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模式和评价

2023-01-14王智腾郝文婷

关键词:文科融合专业

王智腾,郝文婷

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模式和评价

王智腾1, 2,郝文婷3*

(1.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2. 宁波大学 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3. 宁波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文科建设重点内容。作者认为,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上更加突出面向全体文科生、突出专创融合、突出育人导向。作者提出应构建新的培养理念和目标,第二课堂的启蒙教育体系、科研项目实训体系、学科竞赛实训体系、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和融入第一课堂专业教育的育人目标融合、教学内容融合、教师队伍融合、教学资源融合、考核评价融合的“一核四系五融合”的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持续开展了3年的行动研究。研究发现,该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推动教学改革创新,为新文科建设提供先行经验。

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模式;评价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1]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在积极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各国不断强化文科建设,强化价值引领,“深入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问题”[2],增大文科人才的培养力度。2019年4月,随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全面实施,我国新文科建设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3],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2021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把“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4]列入其中,希望推动文科人才培养范式改革,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呈现四多四少现象,即对理工科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多,对文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和探索少;文科中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和实践多,对文史哲等“纯文科”专业的关注和探索少;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多,对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和实践少;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多,行动研究少。笔者以地方综合性大学文科学院为研究对象,对为期3年的行动研究总结,探讨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模式和评价。

一、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我国新文科建设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产生,“新文科”的“新”表现为“新科技革命与文科的融合发展,历史新节点与文科新使命,进入新时代与文科中国化,全球新格局和文科国际化”[5],“最高目标在于建设一个能匹配国家文明发展高度和文化传承厚度的文科体系”[6],最终落脚点在“有力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培育”[7]。“新文科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创新、适应与卓越”[8],关键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文科建设的题中之义。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既能直接提升文科学生创新能力,又能有效推动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并提出“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9]的目标。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表明,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能有效激发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性提升。

其次,新文科建设为创新创业教育开辟新发展路径。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2010年前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起步期,2010-2014年向能力培养为目的迭代的积蓄发展期以及2015年以来坚持“面向全体”素质培养的快速发展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面向全体难、融入专业难、价值实现难等深层次问题。

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蕴含深刻内涵。《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明确指出,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项目的要求是:面向全体文科学生,探索完善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开发文科特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推进分类培养和特色化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升。[4]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就是面向全体文科学生,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激发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催化剂”作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以文化人作用,培养符合时代需要、引领未来发展的文科人才。新文科建设是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突破瓶颈、迭代升级的一次契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改革手段,能够推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依托。具体地,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特征表现为“三个突出”:

(一)突出面向全体文科学生的主体关照

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全球治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等,是作为思想先锋的全体文科大学生的使命责任。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极大地改变人类的认知领域、生产方式、生活模式、价值理念,衍生出新知识、新领域、新专业、新技术,需要占学科门类三分之二的文科教育做出积极应变,要广大文科学生做出系统转变。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参与全球治理、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全体文科学生担当有为。

(二)突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要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的发展道路,推动创业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同频共振。”[10]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回归人才培养,破除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禁锢和政策顾虑,激发最活跃的教育要素,推动理念、课程、方法、评价的融合。同时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打破单一学科组织的壁垒和文化限制,激发第二课堂以文化人的作用,通过理念融通、概念借用、方法移植、平台共享等方式,借鉴应用性较强且与创业有深厚渊源的学科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优化专业建设,激发新文科建设的活力与动力。因此,坚持走与专业融合、促进学科交叉之路是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实践逻辑。

(三)突出培育时代新人的价值导向

《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担当民族复兴大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11]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价值追求是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建立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12]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放教育理念和模式属性,推动传统文科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提升文科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文科建设培养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

二、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的误区

(一)避免“狭义化”的认知误区

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能否面向全体文科学生?笔者基于某地方综合性大学1300名文科生和70名文科教师的调查,发现存在狭义地把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培养企业家的创业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与文科专业教育的关系存在“无关论”“不适用论”“干扰论”等误解。思想误区要从“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论”正本清源。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之初,国内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拔尖学生、具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开展精英教育,“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13]还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地“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14]的争论持续不断。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发生质的变化,经历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演变过程,远超培养企业家的狭义的、功利的价值追求,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

