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与实践*
2023-01-15刘树信王萍萍
陈 宁,刘树信,王萍萍,施 璐
(绵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教育兴则人才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面对这项重要任务,单靠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是远远不够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1],先后提出了“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3]”。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发动全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元素,实现全方位、全员、全过程育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而是在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业课的育人作用,从而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糅合、渗透,形成一体化的全新教育模式[1],这是实现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扩展,是不断推动其他各类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路径。
1 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材料科学基础”的意义
“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每位材料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占有绝对核心的位置,是打开材料科学殿堂的第一把钥匙。同时,材料科学是现代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各部门和高技术领域的基础,可以说如果没有材料,就没有先进的技术可言。我国要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材料科学的发展和突破是其重要环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外,更需要发挥专业课的协同育人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上,进一步树立学生爱国情怀、创新意识、人文精神、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素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因此在国家发展战略大背景下,针对“材料科学基础”进行课程思政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最先接触的专业课程,对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建立专业兴趣、树立专业思想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然而教学实践发现,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对于专业存在抵触情绪,不了解行业的发展及本专业在国民经济、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性,没有专业自豪感。一部分学生则抱着应试学习的目的,重死记轻理解,轻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程在满足知识体系传输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思政育人元素,革新教学方式方法,完善考核方案。在具体章节的具体内容中设计引入思政元素,有机地将思想政治融入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做到隐性与显性教育相统一[4]。
2 课程目标
本课程在“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5]、“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突出学生中心,落实“夯基强能”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引,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积极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努力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 教学手段
课程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素养为目标,一方面以思政元素挖掘、课程内容整合优化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科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元素、行业格局和创新精神元素、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元素、哲学元素等,实现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育人润物无声。另一方面融合教学环节,树牢课堂中心,用好第二课堂。创新教学内容与手段改革,建立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大国工匠、超级工程、大国重器等精品线上资源,开启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融合外延第二课堂,利用线上课程、课程研讨群等,分享、推送材料科学最新研究动态,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思考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了解前沿科技和未来发展格局。最后完善考核方案,实现教与学、悟与用的教学模式。建立以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塑造学生品格相结合,结果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对“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使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效果同时得到促进,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4 教学设计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属于典型的理论性课程,该课程主要研究材料的共性规律,即材料成分、组织结构、制备工艺和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材料的设计和应用,为学习后继专业课程、从事材料研究和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6,7]。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等环节,通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8]的方法和手段,多渠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1 以课程内容为切入,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1)以材料领域发展现状为切入,引入中国材料工业发展历程上卡脖子问题,融入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介绍我国高纯溅射靶材由无到有,由有变大,由大变强,超越引领的发展历程。引入某企业高纯溅射靶材的最新研发动态,以其对信息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的解决和填补国内空白,对推进行业科技创新、增强行业科技实力、提升行业国际地位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对学习本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树立远大抱负。
(2)以课程知识点为切入,引入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融入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元素。把专业科技前沿动态、热点新闻、应用实例纳入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讲到晶体中质点的结合力与结合能时,引入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发现石墨烯的过程。在此之前石墨烯一直被认为是假设性的结构,无法单独稳定存在。直至2004年,两位学者用透明胶带,反复剥离石墨薄片,通过简单的机械剥离,成功地在实验中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从而证明了它的存在,两人也因“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而让学生体会科学发现的突破性、创造性,树立敢于打破常规、敢想敢干、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激发专业热情。
(3)以章节所涉及的行业背景为切入,引入材料领域典型人物的励志故事,融入吃苦耐劳、勤奋刻苦的品质元素。比如利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三线建设”等本地特有的国防科技工业史资源,讲好故事。以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分享中国材料大师的奋斗事迹,引导教育学生领悟科学家、学者、大师的风采,培养其吃苦耐劳、踏实勤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2 以过程体验为目的,融合课堂内外
课程思政单靠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元素同专业知识的融合是不全面、不系统和不科学的,生硬的引入思政元素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如何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给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课程教学除了寻找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点外,还着重策划教学环节,结合新兴教学手段,融合课程和第二课堂,实现课堂内、外,理论、实践的双向融合,在本课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树牢课堂中心地位,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开启线上分享、线下讲授的教学模式。线下课堂教学讲解知识点的同时,重点引入知识点在本课程和材料学科中的地位,以及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创新思维。在知识点和行业实际应用的联系方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格局意识。在知识点内融入哲学观,比如材料的缺陷,相对于完美的晶体来说,是不利的,但是对于材料千变万化的功能特性来说,却是有利的,这些即包含在艺术的缺陷美中,又包含在哲学的辩证思维中。线上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课程平台,链接分享大国工匠、超级工程、大国重器等网络优质资源,更形象的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观、人文观,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即开阔了眼界又提升爱国主义情怀,收获了知识又增加民族自豪感。
(2)课内外延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既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又是学生最活跃的环节,也是能力素养提升的利器。以“材料科学基础”德育目标为中心,精心设计主题性强且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教育资源参观”、“实习、见习”、“学生科研”、“会说话的实验室”、“学科竞赛”、“励志论坛”、“学生成长成才论坛”、“学生学术论坛”、“志愿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实现知行统一,深化“课程思政”的实践性。同时课程围绕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开展行业调研。一方面利用线上课程、课程研讨群等,分享、推送材料科学最新研究动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了解前沿科技和未来发展格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专业见习进企业了解行业发展、岗位所需技能等,通过实践探究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激发学习热情,树立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
4.3 以效果评价为目标,完善考核方案
建立以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塑造学生品格相结合的考核机制。课程思政实施前,本课程综合成绩评定由如下几个部分构成:期末考试(闭卷)占50%,平时成绩、考勤各占一定分量。课程思政实施后,综合成绩组成中适当缩减了平时成绩比例,增加了课程思政模块及比例,取消了考勤模块并将其纳入到平时课程思政模块中。课程思政模块包含感悟、小组研习、行业背景调研、科技前沿需求等,作为评定依据。期末考试比例不变,但期末试题中引入了非标答案思政题目,从而引导学生注重意识的培养、思维的锻炼及品行的提高,真正成为适应新时期行业需求的全面人才。
5 结 语
文章探索了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与实践,将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科学融入课程内容中,同时丰富教学环节和评价方法,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教师而言,课程思政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储备,特别是领域内发展历程、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最新动态等知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良好的语言艺术与博闻强识丰富课堂。还要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确保课程思政和知识传授齐头并进、润物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