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百里”重要指示引领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振兴
2023-01-13■唐珂
■ 唐 珂
2007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金山区调研时提出,金山要建设百里花园、百里果园、百里菜园,成为上海的后花园。“三个百里”重要指示,成为长三角共同推进落实“田园五镇”乡村振兴的思想遵循。2022年9月1日,《上海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强调要推动建立长江三角洲区域共同促进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加强政府间合作,推进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
一、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2019年,“田园五镇”乡村振兴联盟正式挂牌成立,并成为乡村振兴板块唯一重点工作列入《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合作事项清单》,它是上海金山区廊下、吕巷、张堰和毗邻的浙江嘉兴市广陈、新仓五镇,总计255平方公里的毗邻行政区域,携手打造长三角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它超越行政区划,克服属地管辖,凭借契约精神,以“梦想合伙”为理念,用“毗邻党建”的力量重组,实现机制的优势聚合、产业功能的优势互补、政策措施的优势叠加,通过“毗邻支部联建、毗邻产业联盟、毗邻资源联享”“三联”治理达到“自治”促“共治”,走出了一条具有“共生”特征的乡村治理之路。
(一)坚持支部联建,实现跨界治理协同发展
党建是贯穿田园五镇发展的红线。田园五镇地相邻、文相近、人相亲,人们交往频繁,有众多的自发性的联系。毗邻党建将自然的联系上升到了体制层次,明确了交流的目标和结果。一是顶层设计,“毗邻党建”显优势。金山区在总结提炼多年跨省毗邻区域协同治理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毗邻党建”的概念,引领沪浙毗邻地区实现跨界治理、协同发展、共建共享。在此基础上,“田园五镇”不断扩大“毗邻党建”半径,打造“六联”项目品牌,通过党建引领,打破行政壁垒,促进两地党建联建、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各方面融合发展。二是百花齐放,“毗邻共建”促合力。在金山区、平湖市的见证下,毗邻的廊下镇、广陈镇党委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分别成立推进联动发展共赢的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全域合作的组织网络,形成“党建联心、文化联姻、发展联动、民生联建、平安联防、人才联育”的“六联”合作机制,努力打造“互动式、互助式、互建式”立体式的基层党建治理模式。三是落地生根,区域化党建出成效。廊下镇通过与广陈镇党委开展中心组联组学习等形式,明确两地党建联建下阶段重点工作,解决痛点难点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及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借鉴待泾村区域化党建结对单位每月轮值等形式,深化与城乡结对、双百结对等共建单位党组织的联系,借力使力,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
(二)加强资源联享,实现抱团协作互惠共赢
“田园五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开展农业领域互动交流和共驻共建活动,让两地人力、要素、资源等方面相互取长补短、更加合理,为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一是优势集成,落实区域发展战略。金山区乡村振兴工作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上海的整体水平,长三角一体化是重要的国家战略,毗邻地区拥有更优越的条件,理应走在前列。建设“两区一堡”是金山区的工作重心,需要联动合作,拓展上海的发展空间。而嘉兴希望能够发挥处于上海都市圈叠加的优势,大力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加快集聚创新资源。二是破除壁垒,优化绿色发展路径。由于多方限制,金山的发展路径只能是选择注册型企业,进行招商引税。而平湖各镇的土地指标比较宽裕,欢迎生产类企业落户,不断地拉长产业链条。如此一来,企业可先在金山区下辖镇注册总部,然后再以总部的名义到平湖投资、开设工厂。双方的优势资源都得到了利用,也满足了两地各自的需求。三是串联成线,创新政企合作机制。在田园五镇的建设过程中,构建起了新型的政府—社会—企业关系,共同激活了资源。其中,社会组织以新仓1955创新学院为代表。该学院由平湖市委组织部主管,主要从事基层干部和农创人才的培训。社会组织的发起者曾在上海从事双创和互联网教育,对教育有很大的热情。创新学院成立以后,将散落在各镇的珍珠用金线串联了起来。
(三)做实产业联盟,助力农民增收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产业振兴是“硬核”。在“田园五镇”乡村振兴联盟的背景下,联建毗邻各方将自身资源、产业基础和市场占有率凝聚成团,共同搭建产供销联盟,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一是协同发展,聚焦三产融合产业链。产业协同发展是长三角“田园五镇”的“排头兵”,三产融合又是“先锋官”。其先后推出廊平公路“百里菜园”精品蔬菜生产带、金石公路“百里果园”特色农产品种植和体验带、漕廊公路“百里花园”乡村休闲带,加快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打造世界级都市绿色现代农业品牌。二是聚沙成塔,联合发展特色农业。针对产业组织化、规模化、合作化程度不够高,短期、中期、长期产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联建各方将自身资源、产业基础和市场占有率凝聚成团,共同搭建产供销联盟体。例如,吕巷镇和新仓镇签订“双融双带”毗邻共建协议,组建了两地农业产业链党建联盟,11家葡萄合作社和10家芦笋合作社加入联盟,通过党建联盟的引领和带动,实现毗邻区域特色农业的联合发展。三是齐抓共管,打造田园综合体。廊下镇旅居颐养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占地面积约621亩,投资约30亿元,打造以旅居颐养为主题,集旅游、休闲、度假、养老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发行家庭健康颐养系列信托产品方式,推出金融与旅居颐养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搭建国际高端旅居颐养平台。
