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利工程中不良地基的处理措施

2023-01-15刘巧玲

四川水泥 2022年6期
关键词:管桩淤泥土层

刘巧玲

(定西市安定区巉口水利工作站,甘肃 兰州 743022)

0 引言

受复杂地质水文条件影响,水利工程中常见透水层、可液化土层、软弱地基、淤泥地基、深覆盖层地基等不良地基,会对水利工程建设施工造成极大影响。为保障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提升地基承载力与稳定性,需针对各不良地基土层进行分析,结合地基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应对,合理运用多种处理技术,最大限度提升不良地基处理效果。本文探讨水利工程中常见的不良地基及其处理技术,结合水利工程实例进行针对性分析,旨在明确不同类型不良地基适宜的处理技术,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水利工程中常见的不良地基及其处理

1.1 透水层处理

水利工程施工期间,需将强透水层挖除,并处理砾石、砂石等结构,该类结构透水性强,不进行清除处理可能会引发管涌问题,同时需约束限制压力参数,以此保障防渗效果。透水层处理技术具体包括:(1)运用混凝土材料或黏土材料替换透水层范围内的砾石、砂石,在此基础上构筑截水墙,用于降低地层透水性,防止透水层降低水利工程施工效果。此外,需在冲抓钻等用具帮助下控制孔径,确保黏土、混凝土的换填效果,同时还可加固防渗墙[1]。(2)引入高压喷射灌浆处理技术,进一步加强防渗效果。施工过程中,需运用混凝土、黏土进行地层铺设,并做好帷幕排水降压处理,构筑反滤层结构。在反滤层结构作用下提升水利工程地基稳定性,对透水层进行良好处理。

1.2 可液化土层处理

可液化土层是水利工程常见的不良地基类型。无黏性土层孔隙水压力,在物理学静力作用下容易产生骤升现象。压力的增大降低了土层抗剪强度,致使可液化土层出现地基沉陷现象,甚至产生滑移问题,对水利工程安全性及结构稳定性产生极大威胁。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前期,需集中处理可液化土层。处理该不良地质土层时应根据现场情况,将可液化土层部分进行挖除,选用强防渗效果、高强度土质进行替换处理。此外,还可应用强夯法,进行振动分层压实,以此起到加固土层的效果。除此之外,应注意构筑混凝土围墙,用于避免可液化土层向外扩散,或可布设管桩结构,对可液化土层进行贯穿,以此达到良好处理可液化土层的目的。可液化土层的处理需结合水利工程现场施工条件,尽可能降低液化程度,提升土层稳定性,以此较好地处理不良地基,使水利工程项目能够安全施工。

1.3 软弱土地基处理

软弱地基为水利工程常见地基,是影响水利工程地基稳定性的不利因素。为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必须选用适宜处理技术,提升软弱地基承载力与稳定性。处理软弱地基时,多选择以下技术手段:(1)运用强夯法改善地基承载性能,结合水利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强夯参数,通过强夯技术提高地基密度;(2)引入注浆技术可使地质结构要素紧密衔接,在适宜的钻孔注浆工艺下,极大提升软弱土层结构稳定性,固结土壤;(3)若软弱地基中存在不良水文结构,如基岩裂隙水、孔隙潜水等,可选用排水固结法,对软弱地基中的不良水文结构进行处理,防止出现地基沉降问题;(4)软弱地基土层松软,为保障地基稳定性,必须进行地基加固,此时可构筑预应力管桩。水利工程软弱地基的处理主要采用上述技术手段,具体应用要点下文结合实际水利工程展开分析。

1.4 淤泥地基处理

水利工程在水文地质条件影响下,常存在淤泥质土、内部腐泥环境条件,形成淤泥地基。该类地基含水量超出标准,严重降低水利工程地基抗剪性及承载力,在淤泥地基的流动性及软塑性作用下,大幅降低了水利工程结构的稳定性[2]。淤泥地基若不加以处理将会引发地基变形问题,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需妥善处理淤泥地质。(1)需根据水利工程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及建设要求,将淤泥质软土全部挖除,并运用砂垫层进行排水处理,降低塌陷问题出现概率,提升地基固结效果。此外,还可运用砂石挤掉淤泥,逐步提升地基稳定性,使地基满足水利工程建设条件。(2)集中处理淤泥地基的荷载速率,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排水固结,对淤泥地基进行加固,同时还可立足于水利工程实际条件构建桩基结构,用于进一步加固地基结构。(3)构筑板桩墙,对淤泥进行围封,用于提升砂石摩擦力,增强地基稳定。此外,还可结合水利工程情况构建镇压层,进一步改善淤泥地基环境,为水利工程安全化施工奠定基础。

