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5 年的坚守与奉献
——记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运营一分公司呼家楼站区党支部书记、站区长张卫东

2023-01-14张威通讯员张添翼

工会博览 2022年35期
关键词:换乘车站乘客

□本刊记者 张威 通讯员 张添翼

“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35 年弹指一挥间,她从20 世纪80 年代意气风发的学生到默默奉献的站务员,从90 年代勤学苦练的站长到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身上的制服换了几种样式,唯一不变的是她对事业的忠诚与担当——她就是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运营一分公司呼家楼站区党支部书记、站区长张卫东,岁月催生了华发,却见证了她的热爱和坚守。

不忘初心,择一事终一生

“1987 年,地铁公司去我所在的学校招聘。那时,北京地铁对于我来说代表着‘铁饭碗’,福利待遇好、光鲜的制服和别人羡慕的眼光,如果能成为其中的一员,是一件很荣耀的事,于是我满怀期望地参加了面试。让我欣喜的是,经过层层选拔,我成为了班里为数不多的面试成功者。拿到录用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激动万分。”张卫东回忆道。

张卫东最初被分配到了1 号线玉泉路站担任站务员,但是初来乍到的她心里却感受到了很大的落差,这份别人都很羡慕的工作在她看来却不是那么“光鲜亮丽”。让她记忆最深刻的是,站务员除了本职工作之外,还要全面负责站内保洁卫生。当时地铁内没有禁止吃东西的规定,地面经常会看到果皮纸屑和口香糖。口香糖黏在地上非常难清理,如果时间一长,地上就会留下一个个黑斑点,需要工作人员拿小铲子一点点地铲除。尽管当时站台为乘客配备了痰盂,由于乘客的素质参差不齐,随地吐痰的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每天打理起来特别让人头疼。最累的活儿莫过于清洁保养站台地面,工具是一个特大号的拖布,俗称“油推子”,拖布头长约1.5 米,后面连接金属手柄。为了达到清洁保养的目的,时常会在拖布头上沾点油。这对于从小没干过体力活的张卫东来说,推起来非常费劲,刚开始干时,一个来回的拖地工作就已经让她累得直不起腰了。但最难受的还是感觉自己面子上过不去,她不愿意在众目睽睽之下受这份累。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卫东的思想产生了转变。在充实的工作之余,她感受到了来自同事们的关爱、师傅们的照顾和领导们的认可,逐渐意识到了这份平凡工作的重要性。从那以后,她放下了所谓的面子,坚定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决心。

1999 年,张卫东走上管理岗位,成为了复兴门站的一名副站长。彼时的复兴门站是北京地铁唯一的换乘站,日常客流量大,职工人数高达200 多人,年龄跨度较大,员工思想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如何擦亮“共青团站”的金字招牌?如何进一步保障安全运营?如何带好员工队伍?一道道难题就这样摆在了她的面前。

“我从老领导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当时,我们的老书记身患很严重的糖尿病,依然坚持每天早7 点准时到岗,晚7 点后才走,雷打不动。老站长的爱人身体也不好,她一方面需要肩负起照顾家人的重担,另一方面还要在站区的行政工作上煞费苦心。正是他们的言传身教和提携帮助,以及他们对工作全身心投入的状态,鼓励着我走到现在。”张卫东坦言。

扎根一线,乘客安全大于天

2014 年,张卫东被任命为呼家楼站区站区长。作为一名普通的地铁基层管理人员,张卫东永远将乘客安全放在第一位,尽职尽责、爱岗敬业,扎根运营一线,真正做到了“困难面前善于应对,挑战面前敢于攻坚,压力面前勇于拼搏”。

新冠疫情暴发之前,北京地铁6 号线工作日接待乘客100 余万人次,呼家楼站区日接待乘客近70 万人次。由于呼家楼站为换乘站,每日换乘总量近21 万人次,每小时最大换乘量3 万余人次,位居北京地铁路网两线换乘量之首,金台路站和十里堡站区间早、晚高峰为6 号线上、下行最高断面车站。

