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晒太阳”结构的演变及生成动因

2023-01-14帅,高

关键词:晒太阳省略介词

徐 帅,高 群

(阜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阜阳,236000)

现代汉语存在一类特殊的语法结构,如“晒太阳”“淋雨”等,以“晒太阳”为例,形式上太阳作为宾语,成为动作的施及对象,实则太阳作为施事宾语担任动词的发出者。很显然,该结构在物理世界和言语形式之间产生了舛误,出现一种信息差。究竟是何种结构因何原因在转场中出现了脱靶,造成了该结构的基因突变。在中国,关于“晒太阳”类结构问题一直被语法学界所关注。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到今天,研究者们纷纷从不同角度为这类语法现象著述立说。据调查,目前关于“晒太阳”类结构主要存在两类解释通道,现以时间先后顺序将研究者们的观点列举如下(1)本文虽未能列举国内语法研究者关于“晒太阳“类结构的全部表述,但所列表述基本上代表了国内语法学界的主要观点。:

第一类:中国传统语法视角。

表述1 具有让动性的及物动词可以带施事宾语,“晒太阳”是“让太阳晒”。[1]

表述2 “惯用语说。”[2]

表述3 “我晒太阳”和“太阳晒我”是同一意义的两种不同表达形式。[3]

表述4 “晒”类动词具有“两面性”,即作主语和宾语的词可以互换位置, 其基本意义不变, 但语用上有所不同。[4]

第二类:西方新兴认知理论路径。

表述5 在“深层”作格(“deep”ergative)结构理论中,作格语言中的及物动词的概念宾语(实际上在主语位置)在句法中被当作不及物动词的主语一样对待,而及物动词的概念主语则被不同地对待。[5]

表述6 以“太阳晒老头”与“老头晒太阳”为例,二者语序差异在于话题和非话题。[6]

表述7 “小王晒太阳”中“小王”是射体(主要图形),如果把“太阳”作为主要图形加以突出,

成为分句描写的主要对象,使得“小王”处于界标的位置,有受动的含义,符合认知语法中的“射体—界标”理论。[7]

表述8 从形式上看,该构式表面上不符合常规的汉语语法,但从意义上看, 它符合信息结构、凸显原则以及压制效应等的语义和语用规律。[8]

表述9 “晒太阳”这一语言现象是代词脱落和介词融合双重作用的结果。反身代词“自己”脱落,再就是介词“以”融入晒,“晒太阳”中的“太阳”应该视作一个工具成分,而不是传统认为的施事宾语。[9]

……

根据各家对“晒太阳”类结构的表述,不难看出,表述1、2、3、4虽然解释了“晒太阳”结构中各个语法成分及其语法功能,但没有贯彻到共时和历时研究中,并且缺少产生此类现象的背后深层次动因;表述9以古汉语为着眼点,探索“晒太阳”的原始表达,但对其结构可能出现的表达形式缺少穷尽式的考察和历时的演变追踪;表述5认为“晒”是作格动词,这一点是存疑的。判定作格动词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动词是否可以进行使役转换,凡是作格动词,它必须是行为义、使役义和结果状态义三义一体[10]。动词“晒”可构成“晒太阳”,而“太阳晒*”则不具备成句条件,“晒”只具备动作义,缺乏使役义和结果状态义,因此不宜看作作格动词;表述5、6、7、8、9在西方新兴认知理论流行的背景下,以国外理论来解释汉语语法现象。对于出现在汉语表达中的特殊现象,还是要坚持史料中心法则,追本溯源,让史料来揭露语言真相。因此,将从文献资料出发,探求“晒太阳”结构的古今表达形式及其演变规律,以期实现对该结构的释疑。

一、“晒太阳”结构的源起及变换形式

物质社会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语言的发展与改变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的,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和复杂的。“晒太阳”是现代汉语的表达形式,异于古汉语的表达,要想把握该结构的发展脉络,就要在其发展变化方面追本溯源。以“晒太阳”为原点,以时间为横轴,向前代推演,尝试通过检索史料典籍尽可能地打捞出“晒太阳”的同义变换形式,以期得到其不同变换形式在时间轴上呈现出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晒太阳”结构同义变换形式的历时分布