二、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振兴的瓶颈问题
毗邻五镇,各具特色。从各自为政,到抱团合伙,可以说“田园五镇”在全国范围内开创了毗邻地区乡村共生治理的新模式。但组队容易,真正发挥团队力量不易,且五镇分属浙沪两地,政策、制度、规划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别,其存在诸多难题亟待解决。
(一)组织机构不健全,利益分配不均
利益关系是决定乡村治理成效的关键。作为新时代乡村治理场域不可或缺的共生治理,同样是由利益决定的,毗邻区域的乡村治理更为如此,他们需要跨越级别障碍、语言风俗差异、管理体制差别,依靠共同价值理念,为了共同目标而建立契约、抱团取暖,最终形成利益关系共生的乡村治理“共生圈”。而“田园五镇”合伙章程中并未就此作出必要规定,导致毗邻区域合作的利益分享、成本分摊以及补偿机制无据可寻,而政府间的合作并不天然意味着政府竞争的消解,成功要共享,风险也要共担,才能克服搭便车的现象。
(二)资源挖掘利用不够,作用发挥不明显
治理资源要想引入乡村,需要政府部门牵头组织,但是大部分基层干部一专多能,陷于忙于应付本地上级任务的内卷化境地,对于毗邻村级治理存在“改而不变”“忙而少用”“假象繁荣”“空壳悬浮”等困境。其中大部分乡村治理人才往往兼职进行乡村“偶然性”指导,长期驻扎乡土社会的可能性甚少,很多村级层面往往被动的“等、靠、要”。此外,年轻干部管理经验不足,对于乡情以及基层治理规律把握不够;在农村扎根多年的乡村老干部虽具有丰富经验,却对新时代的科技信息化技术缺失以及新管理理念接受不足,以至于质量不优。
(三)文化宣传引导不够,价值归属缺失
近年来传统文化遭受冲击,乡村文化逐渐失去其正当性,致使些许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在乡民心中。同时,市场经济附带下的法治文化虽在影响着乡村传统,但又未能渗入村民内心之中。例如“无讼”“宗族”“大家长”等传统治理理念仍占据主要地位。另一方面,由于群众强烈的地缘认同感,他们对其他区域党组织或党员的公众认同度偏低,遇到五镇领导调整、意见分歧等问题时,许多程序可能需要重新走一遍,既损耗精力,又降低群众公信力,使群众归属感认同感下降。
三、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田园五镇”乡村振兴战略体系作为乡村振兴板块唯一重点工作被纳入《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合作事项清单》,大致可划分为产业联动、发展协同、文化融合、机制创新、民生保障五个维度。各模块政策互相促进,形成互补作用,才能协同、交叉服务于总要求的达成,进而推进乡村振兴总战略的实施,这决定了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内部必然具有极强的关联性。
长三角党建联盟是推进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要义,是政党对跨地区乡村社会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再造,对于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和实践指向。由此看来,长三角“田园五镇”应当探索一条以党建联盟为指引,长三角产业联动、发展协同、文化融合、机制创新、民生保障的和谐统一有机体,以实现乡村振兴先行区、长三角一体化样板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探索共同富裕的实践区。
(一)产业联动是基础,构建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产业体系
在产业兴旺总目标的指引下,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产业振兴体系应当重点关注:农业生产能力提升、经营体系完善、资金政策支持,同时引导跨区域大宗商品流通渠道扩大、产业转型升级等。一是提高跨区域生产要素组合效率。壮大经营主体并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统筹布局,以确保对跨地区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资金支持的相关政策得以有序推进。二是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结合目前长三角农村产业的发展现状,鼓励组织龙头企业突破地理界线,与优质农户共同经营、设立风险资金、提供信贷担保,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合伙型利益联结机制,构成多元经营主体共存的局面。三是提升农村产业融合能级。调整农业结构,如农业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等;推进“百里花园”“百里果园”“百里菜园”项目管理、质量水准、品牌运营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智慧化;重点支持绿色农业促进项目,如推动双孢蘑菇产业链发展,提供财政支持并举办项目试点;广泛拓展农业科技合作空间,提升果蔬产业科技附加值,从电子商务拓展到区块链、大数据、5G等最具发展前景的技术应用,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二)发展协同是本质,构建长三角“田园五镇”生态发展体系
