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煤电行业低碳转型金融支持分析
2023-01-14代劲
代 劲
“十四五”时期,辽宁省能源低碳转型进入重要窗口期,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火力发电量占比为69.42%,是目前最大发电量类型,煤电行业面临巨大转型挑战。为此,本文选取辽宁辖内主要的11家煤电企业①本文选取辽宁辖内典型煤电企业11家,包括国家电投集团东北电力有限公司-阜新发电、阜新金山煤矸石热电有限公司、国家电投集团东北电力有限公司-本溪热电、国能(绥中)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辽宁大唐国际葫芦岛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辽宁大唐国际锦州热电思安有限公司、辽宁华电铁岭发电有限公司、朝阳泰丰电力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恒仁金山热电有限公司、朝阳燕山湖发电有限公司、抚顺市惠风供热有限责任公司。和2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②样本机构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两家政策性银行在沈阳、大连的分支机构共4家;工、农、中、建、交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本溪、鞍山、营口、葫芦岛、阜新等地的分支机构共15家;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两家股份制银行在大连、沈阳等地的分支机构共4家,以及盛京银行、锦州银行、阜新银行、葫芦岛银行等4家城商行,共计27家银行机构。作为调研对象,通过个别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研究金融支持煤电行业低碳转型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
主要措施及成效
保持信贷投放合理适度。长期以来,煤电占据辽宁电力主体地位,起着保供托底的“压舱石”作用,“3060”目标下煤电仍然是系统灵活性和发电量的首要支撑电源。金融机构落实“双碳”目标下优化煤电行业金融服务要求,积极支持煤电企业低碳转型发展。截至2022年3月末,煤电企业贷款余额529.9亿元,同比增长2.7%。在金融支持下,圆满完成电力保供任务。
配套制度逐渐完善。金融机构积极建立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配套制度,以单列信贷计划、实施FTP定价优惠、下放审批权限等为主,部分机构依托碳账户金融场景提供金融服务,对单位碳排放量低、相对低碳及减排效果好的企业给予绿色标识,引导其绿色低碳发展。例如,国开行大连市分行在信贷全流程中添加“绿色产业贷款”“清洁能源产业贷款”标识;兴业银行沈阳分行依托碳账户金融场景,对低碳企业给予绿色标识,完善服务流程。
碳信贷产品相继推出。“碳达峰、碳中和”与辽宁“能源革命”相辅相成,但并非简单“去煤化”。金融机构积极开发碳信贷产品,截至2022年3月末,调研机构开发19种产品,落地223.53亿元。例如,国开行大连市分行积极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碳减排专项两项产品;建行朝阳分行开发“E建通”网络供应链产品。
碳融资模式日益多元。金融机构积极探索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碳中和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ABS)等模式。例如,兴业银行沈阳分行依托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和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开展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业务;浦发银行铁岭分行创新SHEA碳配额质押贷款、CCER质押贷款、碳中和债券及ABS承销;兴业银行大连分行创新碳中和债、可持续挂钩债碳融资模式。
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旧动能”较“新领域”缺乏配套体系,转型金融面临“识别难”。调研金融机构目前参照辽宁省企业信用评价环境打分核定碳减排项目,该评价按固定污染物许可分类进行名录管理和披露,省内仅43.67%的煤电企业在此范围内,其他高碳企业或“棕色”活动仍以自愿披露为主,金融机构缺乏全面、权威、及时的平台获取企业碳排放的一手信息,欠缺评估减排成效的能力,部分机构反映拓展该类项目需耗费一般贷款2——3倍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所以持观望态度,反而更倾向于新能源汽车、绿色电力等“新领域”。
金融产品与转型项目欠缺适配度,转型金融面临“增长难”。辽宁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电力行业占省排放量的比例为36.08%,为减排重点领域。调研企业转型项目涉及环节较多,如对机组进行超低排放改造、技术研发等投入,资金投入大,降碳周期长,效果短期内难以显现。金融机构普遍持谨慎态度,产品门槛偏高、存在“国企偏好”,尚未建立转型项目特色准入指标和规定。据调查,各机构看重企业装机容量、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环保情况,传统抵质押模式占比达90%以上,仅一家机构将低碳转型设备用于配套补充担保。(见表1)
表1 部分降碳项目技术特点及投资成本情况
老模式较新途径风险博弈占优势,转型金融面临“应用难”。首先,全国性银行分支机构不具创新权限,均按总行行业、押品、评级等规定开展业务。其次,省内其他省市创新产品落地上存在“橘生淮北”的困境。企业层面,可抵押碳排放配额较低,申请创新产品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国企议价能力强,倾向于集团信贷。银行层面,上级行考核绿色信贷的增量和占比,调研机构普遍反映完成难度较大,煤电作为高耗能行业其贷款总量受限,且出于风险管控,鼓励措施较为匮乏,甚至负向激励,缺乏内生动力。
经营下滑与资金缺口出现降碳阻力,转型金融面临“生存难”。根据我国电力发展规划,火电占比逐年缩小,逐步向调峰性质转变。调研企业总体产能和设备利用率明显下降,2022年3月较2015年3月分别下降36%和13.1%,加以近年来煤电价格倒挂,盈利能力下降,72.73%的被调查企业表示,因无充足资金升级改造导致难以满足降碳新建要求,63.64%的企业表示后续转型资金缺口较大。以阜新发电厂为例,2019年以来发电标准煤耗波动降低,2021年平均达到267.99g/kWh,较2019年下降1.19%,后续降碳尚有6亿元缺口(见表2)。
表2 2019——2021年阜新发电有限公司转型降碳基本情况
政策建议
对策“见企”,强化低碳标准识别。一是以辽宁产业结构调整三年行动为导向,筛选“老字号”升级、“原字号”开发、“新字号”培育重点企业,制定低碳转型金融库。二是制定特色融资方案,因户施策,实现入库企业百分之百对接,加大支持力度。三是强化部门联动,出台省级层面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的规范指引,明确“碳足迹”“碳账户”计量标准,建立涵盖环保、经信、金融、企业等部门的省级碳排放信息共享平台。
创新“见效”,提高产品适配性。一是围绕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链条建立金融链“链长”服务机制,创新与煤电行业产业链条“碳足迹”挂钩产品及推进省外产品尽快落地。二是提升低碳转型抵质押品效率。借鉴知识产权抵质押融资经验,提高抵质押率,探索技术产权质押融资。三是支持省内企业开展林业碳汇、碳捕获和封存等负排放项目,将碳汇额度出售给有需求的高碳企业,激活碳交易。
激励“见赏”,增强金融转型内生力。一是将金融机构激励机制的建立完善、低碳业务发展等情况纳入考核,明确量化推进和质化创新考核导向,并视情况给予奖励。二是开展产品创新竞赛,组织机构共同撰写煤电企业低碳转型白皮书,向上级行和地方政府双向反馈。三是多部门联合建立转型金融激励性和风险补偿性政府基金,给予金融机构财政奖励、税收优惠、风险分摊等增信支持。
特色“见质”,示范低碳转型新路径。一是以辖内阜新市成功申报全国气候投融资试点市为契机,依托生态环境部门开展碳核算,设立“碳金融港湾”,进行项目路演、金融案例展示,发挥孵化器作用。二是引入风险补偿金管理人,负责风险补偿金日常运作,并推动银行、担保、评估等中介机构提供服务。三是确定一两家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主办行,与政府签订风险补偿协议,组织主办行与名单企业对接,促进风险补偿金金额放大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