在古代汉语中,“暴(曝)”与“晒”有时候互训,并且可以通用,而“pu”也有了“暴”和“曝”两种不同的写法,如:

《广韵》:“暴,日干也。曝,俗。”

《小尔雅》:“暴,晒也。”

《说文解字》:“ ,晞也。古文 从日麃声。薄报切。”

《颜氏家训·书证》有言:“古者 晒字与 疾字相似,唯下少异,后人专辄加傍曰耳。言曰中时,必须暴晒。”

“曝”,是“暴”的一个俗字,这个词在很多时候都是通用的。例如“一曝十寒”和“一暴十寒”,又可以用“曝献”来表示“暴献”。在这种情形下,“暴”“曝”都是pù音。因此,笔者在对待不同的“pù”时,把二者划归为同一表达形式之中(表1中数字分别为括号外与括号内的形式出现用例数相加的结果),以便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晒太阳”的原子式

原子式(atomic formula)存在于数理逻辑中意为没有子公式的公式,用来表示逻辑上最小的式子。将“晒太阳”的最早出现形式称为原子式。为了更好地描写“晒太阳”结构的不同表达形式,对其不同表达形式用大写英文字母进行编码,形成一个连续的序列式。由表1可以得出,A式、E式和H式出现最早,并且A式作为原子式一直绵延至今,具有极强的稳定性成为我们表达最多(1 292例/占比59.18%)使用时间最长的表达式。例如:

(1)A1:只当挂于风头内。不可令日晒。(《儒藏·修身治家》)

A2:水浸。烈日晒七日。(《儒藏·修身治家》)

(2)E1:张之以木,或曝之以日,或烤之以火,以备制物之用,故堇字本义,当为曝烤兽皮,引申为乾燥。天不降雨,则土地枯焦,百物不生,故再引申为乾暝。”后世别造旱字,《说文》:“旱,不雨也。从日,干声。”(殷契卜暵考)[11]

(3)H1:熟食之始,或则暴之于日,或烧石以熟食物。(《先秦史》)

E式最早出现在殷商时期,在(2)中,可以理解为“用太阳晒”,这是在典籍中所能见到与“晒太阳”相关最初表达形式,即“晒太阳”的原子式。而到了春秋时期,则出现了“日晒”的表达,在(1)的两个例句中,可以发现,“令日晒”中“日”为兼语,是“晒”的主语;“烈日晒七日”中,同样地,“烈日”作为主语,成为动作“晒”的发出者。

从以上分析来看,“晒太阳”的原子式,都遵循着一种公共认知——“太阳”作为主语,行使着支配动词“晒”的权利。显然,表述1的“惯用语说”、表述3的“同一表达形式说”、表述8的“语义压制说”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晒太阳”的原子式,而是直接对终结式“晒太阳”进行分析。

而H式则不同于A式和E式,介宾短语“于日”作状语修饰动宾结构“暴之”,“日”并没有直接做动词“暴”的宾语,所以将H式区别于A式和E式。

(二)“晒太阳”的复杂式

两汉时期,出现了断裂层,仅有A式和E式保留下来,得到沿用。如:

(4)A3:臣闻白日晒光,幽隐皆照。(东汉《全汉文》)

(5)E2:润之以风雨,曝之以日光……(《陆贾新语》)

例(5)中,“曝之以日光”就是“用日光来晒它”,从这一点来说,和表述一的“让太阳晒”确有几分相似之处,但不变的是,“太阳”仍是作为动词“晒”的施事主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A式外,开始出现全新表达式C式,例如:

(6)A3:林檎赤熟时,擘破,去子、心,日晒令乾。(贾思勰《齐民要术》)

(7)C1:游尘曝日,鸣雉依陇。(《全刘宋文》)

(8)C2:冬曝其日,夏濯其泉。(陶渊明《自祭文》)