国外对创新创业教育本质的认识相对统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第三本教育护照”[15],即“创业教育”,认为与“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杰弗里·蒂蒙斯提出“创业遗传代码”[16]概念,认为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一项人生哲学。美国从小学就开始进行创业教育,1973年开设了第一个创业学本科专业。[17]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强调:“创业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些学校或某些专业,而应成为整个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成为所有大学生的选择”。[18]

可见,“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一主体论已经在国内外学界达成共识。实践中之所以存在思想误区,核心还是缺乏主体参与的系统循证。作为教育的主体,文科专业教师很少系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直接的教育教学经历;作为受教育主体,只有少部分文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大部分文科学生缺乏体验感和获得感。

(二)避免“两张皮”的实践误区

笔者调研发现,文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针对性不强,主要依托通识课程、公共项目和竞赛平台、校级孵化园等开展。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健全,内容、平台、领导、评价等要素缺失,一二课堂互动机制不健全,专业教师参与度不高。校地合作机制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缺乏融合,分散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精力,弱化教育教学效果。

当前学界充分认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难、“两张皮”的问题,并对其具体表现、根本原因做深入分析,提出解决对策。具体表现上,学者认为“创新创业学院并未真正起到引领、统筹、推动和评估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而各种创新创业竞赛也是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进行”[19];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千人一面”,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最低均值题项为创业课程内容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结合紧密。[20]“观念性、资源性障碍”[21]“封闭的学科文化影响,使人满足于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而非创新创业实践”[22],“除商学院、管理学院、工程学院等少部分应用性较强且与创业有深厚渊源的学科外,高校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还缺乏一定程度的认同”。[3]

解决对策上,有专家提出建立“三分两结合”“嵌入”式模式,即分专业、分阶段、分群体设计课程,嵌入单一学科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嵌入多学科促进学科交叉[23];也有专家提出要从普及通识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师生共创”体制机制建设三方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24]等。

(三)避免“功利化”的评价误区

当前,文科人才培养现状与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如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难以适应数字媒体时代传媒产业发展的需求”[25];传统法学教育培养的复合型法律人才稀缺导致“法律高端人才的需求强劲和法律高端人才的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26];“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有着脱离社会,重理论、轻实践,重工具、轻人文,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脱节等弊病”[27]。教育界和学界都将矛头指向传统文科专业教育模式的不合时宜,认为“传统文科忽略了文科的本质,太功利,越分越细,各占自己的山头,导致文科发展到最后,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价值关怀和社会文明关注度上出现了问题,人文关怀和人类情感有所缺失”[28]。

建立健全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倡导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结合,突出评价的诊断性作用,有助于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系统解决当前问题。当前,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更多依据创业率、竞赛得奖数等直观化指标,容易走向功利化极端。“评价的都是少数人的创业教育活动,对于‘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分层分类发展’的目标现实意义有限,也未真正发挥评价机制的整体作用”[29]。因此在推动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坚持融入专业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合理选择或构建评价体系,体现人本属性、人文精神,避免“功利化”“工具化”。

三、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体系、生态的构建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有学校层面宏观的模式创新,例如美国有以百森商学院、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创业教育模式;[30]有如“采用必修课、选修课和创业实践活动等”[31]课程层面微观的模式创新;有提倡借鉴国外大学的“发明型、改进型、商业型”三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32]也有聚焦外语专业,提出“一核两翼两协同”的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33]等。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国内外学界和教育界是趋同的,离不开四大基本内容,即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和统一的领导机制,融为一体的育人目标,一二课协同的课程体系,激发教师这一最活跃要素。

2010年以来,我国政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鲜明的政策指引:一是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提出要开展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二是明确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从专业课程、专门课程群、线上课程、实践课程、教材编写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三是明确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要求建立“培养培训-政策激励-专家引进”全链条工作机制。四是明确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举措。提倡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要求运用大数据技术,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五是明确保障机制,对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平台建设、教学资源配置、校地企合作、一站式服务等方面做出规定。

立足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特征、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理论依据及政策依据,围绕“做强第二课堂-激活关键要素(教师)-融入第一课堂-实现协同育人”的行动思路,以全体文科学生为对象,构建“一核四系五融合”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模式。

其中,“一核”就是新的培养理念和目标;“四系”是第二课堂的启蒙教育体系、科研项目实训体系、学科竞赛实训体系、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五融合”是融入第一课堂专业教育的育人目标融合、教学内容融合、教师队伍融合、教学资源融合、考核评价融合。