1.5 深覆盖层地基处理

水利工程地基附近存在较厚泥石、堆积层、砂石层,将形成深覆盖层地基,同样可影响水利工程的地基稳定性。若全部挖除深覆盖层进行换填,将会产生极高成本,不利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因此,一旦水利工程发现了深覆盖层地基,需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应对,尽可能削弱地基不利影响。深覆盖层地基中常出现软弱夹层,该夹层是影响地基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在处理时可引入强夯法,采用锤击夯实的方式进行地基加固,以此避免地基渗漏不稳,提高地基密实度。除此之外,可立足于水利工程设计情况,选用地基帷幕灌浆方式进行不良地基处理,并根据需求增设防水墙或截水墙,采用适宜方式消除深覆盖层地基存在的渗漏隐患,保障地基处理效果。

2 水利工程不良地基处理技术应用实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2.1.1 基本概况

为增强不良地基处理技术研究实效,选用某水利工程为实例展开针对性分析。某水利工程为水力发电项目,为增加水利工程效益,开设了水产养殖、旅游等具有附加产值的业务活动。该水利工程河面宽度、河床高度分别为80m、495m,水深2~4m。对水利工程地基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发现该工程存在不良地基,压缩性较强,在高压条件下易出现变形问题,同时在水文结构影响下容易发生地面沉降隐患,危害性较大。经综合分析,确定该工程为软弱黏土地基。

2.1.2 地质条件

对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地质条件进行勘探,明确第四纪白垩纪泥岩为该水利工程的地基岩质。地基岩土分散,不同地基区域内的土质条件存在较大差别,而水利工程地基表层为杂填土层,地基上部土质、中部岩层、下部基岩主要为粉细砂、黏性土、白垩纪泥岩。由此可见,该水利工程地基稳定性稍有不足。

2.1.3 水文条件

该工程径流主要源自大气降水,该区域年降水量及径流变化量总体趋于稳定,但季节性显著,枯水期、汛期径流量分别占据年径流总量的15.3%、84.7%,枯水期与汛期存在较大差异。对该工程水文情况进行勘测,发现地基河床存在基岩裂隙水、孔隙潜水两种地下水,给水利工程地基稳定性产生了极大影响。(1)基岩裂隙水。该地下水为构造裂隙水,岩层为砂岩夹板岩,经勘测,在地基区域范围内裂隙水总含水量相对较少,但因该工程河谷割切较深,河床较高,致使基岩裂隙水在大气降水补给下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循环排水,采用管流、片流形式逐渐流动至低洼区域,形成水流汇集。(2)孔隙潜水。该工程的岩类孔隙潜水主要存在于河床处及地基处,岩层为1~3m厚的含砾粉质黏土,厚度相对较薄,岩层富水率低,大气降水及裂隙水均可对孔隙潜水产生补给,但该补给存在显著季节性特征,遭遇降水后,将在短时间内使水分排向低洼处。

2.2 技术应用

2.2.1 强夯技术

运用强夯法处理水利工程不良地基之前,需借助标准贯入法检测不良地基的承载性能,同时采用静力触探的方式检测液化指标。根据检测结果来看,该工程地基表层无液化现象,但地基中下部具有中度液化隐患,同时该项目的不良地基承载力超出250kPa,符合不良地基要求[3]。该工程为软弱黏土地基,为加固地基,提升地基承载力,该工程选用强夯技术进行不良地基的加固。在实际处理施工期间,该工程应用强夯法处理不良地基时分为三个施工阶段:(1)阶段一为2500kN·m 强度的单夯;(2)阶段二为2000kN·m 强度的单夯;(3)阶段三为1000kN·m强度的满夯。在三个阶段施工中,阶段一与阶段二施工时需间隔3日。强夯法施工之前需明确不良地基,结合不良地基实际情况确定首次单夯位置,计算夯点与夯锤之间的铅垂线距离,以此确保夯锤能够在指定位置自由下落,继而对夯点进行准确夯击。完成首次单夯后需填平夯坑,间隔3日进行第二次单夯,按照技术规范完成第三次满夯并填平夯坑后,需建设夯坑保护层,约30cm厚,以此保障地基稳定性。强夯施工结束后,需注意检测夯坑中心偏移量,若偏移量参数超出规范,需运用碎石进行夯坑换填,以此控制偏移量参数,继而确保强夯法能够切实发挥作用。其中偏移量允许偏差应低于夯锤直径的十分之一。采用强夯法进行施工时,应控制好各项参数,并严格把控地基夯实程度,确保地基夯实加固效果可满足水利工程建设标准。此外,还可依托于地质水文调查情况,对不良地基密度与深度进行预测,继而更好地调节夯实强度,借助强夯技术提升地基密实度,继而起到加固不良地基的效果。