在生态宜居总目标的指引下,长三角“田园五镇”生态发展体系应当重点关注:平衡好生态保护与农业开发的关系,农业绿色发展、改善人居环境等。一是探索乡村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以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乡村等各类创建活动为契机,连点成片,以“一园一路一圈”为核心,实现农业生产、乡村旅游、农民主体参与等功能叠加,构建农文旅融合功能区,探索打造长三角乡村生态旅游精品线路,致力成为长三角生态休闲旅游“微度假”目的地,建设“美丽家园”。二是形成长三角乡村生态特色。围绕“生态、绿色、共享”品牌积极发展长三角现代农业,重点关注河道整治、农村污水治理等,形成共同的三角洲乡村特色,建设“绿色田园”。三是打造乡村空间生态格局。挖掘长三角乡村多元功能,在有力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过程中,结合生态禀赋和乡土文化,持续优化“和平里”集中居住点“就地上楼”模式,打造绿色、古朴、现代相得益彰的空间格局,切实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建设“幸福乐园”。
(三)文化融合是关键,构建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文化体系
在乡风文明总目标的指引下,长三角“田园五镇”文化振兴体系应当重点关注: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文化产业链协同联动、公共文化服务等。一是打响长三角“田园五镇”文化公用品牌。通过“毗邻党建”十村联盟、“田园五镇”学习教育地图等探索,长三角在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教育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文化品牌,制定“田园五镇”文化公用品牌年度培育计划,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二是强化文化产业链联动协同。金嘉两地在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中心的基础上,要多形态集中展示金嘉非遗项目,探索引进一批制造水平高、产品质量优的上下游非遗文化周边,形成产业群,建设长三角非遗聚集地。三是打造“田园五镇”文化旅游新业态。探索成立“田园五镇”农业休闲与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培育“田园五镇”区域旅游IP,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尝试建立长三角乡村民宿发展联盟,打造各具特色的江南乡村民宿集群,以加快建设青少年综合素质发展示范区为契机,打造长三角青少年农业实践教育示范点。
(四)机制创新是保障,构建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治理体系
为了实现治理有效的总目标,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治理体系应当重点关注:组织体系、法治建设、政务服务和人才队伍建设等。一是加强组织体系保障。组织体系建设涉及乡村治理的领导中心,在2020年签署《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振兴先行区联盟共建协议》的基础上,考虑增设各地“田园五镇”专项资金与合作基金,用于长三角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美丽乡村等个性化补丁项目的实施。二是搭建人才共育平台。加强长三角乡村人才“外引内育”合作,推动人才自由流动,在揭牌落地的新仓1955创新学院、长三角一体化“三个百里”乡村振兴学院的同时,探索建立“田园五镇”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着力探索能为全国各地的农业条线干部和农业“创客”提供一站式的培训服务,通过平台建设赋予乡村振兴活力,促进人才共育。三是激活治理主体参与。推进长三角农业主体“申农码”应用,建立分类分级分区乡村治理评价体系,编印长三角“田园五镇”习俗语录,坚持“自下而上”、群众推荐、组织举荐等多样化方式选举乡村治理“主理人”,激发群众参与感,调动群众积极性。
(五)民生保障是根本,构建长三角“田园五镇”民生保障体系
为了实现生活富裕的总目标,“田园五镇”民生保障振兴体系重点关注:农民增收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劳动力就业以及生活基础设施改善等。一是探索“田园五镇”幸福计划5.0版。长三角“田园五镇”为了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制定富民增收幸福计划,从1.0版本村集体经济放在村里,2.0版本归镇部门管理,3.0版本参与区的相关部门运营,4.0版本成为央企或者上市企业的资本,5.0版本的村集体经济应该是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形成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农业休闲观光线路,变“卖资源”为“卖风景”,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农房变客房,通过多种收入方式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二是构建智慧型乡村“养、育”共富体系。近年来,长三角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要探索全面构建乡村“互联网+养老+托育”系统,全面打通家园数据信息交互;坚持乡村养老托育一体化,建成“老、小”同乐共享生态,落实新建小区、未来社区邻里中心等配套养老、托育服务设施用房,探索“养老机构+托育机构”模式,打造15分钟居家养、育服务圈。三是打造长三角精神文明幸福高地。做深做实党建统领基层治理,打破制度隶属、级别壁垒,借鉴实施“双委员制”,探索基层党组织交叉任职,通过村民共治、数字赋能、文化铸魂等举措,激发基层党组织互动性,建立长三角联合党支部,充分调动党员村民共建共创、共治共享乡村未来社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