(一)建立管理服务体系

管理服务体系是整个教育体系有机体的“指挥大脑”,全面协调政策制度、管理服务、经费管理、研究发展、评估激励等环节要素。从教学科研基本单位的院系层面分析,着重从三方面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1. 成立领导机构

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统筹调配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等要素,协同规划学科、专业、各部门、校内外各方面资源,因此需要有专门的领导团队,高效协调具体工作。学院可成立由院长、书记为组长,分管教学、科研的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为副组长,各系部、办公室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具体执行体系的规划设计、制度的制定执行、过程的管理监控、经费的筹集和使用等内容。

2. 成立研发团队

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涉及多学科、多领域,需要组建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通过聘请校内外专家、遴选专业骨干成立研发团队,负责体系的设计、内容的开发、制度方案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跟踪反馈和体系的完善等工作,并为学生提供包括融资、经营管理、商业模式完善、市场调研、法律咨询等服务,为学生提供商业计划书撰写、实践训练、比赛展示等方面的指导。

3. 成立资源拓展团队

教育体系必须要有资金流和物理空间的长期支持,仅靠学院单打独干是非常困难的,必须有效整合政府、高校、社会、企业多方资源,构建起持续不断的资源流。通过打通校地企合作渠道,与政府部门、中小学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借助社会平台实现资源拓展。

(二)构建育人目标体系

育人目标体系是教育体系有机体的“思想灵魂”,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达成行动共识。

1. 明确两个育人理念

开展文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和“以人为本”两个育人理念。

首先要正确定位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追求,始终坚持把育人为本作为高校根本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核心问题。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要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新文科建设要求,将培养符合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需要的新时代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作为根本价值引导。

其次要恪守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发展路径、实践平台和指导帮助,从体制机制上确保所有文科学生都能在接受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养成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形成超越自我的创业精神。

2. 构建三层次育人目标

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从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方面构建目标。认知上,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方法,能在初级的科研项目、学科竞赛中应用,促进文科专业之间、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提升对创新创业知识、专业知识、个人规划的认知。情感上,“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养成用新思维分析问题的习惯”[10],主动对接国家和社会发展战略需要,对个人生涯做出更高规划,植入创新基因、埋下创业火种,提升人文情怀和科学思维。动作技能上,能把创新创业的意识、方法、技能与文科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应用到科研创业、实习实践中,以能很好应对未来职场的不同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实践,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结合,推动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国际视野、社会责任的结合与升华。

(三)构建第二课堂四个实训体系

第二课堂四个实训体系是撬动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支点”,只有巩固这个支点,以事实说话,才能彻底扭转文科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错误认知。

1. 开设创新创业启蒙学园

面向全体大一年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启蒙学园。传达“人人可以找到自己的创新创业成长路径”的理念,激发兴趣。围绕项目、竞赛、创业三个模块,展示文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成长路径、成长样板、成长陪伴导师。创新讲授、交流、讨论、调研、模拟五种教学形式,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通过“普及班”+“提升班”,将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政策、方法和技能、参与途径、成长路径、成长榜样等内容融入一年级生涯规划中,指导学生选择规划适合自己的路径。

2. 建立创新创业项目实训体系

按照“专业+”的思维模式,探索文科专业之间、文科专业与社会热点、文科专业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选题方向,设立院级科研项目蓄水池,经过培育后申报校级、省级和国家级项目。通过老师出题、师生互选、项目对接、项目团队建设培育等方式,对学生项目开展系统指导。学院通过开题、立项申报、中期检查、结题、成果资助等方式,对项目进行过程管理和培育。

3. 创新创业竞赛实训体系

依托专业相关学科竞赛及专业导师团队,建立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竞赛训练队,开展“递进式”实践训练教学。通过开展交流会、沙龙、集训、讲座等活动,实现良性互动。

4. 创业实践培育体系

从启蒙教育园选拔一批有创业热情和资源的学生,组建创业实践培育班。针对班级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提供实训实践平台。从创新创业项目实训体系孵化出与专业相关的创业项目,对接项目和项目团队,提供团队管理、项目筛选、商业计划书撰写、公司注册、校内外资源对接、同类公司调研、路演等创业提升课程,最终推动实践运营。

