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谈谈紫砂作品《茶当酒》的文化意境
2023-01-14蒋亚芳
蒋亚芳
在中国,有一种文化,我们称为“酒文化”。中国的酒从史前时代走到今天,从原始部落的野果发酵开始,历经夏朝的“杜康造秫酒”;商代留下了“酒色文化”;周代的“酒祭文化”;春秋战国“凡尊必尚元酒唯君面尊,唯饷野人皆酒”;秦时虽有“酒政文化”却屡禁不止;汉时已经有了“酒道”;三国“酒风”极盛;魏晋南北朝不仅有了“酒财文化”,还出现了“曲水流觞”之雅境;隋唐时期,“酒章文化”辉煌,“酒催诗兴”是对这一时期社会酒风的高度凝练;宋、辽、金、元延续着唐代酒文化的盛行,且出现了蒸馏法,自此白酒成为中国的主要酒类;明清两代是中国酒文化的另一个高峰,不但流行起“酒以陈者为上,愈陈愈妙”的陈酿之道,且行酒令,讲酒品,崇酒器,尚酒道;到了新中国,逐渐有了“酒民文化”,喜庆的事情要喝酒以庆贺,悲伤的时候要喝酒以抒怀,丧葬忌日要以酒以祭,逢年过节要有酒以欢,有朋自远方来要以酒表情等等。另外,中国的酒还常被用于烹饪、医疗等多个领域,酒早已深深渗入到了中国人的生活与精神中。
在中国,还有一种文化,我们称为“茶文化”。中国的茶只能说也许是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时期,因为再往前也是无从考证,只是早在原始公社后已经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商周时期“茶蜜皆纳贡之”,已经有人工栽培的茶园;春秋战国,茶业已经形成大量的规模;秦时茶入《诗经》;汉时“烹荼尽具”“武阳买荼”,出现了饮茶之风;隋朝,饮茶普及全民;唐代,茶业昌,不仅寻常百姓家出现“不可一日无茶”的盛况,且茶事兴、茶诗起,文人墨客广泛参与,借茶抒情、赋茶以诗,丰富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更有茶学家陆羽著《茶经》,是世界上第一步茶叶专注;宋元继续且壮大着茶事的昌盛,出现大批的茶论、茶画、茶学方面,比如蔡襄的《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宋徽宗赵佶更是亲著《大观茶论》等;茶画方面比如刘松年的《卢仝烹茶图》、赵孟頫《斗茶图》等。懂得享受生活的宋代的文人雅士更是将茶道推上了艺术境界的巅峰,成为四大雅事之一。明时形成简便的沸水冲泡法,沿用至今。今天,“茶民文化”已渗入到我们的生活方式、健康养生、精神陶冶中,“以茶代酒”成为新的生活习惯。
在酒、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崇酒器、尚茶具的风尚,酒器是酒文化中重要的一环,茶具是茶道中必不可少的。“器”,不仅承载了酒与茶的形体,更是他们仪式感的呈现,像是他们的衣服,表达着他们的态度。提到酒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到明清最为昌盛,而这时的酒器造型尤以执壶为最。比如传世的明永乐重工珐琅彩缠枝荷花鸳鸯酒壶、乾隆珐琅彩描金人物执壶等,均是长流高把,纹饰多样。提到茶具,紫砂壶以其益于健康的实用性、举世无双的工艺性、多姿多彩的欣赏性成为中国茶具的百具之首。当酒遇到茶,当酒壶遇到紫砂,这茶当酒啊,就有了深厚的文化意境。
紫砂作品《茶当酒》,是以优质的原矿紫砂泥为质,以紫砂传统手工技法制作的极似执酒壶款式的紫砂茶壶,特别是壶身与壶嘴中间双环扣的连接,更添了几分似曾相识。在古时酒壶样式的形制上考虑到泡茶的实用需求,增加了壶口的宽度以便于泡茶与清洗。壶身上腹以冰纹为饰,这种纹路最初是在瓷器烧制条件不足下产生的自然的残缺,因为同冰裂般的美感被紫砂匠人借鉴到紫砂装饰中从而成为紫砂装饰技法的一种。紫砂冰纹是一种在紫砂生坯体上的泥色填充,通过这样人为的铺垫去达到自然的冰裂之美,这是冰裂纹饰的难点之在,因此有“巧夺天工冰裂生”的美誉。此壶壶钮巧以柴烧,紫砂柴烧是指在烧制时,木柴的灰烬与火的焰在窑里交织流转落灰于坯体,在长时间的高温烧制下形成的火痕纹路成为独特的釉彩。因为柴烧时发生的一切都是自然形成的,所以柴烧下的成品独一无二,因此有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美誉。传统的手工制壶、奇妙的冰裂其纹、古老的柴烧法共同构筑了这一壶的悠悠古韵,茶酒人生。
中国的酒醉人,中国的茶醒人,这是醉是醒间,茶与酒成为了老朋友,酒罢去烹茶,酒渴也思茶,酒去茶又来,携手走进一段段诗意人生。“浊酒一杯茶一碗,坐看日影转桐阴”“荐酒荐茶些子涩,透心透顶十分香”“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遣兴成诗,烹茶解酒”“待羔儿、酒罢又哼茶”“园翁旋相问,酌酒仍烹茶”……最是那“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相通之境,墨画着中国的文化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