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抽象立构雕塑创作的精神体验

2023-01-14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毛线立体三角形

于 果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景德镇 333000

一、灵感来源

在雕塑创作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创作体验,在方法、形式、材料上也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笔者因在构成中自身所处的意识状态,得到了 “有我”和“无我”的精神体验,在创作中将对此继续进行探讨。立体构成作为方法理论指导广泛应用于设计行业,对现今的抽象雕塑也具有一定的意义。抽象雕塑从形体上解放了艺术家,从而能使艺术家更好地表达情感。笔者认为抽象雕塑也最能使创作者从中获得精神体验。

二、创作背景

笔者做过一个构成的抽象雕塑的练习。它是由点、线构成的,材料为油泥和钨丝,并被赋予了红、白、黑三种颜色,在这一作品中点和线构成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三角形,这些大小不一的三角形再相互组合成不规则的几何形体。这些组合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在创作之初,笔者先是很随意地确定了最初的三角形,在进行第二个三角形的构成时,考虑到和第一个三角形的大小、形状的差异对比以及它们所能形成的空间等等因素,才形成了第二个三角形的具体形态。第二个三角形的形态看似是笔者决定的,实则又不然。因为有了第一个所以才有第二个,以至后来的很多个。真正包含笔者的主观意识的只有第一个,笔者认为这是 “有我”的状态,后面重复的三角形构成是根据现有的客观情况形成的,笔者个人自己的意识被弱化,甚至觉得自己是没有主观意识的,是作品在引导着笔者进行创作,这是一种“无我”的状态。笔者从而得到了“有我”和“无我”的体验,笔者也喜欢这种体验。再加上自己对于构成的兴趣,所以笔者决定以立体构成为指导方法,围绕“有我”和“无我”的精神体验来开始笔者的创作。

点和线是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立体构成的创作过程是将三维空间中的点、线、面、体、空间等造型元素以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构成。立体构成中没有绝对的点和线,它都是相对的,是放入一定的环境中、一定的大小比例中的。在立体构成中,构成的元素虽可能不相同,但构成产生的结果是相似的,都有点、线、面、体以及空间的存在。立体构成中材料、元素、肌理、形式法则、构成方法都是相辅相成的。可能因为构成的元素选择了材料,又因为材料的性质选择了形式法则和构成方法。肌理也因材料决定了触感,而形式法则、元素等则对肌理的视觉产生了影响。立体构成的形式法则虽然可以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任一物体,但不是模仿,是总结,总结普遍存在的规律,来创造新的物体。

在创作中,笔者继续选择了点、线作为构成元素,关于这个选择其实是有着个人经历的。笔者在小学的课本中学到以点来表示雨和雪,之后笔者就试着用点来表示各种各样的物体,黑色的铅笔画的点的组合、五彩的水彩笔的点的组合,当时都是令笔者着迷的。以至于现在也会用点来画一些图案。在中学化学课上又认识了分子、原子结构,抽象化的点和直线组成的分子、原子结构笔者认为是非常有意思的。上大学时,在杂志上看到理查德迪肯的作品,他作品中的直线和空间都带给笔者震撼,这些也是笔者选择立体构成的某些原因。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更加丰富,在构成的形式法则上会做出一些改变。也包含着“有我”和“无我”这两者意识状态的相互搭建而构成作品。

三、创作过程

立体构成中单一的构成元素可以形成复杂的几何结构。笔者的作品是以点和线为构成的基本元素。在此之上,笔者延续了点、线构成的三角形。其实也是考虑到构成中力的作用以及作品的稳固性,才选择三角形,三角形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多边形,是所有图形中结构最稳定的,多一边不够稳定,少一边则不成形。关于颜色上,决定使颜色更加的丰富,不用局限于红、白、黑。

在创作中,材料因为不同的成型方法形成不同的造型,笔者所做的是具有几何结构的抽象雕塑,以点、线构成元素决定了成型方法,要有点和线的造型。在材料上笔者决定以陶瓷为材料,考虑到烧成的这一不稳定,性笔者决定先做一些实验探索,以此能够对陶瓷这一材料有更好的把握。既是体验“有我”和“无我”,也以此对造型和色彩能有一个探索。