发现两汉时期作为原子式的A式正常使用的同时,开始出现另外一种复杂式,即“曝日”。不同于前朝的用法,与此构成鲜明对照的是“日”开始独立承担动词“曝”的宾语。所以,现代汉语“晒太阳”大抵滥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复杂式“曝日”。

而到了隋唐五代,语言形式开始活跃,“晒太阳”出现了多种表达形式,显现出较大的生命力。A式C式D式H式I式在各自的舞台上发挥着能量。例如:

(9)A4:海风吹白鹤,沙日晒红螺。(唐·许浑《送友人罢举归东海》)

(10)C3:天寒宜曝日,归堂一食倾。(《祖堂集》)

(11)D1:忽见堂上有伛背衣绯老人,目且赤而有泪,临街曝阳。(中国唐代文学会《全唐五代笔记》)

(12)H1:刈生苇曝之于日。(《佛藏·大藏经·律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13)I1:以涂两赤土釜内外,各厚三分,曝之日中十余日,令乾燥。(《道藏·正统道藏洞神部·九转流珠神仙九丹经》)

如上所述,A式C式沿用下来,由于“日”与“阳”同义,出现了D式,从语义角度来看,C式=D式,并无二致。H式在C式的基础上增添了代词“之”,介词“于”。而I式在意义上不同于其他式,如(13)I1,可以理解为“在中午晒它”,这与CD式在意义上有了分化。介宾短语作状语也不可等同于主谓/动宾结构,到此不宜再将H式与CD式化为一类。

宋元之际,A式C式D式I式继续为人们所使用,但这时新的表达式开始出现,即B式。人们不在再拘泥于“暴(曝)”的使用,而是寻求用字的出新,“晒日”应运而生。而J式在H式的基础上,又将代词“之”省略,至此,I式J式成为H式的平行转嫁式,如:

(14)A5:日晒不乾,水浸不烂。(南宋《五灯会元》)

(15)B1:移书晒日防留蠹,写帖临池拟换鹅。(宋·林尚仁《怀蒲一庵许紒岩》)

(16)C4:张种为都官尚书赐无锡嘉兴县秩尝於无锡见重囚在狱天寒呼出[曝日]遂失之大笑而不深责。(北宋《史书·册府元龟》)

(17)D2:暴阳不忧偿,偷饱幸未诛。(宋·王令《寄满子权》)

(18)I2:盛夏酷热暴之日中枉陷人致死者前後百数。(北宋《册府元龟》)

(19)B1:移书晒日防留蠹,写帖临池拟换鹅。(宋·林尚仁《怀蒲一庵许紒岩》)

(20)J1:枷缚暴于日中,凡五十七日,求其受贿事,皆无状。(宋·司马光《涑水记闻》)

B式的出现,也同样说明了此时“日”已经承担动词“晒”的对象。

明清时期,出现全面繁荣景观。表格一中所列举的表达式(除E式H式外)不断涌现被人们所熟练使用。

(21)A6:烈日晒干,牛曳石赶而压落之。(明《天工开物》)

(22)B2:周瑞家的拿了匣子,走出房门。见金钏儿仍在那里晒日阳儿。(清《红楼梦》)

(23)C5:夏五六月之曝日,宜早辰不宜中晚,切忌。(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

(24)D3:鱼热则浮,冷则沉。然春秋朝日每亦停水面曝阳,则非热也。(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

(25)F1:最白者以日曝之,细若粉雪,售于东西二洋,曰洋糖。(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26)G1:假令压以木石,封以纸箬,暴以日中。(明《医藏·本草乘雅半偈》)

(27)I2:暴之日中,令乾无滓。(明·袁中道《珂雪斋集·中》)

(28)J2:毁其面以酱敷之,暴于日中。(《史藏·明清徽商资料选编》)

(29)K1:一直走到保和殿,但见这位赵侍卫坐在阶下晒太阳……(清《续济公传》)

(30)L1:山口外翠柏苍松,遮蔽天日,要是太阳晒着,还真不好受。(清《三侠剑》)

