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市民高品质生活奋力创建都市特色鲜明的农业科技创新策源中心
2023-01-13蔡友铭
■ 蔡友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科技兴农、强农、富农,是贯穿新时代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主线。当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简称“市农科院”)正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重要部署,结合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对本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以“四个放在”为工作基点,坚持“四个面向”,聚焦上海“五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明确全院发展方向,坚持自立自强,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突出学科与平台功能,持续提升全院科技创新水平,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市民高品质生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创建都市特色鲜明的农业科技创新策源中心。
近10年来,市农科院共获市级及以上科技奖55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8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35项、科技发明奖7项、科学技术普及奖1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院农业主导(潜力)品种、主推技术较大面积覆盖上海市场。目前全院共拥有各类国际联合科技创新平台12个、国家级平台16个、部(市)级平台40个。“十四五”期间,市农科院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继续当好农业科技主力军,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不断深化院地(企)合作,全力带动提升区域农业科技能力,不断提升成果的创新度和显示度,为建设农业强国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上海的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做出农科院新的贡献。
一、紧紧围绕“国之大者”,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和引领作用
农业是全院的工作领域,科技是全院的工作内容,紧紧围绕“国之大者”,按照“四个面向”完善凝练科研命题机制,集聚优势科技资源,创新科研组织方式,深入推进学科、平台建设,抓好重大成果谋划培育,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创新科研组织方式。未来农业将呈绿色化、工程化、品牌化发展趋势,传统以单一技术创新为特点的点创新,正向“链式+场景”的面创新转变,按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创新科研组织方式,主动构建“团队+协同”的科研组织方式,谋划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平台,推动形成学科集群。
二是优化调整学科建设。锁定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两大场景,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大健康、大园艺、大生态战略,以“十四五”规划和使命任务清单为统领,促进数字化新技术、绿色化新技术和生物化新技术“三技”融合,推动构建跨所、跨学科的重大任务联合攻关机制;巩固节水抗旱稻、食用菌、鲜食玉米等领域的国际领先优势,推进种质资源创新、生态循环农业、智能设施农业及农产品营养安全与保鲜加工等四大学科领域,发展农产品健康营养和功能、数字农业、城市伴侣动物健康医学和休闲农业等都市特色新学科,构建面向农业科技前沿、能够有效支撑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生产高质量、生活高品质、生态高安全的“三生”融合学科体系。
三是加强科研平台条件建设。构建“举院抓大事”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科研平台的“建管用”制度,认真做好在建的国家、市平台建设项目。在发挥好现有平台作用、推进各类创新平台联合共享的基础上,注重围绕创新链各环节的需求,完善平台体系建设,实现科研产出和使用效率的最大化。争取“上海种业创新中心”“节水抗旱稻国际种源策源中心”“种业种源保存展示中心”“种业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平台落地,打造全市农业科技创新新高地。
四是抓好重大成果谋划培育。提高立项层次,扩大优势学科团队在国家级重大项目中的参与度,保持和扩大在市科技计划项目中的优势,强化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创新研发水平。加强重大成果培育的顶层设计,做好年度、类别、层级等方面的成果申报规划。完善培育机制,实施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工程,探索完善以重大成果产出为导向的科技管理模式,通过整合、集成、优化和重新配置科技资源,给予适度配套项目、资金、平台、人才等支持,开展精准培育,为形成重大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二、切实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成果转移转化与科技服务的实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加快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统筹谋划。坚持创新和转化双轮驱动,注重从理论创新、技术和产品创造、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行全创新链布局。依托沪上农科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深入推进高质量科技成果和产业需求、金融资本的有效衔接,对市场应用前景广阔的急需型技术成果,加大研究和系统集成力度,促进重大产出和有效成果不断涌现。
二是加快成果转移转化应用。完善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与大型金融平台企业结合,积极参加综合性及专业性展示展览等路演活动;加强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转化程序、利益分配、后续服务,明确相关人员的责权利;成果转化收益逐年增加,不断增强干部职工获得感,让科技人员“名利双收”。
三是科技支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推进与金山区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工作,全方位、全要素、全区域构建科技支撑引领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机制、新模式,打造区域农业科技现代化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样板;围绕乡村振兴支撑对接短板,鼓励联合不同专业所和团队进行全产业链协同对接服务,集成示范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材料,开展各类科技兴农活动,引发“三技”服务与成果转化,有效提升支撑服务质量;加强院区(地)合作,集中打造亮点,以金山、崇明、奉贤等主要涉农郊区院区合作为抓手,重点加强共建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和庄行基地示范展示,扩大全院影响力和显示度;深化院企合作,争取政府支持,建强做特农业产业联盟和各类产业研究院,推动形成创新与推广紧密衔接的农业新型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和“从1到100”的转化。
