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山东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

2023-01-15石家骏陈东杰郭燕茹

四川环境 2022年3期
关键词:无害化人居环境治理

石家骏,陈东杰,郭燕茹

(1.青岛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19;2.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处, 山东 青岛 266109)

前 言

我国在“十九大”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期加快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乡村的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建立生态宜居农村的总要求,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是建设生态宜居农村的重点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中央对于农村人居环境高度重视,在2018年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山东省作为全国的农业经济大省,要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山东省对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积极响应,省政府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山东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山东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并积极督促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贯彻落实。山东省不仅存在城乡二元分割的传统局面,且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山东省也存在沿海-内陆二元分割的局面,这就给山东省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带来了极大地困难。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分区域的进行山东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研究,对加快山东省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进程,促进生态宜居农村的建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乡村振兴下山东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现状

1.1 山东省农村人居环境的基本情况

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截止到2020年共有17个地级市,137个县级行政区,全省行政村6.95万个,村民委员会69 599个,农村户数为19 629 394户,农村人口3 876万人。全省生产总值73 129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5 363.8亿元,同比增长2.7%。山东省各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已取得巨大进展,但区域间差异仍较明显。本文将山东省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域,并分别选取青岛市、淄博市、菏泽市作为其代表城市。运用调研和访谈法,对青岛市的莱西市、即墨区、胶州市和淄博市的张店区、博山区、高青县以及菏泽市的定陶区、单县、巨野县的农村人居环境进行调研。并结合山东省以及各市的统计数据,对山东省各区域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到2020年,青岛市完成90万座无害化卫生改厕,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完成706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覆盖率达到60.9%。淄博市无害化卫生改厕比例达到91.94%,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的村庄占比也达到了57.11%。菏泽市在2020年完成改厕2.6万户,新改建农村公厕2 424座,完成1 490个村庄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和无害化卫生改厕也已达到51%和78.9%的比例。城市近郊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明显较高。农村人居环境区域治理水平的高低,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1]。以青岛市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水平普遍较高,以淄博、滨州为代表的鲁中区域部分乡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完成度也较高,但其整体治理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鲁西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状况普遍较差,在三年整治行动过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有较多的治理任务需要完成。

1.2 山东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方法及成效

1.2.1 农村生活垃圾城乡环卫一体化处理模式及成效

为了改善长期以来农村垃圾遍地的局面,山东省采取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垃圾处理办法,形成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2]。首先,山东省推行环卫服务、资源下乡,并在重点地区进行试点,根据试行情况进行全省推广。其次,加强对环卫设施的配备。按照人口和垃圾处理频率等实际情况,科学的配备垃圾转运车辆和垃圾收容转运点,改变了之前露天垃圾处理场带来的二次污染。在山东省采取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以来,全省已建成无害垃圾处理厂132座,其中包括填埋场73座,焚烧厂56座,3座综合处理厂。2018年实行乡村垃圾清理,先后清理垃圾6 000余万吨。2019年,山东省5个试点县中62 304个行政村启动垃圾分类,建设配置分类垃圾桶60.99万个、分类运输车1 053辆,建设垃圾中转站约112个,覆盖率分别为74.44%。到2020年全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同比增长19.91%,85%乡镇实现城乡一体化市场化运作。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垃圾遍地、脏乱差的局面。但与青岛、潍坊等地区农村的垃圾处理情况相比,中西部内陆部分地区仍存在基础设施破旧、垃圾处理不及时、二次污染严重的情况。

1.2.2 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改造与成效

山东省各地情况复杂多样,农村厕改也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的厕改方案。在大多数农村地区,推行三格式化粪池和双瓮漏斗式厕所。占地面积小、对硬件设施要求不高是这两种厕改方案共同的特点,因此广泛适用于一般农村[3]。沿海地区的部分乡镇,例如胶州市李哥庄镇纪家庄村,由于其村内污水管道配备完善,全村的污水可以集中处理,便集中建立水冲式厕所。但这种厕所适用条件较高,需要全村覆盖污水管道的乡村才能推广使用。山东省的内陆缺水村庄,则纷纷采用粪尿分集式厕所。由于其采用粪尿分别收集的方式,可以防止对水源的污染,且其具有成本低和节约水资源的优势[4]。2018年,山东省完成866.8万户农民改厕,到2019年完成978万户厕改任务,87%的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完成,到2020年山东省的农村建成无害化厕所1 075万户,全省无害化改厕任务基本完成。但地区间完成度有一定差异,且厕改质量参差不齐,给后续的使用埋下了许多隐患。

1.2.3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法与成效

山东省制定了《山东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方案》,并尽快落实到了各地市的乡村中。首先,是分类进行农村污水治理,优先针对水源地和重点生态保护区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避免其对环境和水资源造成进一步污染[5]。其次,根据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设定多种生活污水处理方案。位于城市周边有条件的乡村,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纳入城市污水管道。对于距离城镇较远且基础设施较差的农村,实行单村和多村联合污水收集处理方案。从2018年到2019年,全省已完成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占23.96%。到2020年,山东省已完成36 372个行政村的污水治理,已达成全省30%的乡村污水治理目标。但在这些乡村中,仍存在一些污水处理的问题。部分城市的污水处理管道覆盖不健全,服务辐射范围难以达到与其接轨的农村,这部分农村便存在生活污水直排不便的问题。对于部分位于内陆丘陵地区的农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配备设施不够完善,且缺乏相关维护措施,这就给生活污水的长期处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 乡村振兴下山东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村民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意识有待提高