(四)建立五个融合工作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难点,坚持遵循文科专业教育基本规律,以教师为关键点,建立“1+3+1”融合机制:

1. 健全教师队伍融合机制,激活关键要素

教师是实现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关键要素。建立一支队伍齐整、教育理念一致、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可根据教师的学科专业方向、个人研究特长、指导学生经验,把教师分为“学术研究型”“竞赛指导型”“实践指导型”“创业指导型”四种类型,分类组建导师团,通过组织教师参加专题培训、考取相关资质证书、开展沙龙研讨、参加师生面对面交流等形式,不断转变教师的思想认识,拓展创新创业和生涯规划知识,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在此基础上,将四个导师团匹配到第二课堂四大实训体系中,学术研究型导师进创新创业项目实训体系,竞赛指导型导师进创新创业竞赛实训体系,实践指导型导师和创业指导型导师进创业实践培训体系,全体导师分批分类进大一启蒙园。以第一课堂教师进第二课堂,带动一二课堂其他要素融合协同。充分挖掘校友企业家、优质用人单位高管等资源,聘请校外创新创业导师,通过举办企业家进校园、创新创业项目指导等,对教师队伍进行补充。

2. 建立“内容+平台+资源”融合机制,夯实三个支撑要素

一是丰富专门的内容供给。内容供给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文科专业教育的基础性要素。结合时代发展热点、学科交叉融合项目、历年在学科竞赛获奖案例以及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结题材料形成内容供给库,作为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备课的素材选择。有了内容,教师就能根据课程实际、教学规律、个人风格实行有效组合。

二是搭建专属的平台矩阵。依托地方、学校和学院资源,建立协同育人创新平台。法律专业可建立法律咨询援助平台,与司法机关、法律服务部门共建育人基地;外语专业可建立多语种服务实践平台,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为国际赛会提供口笔译服务;教育专业可搭建支教实践平台,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家国情怀;商科专业可建立跨境电商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指导、资源对接、创新创业项目调查等。

三是整合专项资源包。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融合需要有效整合第一、第二课堂资源,进行更加科学有效地配置。设立专项经费,对教师参与第二课堂四大实训体系、指导学生参加各类项目研究和竞赛、指导学生发表论文和注册公司、开展示范课程建设、参加相关培训、开展教研项目改革研究等给予支持;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参加各类实践教育提供基本支持。硬件条件上,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属教室、实践活动室等,为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第一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提供空间保障。

3. 完善考核评价融合机制,抓好保障要素

如何长期有效激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文科专业教育融合改革?这就需要对考核评价机制做出改革。针对学校对教师实行的年度绩效考核办法和聘期考核办法,把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学科竞赛、发表论文,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等成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中。把教师指导学生获得的成果与教师教学科研奖励结合起来。通过考核这个指挥棒,激发教师投入的积极性,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资质证书考试等,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

(五)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笔者和研究团队采集2016年9月-2019年9月文科学生的相关数据,对该模式的实施效果及可推广性进行测试和分析。根据文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体系,确定文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核心能力。

在核心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学院领导小组、专家组讨论,每年度跟踪测评,对相关指标进行修正后,最终形成文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文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

通过评价发现,本研究构建的“一核四系五融合”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适用于文科学生,三年来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比例逐年上升,学生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中都有所突破,取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同时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生涯规划能力也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结语

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文科学生,围绕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培养目标,融合专业教育构筑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模式。本研究构建的“一核四系五融合”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遵循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准确把握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调动专业教师这个最活跃的教育要素的积极性,以人的融合带动理念、内容、平台、资源等要素的融合,形成一二课堂间、校院之间、学院之间、校内校外之间协同的育人机制,可有效提升文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涯规划能力、专业应用能力、跨学科学习研究能力,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个人志向,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为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模式借鉴。

受主客观因素影响,本研究在触动学分体系、全面系统重塑人才培养方案,系统构建校地融合机制、拓展育人场域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在推动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建立一支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双强的教师队伍方面还存在比较明显的短板;在持续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避免功利化倾向方面还有待持续改进。未来在新文科建设推动下,总结经验、补齐短板、固好底板,继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文科专业教育融合发展。

[1]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6-05-18) http:/ /www. Xinhua net. com/politics/2016- 05/18/c_ 1118891128.htm.