四是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与技术服务。根据都市农业特点,积极开展各类线上线下科技培训与指导,着力打造农科人员和新型经营主体手拉手、农业科技创新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上海院模式;依托院全国和市、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持续推进各具主题特色的市民开放日和科技科普活动,重点用好第三方平台,着力增强科普传播能力,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形成常态化科普服务机制。
三、加强队伍建设,打造重要农业人才中心
牢固树立“人才强院”理念,实施人才队伍提质行动,建立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科技人员队伍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构建满足全院全面发展的科研创新-科技管理-支撑服务三位一体的高质量人才队伍体系。
一是深入贯彻中央和上海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即将出台的《上海市人才计划管理办法》,坚持“强领军、推年轻、活机制、抓管理”一体推进,做好人才培养,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年龄上有梯次、专业上有互补、学历上有平衡、职称上有层级的发展态势。
二是优化高层次人才分类分级评价体系,推动高层次人才培育由“资源推动式”向“目标牵引式”转变,改变过去等人才冒出来向主动育人才、赛人才机制转变。要聚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高水平团队打造,实施好“卓越团队”建设,推进战略科学家、青年团队带头人、科技服务人才等培育工作。要探索引进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的新方式新方法,精准引才门槛,坚持“待遇留人”和“事业留人”并举,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构建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要更加注重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培养,加大博士后引进力度,充分发挥博士后工作站高层次人才蓄水池作用。
三是坚持服务政府决策,抓好农业科技智库建设。完善战略研究协助网络,构建软科学与硬科学结合、经济与技术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开放式的协同研究体系。针对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以及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组织专家团队开展调研,快速反应,积极献策,服务政府决策、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提高对策建议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为本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政策方案。
四、坚持开放办院,更好服务全国
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立足市场禀赋,抓住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机遇,始终把“四个放在”作为工作基点,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两头在内,一头在外”的农业总部型经济,助力上海成为重要的农业科技研发中心。
一是抓住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机遇。借助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地方综合性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实力,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创新力量、科技资源,赋能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突破上海“小农业”的局限,在服务上海的同时,将上海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与技术推向全国(如:以旱优73、旱优3015为代表的系列节水抗旱稻品种在安徽、湖北、河南、湖南、浙江等省市推广种植面积超过300万亩;人工羊肚菌首次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3530米海拔商业化反季节出菇取得成功,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特色产业。又如,鲜食甜、糯玉米在云南文山州丘北县开展多年引种试种取得成功,扶持当地农业合作社与食品加工企业开发加工产品,同时引荐销售渠道,目前已在当地发展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的新兴农业业态。选育的“申香215”“沪香F2”等满足多元化需求的香菇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已在河南、河北、湖北、辽宁、贵州等全国香菇主产区推广应用,市场占有率超过50%。“锦”系列黄桃占全国鲜食黄桃种植面积的80%以上,助力湖南炎陵、山东蒙阴脱贫攻坚)。助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必须遵循“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当地的地理及气候条件,种植适合的作物并形成规模、形成产业,让土地发挥它的最大价值。
二是推动长三角农业科技区域协同创新。这是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利用率低、科技成果产出量少质低和“卡脖子”技术等难题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坚持开放办院,聚焦种子、耕地、生物安全、农机装备、绿色低碳、乡村发展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成立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围绕特色产业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重大任务协同攻关。从加大经费投入、健全激励机制、优化协同主体、强化科技服务等方面,加大推进农业科技协同机制创新,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例如,长三角花菜产业科创联盟成员单位联合培育品种占全国西兰花良种重大科研攻关组推荐优秀品种的三分之二以上,育成沪绿系列、浙青系列等新品种,初步打破了我国西兰花良种“卡脖子”的局面,为实现西兰花种业“替代进口、引领全国、带动产业”的总目标打下基础。培育开发的“申抗”特色西瓜、“沪油”系列油菜等多个新品种,如今已生长在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的广阔土地上,为当地农民带来数以亿计的收入。
三是大力发展“农业总部型经济”。依托上海作为全国优质农产品重要消费中心的市场优势,以科技成果为纽带,促进上海市场和全国资源的对接,提升上海农业的辐射力和竞争力。例如,上海花卉借鉴世界花卉产业发展的经验,到海南、云南开发鲜切花生产,后又到浙江、宁夏、云南等省的高冷地进行种球、种苗的提纯复壮和规模化繁育,为全国花卉产业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以上海市花卉产业技术体系为主体,花坛花、菊花和康乃馨种苗占全国规模化育苗市场60%以上,其中菊花种苗在亚洲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全市有综合型花卉批发市场7家,各类花店及销售点1万余家,重点花卉电商10余家,流通消费总额达105亿元。
四是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参与东西部科技对口协作和帮扶工作。全力做好与革命老区(福建三明市、安徽六安市)对口合作工作,持续增强显示度,打响科技帮扶品牌,助推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市农科院将坚持团结奋斗,强化担当作为,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