农民不仅应该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受益者,更应该积极承担起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主体的责任。但在现实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大多都是政府在积极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进程,农民参与度普遍不高,远没有发挥其主体作用。通过对巨野县唐庄村和孔庄村的调研与访谈,65%的村民认为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是有益于农村的,32%的村民持无所谓的态度,仅有少数人认为其毫无益处。但谈及是否愿意为治理工作出钱出力的,大多持反对态度,仅有少数人表示在不影响生活的情况下选择愿意。首先,这些村民受传统观念影响且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难以认识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带来的益处,认为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只是政府的号召。村民过于注重个人利益和当下利益,认为政府号召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对经济发展毫无益处,甚至会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损害其自身利益,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其次,村民难以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一直以来养成了凡事靠政府的思维定式,难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不利于当下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也给后期维持高质量的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带来了阻碍。

2.2 资金不足及分配不当问题

目前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资金投入相对不足,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的投入,其远远难以满足农村人居环境治的需要。由于城乡长期以来的二元分割局面,农村相关基础薄弱且市场资源匮乏,资金投入量大且短期内难以见到回报。再加上投资保障的相关机制不健全,社会资本对其投资大多属于公益性质,这就使得许多社会资本对此望而却步。由于农民普遍收入较低,受教育程度不高且思维固化,难以理解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带来的长远效益。因此,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也大都处于消极观望的态度。资金分配不当问题也较为突出,中西部内陆与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拨放的人均资金大致相同。2020年青岛市人均GDP为1 305 335元,而淄博和菏泽仅为78 213.7和39 663.3元。青岛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 253.8亿元,远超淄博市和菏泽市的321.6和237.9亿元。以青岛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经济情况普遍较好,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备也好过内陆地区,且城市的许多相关设施及服务辐射范围较广,能惠及到农村的人居环境治理过程,治理的资金压力也就相对较小。但中西部内陆部分偏远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且难以吸引社会资金的注入,同等的政府资金投入远远难以达到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的治理水平,后期环境质量的维持也更为艰难。

2.3 基础设施的配备与长效性问题

完备的基础设施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也具有重大意义,对此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村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国家资金的不断投入,基础设施的不断配备,农村人居环境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但相关基础设施的问题也不断凸显。环境治理成效难以连续,各类问题故态复萌又循环往复[6]。首先,是部分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备与当地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例如,农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多村庄已经实现“村村通”,但部分村庄由于没有考虑到实际使用情况,设计修建道路不合理。许多主干道常常有大车运行,道路常出现损坏及拥堵现象,后期又缺乏资金修缮,最终道路被废弃,极大地浪费了政府的资源。其次,是对于农村相关基础设施的利用及管护不当的问题。走访姜村时发现垃圾桶破损,周围垃圾散落的现象。在与村民及保洁员聊天后,了解到该村的垃圾清理工作已承包给公司,但由于其后续资金的投入不足。保洁员工资水平低,且人员配备不足,垃圾桶等设施也无人维护,垃圾治理情况也就不如从前了。许多村庄存在类似情况,由于缺乏专业人员、资金投入和长效的管护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前期使用效果往往较好,但随着时间逐渐出现利用率低下甚至废弃的现象。这不仅极大地浪费了国家资源,也让之前取得的治理成效付之东流。

3 乡村振兴下山东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问题的对策

3.1 提升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认知

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要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体现在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更体现出农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首先,要改变农民群众的固有观念。积极宣传农村人居治理的重要性。除了进行宣传栏和村内广播的传统宣传形式外,还可以采取现代传媒及对重点人群进行上门讲解等方案。让村民意识到人居环境的改变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真正了解自己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与政府及社会群体协作,更好地完成家园的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其次,要切实了解农民对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意愿,积极拓宽农民的监督与反馈渠道。只有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才能真正赢得村民的认同感。最后,可以采取定期抽查评比等方法,树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榜样典型,并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激发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中的积极性。

3.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融资渠道及分配方式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资金的保障,但单凭政府的资金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首先,要加大政府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并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从而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减轻资金压力。其次,应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等方式,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项目进行市场化、产业化运作,从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再次,还应积极引导村民将闲散资金投入到其中。最终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农民广泛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模式。最后,还要提高治理资金的利用率,构建合理的资金分配使用制度。要针对不同农村的经济基础,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资金,对重点治理项目进行优先资金扶持,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治理效用。

3.3 加快基础设施的配备并建立长效的管护机制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应当在借鉴和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当地实际情况建立适宜的基础设施。首先,要在充分调研每个乡村的地形、产业以及村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保质保量的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备。对于城市基础设施覆盖范围较广地区的农村,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提升本村的人居环境治理的水平。对于偏远的经济基础较差的农村,要构建多村基础设施共用共治的局面。再次,基础设施是国家为了长期惠及农民所建设的工程,这就要求政府建立长效的管护机制,以保证基础设施的长期有效使用。要为基础设施配备相应的维修管护人员,定期对相关基础设施进行维护检修,保证基础设施的正常使用。

4 结 论

乡村振兴是乡村全方位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促进了乡村振兴的实现。山东省农村人居环境复杂多样,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工作自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仍存在许多丞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山东省农村人居环境现状的研究,探索村民的意识、资金的投入以及基础设施等因素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影响,并根据省内东中西部具有代表性农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提出不同地域差异化的治理对策。希望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本文能给山东省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促进乡村更好更快的发展。

猜你喜欢

无害化人居环境治理
湖北出台磷石膏无害化处理技术规程
渤海海洋环境治理的演化博弈分析
国家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两种高温法无害化处理病死动物灭菌效果比较
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