日常工作中,张卫东注重对车站现场的巡视工作。除了身体力行以外,她还要求站区一般管理岗以上人员每日到车站进行巡视。在她看来,车站的运营情况是动态的,相对应的管理方法也应该是动态的。管理人员不能长期抱着固有印象,要常到车站“刷新”记忆,关注车站设备设施和人员变化,监督规章制度落实情况,听取员工对工作的意见和诉求。只有做到责任共担、优势互补,才能发挥出“1+1>2”的效果。她不仅仅是这样说的,更是带头这样做的。原本每天朝九晚六的工作时间,她却坚持每天早上7 点多就来到车站参与早高峰组织,晚高峰结束才是她的下班时间,遇到突发事件和极端天气时,她都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指导和组织工作人员开展运营保障工作,确保地铁安全运营。对此,张卫东说:“每天面对70 多万的乘客,这就代表着我们关系着70 多万家庭的幸福,我们的责任无比重大。不管条件多困难,我们也要千方百计确保乘客的出行安全。”

记得一次金台路站换乘通道突发漏水,而漏水严重情况紧急,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京港地铁线路的运营。刚刚站完晚高峰走在回家路上的张卫东,一接到车站汇报,立马掉头往车站赶,马上投入到突发事件的处理中。站区立即启动应急处置方案,采取临时限流措施,集中站区人员力量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张卫东一方面指挥抢险,一方面协调各设备单位,第一时间调来2 台抽水泵紧急抽水,以最快速度对突发险情进行了处置,杜绝了封站的可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运营的影响。直到晚上11 点,险情得到了妥当处理,可张卫东又连了一个夜班。这样的情况,她经历太多了。当有人问她:“家人难道没意见吗?”她笑笑说:“应该习惯了吧。”

6年零事故,“矩阵式”为安全保驾护航

安全是地铁的主旋律,也是地铁的头等大事,更是呼家楼站区的首要追求目标。在张卫东的带领下,呼家楼站区坚持在实践中把握规律,切实构建了超前安全管控模式,形成了安全创新实践的新格局。

“我们以‘永远追求零风险’ 为目标,以安全大讨论、安全情景剧、安全征文、安全生产演讲比赛等活动为契机,开展各类特色安全活动,创新践行了北京地铁‘矩阵式’ 安全管控体系。”张卫东直言,自己带领站区员工亲手制作了各种宣传品、纪念品及漫画展板,向乘客宣传安全乘车常识、限流组织的意义与目的,更加强了与乘客的沟通互动。

其实,张卫东口中的“矩阵式”安全管控体系共分为三部分:一是突出以“治”为安全生产的基础,充分体现“预防为主”“安全观前移”的超前防控理念。她要求从“人、机、环、管”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并制定了站区“每日一问、每周一训、每月一考”的“三个一”培训机制。按照业务分类编制了《呼家楼站区员工业务题库》,针对站区年轻人多、习惯利用手机学习的特点,组织录制了安全业务培训短视频,充分利用员工的工余碎片时间,通过微信群学习,大大提高了培训效率。在工作中,她注重细节管理,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小问题”抓住不放,组织员工进行不断地研究分析,细致分析站区安全风险点,将各项工作想在前、准备在前,将安全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以“控”为安全生产的保障。她坚持在站区推行“走动式”管理方式,建立站区领导巡站计划,要求站区领导每天都要到车站检查指导工作,而她更是到车站最多的站区领导。通过与员工交流,她能了解第一手资料,为站区重要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三是以“救”为持续改进的手段。她注重对安全管理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不断加强员工处突能力、行车组织能力的培训。张卫东介绍道:“我在‘练’ 字上下足功夫,经常利用白板、磁贴等工具,以班组为单位进行沙盘式桌面推演,采取现场练、训结合的方式进行电话闭塞、手摇道岔和试背呼吸器实战演练,不断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为站区多储备一些人才。”

近三年来,随着新冠疫情的发生,面对现有车站运营、疫情防控等多项任务,张卫东没有“偏科”,而是沉下心来积极应对。在完成日常繁忙工作的同时,她还要密切关注员工们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情况,通过与车站员工专门的谈心谈话,强化员工防疫措施,坚定战疫信心。面对疫情风险,面对车站人手不足的困境,张卫东一次次选择了坚守岗位,她的身影总是穿行在车站中。“这个关键时期,我必须要坚守岗位!”张卫东用坚守给予同事们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呼家楼团队”的心与信念同在!

猜你喜欢

换乘车站乘客
换乘模式下货物运输路径问题
嫦娥五号带回的“乘客”
车站一角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北京地铁连拱换乘通道下穿引桥施工沉降控制研究
最牛乘客
在北京,一个车站的治理有多难
城市轨道交通三线换乘形式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三线换乘站布置分析
地铁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