[2] 马陆亭.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从教育理念到范式变革[J]. 中国高等教育, 2022(12): 9-11.

[3] 黄兆信, 王志强. 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 教育研究, 2013(12): 59-67.

[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EB/OL]. (2021-03-05) http:/ /www. moe.gov.cn/srcsite/A08/moe_741/202103/t20210317 _ 520232.html.

[5] 樊丽明. 对“新文科”之“新”的几点理解[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10): 10-11.

[6] 吕林海. 中国大学“新文科教育”建设: 价值蕴意、核心内涵与实践路径[J]. 大学教育科学, 2021 (5): 49-59.

[7] 龙宝新. 中国新文科的时代内涵与建设路向[J]. 南京社会科学, 2021(1): 135-143.

[8] 黄启兵, 田晓明. “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 苏州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20, 8(2): 75-83.

[9]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 (2010-05-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201005/t20100513_120174.html.

[10]史秋衡, 王春. 大学生创业思维培养的现实价值、内涵环节与实践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4): 64-68+95.

[11]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EB/OL]. (2020-11-03)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 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12]吴岩. 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1): 4-7.

[13]杨利军. 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与定位问题的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8): 5-7.

[14]孙洪义. 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基本问题——兼叙“3·3·3”课程体系和7P教学模式的探索[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0(2): 8-14.

[15]任路瑶, 杨增雄. 创业教育: 第三本教育护照——国外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 教育学术月刊, 2010 (11): 17-20.

[16]杰弗里·迪蒙斯, 小斯蒂芬·斯皮内利. 创业学[M]. 周伟民, 吕长春, 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3.

[17]向东春, 肖云龙. 美国百森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 现代大学教育, 2003(2): 79.

[18]刘敏. 法国创业教育研究及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 2010(10): 72-75.

[19]刘福才, 王发明.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理性反思与实践路向[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8): 6-11.

[20]黄兆信, 黄扬杰. 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探新——来自全国1231所高等学校的实证研究[J]. 教育研究, 2019(7): 91-101.

[21]李家华, 卢旭东.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12): 9-11.

[22]王洪才. 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本质及其实现[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0(6): 1-9.

[23]王占仁.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论析[J]. 高校教育管理, 2017(3): 1-5.

[24]徐小洲, 梅伟惠, 韩冠爽. 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十大关系[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1): 115-161.

[25]周茂君, 柏茹慧.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 国际新闻界, 2022, 44(2): 133-156.

[26]孟磊. 我国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探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11): 70-74+90.

[27]刘辉, 孙妙, 刘浩正. 服务“一带一路” 优化外语专业人才培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9(Z2): 70-72.

[28]刘小兵. 对新文科的思考和看法[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10): 12-13.

[29]徐小洲.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VPR结构模型[J]. 教育研究, 2019(7): 83-90.

[30]房国忠, 刘宏妍. 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 2006(12): 41-44.

[31]SOLOMON G T, Duffy S, TARABISHY. The stat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 nationwide survey and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2002(1): 65-86.

[32]陈霞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实践研究——以美国四所高校为例[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9(7): 74-81.

[33]王智腾, 段汉武. 外语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9(6): 85-90.

Connotation, Model and Assess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New Liberal Arts

WANG Zhi-teng1, 2, HAO Wen-ting3

( 1. Institute of Edu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2. Facul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Mechanics, Ningbo 315211, China; 3.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

This article argued tha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highlight the inclusion of students of humanities and arts, liberal arts education, and the orientation of instruction. It conducted a three-year action research to build the model of “One Core, Four Systems and Five ways of Integration”, namely, new cultivating concepts and objectives as the c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system, research training system, academic competition training system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system;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aim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ers, teaching resources and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model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ies,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provide advanced experi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New liberal ar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nnotation; model; assessment

G645

A

1008-0627(2023)01-0102-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独立学院转设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供给研究”(BIA210203);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课题“悖论和佯谬:我国高校党务工作队伍双线晋升政策有效 性及未来策略研究”(22NDJC064YB)

王智腾(1981-),男,浙江淳安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E-mail:wangzhiteng@nbu.edu.cn

通讯作者简介:郝文婷(1990-),女,内蒙古包头人,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E-mail: haowenting@nbu.edu.cn

(责任编辑 赵 蔚)

猜你喜欢

文科融合专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融合》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豆文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