。纳入标准:①需行下肢中小型择期或者急诊手术;②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Ⅱ级,年龄18~75岁;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所使用的药物过敏;②手术侧下肢既往有神经损伤或神经病变;③严重精神心理障碍或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等;④孕期或哺乳期妇女。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ASA分级、年龄、体重、文化程度、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项目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s)
组别 n 男/女(n)ASA(I级/II级)体重(kg)年龄(岁)麻醉时间(min)手术时间(min)观察组 42 24/18 26/16 64.12±15.6851.23±8.10 115.96±5.37 104.43±18.25对照组 42 27/15 28/14 63.98±12.7352.42±7.25 118.24±5.29 103.46±17.9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术前1 d行第1次SAS评分。入室后开通外周静脉,面罩吸氧,连接麻醉监护仪(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1)对照组采用单纯B超(S-Nerve便携式超声仪,美国SonoSite公司)引导下肢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胫骨和/或腓骨骨折患者,使用0.375%罗派卡因40 mL,实施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臀上坐骨神经阻滞;踝关节骨折患者,使用0.375%罗派卡因40 mL,实施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患者手术全程可耐受止血带反应,且无疼痛等不适感,则视为神经阻滞成功。(2)观察组患者先由一位经过专门培训的麻醉护士对患者进行耳穴压豆治疗操作:①材料:王不留行籽和0.8 cm×0.8 cm医用胶布,王不留行籽在使用前应确保其完整性,避免破损影响疗效及损伤患者的皮肤。②双耳取穴:主穴选取神门、皮质下、交感、心穴,配穴选取胃、脾穴。采用耳穴视诊找出选取穴位的大概位置(如神门穴在三角窝内,对耳轮上脚的中、下1/3 交界处;皮质下穴在对耳屏的内侧面)。③ 埋豆方法:患者仰卧位,护理人员一手用拇、食指往后上方持住耳轮,另一手在选取穴位附近,用耳穴压豆专用金属探捧在耳廓上用力均匀按压,当探棒压迫时,患者会呼痛、皱眉或出现躲闪动作,此为穴位敏感点,并用记号笔标记作为贴压标识。用75%酒精将耳廓皮肤消毒,有酒精过敏史者予0.9%氯化钠溶液代替。待耳廓表面皮肤干后,用镊子从塑料基板上撕下粘贴有王不留行籽的医用小块胶布(上海泰成科技,型号:E-S),逐一对准所选耳穴的压痕标记处贴敷,并用手或镊子使其与耳廓皮肤粘贴牢固。操作者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腹置于患者耳廓的正面和背面相对按压王不留行籽,按压力度由轻至重,强度适当,每穴按压1~2 min(约20~30次),使患者感到能耐受且耳廓按压局部有酸、麻、胀、痛或循经络放射传导的得气感为宜,若耳廓稍感发热、表面皮肤微红则效果更佳。此操作双耳对称同时进行,耳穴贴敷保留至术后 72 h。麻醉医师于超声引导下实施患侧下肢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同对照组。
1.3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术前1 d及术后1 d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记录两组术后1 h、4 h、8 h、12 h、24 h、48 h的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如患者术后VAS评分>3分,则给予口服非甾体类镇痛药。所有患者均在前1 d及术后第1、2天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糖(Glu)、C反应蛋白(CRP)、血常规及血生化等指标。记录耳穴压豆及神经阻滞相关不良事件,出院当天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1 h 4 h 8 h 12 h 24 h 48 h观察组 42 1.04±0.13 3.14±1.13*3.07±1.05*2.59±0.33*2.30±0.11*2.20±0.84*对照组 42 1.07±0.09 4.18±.32 5.10±1.13 3.79±0.10 3.12±0.25 3.67±1.01
2.2 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术前比较,#P<0.05
组别 n 术前1 d 术后1 d观察组 42 40.73±4.26 41.16±4.35*对照组 42 39.29±3.57 46.35±6.74#
2.3 两组患者术后满意度调查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2.5 两组患者血糖及炎症指标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血糖及C反应蛋白比较(±s)
表5 两组患者血糖及C反应蛋白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术前 术后1 d 术后2 d Glu CRP Glu CRP Glu CRP观察组 42 5.4 12.7 6.1* 9.0 5.8* 6.5对照组 42 5.2 13.1 7.2 9.4 6.7 6.8
3 讨论
耳穴是耳廓表面与人体经络脏腑、四肢百骸、组织器官相互沟通的部位[3]。耳穴压豆具有疏经活络、调节脏腑功能、防治疾病等功效[4]。现代医学证明,耳廓内分布着丰富的血管与神经组织,是耳穴与大脑皮质、内脏、肢体间联系的重要途径[5]。刺激耳穴能够发挥周围神经的调节功能,阻断神经元病理性冲动的传递[6]。并且促进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的释放,抑制伤害性感受器兴奋[7]。从而提高患者痛阈,产生镇痛、抗焦虑和抗伤害效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1 h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用耳穴压豆辅助B超引导下肢神经阻滞麻醉与单纯B超引导下肢神经阻滞麻醉在术后初期镇痛效果相当。但观察组术后4 h、8 h、12 h、24 h、48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采用耳穴压豆辅助B超引导下肢神经阻滞麻醉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疼痛的控制效果。观察组术后SAS评分均值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采用耳穴压豆辅助B超引导下肢神经阻滞麻醉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同时,观察组术后2 d血糖低于对照组,可能是由于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较轻,也可能是辅助耳穴压豆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围术期应激反应,改善胰岛素抵抗,但两组患者术后炎症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尚需进一步的研究论证。基于疼痛的有效控制及焦虑状态的缓解,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整个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