在例(21)~(30)中,发现E式已经被F式、G式所淹没,而I式、J式则取代了H式。淹没取代的原因见下一章节。从句法语义上来看,把各式分成两类:一类是主谓动宾类,如:ABCDKL,“太阳”位于主谓或动宾结构中;一类是介宾类,如:EFGHJ,“太阳”位于介词后。

(三)“晒太阳”的终端式

进入到民国,由于白话文的兴起,社会的语言习惯开始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出现文白夹杂的语言现象。与此同时,表达式ACDKL还保留在社会语言使用习惯中。文言表达如:

(31)A7:风吹日晒,已经黯然五色。(民国《清朝三百年艳史演义》)

(32)C6:瞽叟亦在那里向阳曝日。(民国《上古秘史》)

(33)D4:亦时常爬到石上来呼吸空气,晒曝阳光。(民国《上古秘史》)

白话表达如:

(34)K2:空船却靠了海岸,不多水手在舱板上晒太阳。(张恨水《水浒新传》)

(35)L2:笑道:“我正想吃两碗酒,大太阳晒着口渴得紧。”(张恨水《水浒新传》)

由于语言内部不断在顺应认知原则进行自我调整,截至到民国,“晒太阳”的表达形式已经合流为以上表达,并且发现K式和L式在现代汉语中遗留了下来。也应看到,尽管形成上述多种表达式,但并不是说明各表达式之间有严格的时间界限,同一时代人们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表达形式。语言使用的过程既有时代惯性的约束又夹杂着个人言语习惯。

二、“晒太阳”结构的生成动因

从“太阳晒”的合逻辑到“晒太阳”反逻辑,从物理世界的不合逻辑,到语言世界的合逻辑,从所有语言要素自洽到所有语言要素互恰。问题驱动我们不断向前追问。语法先贤提出的“惯用语说”“同一表达形式说”“语义压制说”“射体—界标说”等,似乎存在一种种间屏障,造成天然的隔离,以保证各家解释的纯粹性,安全性。经典也是一种习得性焦虑[12]。但这样一种积极的焦虑,驱动着我们去做迥然相反的事,通过第三只眼去观察奇点(singularity)(2)奇点通常是一个当数学物件上被称为未定义的点,或当它在特别的情况下无法完序,以至于此点出现在于异常的集合中。在这个点上,一个函数(或者别的数学对象)或者没有良好定义(比如趋向于无限大),或者表现出了别的奇怪的属性(数学上称之为“病态”,和“良态”相对)。。本文不揣谫陋尝试通过两条解释路径做出一些猜想。

(一)从转嫁到半转嫁再到完全转嫁的句法语义解释路径

“转嫁”通常指将所承受的负担、罪名、损失等加诸在别人身上。笔者借用“转嫁”一词来表示意义与形式的转移,将“转嫁”“半转嫁”“完全转嫁”编码为一个序列过程。沈林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马介甫》中追踪到古汉语“曝阳”一词:马忽携童仆过杨,值杨翁在门外曝阳扪虱。由此她认为其中动词“晒”隐藏了“以日晒”的语义特征[13]。

沈林以清代这一特例为依据做出“隐藏义”的判断,笔者认为缺少足够案例数的支撑,且没有追寻历时的发展轨迹而以静态的语言来观察对象。同时,如果要把“以日晒”的意义还原出来,那就不能不考虑到其对应的表达形式,正如表一中含有介词“以”的表达式。

接着上一节,按照句法语义把各式分成两类:一类是主谓动宾类,如:ABCDKL,“太阳”位于主谓或动宾结构中;一类是介宾类,如:EFGHIJ,“太阳”位于介词后。本节主要讨论第二类。根据时间线索发现先秦两汉时期E式“曝(暴)之以日”和H式“曝(暴)之于日”率先出现,I式“曝(暴)之日”和J式“曝(暴)于日”紧随其后,最后占比数第二多(27.12%)的C式“曝(暴)日”得到使用者的青睐。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连续统中,E式和H式的语义表达各自开始向I式J式转嫁,而外在的句法表达为介词“以”“于”的消失,此时这个过程处于“转嫁状态”;I式和J式语义和句法完成半转嫁后,随着时间的推进,又转嫁为C式,宾语代词“之”退出,“曝(暴)日”成为“曝(暴)之日”“曝(暴)于日”的转嫁承接者,此时处于“半转嫁状态”;“晒太阳”则成为“曝(暴)日”语义句法上的完全转嫁者,结束了整个转嫁过程从而产生如今的表达。这从侧面也反映出语言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语言的发展和语法的变化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可以探寻。

