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图像学视域下的艺术课程跨学科教学
2023-01-14冯楚然
[摘要] 创设情境体验,感受敦煌乐舞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实施知识建构,探索敦煌古乐器形制的历史演变。开展学科实践,体悟敦煌音乐的表现技法和音乐风格。透过音乐图像学的视角,围绕“敦煌壁画”开展艺术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将敦煌壁画所展示的无声音乐画面,施以音响效果进行重塑。通过多学科协同,让学生感受敦煌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 跨学科教学;音乐图像学;敦煌壁画;敦煌音乐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艺术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其他年级分项选择开设。这将改变过去艺术课程彼此割裂、各自为政、缺乏整合的局面,促进主题性跨学科教学的开展。此外,还能加强学科联系,注重综合实践,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培育。艺术课程的跨学科教学可以某艺术课程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课程的融合;也可通过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还可加强艺术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以美启智,以美育德,以美润心。
音乐图像学是一门对各种有关音乐图像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其中各种符号、题材等加以鉴定、描述、分类和解释的专门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逐渐得到学界的重视和认可。在我国,由于相关音乐文献的缺失,早期记谱法不健全,以及乐器形制的进化改造等因素,在某些作品中实现当年音响效果的重塑已不现实,但根据对彼时的画稿、壁画、雕像和地域性人文艺术等无声画面的探究,依然可以解开古时乐舞的未解之谜。
甘肃敦煌是汉唐时代最具影响力的都市之一,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以“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敦煌壁画不仅是古黄河文明的呈现,更汇集了中亚、波斯、印度、欧洲等多地文明。因此,壁画上的敦煌舞、古乐器及其相关作品作为早期音乐艺术的集中呈现,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我们发现,在义务教育美术、音乐、语文等教材中,敦煌壁画都有较为丰富的呈现。本文试图通过音乐图像学的方法,从敦煌乐舞、古乐器、乐谱等方面切入,探索敦煌壁画跨学科学习的元素,汲取音乐图像中的文化信息,感受民族音乐的文化背景和音乐生活风貌。
一、创设情境体验,感受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
当下敦煌莫高窟存有壁画、塑像的洞窟共有492个,石窟群中藏有大量乐舞资料,包括舞蹈形象及曲谱、舞谱等。从十六国时期到元明清时期,历经千余年的浩渺岁月。在漫长的岁月里,无数能工巧匠在这里开窟、造像、绘壁,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敦煌乐舞艺术。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通过播放专题片《敦煌乐舞》将学生带入历史时空,在绘画、音乐、舞蹈共同创设的美妙时光中,感受随着时代变迁的敦煌乐舞形态风貌。在情境体验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感兴趣的问题:敦煌乐舞告诉我们什么?敦煌乐舞是如何发展的?敦煌乐舞的创作者是谁?通过情境体验和问题探索,学生感悟到敦煌乐舞既秉承了中国传统美学原则,也吸收、借鉴了西域各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充分显示了多元文化特征。
二、实施知识建构,探索乐器形制的历史演变
敦煌壁画中的乐器常常出现在歌舞音乐场面中,且根据朝代的变更而不断演进。有的乐器是在天宫宴会场景中仙女乐姬所持,有的是在佛界作为佛祖、仙人、菩萨手中的法器,还有人间世俗节日欢歌中弹奏用的。壁画中的乐器既是历史上历代王朝礼乐、典章制度、宫宴消遣、歌舞管弦的形象化,亦为音乐的礼教仪仗作用。同时,这些乐器也孕育着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内涵,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艺术特色。
基于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而创设,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鲜明特征。教师让学生围绕“敦煌壁画中的乐器”提出自己的问题,有些学生对乐器名称、种类、演奏感兴趣,也有学生对琵琶、箜篌充满好奇,因为他们发现此类乐器在壁画中数量较多。教师让学生根据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组,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生通过查找权威资料,小组成员讨论学习,对敦煌古乐器的历史演变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乐器种类研究小组的学生发现,敦煌壁画中代表性乐器有五弦琵琶、葫芦琴、莲花阮、筚篥、龙凤笛、排箫、雷公鼓、箜篌、扬琴、胡琴、唢呐等,它们与中原汉民族传统的琴、筝、瑟、钟、磬、鼓、板、埙、箫、笙等乐器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还通过查找音视频资料,较为完整地了解古代乐器的本来面貌,并尝试去考证当时这种乐器的演奏方式、乐队中乐器的配置情况、音乐与舞蹈的关系等问题。琵琶研究小组的学生发现传统乐器中人们所熟知的弹拨类乐器琵琶起源于波斯,经由新疆传入我国。真实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知识的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知识的分享更形成了学生共建共享的学习观念,促进了深度学习的开展和自我知识的建构。
三、开展学科实践,体悟音乐表现技法和风格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中转之地,自古以来汇集了印度、尼泊尔、阿拉伯、伊斯兰等多地大量的地方民族音乐,这些不仅体现在节奏旋律上,还体现在调式调性及乐队编制、配器音色等多方面。作品中以雅乐羽调式和宫调式居多,加以具有色彩性的和声来展现曲调的美感。有时,作曲家会融入印度、尼泊尔等地的地域性音调,或者干脆自行创作一种新的调式音列,以体现多元文化的融合。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通过壁画临摹、乐器演奏、作品欣赏、故事讲述等多种形式,開展跨学科实践活动。比如,敦煌莫高窟石壁上的场面以歌舞表演居多,近年来以敦煌题材创作的舞蹈也层出不穷,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丝路花雨》《大梦敦煌》《飞天》《千手观音》等作品,在实践活动中体悟敦煌音乐的表现技法与创作特征。教师还可通过一些近现代的作品,让学生学会把握时代脉搏,开展艺术的创意实践。如在谭盾的声乐协奏曲《敦煌壁画·九色鹿的故事》中,敦煌音乐在当代的传承显现了当今时代的审美。该作品在创作中添加了西方成熟的复调、和声作曲技法,不同于东方作品中对旋律线条的柔化和意境的渲染,西方的作品中更注重的是材料的贯穿和动机的发展。东西方音乐二者相融,更有利于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重大项目“区域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创新探索”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盖天骄.浅谈中国音乐图像学[J].戏剧之家,2019(17):41-43.
[2]盛鸿斌.多元文化交融下敦煌舞音乐风格探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02):77-81.
[3]栀子.九色鹿的回归与出新——听声乐协奏曲《敦煌壁画·九色鹿的故事》[J].歌剧,2019(06):38-41.
[4]刘硕.敦煌音乐与歌辞初探[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8(01):64-70.
[5]刘文荣.1949年前敦煌乐舞研究的历史进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4):72-86.
[6]朱晓峰.敦煌画稿中的音乐图像研究[J].敦煌学辑刊,2017(02):85-101.
[7]刘传启.敦煌佛曲民间话语形态研究[J].民族艺术,2012(04):83-86.
[8]王文然.近十年音乐图像学之舞蹈图像研究述略[J].黄河之声,2011(06):76-77.
[9]史敏.敦煌舞蹈教程[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2:4-11.
冯楚然 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