2.2.2 注浆技术

该工程地基条件较差,选用注浆技术对不良地基间隙进行加固施工,在硬性凝胶质浆体作用下,能够使地基结构良好凝固,继而提升地基稳定性。浆液注入不良地基间隙后,可构筑隔离层,避免河流侵蚀地基,以此防止出现坍塌沉降现象,增加水利工程的地基承载力。采用注浆技术处理不良地基时,应结合实际情况计算钻孔深度及孔径,在该工程中,孔径60~95mm,孔深7m,将射管缓慢插入钻孔内部,为避免射管在施工过程中遭受磨损,可于射管外部设置管套,起到一定防护效果。

2.2.3 排水固结

排水固结技术是水利工程中常用的不良地基处理技术,在该工程中存在基岩裂隙水、孔隙潜水,因此选用了排水固结法进行处理。该工程借助排水管道组建了排水系统,在排水系统管道作用下排出不良地基中的水分,以此提高地基固结效果。该工程排水固结施工流程如下:(1)真空预压。在真空预压作用下地基进入真空状态,用于提高稳定性。真空预压时需铺设砂垫层,设置排水管道,在专业设备应用下抽取不良地基内的空气。(2)降水预压。采用降水预压的方式排除水分,降低沉降问题发生率。(3)超载预压。通过超载的方式使不良地基内水分逐渐排除。借助排水固结法处理不良地基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布置管道,以实地勘察结果为依据确定管道方向,由于该水利工程的表面黏土厚度相对较薄,故施工时铺设一层砂垫,设置在表层黏土内,用于提升水利工程地基厚度,以此确保排水效果,避免地基沉降现象。

2.2.4 预应力管桩

对于不良地基而言,可通过构筑预应力管桩进行加固。在不良地基中埋入预应力管桩来缓解土质松软现象。预应力管桩技术施工之前需结合水利工程实际情况调整桩位,并进行管桩编号,使钻头对齐桩位,在水平尺帮助下调平桩机,确定桩机位置后启动钻头,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旋转钻进,并于施工期间标明钻孔位置与深度,便于后续检查[4]。预应力管桩施工时需控制好水泥浆配比及外加剂、水和水泥的用量,待浆液搅拌充分后测定其浓度,待质量达标后进行标注。钻机钻头钻进至指定深度后检查钻具畅通情况,启动装置后按照设计参数进行输浆并搅拌,待钻进至指定位置后停止搅拌,将传送装置反转并展开喷浆作业。

该工程针对不良地基实际情况选择了强夯技术、注浆技术、排水固结法、预应力管桩四种处理技术,从不同方面对不良地基进行了良好处理。经多种技术协同应用后,极大地提升了地基承载性能,规避了沉降等不良问题,处理效果符合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要求。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透水层、可液化土层、软弱地基、淤泥地基、深覆盖层地基是水利工程中常见的不良地基,若不加以处理将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为避免质量安全事故,需选择适宜处理技术。该工程为软弱黏土地基,在处理时选用了强夯技术、注浆技术、排水固结法、预应力管桩,在多种技术协同应用下良好解决了不良地基对水利工程的影响,技术应用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管桩淤泥土层
基于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实施有关思考
土钉喷锚在不同土层的支护应用及效果分析
莲为何出淤泥而不染
静压PHC管桩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高层建筑施工中预应力管桩地基处理技术分析
土层 村与人 下
土层——伊当湾志
土层 沙与土 上
静力触探预估PHC管桩极限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WK-G1固化淤泥填筑路基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