庄会彬认为是代词脱落和介词融合双重作用产生了“晒太阳”结构[9]102-103。反身代词“自己”脱落,再就是介词“以”融入晒。根据史料文献的追踪,赞同“代词脱落”的说法,而介词“以”本文认为属于古汉语中的省略现象。所谓省略句,就是指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有意省略某行打捞,如:

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句子,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汉语都有省略句,文言文中语言表达更为简洁凝练,所以省略句出现得更加频繁[14]。认为从“曝(暴)之以日”和“曝(暴)之于日”到“曝(暴)日”这一动态演变过程中包含着介词和宾语代词的省略。

1.介词省略

古汉语中介词省略现象时常发生且影响巨大。方平权认为述补之间加“于/於”到汉代“于/淤”大量简省。“介词省略”说有利于进行语义分析[15]。通过《左传》和《史记》的比较,发现先秦的“V于N”和“V-N1于N2”结构,比汉代要多得多。《左传》之后,“于/於”字总的趋势是渐趋衰亡。《中国文法要略》也认为省去“以”的例甚多,有许多作动词的加语用的名词可以在前面加一“以”字[16]。例如(例句中括号内的字为省略字):

(36)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于)池。(《孟子·万章上》)

(37)客闻之,请买其方(以)百金。(《庄子·逍遥游》)

(38)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燕策》)

从先秦的文献当中能发现古汉语省略现象是一种常见的语法手段,而这一手段同样渗透在本文研究对象中,如(27)I2。

2.宾语省略

代词充当宾语时,常省略,例如:

(39)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之)以人。(《黔之驴》)

(40)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司马迁《鸿门宴》)

吴竞存,梁伯枢认为A、B、C、D四种语言成分组合成(A+ B)+(C+D)式,若“B”被省略,表层的形式就会因为 B的省略被连接在了一起,在这个过程中,A和 C被连接在一起,逐渐凝固,最终组成“A+C”的组合,从而打破原来的层次,跨层重新组合[17]。因此,笔者的研究对象“曝(暴)之以日”和“曝(暴)之于日”到“曝(暴)日”,正是通过省略的语法手段来完成跨层结构的重新组合,以达到转嫁的句法语义目的。

(二)平行结构解释路径

仔细分析表1发现,C式“曝(暴)日”最早产生于魏晋南北朝,而I式“曝(暴)之日”、J式“曝(暴)于日”到了隋唐以后才相继出现,这中间差了一个时代,前文已经分析过从“曝(暴)之以日”和“曝(暴)之于日”到“曝(暴)日”这一动态演变过程从隋唐五代才正式开始。似乎就像一周大的孩子还没学会爬就已经学会了跑。这是不是说明前文的分析出现了问题?或许可以从量子力学中得到启发。量子力学提出一个“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的概念,平行宇宙是指与原宇宙平行存在着的既相似又不同的其他宇宙。在这些宇宙中,也有和我们的宇宙以相同的条件诞生的宇宙。因此,“曝(暴)日”与“日晒”等其他式,是平行概念下存在的表达式,包括同义句“曝(暴)阳”专属于表达“施事主动地去晒太阳”的语义内容,如D1-4;再看其他复杂式,不管是“曝(暴)之以日”还是“曝(暴)之于日”,句法语义上“太阳”总是和介词搭配表达一种方式、手段、处所作整个部分的状语,如E、F、G、I、J系列例句。