在陶瓷材料的探索中笔者得到了“有我”和“无我”的又一个新的理解。在创作中,笔者选择了以钨丝来代替线的构成,钨丝可以作为一个稳定的支架,在各个节点处,捏上色泥团作为点的构成,在上一探索中是没有内部结构的,为了结构的稳定性所以内部也加上了以三角形为基本形的结构。经过窑炉的高温烧制后,陶泥变硬,钨丝也因变软以及受到重力的作用产生了弯曲,于是作品发生了坍塌。陶瓷和钨丝在窑炉中的自然坍塌是不可能有笔者的参与的,这一过程是“无我”的,最后的形态的坍塌也依据了之前笔者所制作的结构,但最后的形态却不是笔者设想的,这既是“有我”又是“无我”。过程的体验达到了笔者所期待的,然而形态上的自然坍塌后形成的曲线固然也是不错的,笔者个人也还是执着于直线的。并由此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能有直线也刚好和曲线形成了对比,所以笔者又继续进行了材料的探索。油泥作为点元素,筷子作为线元素。笔直的线元素是不会像陶瓷和钨丝一样经过烧成后产生变化,但复杂的内部结构使笔者的上色过程产生了问题,考虑到颜色的丰富性,笔者原本打算以渐变色上色的,而这一想法在这两种材料上实现有一定的困难,笔者想着那可以选用生活中已有的颜色,且颜色丰富的材料不用自己上色的,关于点元素笔者也想着有没有比油泥更适合的。根据自己的生活以及做手工的经验,笔者认为毛线或许可以一试,最后决定以毛线和棒针作为材料进行尝试。

在毛线和棒针材料的探索中,笔者最终得到了想要的形态结果。并且在毛线不断地重复编织中深化了“无我”。不管是编织成毛线球,还是以打半扣结的方式将毛线缠绕于棒针上,都需要不断地编织,方式是一样的,需要不断地重复。笔者在不断地重复中将编织和打结的方式融入习惯,有了这个习惯之后,在编织中是不需要主观意识的,可以说是在机械化地编织,在这种过程中,笔者会产生很多的联想,甚至和作品无关。

在经过一系列的材料对比试验后决定以毛线、棒针、高白泥和钨丝作为创作的主要材料。以点、线为构成元素,以三角形为构成基本形。并且最终构成不规则的几何形体,毛线和棒针做成类似偏球形一点的形体,钨丝和高白泥则是做成立方体,这两者在材料、形态、大小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对比。关于材料的软硬也是有着对比的,裹着毛线的棒针形成了直线,裹着高白泥浆的钨丝在高温下形成了曲线,并且曲线的弯曲程度各有不同。而毛线编织和陶瓷制作到烧成的关于 “有我”和“无我”的体验也各有特点。

四、创作感悟和思考延伸

关于毛线和棒针的组合笔者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一个组合。棒针在人们日常的毛线编织中是一个辅助工具,最后毛线织品成型时是没有棒针存在的。在笔者对它们的结合中已经不再是这样的形式,棒针依然存在,如果棒针抽离,笔者的作品则成不了型。毛线和棒针从始至终缺一不可。笔者认为不经过对材料的具体实践和了解后,是不能透过所选的材料明确表现自己要表达的东西的。只有慢慢了解了材料,才能在制作过程中和材料达到一种理解和谐的状态,创作出好的作品。立体构成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立体构成中各种材料的运用多种多样,却也更需要创作者对材料用心体会。关于创作中材料的软硬和造型曲直的明确对比,笔者也是在探索的过程中慢慢摸索的。

关于笔者的创作,笔者从来没有赋予它某一特定的意义,笔者对于创作,或者创作之于笔者的意义都是在过程和变化之中。而在过程和变化之中,笔者也极致地体验了“有我”和“无我”。为了营造出渐变、放射的效果,复杂的点线穿插的结构,以及搭建时作品的稳固性,笔者一直在理性地思考,思考如何呈现,如何更好地呈现。在自己找寻了一个方向之后,便开始了笔者不停地重复,机械地重复,笔者在这种重复的过程。在“无我”的状态时,笔者从一开始的安静到枯燥,到平静,到烦躁,最后到宁静。感觉自己好像真正体验了“无我”,又好像不是,这种状态无法言说。

五、结语

关于这次探索,笔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在对材料的实验和制作中笔者对毛线、钨丝等材料有了一些新的了解和理解,了解了很多材料只有亲自体验探究过才能得到经验和结论,此次对于抽象立构雕塑的探索也使笔者静下心来思考,在创作中“有我”和“无我”的精神体验也使得笔者能够放松。通过此次的学习探究,笔者对抽象雕塑和立体结构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而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在以后的创作上,融入此次探索的经验,努力做出更好的作品。

猜你喜欢

毛线立体三角形
暖心的毛线球
毛线绕呀绕
你懂毛线的快乐
念个立体咒
毛线大改造
立体登陆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Pop—Up Books立体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