所以,将“曝(暴)日”分成两类,一类是经过从转嫁到半转嫁再到完全转嫁的,由“曝(暴)之以日”和“曝(暴)之于日”最终演变为的表达式;另一类则是平行概念下独立于其他表达式的结构。两条演变路径各自在时间轴上推进,这也解释了“曝(暴)日”和“曝(暴)阳”的用例数占比将近30%的原因,直到成为今天所定形的终端表达式:晒太阳。

三、关于“烤火”“淋雨”“考研究生”等补说

历史语言学认为每个词都有自己的历史,统一体内部成员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差异性,本文探讨的短语结构也是如此。但有差异并不意味着学术研究囚禁在桎梏之中,恰恰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差异之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判断学术研究价值高低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能否发掘出高共享度的动因解释一类语法现象。类似“晒太阳”结构,“烤火”“淋雨”“考研究生”等一类施事主语处于宾语位置的表达广泛出现在日常交际中。沿着上文研究思路,继续对“烤火”“淋雨”的史料进行考证。

上文中的(2)E1:张之以木,或曝之以日,或烤之以火,以备制物之用,故堇字本义,当为曝烤兽皮,引申为乾燥。天不降雨,则土地枯焦,百物不生,故再引申为乾暝。”后世别造旱字,《说文》:“旱,不雨也。从日,干声。”(殷契卜暵考)

(41)康随令狱吏缚之,糊其口,烤之以火……(1131年)[18]

(42)吏系维之,其口,烤之以火,端干渴而死。(程敏政,宋纪(第03部))

据不完全统计古汉语“烤火”共出现94例,散见于明清和民国时期;“火烤”56例,分布于明清时期;“烤之以火”在先秦,宋朝偶有出现,此外没有发现其他表达式。发现古汉语“雨淋”1 664例,最早见于六朝《全刘宋文》:风触枝而翻花,雨淋条而殒芬,环青轩而燧列,绕翠波而星分。其余分布于各朝代;“淋雨”102例,最早见于战国《楚辞》:虹霓纷其朝霞兮,夕淫淫而淋雨。无其他表达式。通过以上史料的打捞,发现古汉语“烤火”可以由上文路径一来解释,“淋雨”可由路径二演变而来。而“考研究生”并不是“研究生考”,只有通过研究生考试之后才能称之为“研究生”。如人民网的一则新闻报道标题: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举行(http://gs.people.com.cn/n2/2021/1228/c183342-35070660.html)。“考研究生”全称实为“报考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为了表达上简约和经济,通常简称为“考研究生”或者“考研”,因此“考研究生”可归属于上文路径一的省略现象。

结 语

“晒太阳”是现代汉语的表达形式,异于古汉语的表达,本文从史料文献出发,对该结构的发展脉络,发展变化追本溯源。以“晒太阳”为原点,以时间为横轴,向前代推演,尽可能地列举出“晒太阳”同义变换形式,得到其不同变换形式在时间轴上呈现出的分布情况,如“日晒、晒日、曝(暴)日、曝(暴)之以日、以日曝(暴)之、曝(暴)以日、以日曝(暴)、曝(暴)之日、曝(暴)之于日、晒太阳、太阳晒”等,并将其分为原子式、复杂式、终端式。通过两条演变路径来解释“晒太阳”结构的生成动因:一条是从转嫁到半转嫁再到完全转嫁的句法语义解释路径,其中突出要素表现为古汉语中的宾语省略,介词省略以及跨层组合手段;另一条为平行结构式路径,即“曝(暴)日”作为独立结构催生了现代汉语“晒太阳”结构。从而语法学界的“惯用语说”“融合理论说”“射体-界标说”等就丧失了解释力。从“太阳晒”的合逻辑到“晒太阳”反逻辑,从物理世界的不合逻辑,到语言世界的合逻辑,从所有语言要素自洽到所有语言要素互洽,将历时和共时结起来考察,才能更好的认识这种特殊的表达系统。同时,两条解释路径同样适用于同类语言现象。

猜你喜欢

晒太阳省略介词
介词和介词短语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晒太阳的猫
爱晒太阳的猫
介词不能这样用
为什么蜗牛走得慢?
中间的省略
省略
冬天,宝宝怎样晒太阳?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